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家庭能源消费模式比较研究
2011-12-22姚建平
姚建平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
城乡家庭能源消费模式比较研究
姚建平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2206)
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从消费结构来看,城镇居民家庭较之农村居民家庭在炊事、取暖、热水几个主要用能项目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电力、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而且更加商品化的能源。农村居民家庭已经大量使用液化气和电力等新兴能源,但柴薪(秸秆)、煤炭等传统能源所占的比例仍然非常大。从节能行为来看,城市居民家庭在购买节能设备、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方面要显著强于农村居民家庭。但是在循环用能方面,城市与农村居民家庭没有显著差异。从节能意识来看,城市居民对节能知识的了解程度、节能宣传的关注意识、自评节能意识和家庭节能规划意识方面都要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但是,城乡居民在参与家庭节能减排的意愿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家庭能源;消费模式;节能行为;节能意识
家庭能源是减少贫困、实现社会经济和人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直接相关。在中国2006年能源消费结构中,民用能源所占比例为10.31%,已经成为仅次于工业用能的第二大能源消耗部门。[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能源消费量(特别是高品位能源)必将越来越大。同时,家庭能源消费也是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表现。城乡家庭能源消费的差别不仅是能源消费水平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源结构的改善。例如,2005年北京市居民生活用能源消费量为814.5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长1.2倍,人均生活用能由1990年的343.3千克标准煤上升到2005年的537.4千克标准煤。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也由以煤为主逐步演变为以电、油、气为主。1990年到 2005年,北京市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由87.9千瓦时上升到586.7千瓦时;人均生活用天然气由1.2立方米上升到37.4立方米;人均生活用煤由370.4千克下降到154.1千克。[2]可见,城市化进程在家庭能源消费的重要特征是对高品位商品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并形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居民家庭使用能源的项目主要包括照明、炊事、取暖、热水、交通以及娱乐,在农村还包括喂养牲畜和从事农业生产等。这些项目涉及的能源类型包括电力、天然气、液化气、柴油、汽油、煤炭、柴薪(秸秆)等。居民对能源类型的选择和使用就构成了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国际上有很多关于家庭能源消费模式的研究,以揭示城乡居民在家庭能源消费模式上的差异。有研究通过考察世界各地城乡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类家庭的能源消费及服务发现:低收入家庭需要更多的燃料,包括动物粪便、木头、液化气和碳等,并且这些燃料需要低收入家庭很多人手去搬运。中等收入家庭更依赖电力和天然气,然后是煤、液化气和煤油,这些能源的使用也产生了更多相关服务。高收入家庭使用和中等收入家庭类似的能源类型,但其能源消耗量要比中等收入家庭多。[3]对印度城乡家庭按消费支出高低分组考察其炊事燃料选择行为发现,农村家庭炊事燃料主要选择的是生物质燃料,煤油作为补充。农村居民家庭也使用液化气炉具,但是没有替代传统炉具。对于城市家庭来说,最低支出组主要选择生物燃料,次低支出组主要选煤油,最高支出组主要选择液化气。[4]一项对孟加拉国农村和半城市(semi-urban)地区家庭能源消费模式的研究表明,所有农村居民家庭都使用生物质能源,98%的居民家庭使用煤油,61%的居民家庭使用电力,23%的居民使用液化气,也有5%的居民家庭使用蜡烛。而在半城市地区,所有居民家庭都使用电力、蜡烛和天然气,60%的家庭使用煤油,13%的家庭使用汽油。[5]另一项对孟加拉国120户偏远农村地区家庭能源消费模式的调查分析显示,92%的家庭使用生物质燃料,28%的家庭使用液化气,89%的家庭使用煤油,78%的家庭使用电力,27%的家庭使用蜡烛。56%的家庭从自家的农田和农庄收集生物质燃料,包括竹子、树枝、牛粪、木材、稻草、树叶、树枝和干草等。[6]
家庭能源消费模式还包括居民的节能行为和节能意识,以及影响居民进行能源选择的社会、文化及人口等因素。有很多研究致力于探求影响居民家庭能源使用的原因,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例如,一项对英国的研究表明,家庭能源使用模式及家庭碳排放情况并不仅仅与收入水平相关,其他因素包括居住场所类型、居住时间、家庭结构和城乡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7]有研究采用经济人类学的生命循环视角,关注菲律宾马尼拉三个不同城市地区家庭的制冷(cooling)能源使用情况,以揭示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及其内驱力。结果表明,对不同社会经济群体来说,家庭制冷设备的选用包含了社会和文化服务内涵(例如,社会化和时尚倾向等)。同时,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状况也嵌入了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并且制约居民的选择。[8]一项对荷兰的研究试图采用心理变量和社会人口变量去解释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和节能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家庭能源使用不仅与社会人口变量(收入、家庭规模,年龄)密切相关,态度变量和自我超越价值(selftranscendence)变量对家庭能源使用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居民节能意愿与节能行为、节能态度呈正相关关系。[9]偏好等主观变量也对家庭能源选择有重要影响。一项对布基纳法索首都瓦加杜古的研究表明,木头仍然是这个国家大部分城市家庭偏爱的燃料。尽管这种选择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会对林地和经济构成威胁。采用社会经济模型分析居民家庭能源偏好发现,对木头燃料偏好主要与贫困因素(包括低收入、贫困家庭难以获得电力等)有关。[10]
