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民变工人: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及其推进——广东省惠东县莆田村的经验研究

2011-12-20罗明忠

华东经济管理 2011年1期
关键词:东进非农产业莆田

罗明忠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三农问题

村民变工人: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及其推进
——广东省惠东县莆田村的经验研究

罗明忠

(华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包括农业产业内和就地就近转移,也包括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莆田村的经验表明,通过“公司 +基地 +产业化农民”的模式,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的基础,并将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相关服务的提供和改善可以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良好的预期则会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然,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又将为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准备空间,达到“多赢”的结果。

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村民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劳动力转移,按其目标地域可分为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 (尤其是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两种;按其目标职业可分为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两种。以往,人们比较多的是关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对于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的就近转移及其可能产生的促进效应,以往的研究并不多,一直到最近几年,这个问题才开始引起我国学界的关注。张车伟 (2006)[1]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优先向人投资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宋士云、张宪昌 (2009)[2]认为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能够通过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扩大就业门路,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它还作为现代农业和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枢纽,通过产品加工促进工业化,间接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交易机制促进市场化,间接驱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从而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有效性。刘红玉 (2009)[3]认为,在旅游市场趋热的当今,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途径。休闲农业具有多功能性,休闲农业的经济功能、教育娱憩文化功能、环保功能和社会功能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动力、条件和保障。因此,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多功能性,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意义重大。郭剑雄 李志俊(2009)[4]的研究证明,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对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农业发展理论的挑战,仅在静态意义上存在。此时,农业的成功发展,尚需有农业人力资本的深化作为新的必要条件给出。在动态背景下,满足一定条件,农业发展这一新的依存条件则可能内生于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过程之中。在引入人力资本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中,农业发展政策的主旨,是在健全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强化人力资本动态提高的机制。

可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和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国家富农政策的落实,农业产业比较生产率的提升,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的转移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并值得关注的问题,并可能为我们揭示未来我国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景象。本文通过对一个原本经济比较落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无产业基础的广东省惠东县白化镇莆田村的个案研究,探讨该村在“公司 +基地 +产业化农民”模式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的转移及其推进策略和相关问题。

二、广东惠东县莆田村及其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一)莆田村的基本情况

莆田村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南外缘,是广东省惠东县白化镇的一个行政村,下辖 14个自然村,原本是一个比较穷的村庄,但是,莆田村地多丘陵缓坡和小片平地,日照雨量充足,并且劳动力大量富余,适合发展农牧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惠东县是广州通往梅州、河源和潮汕地区的重要通道,而莆田村离惠东县城平山镇的行车距离大概在1个小时左右,地理位置还不算很偏僻,道路还通畅。

1997年,广东省惠东县到香港招商引资,香港恒兴食品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在香港从事多年食品贸易的何新良和弟弟一起回到了家乡——广东省惠东县莆田村,在莆田村筹建成立了东进农牧 (惠东)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东进公司),其主营业是原香港恒兴食品有限公司的优势产业——养猪业,当年在莆田村建起了一个 1000头母猪规模的养猪厂,并采用了当时还很新鲜的 “公司 +基地”的模式开始了他的养猪大业。该公司承包了全村所有 2729亩土地,其中 1500多亩种香蕉,1000多亩种蔬菜,并承诺安排全村劳动力就业,于是,便形成了 “公司 +基地 +产业化农民”模式,即一个公司承包了一个村庄,村庄原有的一切资源变成了企业的生产要素,村庄经济活动按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运作,村里所有劳动力除了在外打工者外,只要愿意,全部安排在公司就业,并招收了相当数量的外来工,村里的农民变成带着土地关系的企业工人,村民生活全靠工资、奖金和转让土地使用费解决,原来半自给的消费变成货币化的消费 (张光辉等,2005)[5]。

