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与自媒体“争夺”采访对象

2011-12-23张佰明

中国记者 2011年6期
关键词:潘石屹传统媒体渠道

□ 张佰明

2010年3月,SOHO董事长潘石屹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对于传统媒体——确切地说是报纸——的失望情绪,所以近来“很少接受平面媒体的采访”,“一些重要的信息都是通过微博发布”。①这种弃主流媒体而选择微博等“自媒体”作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的做法看似不可思议,但近年来类似情况绝不罕见,他们代表了在言论渠道日益多样化的时代,公众人物对传统媒体地位和价值的反思和质疑。

公众人物为何疏离传统媒体

公众人物为什么这样做?除了对传统媒体操作方式和专业能力不满意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微博这种自媒体形式已经能够很好地承担起与公众沟通的功能。登录潘石屹的新浪微博可以看到,目前其粉丝数量已接近400万人,这意味着他每发一条微博理论上都能超过任何一家都市报的传播范围,甚至超过了发行量最大的省级报纸。更重要的是,这些粉丝将潘石屹作为关注对象都是心甘情愿的,是潘石屹信息的目标消费群体,他通过微博发布的新闻和观点能够有效到达自己的关注对象,这样的传播效果是常规媒体无法比拟的。

坚守专业能力之根本

要想跟公众人物的微博竞争受众,核心还是如何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通过专业化报道和评论让受众获得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内容。按照喻国明教授的观点,传媒环境的碎片化程度越高,越能凸显传统媒体的价值,在受众对于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法做出有效判断的情况下,传统媒体恰恰可以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和专业化的操作,为受众做出有效的、符合逻辑的梳理,从而减少受众对事实判断的不确定性,而这正是传统媒体的价值所在。这就给媒体记者、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文中潘石屹对媒体的不合作态度,很大程度上源于记者、编辑在专业能力上的缺失。不能从全面、平衡、客观的角度呈现事实,这是需要从业人员认真克服的问题。

把握合作共赢之契机

越来越多公众人物开通自媒体渠道已是大势所趋,顺应受众媒体消费习惯的改变,传统媒体应大胆地引入微博渠道,使其成为提高报道质量、提升受众满意度的辅助渠道和补充媒体,将新闻报道引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首先,把公众人物作为推广媒体内容的有效渠道。当一篇报道发表出来后,媒体一定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关注,而那些报道涉及的公众人物,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而有吸引更多关注的潜质,何不将他们作为报道内容推广的有效渠道?当新闻报道文章成型后,可以将文章发给当事人以征得当事人的首肯,防止事实及细节上可能存在的误差。当事人往往会出于扩大宣传的目的,主动进行扩散性传播。比如,开篇的那篇文章,就是由潘石屹本人在微博上推荐,并留下了此文的链接地址。②《经济观察报》的发行量数以万计,而潘石屹的粉丝却是数以百万计,借助当事人的影响力以更有效的方式帮助媒体免费进行推广,这无疑是实现双赢的最佳方式。

其次,将媒体微博与公众人物的微博实现有效关联。在强调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传播的传媒时代,媒体以与一般受众平等的身份开通微博账号,这已经成为现代媒体赢得公众支持的基本要求。媒体通过微博,将媒体内容以摘要的形式定期发表,或将能够体现媒体价值观的言论面向公众进行传播,只要将公众人物加为“关注”对象,或邀请公众人物关注自己,上述的内容都会对公众人物产生影响。当媒体的观点和媒体的价值观出现交集后,公众人物的粉丝很有可能将注意力转向媒体。如果再有意识地策划相关话题让公众人物与媒体进行互动,公众人物的粉丝转化为媒体粉丝的可能性无疑将大大增加。

(作者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师)

【注释】

①详见《潘石屹:微博影响远超博客》, http://tech.sina.com.cn/i/2010-03-27/02053992439.shtml

②微博原文如下:刚才看了《经济观察报》对我的采访“潘石屹:微博影响远超博客”。都是我的原话。http://t.cn/hTnLv

猜你喜欢

潘石屹传统媒体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潘石屹,五十岁后,他决定跑步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渠道
传统媒体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
沟通渠道等
我和潘石屹闯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