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城建筑的分布规律及布局形式
2011-12-08唐亦功
◎ 唐亦功
古罗马城建筑的分布规律及布局形式
◎ 唐亦功
本文在对意大利罗马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其古建筑分布规律、残存的古建筑遗迹的建筑风格以及古罗马时期城市的布局形式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古罗马 建筑布局 分布规律
尽管罗马城几乎有近3000年的历史,它从当初帕拉丁山丘上的一个小农庄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中心和其后世界天主教的圣地,但它的得名仍是一个谜.它是来自"斯特罗马",即"河城"之意,还是来自它的创建者罗姆鲁斯的名字?抑或是来自拉丁语的"乳房(Ruma)"一词,以纪念台伯河边母狼的哺育之功?但无论如何,这一切与罗马城本身的重要性和对西方文明的重大影响比起来,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不到罗马,不知道什么是历史."之所以这样说,实在是因为罗马本身就是一个凝固历史的博物馆.罗马老城区那些大大小小的喷泉、神庙、广场、浴场、市场等以及遍布城市的各类古迹,无一不携带着大量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的信息.因此,冠之以"西方文明历史博物馆"之美誉,应当之无愧.
一、罗马城的古建筑分布规律
罗马分为新、老两部分城区.罗马老城区是指奥雷里安城墙范围内的地区,面积约为1400公顷左右,从古罗马共和时期直至19世纪的各类建筑物均分布在此范围内.罗马在历史上曾有过两次较为重要的城墙修建工程.一次是在公元前378年,称"塞维城墙".塞维城墙的建立,是因为此前的罗马人惨败于山南高卢人而使高卢军队攻进了罗马,在对罗马城大肆劫掠并最终对城市的建筑付之一炬后,勒索了大量的银两后才撤兵.有感于罗马军事防卫壁垒的脆弱和陈旧,罗马人重新建起了一堵环绕罗马的新城墙--塞维城墙."塞维城墙"据说是在当时罗马人的首领塞维乌斯.塔利乌斯当政时期所建,这一遗址的年代约在公元前500年.城墙长11公里,全部由凝灰岩砌成,厚3米,高7米,所围绕的面积超过了400万平方米.现在所称的"塞维城墙",顾名思义应为建于公元前500年前后,当时是罗马人的首领塞维乌斯.塔利乌斯当政时期,但实际上该城墙的建筑年代却比这个时间晚了100多年.其原因是因为现在这段被称为"塞维城墙"的基址是建在原来真正的塞维城墙上面,故以后便沿用了"塞维城墙"这一称呼,而城墙本身并不是建于塞维乌斯时期.另一次是建在罗马帝国后期(3世纪后半叶)的奥雷里安皇帝执政时期,称"奥雷里安城墙".奥雷里安城墙总长20公里,高约6米,共有18座门和381座红砖碉楼.城墙把当时罗马城的全部地区都囊括在内.城内分布着号称"罗马七丘"的七座小山,它们分别位于城的四周及城中心的南部.台伯河从南向北蜿蜒流过市区.台伯河以西,便是世界天主教圣地梵蒂冈的所在地.
图1 罗马城区略图
罗马城的古建筑数量众多,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丰富的遗存.从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直至巴洛克、新古典时期,各类典型建筑都在罗马找到了它们展示的舞台.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遗址在老城区内的分布大体有着如下的规律:
其一,它们大部分位于城中心南部由帕拉丁、卡彼托林和埃斯奎利诺三个山丘所围成的区域以及其南部毗邻的卡拉卡拉浴场区,这一地区大体呈一不规则的长方形.在这一古罗马的建筑遗址群中,分布着由埃米利乌斯殿堂、元老院、公共浴场、朱利亚殿堂、维斯塔女神庙、安东尼与法乌斯蒂纳神庙等20余处古迹组成的古罗马共和广场区(又称罗马广场区),以及绝大多数古罗马时期的各类遗存如神庙、市场、凯旋门、浴场、商业中心和斗兽场等,它们共同组成了古罗马建筑交响乐,那盛大而华彩的不朽乐章.在这一狭长区域的两端,便是万神庙和卡拉卡拉浴场.现存的万神庙是公元120年左右哈德良皇帝在位时重建的(万神庙始建于公元27年).万神庙原是奥古斯都皇帝的女婿兼密友马克.阿古里巴为纪念奥古斯都而建造的,有着当时长方形的殿堂和门廊的一座普通形制的神庙(这类形制被称为"巴西利卡",意为长方形会堂).其后庙毁,仅门廊留存.后来哈德良在重建时虽保留了门廊,但建筑的形式却与之前完全不同,变成了一座有着圆形穹顶的神殿,它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最复杂的古罗马建筑.它那带有台基、希腊式柱头的圆柱,以及中楣和其上的三角形山墙的立面,与它的具有巨大圆穹的大殿,使希腊和罗马的两种典型的建筑形式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万神庙也是一座不朽的纪念碑,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拉斐尔的墓就建在此(意大利统一后的埃曼纽尔二世国王和翁贝托一世国王的坟墓也建于此处).此外,万神庙的圆穹式建筑也成为其后各时代艺术大师与建筑师们一系列创作的源泉--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布鲁内莱斯基(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设计者)、伯拉孟特和米开朗基罗(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及中心穹顶的设计者)直至近现代的许多同类建筑(如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白宫),都取材和借鉴了万神庙的灵感(图2).能同时容纳1500人的卡拉卡拉浴场是古罗马最为著名的浴场之一,它和其后兴建的戴克里先浴场(能容3000人左右)都是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大型浴场,是当时古罗马繁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见证(图3).在这一区域中,还有一些虽建于古罗马时期,但几经破坏而后在其原来的建筑物上又不断翻新、加建和改造而成的建筑.如建在埃斯奎利诺山丘上的圣母大殿,它建于公元五世纪.后来又在大殿各部加建了凉廊,在拱门上镶嵌了巨幅的马赛克壁画等.