发展到今天,东进公司已经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及粤东地区最大生猪生产和肉制品加工企业。东进公司以瘦肉型生猪养殖为主导,形成生猪屠宰、肉食制品深加工、饲料生产、果蔬种植、淡水养殖、生猪冰鲜出口、物流配送、连锁销售结合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下设 “惠东联兴饲养有限公司”、“惠东县肉类联合加工厂”、“东进保鲜肉类有限公司”、“惠东县莆田恒荣农林畜牧有限公司”和 “东进农牧贸易有限公司”等五间子公司。现有员工 900多人,各类生产线 10条,总资产 1.9亿元。目前,公司年出栏优质生猪 18万头;公司生猪屠宰厂年屠宰生猪 30万头左右;鱼塘 500亩,果场 3000多亩,供港蔬菜生产基地 1500亩,年产优质饲料 3万吨,年总产值接近 4亿元。而且公司还带动了莆田村周边 30多个村,万余户农民脱贫致富,户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 1500元达到了人均 5000元以上 (近三年,东进公司对农户和农民的带动情况具体见表 1)。

表1 东进公司带动本地农户情况表 单位:户

结合村里的实际及农牧业发展的要求,东进公司采取了生态循环的种养技术,提出了“山腰养猪,山顶栽树,山脚种菜,沼气供居民生活,沼液肥田种蔬菜和水果”等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农牧业发展思路。通过公司和农户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素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莆田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仍然保持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既保留了农村风貌,又使传统农业走向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培育了以有机肥栽种的无公害蔬菜和水果品牌,形成了传统种养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特色农产品,村里既实现了居住集中,又保持了农村应有的山青水清环境,在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应,此举赢得了村民的赞同。

(二)莆田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

与东进公司的发展同步,公司总部所在地莆田村的全村富余劳动力被公司吸纳为公司员工,在东进公司的本地村民就业农民达到 400余人,占公司总人数的 45%。这些村民在农业产业内并且在本地就近实现了转移,村民变“工人”。原来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化农民,村民成为养猪场的工人和公司蔬菜水果种植基地的工人或者是公司菜篮子便利连锁店的店主和售货员等,虽然从事的职业仍然是农业产业内的工作,干的还是养猪或者种菜、栽水果的活,但是,他们已经成为拿工资为公司做工的 “工人”,而且,每个 “村民”或者说工人每年的工资收入每人至少 12000元,如果一家有2人在公司工作,年收入至少可以达到 24000元。村民原有土地以入股形式由公司统一管理,不但可以获得每年每亩1000斤稻谷折价后的租金,年终还根据经营情况,再按照纯利 5∶5分红。加上做工的工资收入,早在 2004年,莆田村人均年收入已近 8000元,接近惠东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是1997年收入的 5倍多。同时,早在 2001年,由东进公司拨出 500万元,在总部兴建了 16栋 45套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康楼,供附近的白花镇莆田村 45户近 300人集中居住,户均面积超过 100平方米,村民每户根据其住房面积只需出资 4万—8万元,而且采取月供方式,每年只需供 10个月 (9月学校开学及春节两个月不供),小康示范村建设初显成效。

另外,结合我们调研获得的相关情况可知,莆田村的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以下典型特点:

(1)就地就近在农业产业内转移就业的大多数是中年以上劳动力。一方面,东进公司出于各方面的考虑,鼓励并倡导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出外转移就业或在本地从事运输和经商等方式实现转移就业,而公司则把那些年龄偏大、非农工作技能偏低甚至没有非农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吸收到公司就业,既保证了公司员工的稳定性,又保证了村里那些相对缺乏非农就业能力的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中年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而言,受年龄、家庭、身体以及原有的工作技能路径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也相对愿意并接受就地就近到东进公司工作,成为公司的一员,由村民变为带着土地关系的工人,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通过就业获得一份劳动收入,并享受公司提供的各种福利,比如,免费使用公司利用养猪场的猪粪生产的沼气,一年估计可以节省燃料费 1200元左右,这种福利也成为莆田村村民的一种隐性而又稳定的收入来源。

(2)青壮年劳动力以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主。一方面,对于已经有一定家庭经济基础的青壮年劳动力来说,养猪场的工作是属于 “脏”、“累”活,而且其收入并不是很高,在本村就地就近到公司就业并不是他们的意愿。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年龄轻,文化程度较高,到外面拓宽视野的渴望更为强烈,也更有能力到外面去闯世界,因而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动机更为强烈、条件更为可行。同时,东进公司及莆田村也鼓励并创造条件推动本村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

