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制造业发展新态势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兼论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影响
2011-12-20赵优珍
赵优珍
(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上海经济
国际制造业发展新态势与国际金融危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
——兼论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影响
赵优珍
(复旦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在当前的国际分工背景下,国际制造业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文章从总结国际制造业的最新态势着手,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并以上海为例展开分析,发现国际金融危机在 2008—2009年给上海市的出口产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一度引起外商投资企业对上海的投资减少,不过,也为上海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国际制造业;国际金融危机;先进制造业;上海
一、国际制造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随着价值链在企业内部的分工向企业间分工转变,供应链逐步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
20世纪 80年代以前,由于市场交易成本的约束,价值链的绝大部分环节集中在单个企业内部,于是,纵向一体化成为制造业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除了原材料到市场上采购之外,大部分中间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以及最终产品的组装完成,甚至销售环节,都通过企业的内部管理加以整合。
然而,20世纪 80年代以后,生产的分工模式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即越来越多的分工从企业内转向企业间,一个产品的不同工序和流程在多个企业间分工协作已是司空见惯。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也日益细化,各个环节的可分割性加强,同时,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迫使企业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寻求最低成本,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为这样的企业间分工带来了政策的可行性,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又保证了全球生产网络的效率。于是,不同生产制造环节的国际分工日益深化,整个价值链增值过程、技术或工艺流程被拆分成更细的部分,按比较优势原理将这些部分在全球范围的企业间进行分工。
在上述背景下,随着企业间分工代替企业内部分工,供应链逐步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并引起外包加工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1]。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与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作为一个结构化的产业组织模式,供应链包含了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一直到最终用户。
在该模式下,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外包和采购活动,供应链内部贸易的快速增长引起全球贸易总量的较大增长。根据 WTO发布的全球贸易统计数据,从2000—2008年,全球生产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 2.5%,而全球制成品贸易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 6%,远远高于生产总量的增长。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 2008年,全球生产总量下降了 0.5%,而制成品的出口依然取得了 2%的增长 (参见表 1)。
表1 2000—2008年世界商品出口和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 (%)
(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重点从产品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转移,在曲线左端从事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在曲线右端进行品牌运作,转向价值链中附加价值高、知识密集型的环节
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增值收益是不同的,通常可以用 “微笑曲线”表示,在曲线左端 (产业链上游)的知识产权开发企业,随着研发和设计的投入,产品增值收益明显上升;在曲线右端 (价值链下游)的品牌销售企业,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产品的增值收益也大幅上升;然而,在弧度底部的成品装配和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则因为技术含量低,产品增值收益少,且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替代。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一些沿海加工企业先后陷入困境的事实,实质上是与品牌无缘的低端加工企业的必然悲剧。由于制造工艺的标准化以及“模块化”技术的发展,产业内的各工序可以被整合分割,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就通过把利润递减的制造环节外包转移出去,把重点转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比如,挪威的海运行业已经转向设计和工程,而把船舶制造外包给了波兰、巴西、西班牙、中国的合作伙伴。
(三)制造业日益与服务业融合,从单纯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
由于单纯制造过程不再能产生高附加值,只有更多的服务渗透的生产过程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且知识密集型服务呈现利润递增趋势,跨国公司纷纷调整战略,将竞争重点从产品制造转向客户服务,以提高制造业的盈利性。比如, IBM、通用电气等著名跨国公司都将主要业务由制造向服务衍生转移。同时,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现为需求的多样化、分散化和个性化,产品的内涵也从单一产品的提供扩展到为顾客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信息、研发、营销、融资、技术支持、物流等服务与生产过程结合得日益紧密,制造与服务的相互渗透融合进一步加强,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些传统的制造企业甚至放弃或者外包了制造活动,从而转化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
(四)价值链向价值网络转变,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
现代制造业是以供应链为主干、集群化为依托、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和发达的市场网络为支撑的价值网络。在供应链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品牌、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性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销售中低附加价值的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价值网络。中小企业则利用自己的专项优势,如特殊技能、单项专利、特别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等,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节点布局和价值网络中的重要一环。随着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供应链的价值网络之间的竞争将逐步取代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五)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最重要动力,高新技术全面介入国际制造业的动态提升
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本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重视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来改变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高科技化成为 21世纪世界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所谓产业结构的高科技化,是指通过当代高科技对产业成长的强力导向、渗透,导致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进而通过既有产业的更新、重组和新产业的建立等一系列的变革而形成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各国纷纷意识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不可逾越的路径,也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制造业再造辉煌的动力。核心技术的缺失会导致制造业的 “空芯化”,不但附加价值低,而且对外国技术产生依赖,必将严重制约产业的发展。例如,美国凭借世界一流的科技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选择高科技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在研究开发方面站在了世界的最前端,领导了技术革新,带动了美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美国制造业亦十分重视研发投入,出现了明显的制造业“高技术化”趋势。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达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将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转向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比如,美国出台了“先进制造技术计划”和“制造技术中心计划”;德国出台了 “制造 2000计划”;日本实施了“智能制造技术计划 ( IMS)”,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2]。进入 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出现了全球化、高技术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敏捷化、集成化、集群化和绿色化等特征,新的生产模式不断涌现。发达国家对现代制造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企业体制、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及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进行整合,将先进的制造技术与先进的制造模式相匹配,推广了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清洁生产等现代方式,形成了强劲的竞争力。
