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

2011-12-20朱韵洁

华东经济管理 2011年1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劳动力程度

朱韵洁,于 兰

(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三农问题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

朱韵洁,于 兰

(南京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人力资本通过影响农民的信息获取、生产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能力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文章运用 15个省市 1993—2008年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关键因素。而根据资料统计分析,我国农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投资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缺乏投资意识和投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也与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有关。

人力资本;农民收入;实证

关于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理论界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虽然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农业内部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农民收入;二是把思路放在农业外,通过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而目前在学术界形成的基本共识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有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等人力资本水平。

一、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和机制分析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表现为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具有的操作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一般被理解为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寓寄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使用者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劳动能力。教育投资是目前人力资本投资的最基础和主要的投资方式,它在人力资本存量构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总的来说,教育对农民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教育提高了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教育增加了人的好奇心,提高了人们对新思想、新机会和新方法的接受性,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工具的使用,使农民对技术变化的反应更加灵敏和迅速,成为更有效的信息的获取者和处理者;提高了农民的读、写、算基本的技能,这些技能促进了农民对技术知识的吸收、传播及成本收益的计算,从而使得农民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得以提高;提高了农民的配置能力,改进了人的理性,使得农民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时间等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改善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与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成正比

劳动者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接受的培训越多,见的世面越广,则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也越强,从而其信息的获取、鉴别能力也越强,这种能力对农民的收入有直接的影响[1]。例如从获取信息的渠道上,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多,也越倾向于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如报纸、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人力资本水平越低、获取信息的渠道越窄,越倾向于通过传统方式获取信息。农民工在城里的信息获取渠道,据李强教授的研究,约 60.5%是通过朋友、同乡、亲戚、同事等关系较密切的人介绍找工作,通过这样的网络,进入的往往是次属劳动力市场。所谓次属劳动力市场是指那些技术要求不高、收入低、缺少福利保障、很少有晋升机会的就业岗位招聘市场[2]。因此,教育程度通过影响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进而影响着农民的收入。

(二)教育对农民的资源配置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而资源配置能力又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一方面,教育通过改进农民理性行为,使得农民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时间等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改善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农业流向非农业,也是农民在市场信号的指引下合理配置资源的表现,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农民的收入提高有了保障。教育从就业动机和就业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对农民个体就业决策产生影响,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了解市场信息,改变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理念,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使得农民从事不同行业工作成为可能;农民就业能力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生产技术手段等,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生产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将农民就业选择可能转为现实。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在就业上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一方面提高个体收入,另一方面创造出更大社会产出价值。

(三)教育又能通过影响农民的生产能力,进而决定其收入能力

在农业生产方面,传统农业已经不能够适应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由于土地资源的约束,靠简单投入劳动力以求农业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是不太可能的,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打破传统农业的均衡状态,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但是,科学技术毕竟是一种潜在形态的生产力,只有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其转化途径有三个:一是转化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提高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水平;二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三是渗透到管理要素中去,使生产管理科学化。在以上三个转化途径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科技进步的核心。因此,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中居于支配地位。在一项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的资料中,比较了低收入国家中上过学和未上过学的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和革新能力,说明当时在能提供诸如化肥、良种等投入以及改进耕作技术的条件下,上过 4年学的农民的年产量比未上过学的农民的年产量高 13%,即使没有这些投入,前者也比后者高 8%,充分说明农民受教育水平对提高农民农业收入的积极作用。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民的非农业生产能力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目前种植业很大程度上不能赚钱,只能亏本,农民收入大部分靠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当农民需要脱离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产业时,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教育水平。只有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才能够适应各种形式工业生产或者其他产业对于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为农民顺利转向各个非农行业提供保证。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节以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人均生产投资 (用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表示)、人均教育程度系数 (即平均受教育年限)三个指标作为自变量,东、中、西部各五省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取 1993—200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如下:

LnY=C+aLnX1+bLnX2+cLnX3

式中,Y为农民人均纯收入;X1为人均经营耕地面积;X2为人均生产投资;X3为教育程度系数;c为常数项。教育程度系数的计算参照王金营 (2001)、谭永生 (2007)的受教育年限加权法,各层次文化程度的受教育年限分别是:文盲半文盲 2年,小学为 6年,初中为 9年,高中为 12年,中专为 12年,大专及以上为 15年[3-4]。剔除价格因素,各地区人均纯收入、人均生产支出、人均耕地面积、教育程度系数如表 1所列 (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农村住户统计年鉴》,1994—2009)。