(3)东进公司在推进莆田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东进公司作为一个以莆田村为总部、依托莆田村的土地资源经营农牧业的农牧公司,首先承诺接受村里所有的富余劳动力到公司就业,给莆田村的富余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提供了机会和选择。这种承诺虽然是公司的经营策略和发展的需要,事实上,莆田村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都到东进公司就业,公司也难以做到将莆田村所有的男女老少劳动力都安排到公司就业。但是,公司的这种承诺和做法,客观上推进了莆田村劳动力的转移,一部分劳动力选择了在公司就业,其余的劳动力则根据自己的偏好、能力和收益判断选择另外的转移就业途径。

其次,东进公司将莆田村的全部土地承租后,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使相当部分劳动力自然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除了部分劳动力继续留在公司就业,在农业产业内实现转移外,其余的劳动力必然要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其转移就业。

再次,公司利用其社会影响,积极向政府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案。比如,公司董事长何新良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目前城市周边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务工时普遍需要搭公交车往返,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成本,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何新良董事长就利用其惠州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向惠州市政协提交了 “关于给予适当交通补贴来鼓励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城务工的提案”。

最后,东进公司直接出资培训本地农村劳动力,提升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作为其关系治理、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的一部分,也是其回报社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东进公司主动出资培训村民,提升所在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公司先后斥资兴建了图书馆、电化课堂、试验园区等设施,定期向农户开展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和化肥农药施用技术等专业培训,定期举行市场信息发布,组派技术员到各饲养小区开展卫生防疫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种养技术水平。仅2008年,东进公司就培训了农村劳动力 600人次。

三、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的理论分析

关于劳动力转移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一是“刘易斯 (W.A.Lewis)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到一元经济的过程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只要工农业间存在收入水平显著的差异,农业劳动力就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趋势。这种理论也被称之为 “推力理论”。二是“拉尼斯 (G.Ranis)——费景汉理论”。认为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产品总量的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农业的技术进步率和工业部门资本存量的增长。这种理论又被称之为 “拉力理论”。三是 “乔根森 (D.W.Jorgenson)理论”。认为农业剩余的产生使得总人口中的一部分可以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因而开始。并且,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规模与农业剩余的规模相适宜。四是“托达罗 (M.P.Todaro)理论”。认为农业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五是 “贝克尔 (Becker)理论”。认为劳动力迁移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因为迁移过程中劳动者所发生的成本是为了未来更多的预期收益。换言之,迁移应该是一个投资决策过程,潜在迁移者将通过理性计算,选择是否迁移。六是以哥兰诺维特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派”的理论。在他们看来,经济生活是深深地 “嵌入”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之中,这一情况并不因为现代化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在求职过程中也仍然更多借助于社会网络途径,通过使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来寻找新工作,同时,社会资本对于求职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也相当明显 (1973)[6]。

虽然这些理论基本上没有考虑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的转移问题,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但是,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研究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及其由此带来的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或者向为农业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转移等相关问题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甚至是我们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出发点。基于广东省惠东县莆田村采取的“公司 +基地 +产业化农民”模式下的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的转移及其推动下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理论探讨。

(一)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的产业基础

就业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派生需求。农村劳动力要在农业产业内实现转移就业,由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化的工人,必要条件之一是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只有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才有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的产业基础,为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提供就业岗位。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农业企业的建立,有了企业,农村劳动力才可能由村民变为工人,才能由传统的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企业的工人,从而才可能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由安排工作时间的劳作习惯,开始实行有组织的生产劳动,劳动所得也变年终剩余为每月领取工资。在这个意义上,“公司 +基地 +产业化农民”,是先有公司,才有产业化的农民即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的转移,从而变为农业企业的工人。

莆田村的村民原本也是按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自主经营,自我安排生产,生产效率低,收入也不高,奔小康目标实现遥遥无期,发家致富基本无望。但是,由于东进公司的进入,土地的集中使用,养猪、种菜、栽水果、养鱼、肉猪的屠宰和销售、种猪的繁殖与防疫等联成一体,产业化的链条得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带来的是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改变和效益的极大提升,由此,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的转移既有需要也有可能,还有基础;而且,农村劳动力还可以从事原料和相关产品生产与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比如,莆田村目前仅在本地专门从事运输的车辆就有 20多台,直接解决了几十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使这部分农户开始走向了富裕道路。

