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
2011-12-09杨晓霞江苏省大丰市第三人民医院224100
杨晓霞 江苏省大丰市第三人民医院 224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报告了36例经二维及CDFI检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结合临床和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共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8.2岁。病程1d~2年不等,其中急性血栓26例,慢性血栓9例,误诊1例。应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7.5-10变频探头。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外展稍外旋,膝关节屈曲,检查髂股静脉,俯卧位检查腘静脉及胫后静脉,检查小腿肌肉静脉丛时,适当抬高足部,使该部肌肉放松。每一静脉节段均进行纵切和横切检查。纵切观察静脉壁、静脉腔内情况。CDFI观察彩色血流充填、充盈缺损和侧支循环情况。PW测血流速度。横切进行探头加压观察静脉腔的压闭性。必要时辅以Valsalva试验。
2 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发病部位分为三型[1]:Ⅰ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例,左侧2例,右侧1例。Ⅱ型:周围型,包括股静脉血栓形成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27例,左侧20例,右侧7例。Ⅲ型: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左侧4例,右侧1例。35例患者中急性血栓26例,声像图表现为血栓形成部位血管显著增宽,管壁光滑、规整,血栓呈规则低回声,管腔内完全或部分阻塞,加压探头能被压闭。CDFI不能探及血流,或仅有部分血流信号。血栓远侧静脉Valsalva反应减弱甚至消失。慢性血栓9例,声像图显示静脉管腔变小或正常,静脉内壁毛糙,管壁部分或弥漫增厚,血栓呈不规则强回声CDFI可探及沿血管边缘或中心分布的线状血流束。血栓部位以下侧支循环开放。Valsalva试验部分病例静脉腔内可见明显返流信号。1例误诊为左小腿胫后静脉血栓形成。超声探查胫后静脉呈无回声,探头加压静脉腔不可压闭,无血流信号。分析误诊原因,患者是一位患肺心病的肥胖患者,下肢血流缓慢,胫后静脉又细小,以致误诊。超声检查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加大探头压力,配合远侧肢体挤压,可避免假阳性的出现。
3 讨论
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既能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又可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既能明确诊断,还能根据检查情况设计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不可缺少的工具。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多见于产后,术后长期卧床,腹部挤压伤患者,中老年患者。急性期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皮温升高等临床症状,若能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本组病例显示,无论急慢性病例均以左侧为多见,左侧26例,右侧9例。与文献报道相同[2]。这是因为,左侧髂静脉受到腹主动脉分叉左侧髂动脉以及腹股沟韧带的压迫。本文还重点观察了急性血栓的声像图变化,因血栓未机化而呈现低回声团块。有1例股静脉血栓和2例髂股静脉血栓表现为无回声,但探头加压静脉管腔不可压闭,且管腔扩张,缺乏血流信号。血栓回声随病程延长而发生变化,血栓形成后几小时到几天可以表现为无回声[3]。小腿静脉管腔细小,流速太低,往往难以显示血流信号,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可先通过彩色血流显像找到小腿动脉,从而可确定伴行静脉的解剖部位。挤压足部后,血流速度增加,可清晰显示正常静脉,也能判断有无血栓。
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无创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段,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它不仅可以显示血栓的形态、类型、管腔阻塞情况、位置、范围、血流状态及急、慢性病变,而且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客观评价药物疗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1] 吴在德,主编.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9-690.
[2] 蒋苏齐,刘兰庄,等.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10):23-24.
[3]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73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