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语篇中流行语“XX门”的模因论阐释

2011-12-09赵俊海李世强

关键词:艳照模因新闻标题

赵俊海,李世强

(1.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2.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一)模因论及语用经济性概述

模因论从萌芽至今已三十多年,国外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国内相关研究亦呈方兴未艾之势,已渗透到符号学、文化学以及语言学等领域。就当前的研究状况看,相关学者主要将汉语中广告语等零散的语言现象以模因论进行解释或套用模因论来解释某些语言的传播,对模因论的动态观察和研究略显不足,更没有专门将其用于解释某一特定的语言现象。

“模因”(meme)一词最早见于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属文化人类学术语,目的是探索文化进化的规律。国内对“meme”有多种译法,学界较为通用的说法是模因,何自然、何雪琳在考查meme理论成因的基础上结合该术语与“基因”的关系及其近似的发音,将其译为“模因”,因为它恰好反映了人的模仿天性。[2](P94-103)苏珊·布莱克摩尔指出,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信息,只要它能通过模仿的过程而被更多接受和使用,它就可以成为模因。[3]“生物的基因会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产生变异,模因也会随着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而变化”[4](P68-73)。

语言模因可以是词语、句段、篇章,任何一个词语、句段或篇章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一个语言模因,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具有生命力,其大小取决于该模因的传播广度和时间长度。有的语言模因虽然在一段时期内流传甚广,但延续时间不长,终究成不了强势模因,而有的语言模因则在传播过程中因时制宜地得以广泛使用,经久不衰,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模因的传播途径是模仿,语言的符号特征使语言模因的模仿和复制成为可能,符号的简约性及经济性使语言模因在传播和复制过程中满足了人们追求语用经济原则的要求,即按照经济和省力的原则,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这正好符合现代社会效率至上的理念。马尔丁内认为,经济原则是语言演变的基本规律:促使语言变化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人类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一种是生理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5](P12-15)人类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和变化,这就促使人类去创造新的、更复杂、具有特定功能的语言单位,而人的惰性则要求在说话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去采用省力的、熟悉的、习惯的表达方式,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6](P100)布莱克摩尔认为,模仿是人类自然拥有的一种能力,即人类往往照搬或部分采用其他言语交际者所使用过的言语信息,实现交际意图,如此便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3]语言符号要得以延续,必须考虑语言符号的保存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语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得以流传,而有的却逐渐消亡了。

模仿经典语录或时尚流行语使言语交际者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去思考和谋篇布局却收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当然,人们模仿的言词语句必然是那些为大众所熟悉且比较流行的话语,因为这些话语的交际效果先前已经得到了体现,交际者只需将这些言词运用到当前的语境就可以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二)“XX门”的模因论阐释

语言模因“XX门”由“水门事件”(Watergate Event)生成,近年频繁见于报刊杂志以及互联网的各种各样的“门”的新闻语篇中。1972年6月17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5名共和党成员秘密潜入民主党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全国总部,偷拍文件和安装窃听器,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活动情况,结果当场被捕。迫于司法及舆论压力,处境尴尬的尼克松不得不在第二任期的1974年8月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此事件因为发生在水门大厦,所以称之为“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中的“门”作为一个语言模因,其生成和传播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时间。刚开始,“水门”专指1972年美国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本身,但是自从这次闻名的政治丑闻之后,“水门事件”就被广泛用来指代一些政治上的丑闻,如英国首相布莱尔的英国版“水门事件”,就是指发生在前英国首相布莱尔身上的政治丑闻。又如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美国国务院3名雇员偷看了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档案资料,互联网上出现了“奥巴马护照档案遭偷看,美国又爆‘水门事件’?”的报道。在发展过程中,该模因已经发展为,无论丑闻的发生是否与水门大厦有关,都用“水门事件”专指重大丑闻。近来,人们将“水门事件”引申,演变出了很多有趣的说法,通通冠之以“XX门”,用来代指极具轰动性的丑闻。比如,美国总统克林顿身陷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就被称为“拉链门”。

从模因特征“保真度”来看,“XX门”这一模因在国外的含义没有发生变化,仍指丑闻。然而,在检索国内自2001年至2011年的报刊及互联网新闻标题后,我们发现,国内有关“XX门”的各种变体多达120余种,而其中大多数与政治丑闻毫无关联,尤其是在2008年年初爆出香港特区演艺界“艳照门”事件后,互联网上与“艳照门”有关的文章多达32,300,000余篇,出现了模因学所谓的“模因恐怖”现象。以下从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1.“XX门”模因的强势性