(二)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需要并推进非农产业转移

通过产业化经营,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创造了条件,但是,与此同时,产业化经营带来的是单位产值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减少,自然地会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必须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特别是农业企业的进入,实行土地集中使用和规模化经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也必须在农业产业外寻找就业出路,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的顺利实现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与否,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东进公司进入莆田村后,通过规模养猪,采用现代科技,一个饲养员一年养猪 1500头、产值 150万元、利润 20万元;一人种蔬菜 14亩、产值 5万元、利润 2.5万元,或种香蕉 20亩、产值 4.2万元、利润 2.3万元。工人收入 (比家庭经营时)增加数以倍计,劳动生产率也相应提升,猪、果、菜生态农业得以稳定发展。但是,莆田村劳动力的安置和出路始终是公司决策者的心头大事。虽然公司在进入莆田村后一直坚持承诺接受村里全部的富余劳动力到公司就业,然而,公司投资者和经营者其实非常清楚,公司不可能也不能无限制地接纳所有莆田村的全部劳动力到公司就业。一方面,对于逐渐走向富裕的本地青年劳动力而言,养猪、种菜不一定是他们的选择。另一方面,作为一家现代企业,必须引入现代管理,如果员工全部是本地村民,必然会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正因为如此,所以公司董事长何新良在介绍情况时说:本公司对于本地员工,没有员工解雇制度,只有员工“休息”制度。对于在公司就业的本地村民在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如果触犯了公司的纪律,一般采取“休息”制度,通过谈心、做思想教育工作、写检讨以及一段时间的“冷冻期”予以解决。

正是出于上述原因,东进公司在维持本地村民应得利益的前提下,大力支持莆田村有条件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既为公司的发展腾出了更大的空间,又为这些劳动力寻找到了就业出路,实现“多赢”格局,建设和谐环境。

(三)相关服务的提供与改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推动力

(1)给老人小孩以照顾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作为一种回报社会特别是回报公司所在地莆田村村民的一项重要举措,东进公司对村里五保户和 60岁以上老人发放每月 200元生活费,设立 “寿星饭堂”,为他们免费提供每月 250元标准的就餐。同时,为解决村里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子女缺少监管的问题,东进公司专门聘请老师在课余时间辅导全村学生,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推进了本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事实上,实证研究表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及其相关服务条件对于推进现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积极意义 (罗明忠,2009)。[7]

(2)设立大学生奖学金鼓励本村新成长劳动力通过求学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为了鼓励更多的新成长劳动力求学成才走出村庄到村外就业,东进公司专门建立了大学奖励金,对每位考上大学的本村学生奖励 10000元人民币。对考入中职院校的本村学生也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

(3)帮助本地村民开店从事相关的商业服务工作。为了维护公司的品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司的营销网络,东进公司在惠州市各城区建立了东进菜篮子连锁便利店,对公司总部所在地——莆田村加盟便利店的村民,由公司给予支持和优惠,一种方式是由村民自己投资按照公司的统一要求开设菜篮子便利店,公司虽然要收取 1000元/月左右的加盟费,但便利店可以享受连锁店的统一供货、营销服务和品牌声誉;另一种形式是完全由公司投资开设的菜篮子便利店,然后以承包方式租给村民经营,公司收取一定的租金和管理费。由此,公司业务得到拓展,本村部分有一定经营头脑的劳动力也在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关的行业内实现了较为体面的转移就业。

(四)良好的预期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现实吸引力

良好的预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抉择的决定性因素。一般的,只有预期收益大于传统种养业的可能收益,村民才可能将土地交出来,集中由公司经营,然后村民自身才可能成为带着土地关系的工人或者是成为以土地收取租金并出外做工的新型农民,使农村劳动力自觉自愿地实现转移。东进公司与莆田村的合作正是抓住了预期收益这个关键点,让村民得到稳定的可预期的比较收益,首先保证从村民那里承租的土地按 1000斤稻谷/年的价格付给村民租金,因而,水涨船高,稻谷价格上涨,村民获得的租金也将随之上涨;同时,切实履行吸收本村富余劳动力进公司就业的承诺,使村民切身感受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下,村民自身的利益不但没有受损,而且还有明显提高。

