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医高等院校腧穴学教学体会

2011-12-09王道海

医学研究杂志 2011年3期
关键词:太溪循行腧穴

包 飞 孙 华 王道海

《中医学》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针灸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腧穴学》则是《针灸学》的基础之一,是中医高等院校针灸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之一,具有内容多且庞杂的特点,通常需要100学时的学习,才能基本掌握。在西医高等院校中设置《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途径[1]。但由于教学重点的不同,在西医高等院校,腧穴连同经络、刺灸法等针灸学知识统归于《中医学》,仅有8学时左右的授课时间。因此,如何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让西医院校学生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成为教学瓶颈。笔者在多年的腧穴教学实践中,根据西医高等院校学时少内容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记忆力强和西医基础扎实、中医基础薄弱的特点,以激发兴趣、点面结合、理解推理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提纲携领、突出重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主动学习

1.亲身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是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本质要求,也是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从而切实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为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是有效途径之一[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西医学模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加之西医院校学生西医基础扎实,而中医基础薄弱,对经络、腧穴缺乏感性认识,初学中医常感一头雾水,抽象莫测。因此,在腧穴学习之初,教师即带领学生做些简单的疏经活络动作和点按百会、睛明等穴,让其切身感受经络腧穴的存在,化抽象为具体,消除神秘感。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腧穴学习过程中,始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上,由于腧穴定位离不开解剖[3],根据西医学生解剖基础扎实的特点,结合腧穴定位方法(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及简易取穴法)的讲授,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通过教师示范,带领学生在自身或同学身上逐一对每一个要求掌握的腧穴进行定位,以此变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为生动的实践课,不仅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提升学习兴趣,而且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发挥西医学生西医基础好、记忆力强的优势,提高学习效率,使所授知识基本当堂掌握;二是在见习课上,让学生在自身或同学身上选取多个穴位进行针刺操作,进一步体验,从而系统复习和巩固腧穴定位和刺灸法知识。通过取穴、进针、行针、得气、出针等实践和亲身感受,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经络、腧穴、刺灸法知识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对此兴致勃勃,思维活跃,常引发思考,提出问题,此时再及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中西医知识自己回答问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巩固和加强对腧穴的理解与掌握。

2.病例例举:按照教学大纲,腧穴各论部分内容要求掌握所授腧穴的归经、定位和主治,授课4学时。根据学时情况,分别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选取1~3个代表穴,共22个腧穴。该部分知识点多且分散,尤其是腧穴主治的内容较庞杂,而且有许多中医病名、证候、术语,晦涩而陌生,甚至难以认读,对于刚刚涉足临床的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引发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授课时尽量用他们比较熟悉的西医病名、症状、体征来解释,并且较多地例举病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有时还要介绍一些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文献摘要加以佐证。学生听到熟悉的病、症常兴致盎然,精力集中,印象深刻,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针对腧穴部分内容多学时少的特点,对于腧穴主治内容,教师在授课时着重帮助学生紧紧围绕腧穴的近治作用和远治作用来展开,强调远治作用的循经远治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经络的循行、分布规律,推理出腧穴主治范围所涉及到的部位,再列举该穴较具代表性的主治作用重点讲述,其他作用理解为主。这样点面结合,突出重点,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此外,授课中还可充分利用腧穴名称中所体现的定位、形态、主治作用等提示信息来尽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讲授太溪穴的主治作用时,首先明确太溪穴属于足少阴肾经,属远心端穴位,因此既有近治作用也有远治作用。根据所有腧穴的共性——近治作用,太溪位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因而具有治疗该部位病症如:跟腱炎、跟骨痛、内踝扭伤等的作用;根据远治作用循经远治的特点,因肾经内联脏腑部分除联系肾与膀胱外,还与肝、肺、心相联,故肾经能治疗上述相关脏腑疾患;此外,太溪的“溪”意为水,水属阴,故腧穴名称暗含了该穴的主治特点——太溪为滋补肾阴的要穴,能滋补肾阴、肝阴、肺阴和心阴,治疗上述诸脏阴虚所致的病症,授课中例举并重点讲解分析几种典型阴虚症状,如头晕、耳鸣、视物昏花、失眠、心悸、咳嗽、心烦易怒等。学生只需记住太溪为滋阴要穴,具体作用能理解即可。这样点面结合,使学生在理解基础上重点记忆,便于掌握。

三、理解推理,举一反三

腧穴的定位和主治的掌握,主要是根据腧穴与经络的密切关系,将庞杂的腧穴通过经络串联起来,借助经络的分布、循行规律和腧穴的主治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自行推理,举一反三,从而化繁为简,逐渐掌握。要求学生首先必须掌握每一腧穴的归经,并熟记每条经络的全称,通过经络全称分析出腧穴的大致定位,再结合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等腧穴定位法,进行自体点穴,从而准确记忆腧穴定位。关于腧穴主治作用的学习,先根据腧穴主治规律的近治作用,推理出具体腧穴的近治特点;再根据主治规律的远治作用,推理出循经远治特点。例如:讲解列缺穴时,首先要求牢记列缺归属于手太阴肺经,然后引导学生从经络全称入手,分析手太阴肺经内联脏腑部分属肺、络与其相表里的大肠,根据手太阴经的名称,分析得出该经外络肢节部分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其肢体部位的腧穴也分布于此循行线路上,再结合具体定位方法,列缺定位于桡骨茎突上腕横纹后1.5寸。主治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根据所有腧穴的共性——近治作用,列缺位于腕关节桡侧,故可治疗桡侧腕关节扭伤等引起的该部位损伤、疼痛等病症;根据部分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以远部位的腧穴具有循经远治作用,又因列缺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且为手太阴经络穴——联系手太阴经的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故该穴具有循本经及其表里经远治的特点,其主治范围主要涉及与本经相关的呼吸系统以及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过的头、颈项等部位的病症,故《四总穴歌》云:“头项寻列缺”。这样,学生只需记住腧穴名称及其归属的经络全称,以及与定位相关的体表标志、骨度分寸等必记信息,即可根据经络的分布、循行规律和腧穴主治规律推理得出腧穴的定位,进而推理出该腧穴的近治作用和远心端腧穴的远治作用,从而大大减少记忆量,通过在必要记忆基础上的理解推理学习法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总之,针对西医院校《中医学》学时少、内容多的特点,针灸腧穴部分的教学只能提纲携领,突出重点,通过激发兴趣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理解推理、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重点记忆,见习课上亲自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梁晓春,田国庆,孙华,等.西医高等院校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12(5):1121-1122

2 王珑,邹伟,王学平.浅谈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在《针灸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针灸,2008,28(12):925-927

3 邰浩清.针灸临床与解剖.上海针灸杂志,2007,26(4):36-37

猜你喜欢

太溪循行腧穴
马王堆导引术循经导引基本规律与特征初探
温暖手脚
旅途止泻按脾腧
补肾的法宝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督脉循行考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