表1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都在 0.05%的水平下通过 t检验。

分析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人力资本 (教育程度系数)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显著,且相关系数为正,说明农民人力资本水平对人均纯收入有正的影响。如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教育程度系数的相关系数为 4.316,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 1%,将导致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 4.316%。

(2)人力资本对收入影响最大的不是出现在经济和教育都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而是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区,人均纯收入与教育程度系数的相关系数均在 4.5以上;而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地区,人均纯收入与教育程度系数的相关系数却相对很小,只有 2.15;经济和教育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人均纯收入与教育程度系数的相关系数也较小。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使得教育较发达的地区,人力资本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反而较小;而经济和教育水平都在不断崛起的中部地区,教育正发挥着强大的积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反而大过东部地区;而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于农民接受较高程度的教育较少,且落后地区的非农产业非常落后,基本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主要靠增要素投入来取得增长,因此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程度也较小。

(3)人均耕地面积对人均收入的影响很小,较发达地区如东部地区甚至出现收入与耕地相关系数为负值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科技进步而非单纯的要素投入,耕地面积对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弱,人力资本成为农业收入增长的源泉;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教育和技术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最大因素,耕地反而是从事非农产业的累赘。“食之无肉、弃之有味”,阻碍了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因此有些地区出现耕地对非农收入和整个纯收入的影响为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人力资本、人均耕地面积和生产投入这三个要素中,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

三、我国农民人力资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较低,从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来看 (见表 2),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 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 26989万人,占50.8%;女劳动力 26111万人,占 49.2%。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半文盲 3593万人,占 6.8%;小学文化程度 17341万人,占 32.7%;初中文化程度 26303万人,占 49.5%;高中文化程度 5215万人,占 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648万人,占 1.2%。可见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小学和初中文化,同时文盲和半文盲还占有一定比例。在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最低,2006年末,以农业为主要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 34246万人,其中,文盲占 9.5%,小学占 41.1%,初中占 45.1%,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占 0.2% (见表 3)。

表2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表3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总体上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增加,文盲半文盲的比率在不断降低。如表 4所示,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所占比率从 1985年的 27.9%逐年下降为 2008年的 6.1%,高中及高中以上所占比率从 1985年的 7.4%上升为 2008年的 15.8%。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按 “六三”学制计算)从 1985年的 6.17年,逐年提高到2008年的 8.33年。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 12年,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就达到了 11.7年,大体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 (戴家干,1998)。

四、农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原因分析

(一)农民缺乏人力资本投资意识

总的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在教育方面持积极的态度,这一点可以从中小学的入学率上得到验证。2003年至2008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由 98.7%提高到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 92.7%提高到 9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 43.8%提高到 74%。由于我国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所以全国中小学入学率的增长趋势基本反映了农村地区儿童入学率提高这一变化状况。但是也存在部分农民在子女的基础教育方面相当消极,主要表现在农村中小学辍学率上。即便在“普九”已经验收的地区,辍学率出现了明显反弹。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 10%以上。据东北师范大学自 2002年开始至 2009年,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等 6省 14县 17所农村初中的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 40%,已大大超过 3%的国家标准[5]。截至 2008年,全国 2681个县级单位中还有 42个未实现 “普九”。另外,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山等贫困地区,还存在性别歧视的思想,女童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男童,西藏、贵州、青海、甘肃、宁夏是女童教育问题最为严重的 5个省区。据研究,人均收入 300元以下的地区,小学学龄男童入学率为 96.92%,女童仅为 83.74%,相差 13.18个百分点[6]。

(二)农民难以支付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在《人力资本》一书中,贝克尔指出,人们为自己或为孩子所支出的各种费用,不仅是为了现在获得效用,得到满足,同时也考虑到未来获得效用,得到满足;而未来的满足可以是货币的,也可以不是货币的。他认为,用于满足未来需求的支出,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当预期收益的现值至少等于支出的现值时,人们才一愿意进行支出,这种支出就是人们为了未来的满足而作的投资。人们在教育和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就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做出的,而这个原则正是成本—收益原则[7]。对于农民而言,他们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实际上遵循着以上原则。