(六)国际制造业出现空间集聚的趋势
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时,由于其通过制造合同、业务外包、战略联盟等方式所形成的庞大的供应链,会带动与其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的跟进。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相互关联企业之间的供应关系和成本互动构成了企业空间区位的向心力,只要运输成本存在,市场固有的外部性就会刺激上下游企业和中间品生产企业的空间集聚,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并通过集团内部的高度专业化分工,集群内企业共享产业关联效应。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平台,在产业链较长、中间产品交易量大的汽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一些装备制造业尤为显著。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调查,在制造业,半导体、生物等高科技产业跨国公司的集聚程度较高,而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低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则相对较低[3]。各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也出现了一些产业集聚现象,如中国台湾的新竹工业园、上海奉贤的化工区等。同时,根据寡占反应论,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也会引致竞争对手的战略跟随,进一步强化了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产业集聚效应。通过空间集聚、行业集聚和企业集聚,国际制造业出现了日益集聚的趋势,比如,在集成电路行业,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和台南科技园集聚着强大的制造能力;在石化行业,美国墨西哥湾沿岸、荷兰切梅洛特、比利时安特卫普、日本东京湾地区、韩国蔚山、新加坡裕廊等地,已经形成了大型的产业集群和炼化一体化基地;此外,美国硅谷和 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德国斯图加特机床产业群、日本大阪的模具产业群等都是产业集聚的代表。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
所谓先进制造业,是那些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等全过程并与现代服务业互动的制造业,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服务功能全等特点。
近十余年来,世界主要工业国纷纷制定各种发展计划,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潮流。此次金融危机对先进制造业而言是把“双刃剑”,既有冲击又是契机,并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运行逻辑的改变。
(一)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先进制造业的资金链普遍紧张,成为产业调整与行业洗牌的机会
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从金融体系影响到了实体经济。国际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导致各国的财富缩水、居民消费减少、企业投资下降和进口减少。因此,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链普遍紧张,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的先进制造业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短缺。不过,经济危机意味着制造业格局的重新调整、产能的消减和全球重新配置,造就了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调整和行业洗牌的机会,因为此时通常可以更加便宜地购买企业,也可以利用同行企业减缓前进步伐的机会,构筑自身的优势。
(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措施的抬头,对于出口型先进制造业的冲击较大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各国为了保持本国的制造业优势,纷纷启用各类贸易保护措施。世界银行在 2009年 3月 17日的报告中指出,自 2008年 11月 G20领导人峰会承诺避免采取保护措施以来,20国集团中的 17个国家已经实行了 47项限制贸易措施。WTO在 2009年 3月 26日发布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已有 2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 85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轮胎特保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无缝钢管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税调查等,都是典型的例子。这些贸易保护措施,加之经济衰退本身带来的需求的减少,对出口型的先进制造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可能导致整个制造业生产的增幅减缓或萎缩。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贸易萎缩和港口需求的下降,使得振华重工的 2009年销售收入可能下降 50亿元①。相对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对制造业中的外向型企业和传统产品的影响较大,比如,上海电气集团的纺织机械和印刷机械受到的冲击较大,而对内销型企业和自主创新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小,比如,国核集团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受危机的影响相当有限②。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先进制造业主要存在企业资金链紧张、出口贸易受限制等问题,但由于其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先进制造业又较传统制造业所受冲击弱。
(三)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国更重视先进制造业,使得先进制造业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鉴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拥有核心技术的先进制造业的影响较小,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在这场危机中尤其受各国重视。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发达国家深刻反思其经济发展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并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经济复苏的基石,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重视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高新科技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大力扶植清洁能源与绿色经济。主要发达国家为应对经济衰退,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比如:重视发展制造业,谋求结构调整;试图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领域保持竞争优势;重视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经济社会结合,抢占未来科技进步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引发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将给先进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运行逻辑的改变,从原有制造业的运行逻辑转变为先进制造业的运行逻辑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凭借其现代产业体系依旧占据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原有的运行逻辑为:基于各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其它先天优势 (如劳动力资源),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由于附加价值低,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且十分依赖国际市场;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资源价格的提高,依赖于自然禀赋的外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消减。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本次经济危机暴露了以上运行逻辑的弊端,从而加速了向先进制造业的运行逻辑的转化,即知识与创新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决定力量,因此,各国需要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为基础,形成知识与智力资本的全新优势基础参与国际分工,在产业价值链中谋求更好的位置,同时考虑价值链的全球布局,加强全球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制造业自主发展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影响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上海经济受到冲击最大、降幅最深的是工业。受国外订单的下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内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的影响,截至 2009年10月,上海工业总产值连续 7个月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是显见的。