中国学者也有很多关于家庭能源消费模式的研究。2000年张文渊等人连续5年对江苏省国营淮海农场家庭生活用能进行的调查表明,居民家庭生活用能品种结构变化较大,电力和液化气消费迅速增长,而秸秆和煤炭的使用在下降。人均能源消费量相对稳定但有效能源消费却略有上升。人均能源消费与人均收入、户均人口和人均作物收获量有一定的相关性。[11]2004年程川等人选择重庆市15个村社的599户农户进行了生活用能实地考察。通过对不同经济收入家庭的能源消费结构及消费指标的调查分析发现,重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收入具有密切的相关性: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的改善,薪柴、秸秆的使用比例降低,煤炭、电、液化气等商品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能源消费结构趋于合理。[12]王春清、郝黎明等人通过对吉林省城市和农村住宅能源消费情况的调查,用重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吉林省家庭不同种类能源消费(包括电、燃气、煤、汽油、热)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并建立了吉林省城市和农村住宅能源消费的预测模型。[13]陆慧、卢黎将农户收入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根据能源的经济性、便利性、舒适性、卫生等性能将农户用能分为户用沼气、薪柴(秸秆)、煤球、液化气和电能,通过构建模型考察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收入越高,对能源的舒适性、便利性、卫生特性的要求越高,农户的收入越低,对能源的经济性则考虑得越多。[14]
由于城乡居民在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家庭人口规模和结构、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文化心理和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这必然影响到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在综合考虑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城乡比较的视角来考察城乡居民家庭在能源消费模式上的差异,并提出研究框架如下:
图1 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模式示意图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相关数据。对城市和农村的界定以户籍为准,凡是具有城市户籍并居住在城市地区的居民即被视为城市样本,反之则为农村样本。调查采用配额抽样,具体操作是:首先,按照城乡家庭比例大致相等的原则,让学生以寒假社会实践的方式将调查问卷带回家乡。其次,问卷分发时以户为单位,每户填答一份问卷。第三,在填答方式上,以访问填答为主。即让调查员读问卷,被访者回答,然后由调查员填写问卷。问卷调查的时间从2011年1月份开始,到3月份结束。实际共发放问卷690份,回收492份,有效问卷492份,问卷回收率71.3%,有效率100%。问卷回收后录入电脑,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①以下是样本特征的城乡比较:
表1 城乡样本特征的百分比分布及均值比较(N=492)
本次问卷调查被访对象中城镇户口被访者占58.1%,农村户口被访者占 41.9%。男性占60.4%,女性占39.6%。平均年龄为40.34岁,已婚被访者占74.8%,未婚被访者占21%,离异或丧偶被访者占5.2%。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收入、人口规模和构成、受教育程度和住房方面有很大差异。总体看来,样本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比农村居民要高得多。被访城市居民家庭年均收入为13.93万元,而农村只有4.73万元。被访城市居民家庭平均人口数为3.48人,而农村居民为4.48人,同时城市居民家庭就业人口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平均也比农村居民家庭少。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城市居民高中(中专)及以上的比例要比农村居民高,而农村居民中的文盲、小学和初中的比例比城市居民高。从住房状况来看,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积大部分在 50到 120平米之间(占67.8%),而农村居民的住房面积比城市居民要大得多,75%的农村居民居住面积都在80平米以上。
二、城乡家庭能源消费模式差异
(一)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
电力是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最主要的能源消费,电力广泛用于照明、炊事、热水、休闲娱乐等各类家用电器。并且,电力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大量替代其他传统能源,例如煤、柴薪/秸秆等。同时,电力消耗量也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体现。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家庭电力消费也呈增长趋势。一项对欧盟12个国家的研究发现,欧盟过去10年的家庭电力消费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信息技术和娱乐活动是电力需求增长的关键因素。[15]表2是城乡居民家庭电力消费量和费用比较:
表2 2010年家庭平均电力消费量和费用城乡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年平均每户电力消耗是1024.04千瓦时,城市家庭年平均每户电力消耗是1605.74千瓦时,农村家庭的耗电量大约相当于城市家庭的63.77%。农村家庭年平均每户电力消耗支出是758.41元,城市家庭年平均每户电力消耗支出是1563.94元,农村家庭的电力消费支出大约相当于城市家庭的48.49%。由此可见,城市居民家庭无论在电力消耗量还是费用上均大大高于农村居民家庭。
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能源消费模式的差异还体现在能源类型的选择上。一般说来,农村居民由于经济条件、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原因,容易选择低品位、低价格以及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能源类型。而城镇居民更倾向于电力、天然气、液化气等商品化程度高的清洁能源。表3是通过将居民家庭能源类型和用能项目交叉,反映出城乡居民家庭在能源类型选择上的差异:
表3 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前城市和农村的家庭能源消费结构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首先,在照明方面,大约97%的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都使用电力照明,卡方检验的结果也显示城乡没有显著差别。其次,在炊事方面城市和农村存在很大差别。分别有57.6%的城市家庭和65.6%的农村家庭使用电力炊事,但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两者并没有显著差别。城市居民使用天然气炊事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农村,两者的比例分别为 52.6%和17.5%(P<0.000)。而农村居民家庭使用液化气炊事的比例则显著高于城市居民,两者的比例分别为56.2%和33.8%(P<0.000)。此外,农村居民家庭在炊事方面使用煤炭和柴薪(秸秆)等传统能源的比例也都显著高于城市。第三,在取暖方面,城乡居民家庭能源使用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城市居民家庭取暖主要是电力(71.9%),少部分家庭使用煤(15.8%)。而农村居民家庭取暖用能更加多样化,用电(55.0%)、使用煤炭(51.1%)和使用柴薪/秸秆(47.3%)的比例相差不大。第四,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在使用电力和液化气烧水方面没有显著差别。但是,城市居民家庭使用天然气烧水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两者的比例分别为40.6%和7.5%(P<0.000),而农村居民家庭使用煤炭、柴薪(秸秆)烧水的比例则要显著高于城市居民。此外,沼气和太阳能作为重要补充形式,在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5.9%的城市居民家庭使用太阳能,而农村居民家庭这一比例只有23%(P<0.000),这表明城市家庭在太阳能利用率方面要远高于农村家庭。只有4.1%的城市居民家庭建有沼气池,而农村居民家庭这一比例为11.2%(P<0.000),这表明更多的农村家庭使用了沼气这种清洁能源。
炊事和取暖是城乡居民家庭最重要的用能项目,其消耗量跟家庭用能方式和时间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居民使用什么样的用能设备以及用能时间长短将决定家庭能源消耗消费的多少。图2是城乡居民家庭炊事方式的比较:
图2 居民家庭炊事方式城乡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城市和农村家庭在炊事方式上有显著差异。城市家庭居民主要使用天然气灶、液化气灶、电饭煲和电炉灶,而农村家庭主要使用烧柴灶、液化气和烧煤灶。有42.7%的城市居民使用天然气灶,而农村居民这一比例只有5.5%。城市居民使用电饭煲和电炉灶的比例为19.9%,而农村居民这一比例为12.4%。在烧柴灶的使用方面,农村居民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城市居民,两者的比例分别为36.3%和4.4%。在烧煤灶的使用方面,农村居民的使用率也比城市居民高得多,两者的比例分别为20.4%和5.7%。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柴薪、煤等传统家庭能源仍占农村家庭能源的重要比例,是有将近25%的农村居民使用了液化气,这表现出我国农村居民在家庭能源结构上的重大改善。尽管城乡家庭在选择炊事工具上有显著差异,但两者在炊事时间上却没有显著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家庭炊事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比例为25.3%,农村居民这一比例为25.7%。城市居民家庭炊事时间在30到40分钟的比例是45.6%,农村居民这一比例为40.6%。城市居民家庭炊事在40到60分钟的比例是23.1%,而农村居民这一比例为29.2%,城市居民家庭炊事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比例是6%,而农村居民这一比例是4.5%。从表面上看,农村家庭炊事时间似乎略长于城市家庭,但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