以教育为例,让子女在初、高中阶段似乎是农民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做出的理性选择。周逸先、崔玉平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的劳动者文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虽然农村的中等文化程度 (初中)劳动力的平均收入高于低文化程度 (小学以下)劳动力的平均收入,但是高文化程度 (高中及其以上)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却略低于中等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平均收入,经过调查,他们认为原因是由于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加之高中阶段教育脱离农村实际情况,高文化程度者所学知识难以发挥作用[8]。既然接受过多的教育 (超过初中水平)在农村几乎不会带来收益的增加,因为离开农村到非农产业就业以使“学有所用”是困难的,与此同时学费、生活费以及劳动力机会成本在上升,使接受教育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农民的合理的选择便是停止接受教育。

表4 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

(三)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相对于其它教育,中小学教育更具公共产品的性质,应该得到国家更大力度的投入支持,由于我国农民收入偏低,出于公平的考虑,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农村的教育中去。然而,我国的现实却是,本来就不足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多被投入到了城市中小学教育。2008年,我国中小学教育经费中,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仅为 51%,只占总量的一半。中学教育的投入尤其少,只占到中小学总量的 21.4%,占普通中学投入的 40%。

由于国家长期实施城市偏向政策,对农村的教育投入过低,同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的硬件条件及基础施差别巨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很差。2007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危房面积 3358万平方米,占普通中小学校舍面积总数的 2.48%,其中 9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另外,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落后且数量有限,2007年,全国农村小学实验仪器达标学校只有 53.1%,低于城市 20个百分点。不少农村学校因为没有操场和文体器材,而无法组织学生开展正常的音体美教学活动。再者,农村教师队伍还难以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城乡教师素质差异非常明显。此外由于经费有限,农村学校图书资料少,学生无法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另一方面,城乡教师素质差异非常明显。一般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是:小学教师要获得中师学历,初中教师要具备专科学历,高中教师要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但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低,很多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农村教师的水准与这个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截至 2008年,全国中小学仍有 37.9万名代课人员,其中 81.8%分布在农村学校,部分代课人员素质不高,难以保障教学要求[9]。农村与城镇初中、小学高素质教师在相对比例方面的差距较大,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为 58.3%,小于城市水平 85.3%;而高中毕业以下学历比例为 1.28%,远高于城市比例 0.21%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8)。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农民人力资本现状并不容乐观,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投资明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和投资能力有限。在农民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或没有资金投资情况下,政府应是投入的主体,必须承担起对农民实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职责,不断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和农民素质,进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40-41.

[2]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 [J].社会学研究,2002,(6):13-25.

[3]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71.

[4]谭永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82.

[5]黄鸣.我国辍学率出现明显反弹 [EB/OL].[2010-05-01]http://news.sina.com.cn/c/2010-03-11/173919843956. shtml.

[6]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 [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67.

[7]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0.

[8]周逸先,崔玉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 [J].中国农村经济,2001,(4):60-67.

[9]路甬祥.中小学 37.9万人代课 42个县未实现普九[EB/OL]. [2010-05-10]http://news. sohu.com/20081225/n261424608.shtml.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Peasants’Income Increasing

ZHU Yun-jie,YU Lan
(School of Busines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The investmentof human capital raises the laborer's intelligence equality,which determines the laborer's abilityof obtaining information,distributing resource,and producing directly and thuswhich determines the laborer's income level.Using the data in 15 provinces and cities during the yearsof 1993-2007,the paper gav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of the peasant's human capital to their revenue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uman capital is the significant and key influencing factor on the income of the peasants.According to data analysis,both the stock and inves tment peasants’human capital are obviously insufficient,which severely restricted the peasants’incomes increasing.One partof the reasons is relevant to the peasants’lack of capacity and awareness,the other is the government’lack of inves tment on human capital in rural areas.

human capital;peasants’income;empirical analysis

F323

A

1007—5097(2011)01—0036—04

10.3969/j.issn.1007-5097.2011.01.008

2010—06—21

朱韵洁 (1985—),女,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劳动经济;于 兰 (1987—),女,浙江嵊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责任编辑:余志虎 ]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劳动力程度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