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1-12-20叶龙凤

华东经济管理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间品分工比率

叶龙凤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8)

●产经动态

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叶龙凤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8)

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外包等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表现形式入手,研究它们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 1998—2003年间 23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数据和其他行业相关数据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解释方程,研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比率和本土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垂直专业化比率的提高有利于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垂直专业化;技术创新;本土企业

一、引 言

随着 20世纪后半期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推进,以“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为特征的国际分工模式诞生并日渐深化。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引发了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对卷入全球化浪潮的每一个国家产生深远影响。以我国为例,1998—2007年间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一直大于 50%,1998年为 56.8%,2003年为 55.1%,2007年为 52.7%①。如此之高的比重,意味着我国已在较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但这是否等同于中国企业已成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下的真正赢家?一方观点认为:在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引导推进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下,实质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和配置生产要素,使其成本最小化。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靠其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低附加值的组装加工环节。我国在低端环节的专业化生产和对进口中间品的过渡依赖容易造成“低端锁定”的后果,导致“越进口、越落后”的恶性循环,对我国本土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水平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另一方观点则强调:我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扩大出口贸易规模;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其“技术扩散效应”,如加工贸易中的前后产业关联效应等,提升本土企业技术水平。不同学者已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一些重要实现形式如加工贸易、中间品贸易、外包程度、外商直接投资等角度间接研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的影响。

得益于 Hummels等 (2001)[1]基于投入产出表而建立的衡量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度方法,本文将反映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垂直专业化比率纳入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解释方程,运用面板回归分析方法考察垂直专业化程度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垂直专业化”一词最早由 Balassa(1967)提出,用来描述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的跨国界空间布局状态。不同学者对这种新型分工模式冠以不同的名称,如国际生产分割、国际生产分解、全球生产分享、国际外包、产品内分工、价值链切片等,但他们均意欲描述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在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之间的跨国界分工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化,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围绕这一中心命题,学者们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础和影响因素、测度、收入分配效应、贸易效应、技术扩散效应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的技术扩散效应则是与本文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个研究热点。从中间品进口角度,学者们认为进口的高质量中间品可以通过投入产出效应使技术在生产环节传递,提高最终产成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国内企业可以对进口中间品进行模仿创新,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如 Helpman(1997)就发现进口中间品能够提高进口国的生产率。从加工贸易和产业链的角度,学者们认为在垂直专业分工背景下,不同国家在同一产品不同生产工序上形成一个统一体系,这使得上下游企业在中间品进口、技术研发等方面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即使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加工企业,仍然可以通过技术设备的引进、中间品进口、人力资本流动等途径充分利用技术扩散效应带来的益处,在“加工中学”,在加工中逐步实现产业链升级。如 Perter.J(2004)[2]指出在加工贸易方式下,东道国与投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和溢出,东道国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也有学者从外包的角度研究外包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学者 Glass和 Saggi(2001)[3]考察了发达国家的外包对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创新的影响。徐毅、张二震 (2008)[4]通过外包与本土技术创新的计量发现,外包导致人力资源向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方向配置。总结发现,上述研究都没有直接研究垂直专业化本身的技术外溢效应,而是从中间品进口贸易、加工贸易、外包等指标间接研究垂直专业化对企业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的影响。

自 Hummels等 (2001)[1]发明垂直专业化比率的测度方法后,一些学者也开始考察这一指标和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关系。如国内学者张小蒂与孙景蔚 (2006)[5]利用垂直专业化比率指标研究发现,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某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进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现有大多数研究不同,本文利用垂直专业化比率数据,直接考察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与该行业的出口值的乘积。该指标表示的含义为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中用于生产出口品的中间投入品的数量。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比率指标 VSI则表示为该行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值与该行业出口值的比值。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各行业的出口垂直专业化比率 VSI实质上反映了各行业出口的来料进口程度。那么,反映某一行业出口的来料进口程度会对一国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本文需要重点验证的内容。

对 VSI的实际测度,普遍采用 Hummels等发明的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测度方法,国内学者平新乔等 (2005)[7]北京大学 CCER课题组就基于该方法运用中国 1992年、1997年、2000年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了 1992—2003年间中国总出口贸易和对美出口贸易分年度和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②。本文样本的 23个行业 1998—2003年间垂直专业化比率数值即来源于平新乔等 (2005)[7]北京大学 CCER课题组论文③。