取暖也是城乡居民重要的用能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能源消耗量非常大。取暖能源消耗量主要取决于取暖使用的器具和取暖时间的长短。从图3可以看出,城乡家庭在取暖方式上有显著差别。城市家庭取暖方式主要是集体供暖和空调,两者的比例分别为41.2%和 33.9%,自采暖占 10.2%,火盆和烧炕都分别只占1.8%,另外还有10.9%的城市居民采用其他取暖方式。农村居民冬季取暖方式则呈现多样化特征。有大约30%的农村居民冬季取暖采用火盆,自采暖和烧炕的比例分别为18.7%和16.7%,空调和集体供暖的比例分别只有10.8%和3.9%,另有20.2%农村居民家庭采用其他取暖方式。尽管城乡家庭在取暖用具上有显著差异,但在取暖时间上却没有显著差异。城市家庭冬季取暖时间在4小时以内的为30.4%,农村居民这一比例为33.3%。取暖时间在4到8小时城市居民家庭为23.4%,农村居民家庭这一比例为26.3%。取暖时间在8小时到12小时的城市居民家庭为16.5%,农村居民家庭这一比例为20.2%。取暖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城市居民家庭为29.7%,农村居民家庭这一比例为20.2%。从表面上看,城市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时间似乎要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但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
图3 居民家庭取暖方式城乡比较
(二)城乡居民家庭的节能行为与节能意识
城乡居民的节能行为和节能意识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量。例如,居民通过选择能效更高的用电设备(包括节能灯、节能炉灶等)可以实现能源节约,通过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和电器使用方式也能减少用电量。有研究对辽宁省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电力消费进行问卷调查、对各级政府机构进行实地调查以及对政府官员进行访谈,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被访者都表示愿意节约电力并购买能效更高的电器。[16]由于城乡家庭在能源使用类型、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节能行为也会有差异。表4是城乡居民的家庭节能行为比较:
表4 城乡居民家庭节能行为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所有题项中除了第11项农村居民略高于城市居民之外,其他题项城市居民选择“是”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居民。这表明,在家庭节能行为方面城市居民总体上要好于农村居民。从具体题项来看:第一,第1项、第5项、第9项都是关于购买节能设备。有91.4%的城市家庭表示使用了节能灯,农村家庭这一比例为85.1%。有82.1%的城市居民家庭表示买电器时注重买节能高效的品牌,而农村居民家庭这一比例为63.6%。有56.5%的城市家庭使用了节能炉灶,而农村家庭这一比例为48.7%。尽管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第9项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总体看来城市家庭在购买节能设备方面要好于农村家庭。第二,第6项、第10项和第11项都是关于电器使用方面的节能行为。第10项“在炎热的夏天一般把空调调到26度或以上”的城市家庭比例为61.3%,而农村家庭这一比例仅为39.3%。但在第6项和第11项“使用完电器关闭电源”行为上,城乡家庭却没有显著差异。第三,第2项、第7项和第8项都是关于节水行为。家庭用水家庭用能密切相关,例如炊事、热水等行为既消耗水也消耗其他能源。城市家庭在第2项“用完后随手关水龙头”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两者的比例分别是是94.5%和88.7%。但在第7项和第8项“使用节水龙头”和“水的重复利用”行为上,城乡居民并没有显著差异。第四,第4项“循环使用能源”和第3项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方面,城乡居民也没有显著差异。
节能意识也是家庭能源消费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意识可以通过居民的节能行为进而影响家庭能源消费量和消费结构。从表5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在每一个题项上都高于农村居民,这表明城市居民的节能意识要比农村居民高得多。在8个题项中,除了第1题和第3题之外,其他各题的检验结果都显示城市和农村居民在节能意识上有显著差异。从具体题项来看:第一,第1题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在参加节能减排活动的意愿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超过80%的城市和农村居民均表示愿意参加节能减排活动。第二,第2题、第3题和第4题都是关于家庭节能知识的问题。除了第3题无显著城乡差异以外,第2题了解“热岛效应”的城市居民要比城市居民高出20.5%,第4题了解“每节约1度电相当于减少排放1公斤二氧化碳”的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高出14.5%。第三,第6题和第7题都是关于居民自评节能意识强弱的题目。第6题的结果显示,40.2%城市居民认为自己和家庭成员都有节能意识,而农村居民这一比例只有22.7%。第7题的结果显示,65.8%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的家庭能源消费符合“低碳”理念,而农村居民这一比例只有53.4%。这表明城市居民自评节能意识要高于农村居民。第四,第5题和第8题的检验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在关注节能宣传方面和家庭节能规划意识方面也都要显著高于农村居民。
表5 城乡居民家庭节能意识比较
三、结论
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城市和农村家庭在能源消费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城镇家庭的用电量要显著高于农村家庭。与农村家庭相比,城镇家庭在炊事、取暖、热水几个主要用能项目上所选择的能源类型明显倾向于清洁、高效而且更加商品化。在炊事用能上,城市家庭主要选择电力和天然气,而农村居民主要使用柴薪(秸秆)、液化气和煤炭。在取暖用能上,城市居民家庭主要选择电力,而农村家庭取暖选择电力、煤炭和柴薪(秸秆)的比例都非常大。在热水用能上,城市家庭主要使用电力和天然气,而农村居民家庭则主要使用电力、液化气和煤炭。尽管城乡居民家庭在炊事时间和取暖时间上并没有显著差别,但在炊事器具和取暖器具的选用上有明显差异。
