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声训练
2011-12-19王成文
王成文
内容摘要:“混声”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标志,正确的气息控制训练、在自然声区进行合理的真假声混合、选择适合的练声曲目是民族声乐教学中混声训练的基本手段,也是保证民族声乐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民族声乐混声训练气息控制自然声区
从1957年我国部分音乐院校增设民族声乐专业开始,民族声乐教学就始终围绕着继承和发展这两个主题组织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民族歌唱家,而且已逐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民族声乐发声理论教学体系。无疑,强调使用混声唱法或对声音进行混声训练应该是这一科学的发声理论教学体系中声音训练的核心。
一、“混声”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标志
“混声”的理论核心就是将头声区、口咽腔声区、胸声区的声音进行融会贯通,即真假声的有机结合。这个概念应该说是借鉴于西方,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民族声乐就没有刨建或使用“混声唱法”。事实上,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美学论著《乐记·师》中就有了“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的声区贯通理论。经过发展,到清朝末年,就已出现与混声唱法意义相同的称谓了,即京剧中的“云遮月”唱法。所谓“云遮月”,就是用“云”和“月”来形容声音的“明”和“暗”,明暗就是真假声。演唱时,明中有暗,暗中有明,真里有假,假里有真。所以说,混声并非美声唱法的独有产物,它也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标志。我国的民族声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混声唱法,而且还具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如在声音审美标准方面要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声音色彩方面要体现“甜、亮、水”的特点,根据地域风格和民族欣赏习惯的不同,真假声的比例和换声点位置的调整也呈现出差异性等。
二、民族声乐教学涅声基本训练手段
(一)良好的气息控制是基础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良好的气息控制同样也是民族声乐教学混声训I练的基础和前提。隋唐时期的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中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臆其词,即分抗坠之音,即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这段话强调了气息与声区贯通的关系,充分说明古人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对气息在声区贯通中的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随着美声唱法呼吸理论的引入,我国的民族声乐混声训练也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气息控制理论。
1.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混声训练的基本呼吸方法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经实践证明了的现代声乐科学的呼吸控制手段,它适用于美声唱法的发声体系,同样也适用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混声训练。其基本方式是在吸气时利用横膈膜下降和肋间肌带动胸廓张开来增加肺容量,并利用横膈膜和肋间肌的紧张来保持气息。这种呼吸方法吸气深、支持感强、气息的流动性好,适于演唱各种风格的歌曲,已成为当今声乐教学和演唱的主要方式。
2.强化丹田控制气息的能力
“丹田”即脐下三寸处,也指小腹。我国的戏曲唱法十分强调丹田气息的运用,认为歌唱即丹田发声,《乐府杂录》中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就是这个意思。气息控制越深,其产生的势能也就越大,带动声带振动后产生的声波也就能够传递得更远。混声的基本特征就是要使声音传递得更远,更具穿透力,强化丹田控制气息的能力训练则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强化丹田控制气息应作为民族声乐混声训练中气息控制的一个基本能力进行训练。
(二)在自然声区形成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
美声唱法的声音训练一般要求在自然声区做好气息支持与声音的结合,在换声区才开始进行真假声结合的混声训练。通过在声乐实践教学中的体会,笔者认为这样的手法运用于民族声乐教学仍欠妥当,容易造成声音的真声成分过高、声音色彩更倾向于美声唱法的色彩等问题。如果学生的自然声区在保证气息支持和注重声音色彩民族化的前提下,提前形成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则既可以保证学生声音在换声区的正常过渡,又能较好地保持声音色彩的民族化,从而保证民族声乐混声训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其实与我国传统声音训练中的“真声假唱”“假声真唱”的提法有相似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在自然声区提前做好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能够使声区贯通更为合理,更符合民族声乐训练中对混声的要求。
要在自然声区形成混合声,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在保持气息控制、喉头稳定的前提下,让学生先唱出假声,然后慢慢向真声进行转换: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先发出一个有气息控制的、稳定的真声,然后慢慢向假声进行转换,只要在发声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气息控制、喉头稳定、声音高位置,大部分学生经过训练会很快在自然声区找到真假结合的混声感觉。
(三)选择合适的练声曲目
通过练声曲目对声音进行基础训练是声乐教学的普遍做法,有经验的声乐教师会根据具体的训练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练声曲目,在民族声乐混声训练中,同样需要根据民族声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练声曲目。
1.选用从上往下行的音阶练习
在民族声乐混声训练的初级阶段,利用从上往下行的音阶练习可以保证气息控制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混声效果不变形。因为在较高声区位置找到了气息控制和混声感觉,再向下行则只需保持气息控制和歌唱状态的稳定即可,而从下往上行进行音阶练习,则需要不断加大气息保持控制的力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喉头上提、混声变形的结果。
2.气息控制稳定后要多采用窄母音“i、u”进行练习
民族声乐更多强调声音的集中与明亮,在音色上要求体现“甜、亮、水”的特点,在形成良好的气息控制、稳定的混声效果的前提下,多采用“i、u”这样的窄母音练习则更容易找到集中、明亮、水灵的音色,然后利用“i、u”这样的窄母音形成的音色习惯来带动“a、o、u”这样的宽母音练习,则比较容易形成符合民族声乐审美习惯的混声音色效果。
3.多做弹跳音阶练习
民族声乐更加强调声音的轻巧与灵活性,在保持气息控制、喉头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腹肌的弹性作用,多做弹跳音阶练习,不仅可以尽快扩展音域,而且可以让声音变得十分轻巧与灵活,从而形成更具民族特点的混合声音效果。
对民族声乐的混声训练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形成符合民族声乐审美习惯的混声效果是根本目的,只要教师紧紧抓住气息控制、真假声结合、民族混声音色特征等重要环节进行训练,就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形成美妙和谐的民族声乐混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