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化学教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联系

2011-12-09邵晓月毕节卫生学校贵州省毕节市5517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3期
关键词:酮体化学课医学

邵晓月 毕节卫生学校,贵州省毕节市 551700

化学是学习医学科学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医学专业课、临床课、毕业后的工作以及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化学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无论是人体内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还是治疗疾病的药物及其药物的合成,帮助诊断疾病的生化检验都与化学有密切关系。对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别于普通中学,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

1 重视绪论课教学,突出中等专业课的特点

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接触任何事物时,最初给他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认为,讲好化学课的第一课的开头是关键,能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浓厚兴趣。在绪论部分,一定讲好化学和医学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要使学生明白人体就是一个化学工厂,每时每刻人体细胞内悄悄地进行着种类繁多的化学反应,例如“正常人为什么要呼吸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胃里2h前吃下的米饭(淀粉),现在还仍然存在吗?”。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体内后,经过几十步化学反应在有氧气的作用下,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如“酒精有30%的,有75%的,还有95%的,给高烧的病人擦浴降温应选用哪一种?消毒外用的酒精要选用哪一种?”30%的酒精有更好的吸热挥发作用,散热效果好;75%的酒精能使病毒的蛋白质凝固,起到杀死细菌的作用,如果用95%的酒精消毒只能使病毒脱水,不能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在用治疗炎症药物时,要多喝开水,因为它容易在胃肠里形成结晶;糖尿病是指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大于正常值。通过结合化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护理学等联系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化学课是为医学基础课、临床课打基础的。想要专业课学得好必须先把化学课学好,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2 联系医学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都希望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他们对临床医学领域充满好奇,有急于了解的心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医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基于BaSO4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容易被X射线透过特征,用作X射线透视胃肠时的内服造影剂(不宜用BaCO3,因为BaCO3能溶于盐酸,且Ba2+有毒)。也由于BaSO4、PbSO4不溶于水,因此可服用Na2SO4的药剂,来作为钡盐及铅盐中毒时的解毒剂。又如,硫酸亚铁在医疗上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症,是因为铁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之一,只有溶解状态下的铁才被肠所吸收,所以Fe2+的溶解度大,易被人体吸收。

讲到盐酸时应联系到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就是盐酸,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换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它还可以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后易于分解,并杀死随食物进入胃里的细菌。胃酸可促进食物中的有机铁分解为铁离子或结合成较松弛的有机铁,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如果胃酸分泌过少或缺乏,可产生消化不良,而分泌过多,对胃和十二指肠具有侵蚀作用,发生溃疡。

在进行有机化合物的教学中,可简单介绍一些药理作用。如:临床上常用的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柠檬酸钠有防血液凝固作用,常用作血液抗凝剂,而柠檬铁铵可用来治疗缺铁性贫血;乳酸(α-羟基丙酸)可用作消毒剂、防腐剂,临床上用它的钠盐治疗酸中毒,用它的钙盐治疗因缺钙而引起一些疾病如佝偻病等。阿托品(生物碱)治疗胃、肠平滑肌痉挛、有机磷中毒;甲酚的杀菌能力强,难溶于水而易溶于肥皂溶液中,所以常用配成体积分数为47%~53%的肥皂溶液,称为甲酚溶液,俗称“来苏儿”用作器械消毒和环境消毒。讲授稠环芳香烃时,要求学生记住环戊环多氢菲的结构,因为它是胆固醇的骨架,胆固醇在肝内能转化成胆汁酸和某些激素。

3 适当地增加教材外其他医学素材,巩固所学新知识

在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教学时,联系到氨具有刺激性气味,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作用。在医学上用10%的氨水作刺激药,当病人昏倒时,可吸入氨水,促进昏迷病人苏醒,由于氨水具有弱碱性,能中和蚁酸(甲酸),因此,当皮肤被昆虫叮咬后,涂抹氨水可减轻疼痛。

在讲解化学键的形成时,联系到人体蛋白质进行分解代谢要产生氨,由于NH3分子上有一对孤对电子,部分NH3就在肾小管腔内和 H+形成NH4+,NH4+和阴离子(Cl-、SO42-)等结合生成离子化合物〔如NH4Cl、(NH4)2、SO4等〕随尿排出,NH3在肝内生成无毒的尿素也是随尿排出,如果体内氨清除不足,大量氨进入到脑组织,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即肝性脑病。

在浓度、溶液渗透压、pH值等概念教学时,结合它们在医疗中的用途,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入一层。如在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常采用50g/L葡萄糖和9g/L的NaCl溶液,因为这两种溶液都是等渗溶液,补液过程中,红细胞不会被破坏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为了治疗上的某种需要,使用高渗溶液时,注射量不能太多,注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易造成局部高渗,使红细胞皱缩,对于剂量较小、浓度较稀的溶液,通常需要用盐水或葡萄糖调制成等渗溶液后方可注入体内,以免红细胞膨胀破裂造成损害。人体内各种体液的pH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健康人血浆呈微碱性,pH值在7.35~7.45之间相当恒定,它通过血浆中所含缓冲对来维持pH值在这一狭小范围内,血浆中缓冲对包括 HCO3-/ H2CO3、HPO42-/H2PO4-、Pr-/HPr等,在这些缓冲对中,缓冲作用又决定于 HCO3-/H2CO3缓冲系,因为对缓冲系的HCO3-离子浓度最高。在临床检验中常把 HCO3-离子的浓度看作血液中的“碱储量”,作为一种常规来检查。

在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中联系到呼吸原理,笔者在课堂上问学生:在医院对重危病人为什么要输氧?学生回答:抢救病人。那抢救病人的原理是什么?笔者又反问一句,这下学生就不知其所以然了,由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 Hb,具有输氧功能,它能和肺部的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氧合血红蛋白随血液流经组织,将O2放出,供全身利用。Hb+O2=HbO2,临床输氧抢救就是在肺泡中增加O2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有利于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使血液中形成更多的氧合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在血液中运输时可在全身组织中较多地放出O2(平衡向左移动),以供病人的需要。

进行羟基酸和酮酸的教学时,指出β-丁酮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者在医学上合称为酮体。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在正常情况下肝生成的酮体经血液送到肝外组织进一步分解,正常人血液中只含微量酮体,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发生障碍,血液和尿中的酮体含量增高,酮体呈酸性,血液中酮体含量增高,血液的酸性增强,有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虚心向专业教师学习,力求多懂一些专业知识,掌握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中使化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既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化学课。

猜你喜欢

酮体化学课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酮体水平与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尿酮体“±”或“+”代表啥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妊娠合并酮体代谢异常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有毒
那是什么
在化学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