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11-12-23
2011年9月23日是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广西壮学学会原会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我国著名壮学专家覃乃昌先生逝世一周年。本期特别刊发纪念覃乃昌先生《不朽的业绩 永恒的纪念》一文,追忆覃乃昌先生为创建广西壮学学会,推动壮学发展,提升《广西民族研究》质量做出的突出贡献和砥柱作用,赞颂他热爱民族研究事业、勤奋钻研、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和卓著的学术建树,表达壮学同仁对他的深切怀念。
广西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赞扬。关于广西“四个模范”形成的原因及其经验,是广西民族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覃彩銮《广西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及其原因》一文,站在全国民族关系的大背景下,十五个方面总结和阐述了广西民族团结的经验,深度分析了广西民族团结和“四个模范”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见解。朱玉福《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实践程度评价及思考》一文,在对10年来国家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政策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实践程度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还面临着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对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提出对策性建议。王传发《我国少数民族优惠性差别待遇与反向歧视分析》,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可通过制度设计、法制供给和政策支持等,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性差别待遇,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
马威《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民族学——论林耀华先生的学科建设思想》,介绍了林耀华先生作为我国一位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专家,一直重视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对民族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方向、学科人才培养、学术素养和学风、田野工作方法等作了系统阐述,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民族生态学是国际上一门新兴学科,并且已为我国学者所关注、借鉴和应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付广华《民族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回顾和分析了民族生态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认为当前在民族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存在国外学术论著译介力度不够、跨学科交流少、学术欠规范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肯定了我国民族植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在国际上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且在这一学科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当前,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正快速发展,城中村及其文化空间的嬗变、族群传统调适及其重构等问题,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储冬爱《社会变迁中的节庆、信仰与族群传统重构》一文,以广州市郊珠村为个案,以“扒龙舟”习俗为切入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揭示其端午节俗的基本内涵、传统与变迁的历程,分析了隐含于其中的村民族群传统的文化心态在都市文化的冲击下的自我抉择、重构与适应。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城中村的社会、节庆、习俗的变迁和族群传统的重构具有代表性及启示作用。
壮族始祖布洛陀信仰及重构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和晓蓉《心灵传统视角下壮族布洛陀信仰的当代重构及意义》,认为当代壮族布洛陀信仰的重构,在其世俗化建构的表象下,其重构、复兴、重释、变异等过程都是在心灵传承机制的整合作用下进行的。因此,布洛陀信仰的重构,对后现代语境中民族传统信仰的复兴与重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启示和典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