(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上大多数重要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导致了国际市场的萎缩,加上各国贸易保护思潮的抬头,给上海市的出口产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到 2009年底才开始复苏
2008年内,上海的外贸出口额在前 9个月有升有降,但从 2008年 10月份开始,却出现了向下的趋势,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出现了类似的势头 (参见表 2)。
2009年的前 11个月,上海的外贸出口额、机电产品出口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都较 2008年同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一直到 2009年 11月降幅才有所收窄,到 12月反转向上 (参见表 3)。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数据显示,2010年 1-7月,上海市出口总额为 1004.41亿美元,同比上升 34.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464.84亿美元,同比增长 46.6%;机电产品出口 732.52亿美元,同比增长37%。可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上海市的出口在开始复苏,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的出口增幅较大。
表2 上海市 2008年外贸出口额
表3 上海市 2009年外贸出口额
(二)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使得国际企业的资金比较短缺,一度引起上海吸收外商投资合同金额大幅减少,直到 2010年 2月才出现同比增长
从利用外资看,2008年上海利用外资增长态势良好。2008年,上海虽然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量同比下降了 10.9%,但吸收外资合同金额 171.12亿美元,增长15.1%;实际到位金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到 100.84亿美元,增长 27.3%。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增资 107.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7.8%,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达到 62.9%。全年批准总投资在 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 225项,合同金额 135.86亿美元,增长 23.4%。
2009年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 105.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4.5% (参见表 4);不过,从上海市外商投资合同金额看,从 2009年 2月开始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到年底降幅收窄,但 2009年签订的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 133.01亿美元,比 2008年下降 22.3% (参见表5)。因此,尽管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的热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还是对外商在沪投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不过,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官方网站数据表明,2010年上海市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有所好转,2010年 1-7月,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到 62.87亿美元,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3.59%;合同金额从 2010年 2月开始比去年同期增长,1-7月累计达到 88.13亿美元,比 2009年同期上扬了 14.83%。
表4 2008—2009年上海市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
表5 2008—2009年上海市外商投资合同金额
(三)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对世界经济构成了很大威胁,另一方面也为上海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不少外国企业面临资产缩水、经营困难等困境,为上海企业“走出去”兼并收购提供了较好的时机,加快了上海企业实施“抄底战略”的步伐。同时,上海从 2009年 5月 1日开始实施的对于境外投资降低投资门槛和放宽投资限制等措施,亦对申城企业“走出去”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全国各地对海外投资普遍下降的背景下,上海对海外投资却逆势上扬。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申城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5亿美元,比 2008年猛增 1.17倍,跻身各省市前列并超过1981—2004年上海对外投资总额,也创下了上海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高年度纪录。2010年 1到 4月,上海市共核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 102个,其中,新设项目 52个,并购项目 6个,增资项目 22个,股权划转、投资主体和经营范围变更等项目 16个,新设代表处、分公司 6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 7.3亿美元,同比增长 435%。可见,后危机时期的上海企业正在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
[注 释 ]
① 资料来源于企业访谈。
② 资料来源于企业访谈。
[1]深圳发展银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 [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28.
[2]王坚.世界制造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 [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25.
[3]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s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1:Promoting Linkage[R].New York and Geneva:United Nations,2001.
The Latest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I mpac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Manufacturing Industries——I mpact on Shangha i in Particular
ZHAO You-zhen
(School ofM anage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
Under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work,the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have taken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This paper begins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manufacturing industries,then analyzes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nd finally takes Shanghai into particular discussion.For Shanghai,both exports and inward FD Iduring 2008-2009 have suffered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however,the crisis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Shanghai firms to“go abroad”.
internationalmanufacturing industry;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Shanghai
F061.5
A
1007—5097(2011)01—0008—05
10.3969/j.issn.1007-5097.2011.01.002
2010—09—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09YJA630025);上海市“十二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课题“新形势下上海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研究”
赵优珍 (1973—),女,浙江浦江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商务。
[责任编辑:许跃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