图2 卡拉卡拉浴场
其二,在这一狭长形的地区之外,古罗马时期的遗址也时有所见.如位于罗马城西部连接台伯河两岸的建于公元前62年的法普里齐奥桥,稍后的建于公元四世纪的切斯蒂奥桥和米尔维奥桥;完工于公元130年的作为哈德良皇帝陵墓的圣天使堡.据《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所言,在该城堡内还有一条密道通往梵蒂冈,该通道是为了教皇避难和应付不时之需而建的.台伯河西岸还有约建于公元340年左右的圣玛利亚教堂以及位于罗马城东部的玛乔里门(约建于公元三世纪);城东南部的圣克莱门特教堂(建于公元四世纪前)以及建于公元四世纪的克斯梅丁圣母教堂(又称"真言之口"教堂)和位于城南部的圣保罗教堂(竣工于公元395年)等,但大多呈不规则的点状分布.其中,圣玛利亚教堂是罗马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它自公元340年建成之后,先后经过了数次改建和维修,直至19世纪.教堂正立面入口处的拱廊带有明显的古罗马建筑风格,而其上的建筑及教堂的钟楼则为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的融合之作.克斯梅丁教堂的正立面是一个有着小拱廊入口、多重坡屋顶和罗马式钟塔的古色古香的建筑.而圣保罗教堂虽在公元四世纪时已告竣工,但现在能看到的建筑却是在1823年的大火后重建的,只是保留了原来的罗马式风格.
二、建筑遗迹均为希腊罗马风格
希腊柱式:古罗马时期,在建筑形式上曾大量地借鉴、吸收和采用希腊的柱式结构.如罗马广场中的朱利亚殿堂、撒图尔诺农神庙、蒂奥斯库雷神庙以及恺撒广场中的柱廊等,都广泛地采用了希腊柱式的形式.这些柱式的结构从下至上大多为:台基、柱础、柱子、爱奥尼亚或科林斯式的柱头以及其上的楣梁等.即使是斗兽场这样典型的罗马式的著名建筑,其外立面也用了三种希腊柱式作为其层状划分的基础(建筑物立面的底层为陶立安式柱、上部为爱奥尼亚式柱,科林斯式柱半露于顶部).
罗马拱的大量运用:古罗马时期由于水泥、灰泥和混凝土等新的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建筑在形式上对穹拱结构的开拓和创新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无处不在的罗马拱在凯旋门(如罗马的提图斯和君士坦丁凯旋门)、竞技场(如古罗马斗兽场)、各种殿堂(如万神庙和罗马广场中的马森齐奥殿堂等),甚至桥梁、输水道和浴场(卡拉卡拉和戴克里先浴场)等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中都大显身手.以至于"罗马拱"的含义不仅仅是代表着一种建筑形式,还有着时间上的确定性(古罗马时期).