城乡家庭在节能行为和节能意识上也有显著差异。总体看来,城市居民无论在节能行为还是在节能意识上都要强于农村居民。在节能行为上,城市居民在购买节能设备、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方面要显著强于农村居民,但在循环用能方面城乡居民没有显著差异。在节能意识方面,城市居民在了解节能知识、关注节能宣传、自评节能意识和家庭节能规划意识方面都要显著高于农村居民。但是,城乡居民在参与家庭节能减排的意愿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政府在制定相关家庭能源政策时充分考虑城乡居民家庭在能源结构、节能行为和节能意识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1]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93.
[2]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06年能源公报数据解读[EB/OL].http://www.bjstats.gov.cn.
[3]Sovacool,Benjamin K.2011,“Conceptualizing urban household energy use:Climbing the‘Energy Services Ladder’”,Energy Policy,vol.39:1659-1668.
[4]Ekholm, Tommi. Krey, Volker. etc., 2010,“Determinants of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in India”,Energy Policy,vol.38:5696-5707.
[5]Miah,Md.Danesh.Foysal,Muhammad Abul.etc.2011,”Domestic energy-use pattern by the households:A comparison between rural and semi-urban areas of Noakhali in Bangladesh”,Energy Policy,vol.39:3757-3765.
[6]Miah,Md.Danesh.Kabir,R.etc.2010,“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 in the disregarded villages of Bangladesh”,Energy Policy,vol.38:997-1003.
[7]Druckman,A.and Jackson,T.2008,“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U K:A highly geographically and socio-economically disaggregated model”,Energy Policy,vol.36:3177-3192.
[8]Sahakian,Marlyne D.and Steinberger,Julia K.2011,“Energy Reduction Throug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vol.15:31-48.
[9]Abrahamse,Wokje and Steg,Linda.2011,“Factors Related to Household Energy Use and Intention to Reduce It: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Human Ecology Review,Vol.18:30-40.
[10]Ouedraogo,Boukary.2006,“Household energy preferences for cooking in urban Ouagadougou,Burkina Faso”,Energy Policy,vol.34:3787-3795.
[11]张文渊.淮海农场家庭生活用能和能源消费的分析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0(1):53—57.
[12]程川,陈蓓,任绍光.重庆农村不同家庭能源消费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4(5):26—28.
[13]王春清,郝黎明,赵小萍.住宅能源消费结构模型的预测研究[J].节能技术,2006(1):53—55.
[14]陆慧,卢黎.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3):28—34.
[15]Almeida,Aníbalde. Fonseca,Paula.etc.2011,“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ousehold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in the EU, potential energy savings and specif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Energy and Buildings,vol.43:1884-1894.
[16]Dianshu,Feng.Sovacool,Benjamin K.andVu,Khuong Minh.2010,“The barriers to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Assessing household electricity savings and consumer behavior in Liaoning Province”,Energy Policy,vol.38:1202-1209.
F416.2
A
1008-2603(2011)06-0006-08
2011-10-2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华北电力大学校内专项基金)(项目编号:09MR48)。
姚建平,男,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市能源发展研究基地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李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