“水门事件”是一个强势模因,由于尼克松辞职所起到的轰动效应而为全世界所熟知。“XX门”因此也作为一个强势语言模因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使用,近来又成为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的“宠儿”。似乎任何难以用简短语词表达的晦涩的或有违道德准则的新闻事件均可用“XX门”代替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新闻标题的语用经济性促使新闻工作者在标题用语上下足了功夫,借用流行语成了打造另类标题的首选。

流行语凭借流行文化的穿透力进入人们的记忆,被迅速复制、传播,甚至挤占传统表达方式的领地。语言模因要为人们所接受,得经过一个过程,而新闻标题若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人们所注意,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嫁接到强势语言模因上,如流行语[7](P79-82)。就“XX门”这一语言模因而言,从当初专指政治丑闻到今天充斥于大众媒体的各种各样的“XX门”,显然与其本意相去甚远,其表征的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个强势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正符合模因的传播规律。

2.“XX门”模因的简易性及其变异性

新闻标题或新闻语篇竞相套用“XX门”这一语言模因,体现了模因的简易性特征。对一些难以用简短语词表达的新闻标题,不少人直接套用现成的语言模因或稍加改动。在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中,尤其是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新闻事件中,新闻撰稿人倾向于套用“XX门”这一现成的语言模因。由于“水门事件”经“拉链门”和意大利足球联赛“电话门”的推波助澜,“XX门”这一模因的含义已为大众所熟知,于是将那些难于表达的新闻事件捆绑到“XX门”就成了新闻撰稿人的首选。但是,并非所有新闻撰稿人都熟谙“水门事件”中“门”的内涵,于是国内新闻报道中出现了“门”的用法的混乱和失真现象,这或许是该模因变异的原因之一。

在新授课中,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探究获取相应的生物学知识,但是所学知识的结构性较差,通常是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在复杂情境中实现有效的迁移。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同化、构建与完善学生的生命观念,加深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2008年年初香港演艺界爆发了明星私密照片被公开在网络上传播的新闻,一时间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这些报道的共同特点是将此新闻事件与“水门事件”的表达方式挂钩,采用了“XX门”这一语言模因,通通冠以“艳照门”作为标题来报道,现略举几例。例如:《新京报》2008年2月14日“回到法律原点‘艳照门’始能‘可控’”;《东方早报》2008年2月23日“‘艳照门’喧嚣褪去后看法治”; 《法制日报》2008年3月2日“法律能否关闭‘艳照门’”;《解放日报》2008年2月23日看香港人如何处理‘艳照门’”;《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3月27日“‘艳照门’背后的信息安全隐忧”,等等。时至今日,轰动一时的“艳照门”还在被用来标称那些流传于网络的不雅照片和视频。

诸如此类的语言模因还有很多,如“避让门”—— 《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9月 6日“‘避让门’未能避免中国航企怎么管理外籍飞行员”;“污染门”—— 《北京商报》2011年9月1日)“苹果在华供应商集体再陷‘污染门’”;“人参门”—— 《中国商报》2011年8月30日“业绩疑点丛生紫鑫药业深陷‘人参门’”; “诈捐门”—— 《中国经济时报》2011月25日“尚德公司陷‘诈捐门’沉默至今”,等等。其他还有“贿赂门”、“标准门”、“致癌门”、“辞退门”、“违规门”、“质量门”、“油品门”、“证书门”、“剽窃门”、“急救门”、“专利门”、“茶水门”、“标签门”、“甲醛门”、“解说门”、“学位门”、“调查门”、“血燕门”,等等。近年来,“门”事件令人目不暇接,每年网络上都会评出当年的“十大门事件”。

以上语言模因均属将新闻事件强行嫁接到“水门事件”这一强势语言模因上以达到新闻标题的求新求异效果。上述例子说明模因传播过程如基因的传播规律一样,会产生变异。法国社会学家G.Tarde的模仿定律表明:模仿会因传递而改变原型。语言模因库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语言模因往往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异,又在变异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8]基因的变异通常是“偶然”的,而语言模因的变异则是模因携带者创造的。结合新的语境,模因将储存在大脑中的原型模因进行自觉地、有意识地偏离,整合,使其成为新的模因复合体。一般来说,语言模因的变异包括形式的变异、意义的变异、模因复合体的形成及旧模因的衍生等。[4](P68-73)国内语境中的“门”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异,意义也发生了转移,或者产生了新的模因复合体或旧模因的衍生现象。

