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门堡建筑群看传统伦理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缺失
2011-12-19毛可利
毛可利
内容摘要:文章在经过对山西王家大院的考察及探访当地资深耆老了解其背景文化的基础上,从全局规划、四合院类型及院落空间三个层次,对红门堡建筑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同宗同德”“尊卑有序”的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传统民居环境中符合居住要求,体现传统伦理观念的空间特色在现代建筑中的缺失。
关键词:红门堡四合院传统伦理现代建筑
一、传统伦理观在红门堡建筑群中的体现
高级建筑师、旅游专家杨乃济先生说过,“外国人住的是房子,中国人住的是院子。”可见,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是注重建筑空间的作用。中国民居融合了天地时空观的合院建筑早已超出居住范畴,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建筑的具体形象依然是体现一定人际范围内理想的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的直接媒介,王家大院作为晋中民居的代表,其红门堡建筑群在空间规划上充分展现了这点。
(一)“王”字所体现的天意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传统建筑一向讲究风水,讲究与自然的协调,讲究建筑与天地人的和谐共鸣,“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据当地老人讲,当年红门堡的建筑环境是充满灵气的,周遭依山傍水,如今却山枯水涸。
红门堡建筑群全部建筑由北向南,依山势横向排成4排,整个大院布局呈“王”字,由每排建筑前的东西向通道与中央主通道构成了“王中王”,即两个“王”字套叠的图形,恰好印应了董仲舒所讲“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贵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王家姓氏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王氏大院中巧妙糅合,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
(二)体现“同宗”“同德”的均质性全局规划
红门堡经历了清代、民国和新中国,200多年间几经易主,从全部王姓家族聚居的“阖堡同宗”到杂姓合住的“阖堡同德”,期间为适应变化了的居住要求对其做出的改建、扩建、复建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建造之初率先确定中心线整体着眼的规划思想,昔日的红门堡必将一去不复返,近年对它进行修复也无从谈起。但是,中心线对整体布局的绝对控制并没有限制具体居住空间的多样化,它所形成的整体宏大的气势也没有遮掩使用空间人性化的细节要求。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的一致性、尺度的相似性、开间大小的统一性,弱化了不同院落外观上的差异,建筑外观上直接体现的,实际是一种视觉分量的均衡感。建筑形象上的均质性为整体风格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应该也是对“同宗”或“同德”的诠释。
(三)整体布局所体现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
出于中国人自古对“中”的重视,以及从安全性、出行的便利性等方面考虑,红门堡在规划中把靠近中央主通道的院落分配给“重要人物”,这些院落的主人往往或是拥有高官厚禄,或是取得了功名,或是自身德行较好、名望较高,或是为王氏家族的兴盛起到重要作用的;相反,靠近东西堡墙的院落,其主人则往往只是管家仆人之类身份较低下者,或者院落本身仅作为附属用房。
(四)宜居、个性且体现伦理意境的庭院空间
红门堡的四合院与我国许多传统民居类似,极大地发展了两厢的建筑,尺度上更适宜居住,有利于多代多人口的大家庭解决晚辈的居住问题,形成长幼有序、主从分明的居住空间。庭院的尺度在与建筑的开间、高度的对比中,从不会产生远距离的开阔感和疏远感,在视线、声音、气息上都不能隔绝其周围建筑内人的活动。每个院落的名称也与主人的身份、情趣相关,如不陋居、缥缃居、芳心院、澹宁院,无一不坦露出主人的精神世界。
二、现代民居建筑中伦理文化的缺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住楼房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笔者至今犹记当年从自家小院搬到整齐划一的楼房时的激动和兴奋。然而20余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居住模式日趋国际化,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中国现代民居建筑,带来的是更多的困惑——地域标志的淡化、本土文化的流逝、传统伦理观的背离。
(一)居住模式国际化、单一化
中国现代民居建筑,在国际主义风格的影响下,提倡建筑的工业化、机械化等,此外,有的设计师盲目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设计,致使“千楼一面”,缺乏个性和本土特点,失去了地域性的标志,淡化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缺乏文化的展现,同时也背离了建筑项目应有的内涵。如今,在陌生的城市,“不陌生”是很多人的体会,陌生感的消逝让人感到恐怖,这意味着一个城市地域标志的淡化与本土文化的消逝。
(二)民居住宅名称的“洋”化与“古”化
当下,“国际化”民居建筑盛行,美式洋房、北欧风情、法式设计纷纷登场,大有席卷整个楼市之势。在这些“洋”建筑群里,除了放上几尊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西方雕塑,制造点西方小景观外,名称也随之“国际”,如“中国诺贝尔城”“中冶圣乔维斯”“海伦堡国际城”等:除了洋名,还有“贵”称,如“豪庭”“贵府”林林总总,这对“媚俗”的消费观、价值观与传统的“素心居”“清芬院”体现居者品德、性情的名称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个小名称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标志,还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与特色,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
(三)室内空间设计的不合理性
住宅是居住休养生息的安乐窝,其尺度应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亲和感,不宜尺度过大,大面积、大空间不仅加大各项开支,造成个人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失去家庭应有的温馨感。
现在很多人都在叹息居住空间的不合理。这不是设计师的黔驴技穷,而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做的设计,有些设计师考虑更多的是空间的“合理”划分,而非考虑如何使人住起来更舒适。如一个住宅的进深,有的住宅进深太大,内部空间采光通风条件差;有的则太小,造成结构浪费,也不利于保温隔热。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而相比古人的院落停间,现代人也只有羡慕的份了。
追求人性化的设计,展示住宅与“家居”文化的和谐,设计出适合现代人居住的室内空间也是现代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所谓安居方能乐业,才能有社会的安定祥和。
(四)无节制的房地产开发造成生态环境失衡
有些地方无节制的房地产开发,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甚至破坏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世界民居建筑“全球化”的同时,中国民居建筑的“本土化”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地区的文化、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将显得弥足珍贵。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如果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就能够创造出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本土化”建筑形式。诚然,这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