APP下载

自信:当前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关键

2011-12-23◇/

中国记者 2011年6期
关键词:新闻界

◇/ 王 文

(作者是《环球时报》编委、社评起草人,首都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

天时、地利与人和

在信息全球化与国际权力格局变迁的今天,中国媒体拥有与世界传媒巨头竞争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关键在于,中国媒体首先要建立自信。

所谓“天时”,是指当下西方强国实力相对衰落,新媒体冲击等因素使得其新闻创造力有所削弱,加之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落差效应”,使中国媒体与欧美传统媒体巨头的报道能力差距大大缩小。以美国为例,近年来,美国舆论常以反恐为名,鼓励国家安全至上的理念,大大限制了美国的新闻自由和创造空间。有“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之称的海伦·托马斯,在2006年出版的《民主的看门狗》一书中,力陈华盛顿新闻界的没落,以及总统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如何干涉美国的新闻自由。事实上,海伦的书只是近年大量批判与反思美国新闻界退步的一个侧面。

所谓“地利”,是指中国迅速崛起的“明星效应”,使原来的地方新闻越来越具有重大的国际新闻价值,中国媒体具有本地报道的天然优势,进而拥有引导国际媒体报道的潜力。

近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等,都引起世界关注。总结这些事件的传播效果,会得出一个规律性结论:只要国内媒体及时、客观、理性和充分报道,国际对华报道就会朝着有利于中国形象的方向展开;反之,国际媒体就会倾向于无端地猜测、批判甚至抹黑中国。

所谓“人和”,是指近些年来中国媒体人整体呈现出的积极进取与从业激情。从2011年起,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媒体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随着博客、微博等新传播技术的普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将使中国新闻越来越展现出社会整体的威力与责任。当然这其中也有些媒体及个人甚至致力于“扒粪运动”,这些揭黑有时或许带有一些短视、误传甚至造谣的成分,但整体上中国媒体的努力正在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完善与提升,而中国新闻报道能力也正在全体媒体同仁的努力下蒸蒸日上。

三点思考

第一,在中国新闻尤其是国内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中国媒体的报道能力理

应比外媒强。即使实力再强大的西方媒体,其驻中国的记者往往只有几人,最多是一二十人,这与国内媒体的人员配置相比,无疑不是一个量级。只要中国媒体对国内新闻的报道优质高效,西方媒体至少在中国新闻的传播能力上,必然会败下阵来。

第二,在纯国际新闻的报道上,中国媒体也越来越展现出国际一流的实力基础。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媒体大大减少国际新闻报道量,削减驻外记者的数量或预算,而中国记者却源源不断地走出去。在缅甸果敢事件、利比亚等纯国际事件的报道上,中国媒体展现出了强大的国际传播力。假以时日,中国媒体必将发掘和报道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高质的国际新闻,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三,不能否认,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的竞争隐含着意识形态斗争。在这方面,中国媒体努力的空间还很大。一方面,中国记者的绝对数量虽然庞大,但记者普遍年轻,经验非常不足。相比西方媒体巨头一线人员多以中老年资深媒体人为主,中国记者采集优质新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西方对包括媒体在内的敏感行业的开放度,大大小于中国。《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一批西方一流媒体,都在中国开设中文网站,并以外文翻译、专栏作家撰稿等方式,突破了中国对网站采访资质的管理,呈现出“知识与信息逆差”的不利态势。

尽管如此,应该看到30多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媒体的进步。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随着中国的崛起,只要中国媒体人持之以恒地努力,中国必将拥有令世界尊重的媒体。

猜你喜欢

新闻界
新闻界“重走长征路”的记忆实践与文化权威建构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记者的初心与使命——第六届浙江省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作品选登
试论新闻媒体在数据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倾听新闻界花开的强音
群众运动中的表情与会意
——范长江离开新闻事业的原因探析
民主和新闻界的关系——《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读后感
从中西方新闻自由观念浅析西方媒体阶级性
来自中国新闻界的清新之风——透视中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