其次,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其他因素。本文参照王红领、李稻葵等 (2006)[6]和徐毅、张二震等 (2008)[4]的做法,一般地,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有: (1)企业规模(SCALE),用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表示。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才有研发投入的能力和动力。我们将这一因素作为计量模型的解释变量之一。 (2)行业投资规模 ( INVEST MENT),用行业基本投资和更新投资之和表示。行业投资规模大,表示行业扩张速度快,其所遇到的技术问题也更多,需要更多的研发投入。我们同样将它作为计量模型的解释变量之一。实际上,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行业因素还有行业集中度,行业利润率等,但由于这些指标数据的不完全获得性,我们没有把它们纳入我们的计量模型中。

最后,为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反映模型被解释变量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文采用一个变量不同形式的方法,分别用专利申请数量、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三个指标反映。

本文行业垂直专业化比率数据来源于平新乔等(2005)[7]北京大学 CCER课题组论文,行业投资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余均来自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为了与垂直专业化比率数据的行业划分一致,我们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必要的合并。最终,我们的有效样本包括了 1998—2003年 23个行业④的面板数据。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 1。有关行业变量的具体计算公式见注释⑤。

三、变量说明和模型设定

(一)变量说明

本文主要通过建立行业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一命题。首先,作为模型解释变量之一的垂直专业化比率 VSI是本文的重点关注变量。理解该变量的内涵我们首先需理解行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值VS的内涵。出口的垂直专业化值VS是一个绝对值,表示为某一行业中间投入品占行业产值的比率

(二)数据来源说明

表1 变量统计性描述

为初步研究企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反映技术创新能力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笔者分别作出了分时间各指标值的 23个行业平均值 (图 1)及分行业各指标值的 6年平均值(图2)。

图1反映出 23个行业整体的垂直专业化比率由平均的14%上升至 17.5%,从 1999—2000年间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在 2000年以后变化幅度微小。同时,图 1还反映了1998—2003年间行业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状况:专利申请数量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从 1998年的 1.37%上升到 2002的 2.45%,但 2003年该指标下降至 1.62%;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从 1998年3.71%上升至 2000年 4.68%,随后 2001下降至 4.34%,2003年又逐渐上升至 4.68%。图 2则清晰地表明了垂直专业化比率在不同行业间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煤炭采选业(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2)、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22)、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 (23)等行业垂直专业化比率较低,此外,一些相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5)、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8)的垂直专业化比率也相对较低。而石油加工 (10)及机械工业 (1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19)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意味着这些行业出口中来自国外进口中间品投入的比重较大。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在我国集中体现为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 (19)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引进大量外资,其加工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也领先于其他行业。

图1 分时间各指标值的 23个行业平均值值

图2 分行业各指标值的 6年均值

仔细观察图 2还可以粗略发现垂直专业化比率和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数量、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这三个指标在行业间分布有许多吻合之处,如行业 (15、16、17、18、19)的垂直专业化比率相对较高,其专利申请数量、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同样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由此我们猜想:行业垂直专业化比率越高,其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应越强,这即是本文接下来需要验证的命题。

(三)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拟建立如下基本计量模型:

其中,i表示某一行业,t表示某一年度;patent表示行业专利申请数;scale表示本土企业规模,用企业平均销售收入衡量;inves tment表示行业投资规模;VSI表示行业垂直专业化比率。

一般地,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的第一步是判定模型类型,即判定属于混合数据模型、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的哪一种。通常采用 F假设检验的方法 (协变分析检验),该方法包括两个基本假设:

假设 1(H1):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相同,但截距不同,即模型属于变截距模型。

假设 2(H2):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即模型属于混合数据模型。

F统计量的构造:采用OLS估计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混合数据模型,计算出残差平方和 S1、S2、S3。

其中,n为横截面数,K为解释变量个数;T为时期数。

若 F2低于某一置信水平下的零界值,则接受 H2,即采用混合数据模型;反之,则拒绝 H2,此时继续检验假设 1。

若 F1低于某一置信水平下的零界值,则接受 H1,即采用变截距模型,反之,则采用变系数模型。

本文模型的 F检验结果:

模型1:S1=11.7881;S2=18.34710;S3=306.1627

所以模型采用变系数模型。

模型估计的第二步是在确定采用变截距或变系数模型后,再利用 Hausman检验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本文将利用 Eviews6.0软件进行 Hausman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表2为模型 1和模型 2在混合数据模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下的估计结果,模型 3的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只有 8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通过 t

值显著性检验,故不在此列出。上文中 F检验表明变截距模型优于混合数据模型,且 Haus man检验表明模型 1适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而模型 2适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表 1中随机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垂直专业化比率 VSI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 t值显著性检验,其估计系数 0.121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垂直专业化比率提高一个百分比时,专利申请数量的自然对数值将上升 0.121个单位。笔者认为其可能的解释是:

首先,本土企业进口国外高质量的中间品,有利提高国内生产环节的生产效率。

其次,进口中间品可以对国内同类中间品提供者形成竞争效应,其为了不被国外中间品提供者淘汰,可以通过对进口品的模仿,增强模仿创新能力,或者加大自身研发投入,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本土企业与国外上下游供应商的联系不仅局限于中间产品贸易,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研发的合作联系。为了使上游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符合要求,国外下游供应商一般会提供技术支持,如产品外观图纸、生产工艺流程、技术人员派遣,这种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反馈和交流有利于处于低加工环节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表2 实证结果

模型 2(23个行业)中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垂直专业化比率无法通过 t值显著性检验,即垂直专业化比率的提高并不能促进劳动力资源向有利于科技研发方向配置。然而,笔者将原来的 23个行业中的其他制造业 (20)、电力蒸汽日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1)、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22)、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3)舍去,对剩下的 19个行业面板数据重新运用模型 2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 2中的 8、9、10列所示⑥。对比 5、6、7列和 8、9、10列发现,对应指标的估计值几乎相近,但第 9列所示的垂直专业化水平比率的估计系数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 t值显著性检验,证明了在这 19个样本行业中随着垂直专业化比率的提高,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也随之提高,具体的数量关系为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当垂直专业化比率提高一个百分比时,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提高 0.06个百分比。从理论分析上说,如果一个行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说明该行业出口的进口来料的比重较大。当进口国外较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并对其再加工时,无疑需要较为熟练的专业人才。我国加工贸易从最初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简单组装加工到近年来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加工,所需劳动力的层次也在缓慢提高。同时,中间品进口对本土同类中间品提供者形成的竞争效应也使得本土企业加大科技人员的投入。

最后,对比模型 1和模型 2(23个行业)企业平均规模和行业投资规模的估计系数。模型 1中随机效应下的企业平均规模的估计系数虽然为正,但无法通过 t值显著性检验,而模型 2中固定效应下的企业平均规模的估计系数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 t值显著性检验。笔者认为大型规模企业在我国一般为大中型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小,因此其研发的动力也较小。该类企业尽管有较大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力资源投入,但研发效率相对较低。相反,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由于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大,不得不在有限的研发投入下提高研发效率,这便导致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和企业规模成正相关关系,而专利申请数量并不必然和企业规模成正相关关系。另外,表 2显示行业投资规模扩大,行业扩张速度较快时,企业专业申请数量上升,但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后者与我们预期有所出入。但仔细探究,发现行业规模变量为绝对值,而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相对值,当行业规模扩大时,其会遇到更多的技术问题从而更多的科技人员投入,但若整体从业人员的增长快于科技人员增长时,便会出现上述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的加深有利于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能力的提高。23个行业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行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比率和专利申请数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得益于企业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对国外高质量的中间投入品的进口、由中间品进口带来的对国内中间投入品提供者形成的竞争效应、分工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合作等途径。19个行业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比率和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的正相关关系在 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存在的,证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向有利于科技创新方向配置。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受制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更新,本文的样本数据 (1998—2003年)在时间上跨度相对较短,且比较陈旧;二是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的创新解释方程的解释变量为包括其他可能有较大解释能力的行业变量,如行业利润率、行业集中度等指标。