3.“XX门”的模因改装

模因改装就是将某一语言模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只保留核心部分。上述提到的各种各样的“门”的新闻报道,可以认为是模因改装的成功范例,这样的改装在违背模因传播律中的高保真度的同时却达到了异样的效果,使新闻读者能够领会新闻背后隐藏的信息,即这样的报道往往含有某种晦涩的含义。如“骨汤门”、“豆浆门”、“门票门”、“冲兑门”等。然而,对于不了解“XX门”的本义的媒体受众而言,这样的报道方式不一定能达到言语交际的目的,反而会产生交际障碍,让人摸不着头脑。

国内各式各样的“XX门”的新闻语篇既反映了部分相关从业者对“门”的本义的陌生,同时又成就了以“水门事件”为起点的语言模因的顺利复制和传播,最终成就了“XX门”这一强势语言模因。总体而言,国外对“水门事件”的模因套用一般不会超出“丑闻”或“不道德”这一起始领域,而在我国,不仅“水门事件”得到了广泛传播,甚至“XX门”这一语言模因还得到了更大语境范围的使用,足以见得模因传播的力量是异常强大的。

“XX门”这一语言模因被国内新闻撰稿人强行进行改装,进而获得了相当广泛的传播(甚至是被误解的传播),这既可以是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又可以是由于模因的宿主在储存和转运这一模因时出现了类似于基因变异的现象,以至于“XX门”这一语言模因在国内语境的传播出现了变异。或者,还可以说,“XX门”这一语言模因在我国出现了“本土化”现象。

4.“XX门”的多产性及长寿性

从以上“XX门”的模因复制与传播数量以及时间跨度来看,“XX门”这一语言模因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模因。“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所以在数量极大的潜在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为数不多,只有很少一部份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印刷品,或者是从人的声音被拷贝到光盘上。我们在生活中能经常碰到的模因,都是一些成功的模因,即能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获胜的模因”。[3](P97)模因的传播是自私的,某一模因为了达到复制和传播,可以像生物进化的优胜劣汰一样,与别的模因进行激烈竞争,在竞争过程中淘汰弱势模因,使自己得以存活。[9](P135)

“水门”这一语言模因在其诞生阶段并非是个强势模因,但自从其首次见诸于大众媒介并专门用于指代政治“丑闻”,其后凡是有关政治丑闻的新闻事件多被冠以“XX门”,使“XX门”的语言模因得到广泛传播。后来,语言模因“XX门”出现了变异,于是国内媒体将各种晦涩的或有违道德准则的新闻事件通通以“XX门”蔽之。2008年“XX门”这一语言模因甚至达到了爆发的程度,于是有人指出:新闻报道不能处处安“门”,即不能将所有的新闻事件都以“XX门”进行报道。[10](P62)

以其流传时间之久、数量之巨和范围之广来看,“水门事件”中的“门”这一语言模因具备了长寿性和多产性的特征。

词典学家罗森指出:大多数“门”字词语,都是昙花一现的产物,随着伴随事件的风平浪静,这些词语也就销声匿迹了。而“门”字作为后缀,却充满活力,继续衍生。[11]杨永林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考察了“XX门”的生成及传播,解释了其传播的社会文化意义,并指出,Watergate一词所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词典学的研究范畴,成了一种广为传播的语言文化现象,应引起学界重视。[12](P385-389)

语言模因“XX门”的衍生及广泛传播既符合语用经济原则,又体现了强势语言模因的高保真度、长寿性和多产性特征,还体现出显著的变异性。国内新闻标题中的“XX门”模因从一个强势语言模因的传播到如今发生的变异过程可以说明这些特点。

[1]向明友.语用三律[J].外语教学,2008,(2).

[2]何自然,何雪琳.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 Blackmore,S.1999.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

[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

[5]刘越莲.从语言的经济性看现代德汉语言的发展与变化[J].外语教学,2008,(2).

[6]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杨婕.新闻标题中的模因论研究 [J].外语学刊,2008,(1).

[8]Tarde,G.The laws of imitation.New York:Henry Holt,1903.

[9] Dawkins,R.The Self Gene[M].New York: OUP,1976.

[10]邱际华.新闻报道要慎用“门”字[J].新闻与写作,2008,(3).

[11]Rawson,H.The words of Watergate:An anniversary look back at the biggest presidential scandal ever,through the changes it wrought in the language[EB/OL].http://www.Americanheritage.com/articles/magazine/ah/1997/6/1997_6_24.shtml(assessed 28/06/2010).

[12]杨永林.千门万门,同出一门-从美国“水门事件”看文化“模因”现象[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

猜你喜欢

艳照模因新闻标题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模因论分析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艳照”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
艳照门等2则
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
模因理论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教学
“艳照门”暴露出的社会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