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敬宜与清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述略

2011-12-23

中国记者 2011年6期
关键词:清华马克思主义教育

□ 李 彬

(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从2002年受聘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到2010年初冬辞世,范敬宜为清华的新闻教育、学科建设奉献了余生,尤为突出的是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包括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和创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和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并出任中心主任。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有关情况,对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生命工程”

2005年秋季学期,为落实党和国家的“生命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活动,由范敬宜院长提议和推动,清华在全国新闻院系率先开设了面向全体新生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他与我担任主讲教师(现为周庆安副教授与我负责)。

课程的立意既在于旗帜鲜明地推进“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方针,又在于立足马克思主义及其新闻观的鲜活灵魂、科学精神和时代要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现实问题,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教学同广阔的社会政治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情景中,培育和造就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服务人民的新闻传播“高手”,探索和开辟一代新闻学家甘惜分先生念兹在兹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①

毋庸讳言,由于邓小平批评的“一手软,一手硬”问题,尤其是前些年对文化领导权的忽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都一度面临“尴尬”处境。在这种态势下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难免会遭遇种种不解、质疑、抵触、冷嘲热讽等。

正因如此,清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一开始就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着力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围绕问题及问题意识展开教学,一步步激发学习与探索的热情。结果,就像许多同学后来纷纷谈到的:“出乎意料”,感到“惊喜”,“启发我用和以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审视与新闻相关的一些现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空洞的、教条的,而是鲜活的、有灵魂的;它不是玄虚的,而是实在的;它不是远离我们的,而是每时每刻我们都能触摸到的”……

专题讲座与课程设计

具体说来,这门课程包括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网络学堂、读书笔记、课程心得、电影观摩等。其中,每周一次的专题讲座是课程的主干。讲座均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题,邀请各方权威人士,联系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新情况、新发展,以及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重大问题,生动活泼地讲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则与基本原理,涉及党性与人民性、政治家办报、舆论导向、实事求是、新闻自由、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三贴近等诸多话题。

粗略统计,2005年开课至今,已经组织了约一百场专题讲座,主讲人包括: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杨正泉;新华社高级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张严平;以及郑保卫、梁衡、童兵、赵启正、吴建民、张西明、翟惠生、朱夏炎、俞可平等业界知名教授、专家和从业者、管理者。

这些讲座既深入、透辟、全面,又生动、具体、鲜活。如郑保卫、童兵、俞可平等专家,从理论角度和思想体系上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翟惠生、杨正泉、何平以及学院毕业生、新华社记者王芳和《人民日报》记者曹树林,从新闻实践层面讨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赵启正、梁衡、张西明、朱夏炎等,从管理角度论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我国新闻传播中的统领地位。其间,每轮课程往往都由范敬宜亲自开讲,由于他的亲和、睿智、饱学以及丰富多彩的新闻人生与社会阅历,他的讲座自然赢得青年学子的兴趣和认同。

教学相长

围绕这些讲座展开的配套活动同样别开生面。比如在网络学堂上,师生们常常围绕有关话题畅所欲言,交流心得,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消化和丰富了学习内容。根据2005年第一轮课程的期末统计,在全校近1700门网络课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网络学堂的发文量名列第三。再如,后来加强了研究生的个人参与、深入研讨、细读文献等环节,将数十位研究生和博士生按教学周分成十余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课前研究,课上讨论。这些专题讨论不仅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气氛热烈,思想活跃。

在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还形成三项教学相长的成果: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约30万字;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拓展读本》,约60万字;三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生读本》,总计383篇。“十五讲”主要精选名家讲座。一位山东大学学生在图书馆偶然发现这本书,阅读后发来一封邮件:“《十五讲》彻底改变了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看法……经过一线记者现身说法,学者的严密表述,在我面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突然有了鲜活的面孔……”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拓展读本》包括四十余篇新闻传播及相关学科的名家名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情、专业、社会、思潮等领域,不仅思想深刻,分析透辟,而且大多文风清新,语言晓畅,深得学生青睐。博士生吴丰军和硕士生张梓轩读后写下感言:

这些文章包罗万象……很多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国情,对于增进我对国情的了解,对世界局势,时代潮流的把握,启发颇大。每晚睡觉前,我总会挤出一点时间阅读一篇,其中一些篇目虽经反复细读揣摩,仍感意犹未尽。(吴丰军)

这些文章,特别是“中国篇”“思潮篇”“国情篇”的很多文章是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的……我很庆幸,能在这一学期里接触到这样一种语境,走出以往陶醉其中的专业主义圈,开始放眼看世界,它教我以一种远近适中的关照距离,冷静而不失热情的观照态度,以及澄明而细微的视境,去看专业外围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图景,去看专业内部一串各种思想交流和碰撞的精彩。(张梓轩)

精品课程

通过一系列高水平、高层次的专业讲座,以及多方面的教学活动,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既破除了成见与误解,又产生了兴趣与好奇,同时对新闻理论、新闻实践、新闻管理等领域秉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对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政治家办报以及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等有了感性体悟和理性认识。2008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学院毕业生进入主流媒体和相关领域工作的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已经达到80%。

为此,中央有关主要领导专门约见范敬宜院长,探讨新闻教育,肯定了清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教学,并希望推广这一经验。中宣部、教育部2006年以1号文件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调研报告”的通知》; 2008年教育部部长周济专程来学院调研,指出学院建院以来成就突出,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办学方向,为全国高校树立了榜样。他希望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加快推进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建设。

三个特色

为在清华新闻教育以及学科建设中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导地位,范敬宜院长付出“毕生”心血,大略说来有三个方面和三个特点。所谓三个方面,一是在学院领导层和全体师生中宣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二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建设和筹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他还同各方面人士联系,邀请他们为清华学子传经送宝,有时专程赶来主持晚上的讲座(为方便主讲人,讲座一直安排在晚上)。三是推进“开放式办学”,打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专业课程、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校内新闻教育与校外新闻实践、中国发展道路与世界文明传统的关联等。

所谓三个特色,可以归结为“大”“深”“实”三个字。大是引领和塑造一种博大的情怀和境界,用他的口头禅来说,把眼光投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天安门”“清华园”。可以说,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格局,也是他一生际遇和追求的心结。范敬宜以及清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首要目的正在于培育新闻人的家国天下的意识。缺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意识,而一味沉溺于小情小调、小悲小喜、小打小闹等,不仅无法顺应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也无法践行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所以,打开心胸、拓展视野是范敬宜推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第一步。

所谓“深”,是力求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关注点从“高高在上”转向“深入底层”。早在《辽宁日报》做记者并写下名篇“莫把开头当过头”时,他已深切认识到“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的道理。2002年就任清华新闻学院院长,他同样倡导“接地气”“理论联系实际”。2005年,他将大二学生李强同学的寒假调查报告《乡村八记》送交温家宝总理,温总理在回信里写下一段动情的话:“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这段如今镌刻在学院门厅的良言,既是对新闻人的期许,也是对清华新闻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称道,如今看来又何尝不是对范敬宜新闻人生的盖棺定论。

所谓“实”,乃指实际、实在、实效、实打实、实事求是等。清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着力突出一个“实”字。如今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多同当下中国的社会实践与新闻实践息息相关,之所以称为“马克思”是因为这种实践在思想渊源和历史脉络上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一脉相承,而“立场、观点、方法”正是范敬宜在新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上的着力点。不妨说,“立场、观点、方法”才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新闻观的生命与灵魂,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新闻观,才能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等。

总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熔铸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具有鲜活的理论生命和广博的实践内涵,心仪“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追求“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一如毛泽东建立新中国、邓小平开启新时期所树立的典范,也如范敬宜在清华开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传统。

(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注释】

① 2008年,清华举办“甘惜分新闻思想座谈会”,范敬宜为此赋诗题赠,其中有“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之句,其称赏如此。

猜你喜欢

清华马克思主义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