本文研究结果对已深入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本土企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即本土企业要充分利用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中 “技术外溢”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谋求一个更好的位置,使我国从现阶段的 “制造大国”向 “研发大国”转型升级。首先,本土企业在进口国外高质量、核心中间投入品时,要努力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绝大多数的本土企业集中在产品价值链的组装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和来自国内的技术含量较低 (姚洋,张晔,2008)[8]。最终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投入往往来自韩国、日本、台湾等新兴经济体。因此,升级转型的第一步也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一步是本土企业要掌握核心零部件的设计、研发和生产。

其次,实现从核心零部件的提供到产品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销售、品牌升级。本土企业万不能专注和满足于进口中间品的再加工,而要努力与国外上下游供应商建立利益更为紧密的利益合作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技术交流合作,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逐步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和自主知识产权。

最后,上述升级过程离不开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的科研经费和科技人才的投入,尤其是科技人才作衡量了一国知识存量的大小,不仅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对“技术外溢”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积极与国内科研机构、院校交流合作,加强和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注重产、学、研的融合,这也是跨国先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

[注 释 ]

① 根据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② 计算公式:

郝朝艳、毛亮等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世界经济,2006,5:3-11)。

③ 在平新乔等的计算方法中,用 1992年总进口的 AM矩阵代替 1993—1996年,用 1997年总进口的 AM矩阵代替1998—1999年,用 2000年总进口的 AM矩阵代替 2001—2003年。鉴于目前可获得的投入产出表的限制,学者们只能计算至 2003年的分行业垂直专业化比率数据。

④ 合并后 23个行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其他纤维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蒸汽日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⑤ 行业投资规模 =基本建设投资 +更新投资。本土企业平均规模 = (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 -三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全行业企业个数 -三资企业个数)。本土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产品销售收入 = (全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 -三资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 -三资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注:2000年以前“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称为“技术开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两者口径一样。本土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 (全行业科技活动人员 -三资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全行业年末从业人员 -三资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注:2000年以前“科技活动人员”称为 “技术开发人员”,两者口径一样。笔者希望获得 1992—2003年间本土企业分行业平均规模、技术创新指标数据,但由于 1998年之前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缺乏三资企业相应指标的数据,故本文数据的起始时间为 1998年。

⑥ 笔者认为上述 19个行业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工业的绝大部分,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学者盛斌等就运用上述19个行业 1992年—2003年国内销售产品和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比率数据,考察了垂直专业化程度和国内技术含量之间的关系。

[1]Hummels David,Jun Ishii,Ke iMu Yi.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75-96.

[2]Perter J.How intra-industry trade changed our perception[J].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2004,49:1-17.

[3]GlassAmy J,Kamal Saggi. Innovation andWage Effects on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J].An Economic Review,2001,(45):67-86.

[4]徐毅,张二震.FD I、外包与技术创新: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经验研究 [J].世界经济,2008, (9):41-48.

[5]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国际产业竞争力分析 [J].世界经济,2006,(5):12-21.

[6]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 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 [J].经济研究,2006,(2):44-56.

[7]平新乔,郝朝艳,毛亮,等.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 [J].世界经济,2006,(5):3-11

[8]盛斌,马涛.中国工业部门垂直专业化与国内技术含量的关系研究 [J].世界经济研究,2008,(8):61-67.

[9]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数据 [J].中国社会科学,2008,(2):67-82.

Empirical Study o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s I mp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YE Long-feng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 anagem ent,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211198,China)

Most of the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processing trade,outsourcing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ased on existing papers,this paper collected data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dex and other variables of 23 industries from year of 1998 to 2003 to establish an empirical equation ab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Our panel data model based on these variables shows that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dex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both of numbers of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personnel ratio of general employee,whichmeansparticipation i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promotes their cap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omestic enterprises

F424.5

A

1007—5097(2011)01—0066—05

10.3969/j.issn.1007-5097.2011.01.015

2009—07—05

叶龙凤 (1986—),女,浙江丽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责任编辑:余志虎 ]

猜你喜欢

中间品分工比率
美国对华反倾销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以中间品进口为视角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一类具有时滞及反馈控制的非自治非线性比率依赖食物链模型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结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中间品进口对出口增加值影响的文献述评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进口中间品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研究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一种适用于微弱信号的新颖双峰值比率捕获策略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