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风话古彩
2011-12-19张万莲
张万莲
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百花苑中,古彩瓷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它以古朴典雅、绚丽优美的独特风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长期以来,对古彩瓷的发展一直在“古彩瓷能不能创新变革”的问题上存在争议,笔者在学习和创作古彩艺术瓷的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古彩瓷是可以创新变革的。
一、哲学思想为古彩瓷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传承与创新在哲学范畴来说,有着对立和统一的规律。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法则告诉我们,传承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把优秀的各种要素继承下来,延续下去;创新就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和加入新的要素,使之得以发展提高。传承是绝对的、永恒的:创新是相对的、暂时的,创新寓于传承之中,这种吐故纳新的规律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我们以此原理来认识有着千年历史的景德镇古彩瓷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演绎和进步,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陶瓷古彩艺术的理解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它告诉我们,陶瓷古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必须遵循;二是它启迪我们认识的思维方法,是要分清继承与变革的关系:三是这一规律是可知的,只要我们把握其实质所在,就能为我所用,既保持古彩的传统风格,又不断推出新的古彩作品。
二、历史事实为古彩瓷的变革提供了实跋证明
古彩瓷原称五彩瓷,至今经历了3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贯穿着继承与变革的生动史诗。
五彩瓷是从古代彩绘瓷的基础上渐渐演变而来的。有人说是唐代的三彩,也有人说是北宋的白釉红绿彩,但这些无疑是五彩瓷的先声。至金代,五彩瓷就在酝酿形成。从近十几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金代釉上红绿彩瓷,经研究可以确定为这是五彩瓷形成的初创阶段。元代,景德镇发展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制瓷业的发展为五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陶说》记载:“新烧大足素者,久润。有青色及五色,花且俗。”这正反映了当时对新生的五彩瓷的评议。至明代,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瓷业中心,许多制瓷工艺和材质有重大突破。洪武、永乐时期,不仅有青花瓷的成熟、釉里红的出现,而且釉上彩瓷的表现增多,有红彩、绿彩、酱彩等,还出现了青花红彩这样的斗彩。直至成化朝,五彩瓷已相当成熟。《博物要览》记录:“成窑上品,无过五彩。”嘉靖、万历朝的五彩已是丰富多彩。色彩不用釉下青花的勾线,以红、绿、黄、紫、孔雀蓝、黑彩描绘图案,装饰繁密,色彩绚丽,开创了彩瓷的辉煌。清康熙朝,把五彩发展到极致,最大特点是运用了釉上蓝彩、黑彩,形成了红、绿、黄、黑、赭、蓝等多种颜色的搭配,成就了五彩的大概念。并且,画功精妙,笔触圆润柔和,色彩鮮艳、光泽明亮,题材丰富,古朴端庄,极具东方民间艺术风格,这个时期是古彩瓷的鼎盛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彩瓷受到政府的极大关注。一批五彩名手得到关怀照顾,即将消失的技艺得到挽救恢复,一批新生的人才得到培养。他们继承了传统古彩的优良技艺,不用现代古彩,表现出新的古彩风貌。一是画面小,花品抽真生动,红彩所用纹饰具有现代古彩构图疏艺,使五彩间相互疏密有致。清代以古彩朗的构图为主,主题绘画形式和釉上多是用水装饰,不用边饰图案,所饰蓝彩和黑彩,绘画性很强。二是装饰丰富,又能边饰图案,绘现代古彩有易晕散、密有致的较为写实的作品,形成了吸收现代图案装饰体感的作品,形象变形夸张、节奏感强。有不少作品吸收了色彩特点,并列穿插民间青花、脸谱、剪纸,以官窑作为蓝彩等民间艺术的装饰艺术不乏佳作,风格性强,有突出的民间艺术特色。三是现代古彩作品物象古彩瓷画,把粉彩工艺与古彩线描以及盛极一时的色彩之沙点技法相结合。四是在现代古彩彩料以外,以粉彩掩盖,减少装饰局限,陶瓷艺术用笔豪放。绘画与雕刻相衬托致,以疏朗的构图表现富丽的新工艺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五是赋予现实时代内涵。如李盛春的《农林牧副渔》古彩莲子缸、施维人的《蝶恋花》古彩盘、蓝国华的《红梅与绿梅》花瓶,都是以古绘今,把传统的古彩赋予时代的特色。
以上五彩瓷的发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古彩瓷是在不断继承和变革中发展而来的。
三、以辩证方法来认识古彩瓷的继承与变革
那么,怎样继承和变革“五彩瓷”呢?笔者认为应该用“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认识这一问题。
