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中西医儿科教学效果

2011-12-09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省郑州市450000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20期
关键词:病案儿科教学效果

闫 艳 杨 濛 河南职工医学院,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近年来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通常采取满堂灌的形式,教师不停地讲,以至于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其结果是培养出了动手能力差、临床随机应变能力差的高分低能者。而作为大专层次的医学院校,其办学目的是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目前落后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办学要求,势必进行改革。现结合笔者几年来的教学感受,粗略谈几点关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思考。

1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1 注重师德、医德培养 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1]。作为临床课程的教师,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医德对于培养医学人才来说,也是重要因素。宋代的《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古今中外许多著名医家之所以能博得广大病人和社会的欢迎,都是同他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密切相连的。

1.2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堂好的课应该具备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师生互动、探索、创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有所进步。想要达到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及时更新固有专业知识。但是先进的专业理论如果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教师的协助与带领,都会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接受他人的经验以完善自己。此外,还可以通过进修学习、专业培训、参加学术交流以及自学等途径钻研教材和本专业知识,以先进的、完善的、专业的教学服务回馈渴求知识的学生们。

1.3 不断提高临床业务水平 临床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业务精湛的医生。作为一个好的临床医生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不善于结合临床经验去读书、去分析和总结,举一反三、不断提高,也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对此,吴阶平院士曾有一段精辟的阐述:“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结合的重要性,我是在成长中逐渐体会到的……。如果三者的自然结合能尽早提高到“自觉结合”则不仅成长速度可以大大提高,而且是可以无止境的”。与临床工作相关的文章有以下几类:临床疾病有关基础理论的研究论文、动物实验研究论文、临床观察报告。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临床结合起来,才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4 坚持医、教、研合一 医学院校的教师身兼医疗、教学、科研三重职责。科研是临床医疗工作的生命,有科研才有临床医疗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教学是科研和医疗工作的延续和传承,教学搞好了才能培养学生的力量继续钻研科研。从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的角度出发,科研成果和临床病例应该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将最前沿的成果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对点连接,避免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过于陈旧;有了鲜活的临床病例,可以使学生身处课堂却能体会到疾病诊断、治疗的全过程,缩短课堂与病房的距离。

2 改进教学方法

2.1 以典型病案贯穿课堂始终 传统临床课程的教学,是按照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的顺序逐一讲解,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去被动学习,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知识连贯化、系统化,但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当遇到情况复杂的病例时手足无措,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择并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法的缺憾,笔者试着采取了以问题为基础,以病案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用典型病案串起所有内容。每节课前要求学生自学教材,课堂伊始由教师提供典型病案材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病情,在教师引导下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最后教师点评,由此可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病案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缜密的临床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病案教学法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气氛轻松,学习积极性高涨,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答案,对于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内容可以牢固掌握,教学效果满意。

2.2 合理确定中西医内容所占比重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西医已经越来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并不是互相融合,而是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临床,合理确定中、西医教学比例,不能一概“厚此薄彼”。对于中医治疗手段占优势的疾病,要加强中医病因病机、辨证的分析,注重分型论治的讲解,如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恢复期、肾病综合征等。而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等以西医诊断、治疗为主的疾病,就必须详细讲解现代医学辅助检查手段及西医治疗方法。

关于中西医如何结合的问题仍在继续探究中。可以肯定的是中医药必须发展,并且应当吸收一切先进的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坚持古人的东西。对于在校学生,首要任务是打好牢固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将中西医完美结合。

2.3 重视实训课教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实用学科,长期的课堂理论教学,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极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逃课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使儿科教学具有实践性、客观性,教师将实训课的比例定为总课时的1/4。实训课作为从课堂到临床的过渡课程,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患儿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却几乎没有机会对患儿进行腰穿、骨穿等有创医疗操作,学生尽管理论基础扎实,终究是“纸上谈兵”,为临床教学造成困难。为此学校完善了实训室设备,学生可以在实训室内用仿真模型训练腰穿、骨穿,进行心肺复苏等。通过观看标准化操作视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模型训练临床操作技能,反复练习,直至熟练为止,为将来的临床实习打下基础,同时也缓解了临床教学与实习的冲突。

3 严格要求儿科临床实习

儿科临床实习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的桥梁,是学生深化对儿科专业领域的认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阶段。

3.1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由于患儿及家长不信任实习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实践的难度。带教老师应该创造条件,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查房时引导学生亲自对患儿问诊,用视、触、叩、听诊断法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锻炼医疗操作技能。对于腰穿、骨穿等创伤性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实践的机会很少,带教除了从理论知识,如适应证、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讲解,还要让学生多观看实例操作,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

3.2 每周教学查房1次 教学查房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周定期进行1次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前选好合适的病例,并进行适当的备课,查房时由管床实习生汇报病史及病情变化并进行体检,带教老师核对之后,在床边讲解病情分析思路,解释各种辅助检查的目的,诊断思路和鉴别诊断,如何确定治疗方案,如何观察疗效,并适当提及疾病相关进展。期间应多向学生提问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理论知识。床边教学体现了整个临床思维过程,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学会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能够举一反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3 规范出科考核制度 出科考核是对学生儿科实习成果的检验,考核方式应规范起来而不是流于形式,这样可以端正学生在儿科的实习态度。考核内容以操作技能和病例分析题为主,重在考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为现场抽题,现场考核。考试成绩纳入学生毕业考试的总体成绩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分析,找出其薄弱环节,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以上是笔者从事教育工作5年来的心得体会,教学效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探索改革之路刚起步,为促进儿科教学发展尚需继续努力。

[1] 刘连海.如何提高师德〔J〕.当代教育之窗,2009,(7):146.

猜你喜欢

病案儿科教学效果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儿科专栏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试论病案管理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新病案首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