面对这种现实的良好预期收益,无需特别号召,农民以这种特殊形式实现转移就业的愿望自然增强。在莆田村及东进公司的示范作用下,莆田村周边共有 2000多农户发展外向型种养业。另外,相继有 8个村主动寻求与东进公司合作,发展农牧业,东进公司也相继建立了大岭鹤楼村养猪场、黄竹沥村养猪场、桥星养猪场、甘泉养猪场和湖球猪场养猪场等多个养猪基地,同时,与这些村合作发展蔬菜和水果种植以及鱼塘养鱼等产业。这些村在实现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的同时,部分农村劳动力也成为带着土地关系进入东进公司的 “特殊工人”,甚至是以土地入股带着股份关系进入东进公司的“特殊工人”,在农业产业内部实现了转移就业,加快了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速度,进而推进了本地农民增收。

四、结论与思考

一方面,莆田村及其周围村庄的部分农村劳动力之所以能够在农业产业内实现转移就业,并推动本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关键是有农业企业的带动。通过农业企业的发展,在协调农民与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将现代科技引入农业发展,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组合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通过改造传统农业①,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舒尔茨,1964)[8],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民的收益得到明显提升,并在利益机制的引导下,激励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偏好,选择在农业产业内转移就业,或者在原有土地收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到非农产业或城镇转移就业。从莆田村的实际中,可以看到,通过农业企业的带动,以 “公司 +基地 +产业化”模式,村民变工人,既可以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实现转移就业,又可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而,这种模式将成为我国农村力转移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甚至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农村发展的一种重要思路和方向,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另一方面,作为农业企业,要在农村得到稳定发展,实现土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获得并维持企业发展所有需要的资源,也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出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关系治理,既吸收部分本地农村劳动力在企业内就业,又创造条件帮助本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让村民得到实惠,企业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空间。东进公司的经验证明,将全村所有富余劳动力吸收到企业就业,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鼓励并帮助本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既是农户本身的需求,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稳定维持经营需要的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重要途径,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企业、农户以及社会都是“多赢”的策略。

[注 释 ]

① 按照西奥多·W·舒尔茨的解释,传统农业是一个经济概念。他说:“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见 [美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 3页。

[1]张车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J].中国农村经济,2006,(7):4-10.

[2]宋士云,张宪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J].山东社会科学,2009,(8):118-121.

[3]刘红玉.多功能视角下休闲农业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J].台湾农业探索,2009,(2):22-24.

[4]郭剑雄,李志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机制 [J].经济研究,2009,(5):32-41.

[5]张光辉,张日新,刘付启荣. “公司 +村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探索——基于东进农牧 (惠东)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 [J].中国农村经济,2005,(12):21-24.

[6]张叶云.转型期社会资本在青年农民工就业中的地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5,(6):77-80.

[7]罗明忠.就地转移还是异地转移:基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分析 [J].经济学动态,2009,(11):54-57.

[8]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 (中文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Transition from Villagers toW orkers:About RuralLaborM igration among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Its I mplementation——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Putian Village in Huidong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LUO Ming-zhong
(College of Econom ics&M anagem 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China)

Rural labormigration includes shift to local or nearby agricultural industries,aswell as shift to urba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It’ s shown by the practice of Putian Village thatModel“company+base+industrialized farmers”can promote far mers’shift among agricultural industries.Industrialized management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hift among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an help the shift to urba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Relevant service improvement is beneficial for local rural labormigration,while favorable expectation can attractmore migration and set a good example.Moreover,either shift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r shift among agricultural industrieswill lay foundation and make room for the long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leadingwin-win results.

rural labormigration;agriculture;industrialization;villagers

F323.6

A

1007—5097(2011)01—0026—05

10.3969/j.issn.1007-5097.2011.01.006

2010—04—2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09JZD002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 (10YJA790130);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8E-01);华南农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

罗明忠 (1969—),男,江西永新人,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广东农业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劳动经济,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

[责任编辑:余志虎 ]

猜你喜欢

东进非农产业莆田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美国页岩革命与俄罗斯东进油气出口战略构建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莆田闹元宵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一波三折,“东进”终成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
中国城镇非农产业区位布局的省际变迁──基于2005—2013年城镇地区的就业数据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