(一)传承就是要保留传统古彩的基本技法和独特风格。古彩艺术风格有明显的特征,表现为图案构图,民俗元素,玻璃质感、硬朗笔触、五色艳烈、鲜亮透澈的特征,呈现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中华民俗风格。古彩发展到今天并保留下来,就是因为其表现技法极具这种独特的风格。
1.保持装饰的“古风”。古彩从远古而来,形成了独特的古韵风格,成为极具装饰性的艺术。由于它既有原创的图案精华,又吸收了民间版画、剪纸、年画的创作元素,以及国画的人文思想,所以它有明显的装饰性。概括其基本特点是:图案构思,布局满工: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基本五色,分块平铺,搭配协调;用笔刚直,简洁有序;局部描绘精细,矾红渲染深浅有层次。这些工艺的基本要求构成了这种古彩艺术装饰的独特风格。
2.注意绘制的工艺。古彩艺术很讲究工艺方法和材料的使用。在烧制好的素瓷白胎上,以生料(黑色)或矾红勾线,某些局部再用矾红洗染分出深浅层次,如人物的脸部。其他颜色(红、绿、黄、蓝、紫等)呈透明色彩,根据图案需要巧妙搭配、平铺填绘,经窑炉烧烤,形成精美华丽的古彩瓷。在绘制古彩瓷时必须保持这种工艺的基本要求。
3.掌握用笔的刚劲。古彩艺术主要以线条构图,讲究线条美。在用笔上,强调用笔功力。绘画时,应先设计好图案稿,再将图稿线条拍在白瓷胎上,然后用料笔勾画线条。勾线用的笔,必须用“料半”笔,有“笔头尖细、笔肚饱满、笔毛整齐、富有韧性”的性能。用笔时要求:看清笔意,注神于腕,落笔刚直,一气呵成。据说古彩前辈段茂发,用笔拉线条,一笔画一尺长,并做到粗细均匀、饱满圆润,可见功力所在。
4.注重画意的民俗。古彩艺术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其民俗性。它的题材取自中国民间,充满着活生生的民俗风情。如明代洪武年间的《釉上红彩龙纹盘》,龙是古代民间的吉祥物,是神的化身,以此作为图案主体,红线勾画,极为美丽。清康熙年间的《五彩水浒人物故事圆盘》,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以古彩图案的形式表现宋代人物风情。民国时期《西厢记五彩直筒瓶》,以民间故事的情节描写纯洁的爱情。这些代表作都反映了中国民间生活中的事物和故事,充满着纯朴的民俗气息,极具东方艺术的色彩。
以上这些特点,是我们在继承古彩艺术创作中必须把握的要点,这样做才能发挥古彩艺术的风格。
(二)古彩瓷画中的“创新”,就是在表现题材画面、使用的材质方面不能固
步自封,墨守成规。需要我们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前题下,古为今用、积极创新,不断地把陶瓷古彩艺术发扬光大。
1.画面内容的创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可以将其提炼,用古彩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古彩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上世纪50年代中期,陶瓷美术家段茂发传承古彩,创作了《红日松梅石竹图》,以景寓意,反映坚强、向上的性格和崇尚新生活的情感,是一件继承传统风格又融创新理念的珍品。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施于人,引毛泽东主席诗词《蝶恋花》为意,创作了《蝶恋花》五彩盘,画面构图丰满、繁而有序、色彩华丽,极具五彩特征。可见,在传承古彩艺术的前提下,创作更多更好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作品,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颜料材质的变革。有人说:“古彩颜料是民国时期的好,现代的古彩瓷颜料比不上那时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色彩上继承,应该保持古彩的基本色调不变,这样能较好地保持古彩艺术的色彩风格。但不是说着色的材质不可变。而今,随着科技进步,陶瓷颜料的材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效果往往好于过去的颜料。事实上,好的颜料更能表现古彩的绚丽,这种变化会带动古彩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古彩艺术的创作者,追求古彩材质的革新,是获得更高的艺术成就的前提和毕生努力的方向。
3.赋予时代的精神。笔者在创作古彩作品时,认识到赋予古彩瓷时代精神是非常重要的。2008年,笔者创作了200件古彩镶器《模特秀》,是在镶器方形的四个面,以古彩的风格描绘了八位现代时装少女。这种新题材把传统的技法与现代美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作品在“首屆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上刊登。这说明在继承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以时代特征创作古彩瓷,其中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和前景。
概括来说,“吐故纳新”是古彩艺术的生命所在。所以,我们传承古彩艺术,并不是一味地去搞仿古,而应该传承古彩艺术的优秀风格,创作更多的新题材,来装点我们美好的生活。同时,古彩艺术工作者不要被当前陶瓷艺术界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潮所影响,应该站在保护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让优秀的古彩艺术这朵盛开的奇葩在传承与创新中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