有关拱形结构的优越性,在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的一份手稿中(今存巴黎),对此有着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井里有个秤,一个人站在秤上,他伸出手和脚抵着井壁,你会发现秤上显示的体重要比原来低不少.如果在他的肩膀上附加重物,你会发现加的东西越重,他的手臂和脚对井壁的压力就越大,秤上的读数就越小."这个实验揭示出,拱形结构能横向分配负重,而不是将力全都落在支撑的柱体上.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罗马对此前强盛的希腊亚历山大帝国领土的逐步征服和占领(如对伊庇鲁斯、伊利里亚、马其顿甚至是位于希腊本土的科林斯的占领)使得罗马人在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的同时,在思想上也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不仅学会了过文明的生活,而且希腊人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也大量地被罗马人所接受和仿效.希腊人文明、精致的生活(尤其是上层贵族的奢华生活)颠覆和冲击了罗马农业社会朴实与节俭的风气.随着罗马人对外侵略和不断扩张,以及在战争中掠夺财富的迅速增加,奢华的风气在罗马社会日趋显著.此时,罗马社会的经济发达、富裕了,开始出现了一些由国家修建的壮丽的庙宇、剧场、浴场、竞技场、广场等公共设施,以及富人为自己建造的豪华且颇具希腊情调和风格的住宅.希腊人可说是罗马人的老师,而罗马文明也是在希腊文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希腊人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就成为罗马人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及模式.其次,除了尊崇、借鉴和模仿希腊外,罗马人自身的创新也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先进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使得罗马人首创的穹拱建筑技术在桥梁、输水道、房屋、教堂和广场等建筑工程上充分体现出来.使这一时期罗马的建筑形式独树一帜,并在欧洲的建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除了对建筑物整体风格(希腊柱式或罗马拱)的把握外,古罗马人也非常注意对建筑细部的研究.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所遵循的原则,我们可从当时仅存下来的一部古典建筑学的理论著作《建筑十书》中清楚地了解到.此书的作者维特鲁威并非当时的名家,只在恺撒和奥古斯都手下承担过一些小型工程的设计与建设.但由于其同时代的相关著作基本无存,此书便成为唯一保存至今的最系统、最完备的西方古典建筑典籍.
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包括此时期)之前的古典建筑的精髓,彰显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精神,而在《建筑十书》一书中,这一精髓在建筑上的表现形式有着较为深入、详细的阐述.维特鲁威认为,"神庙的布置由均衡来决定.建筑师必须最精心地体会这一方法.这是由比例得来的.比例是在一切建筑中细部和整体服从一定的模量从而产生均衡的方法.实际上,没有均衡或比例,就不可能有任何神庙的布置.即与姿态漂亮的人体相似,要有正确分配的肢体.实际上,自然按照以下的计量比例创造了人体,如头部颜面由颚到额之上生长头发之处是十分之一……脚是身长的六分之一,臂是四分之一,胸部同样是四分之一.此外,其他的肢体也有各自的计量比例,古代的画家和雕塑家都运用均衡或比例的原则,创作了伟大的而受人赞赏的作品.同样,神庙的细部也必须使其各个部分有最适合总体量在计量上的配合与对称.如果以人把手臂张开,作仰卧姿势,以肚脐为中心圆点,把圆规放在肚脐上作圆时,两手的手指和两脚的脚趾就会与圆弧相接触.这样的作图不仅可以在人体中画出圆形,如果从脚底量到头顶,并把这一计量移到张开的两手,那么就会高宽相等而成正方形状.因此,人的肢体按照比例与其综合的全部外形相对应,古人就有了规则的依据:在完成建筑时各个细部对于全部外貌应当在计量方面保持正确."这种人本主义的建筑原则,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其后的建筑设计中,成为了许多艺术和建筑大师反复研究、琢磨并忠实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于比例与和谐严格遵循的一个例证,还可见于达.芬奇所绘的一幅著名的素描--《维特鲁威人》,该素描又称《神奇比例》.在此素描中,一个男子摆出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姿势,这两个姿势与画中的两句话相对应 "人伸开的手臂的宽度等于他的身高"和"如果你双腿跨开,使你的高度减少十四分之一,双臂伸出并抬高,直到你中指的指尖与你头部的最高处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你会发现你伸展开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脐,双腿之间会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画中人被包在一个圆里,他的肚脐就是圆心.达.芬奇的这幅著名的素描,对维特鲁威的人体比例研究可说是达到了具象与标准的高峰,从而成为其后建筑学家和艺术家们所遵循的确定不疑的基本原则.至今这幅图还被作为欧元硬币的币面(见图3).
三、古罗马时期城市布局形式
我们可以在尼禄大火后,罗马城的重建规划中知其大概.塔西陀在其名著《编年史》中对此记载说:"在首都,没有被皇宫(指尼禄金宫)占用的地区也重新建设了.……(建筑物)沿着测量好的街道修建,留出宽阔的道路.建筑物的高度也有限制(60~70英尺),留出空地,在公寓的楼前加筑柱廊,以为荫护."此外,尼禄还采取了将待建的城市空地承包给建筑商的办法,若建筑商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工程,政府还会给予奖励.由此可以看出,罗马城在尼禄时期是有着明确的城市规划的.它包括:经过规划的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是一定高度的建筑物;公寓式的建筑物前一般要加筑柱廊等.此外,每条街道都留有空间建造花园或广场,每所房屋都各自独立以利于防火;每一建筑的下层必须用耐火石材修建,上面各层则用砖石砌成的拱门支撑,三层以下不准使用木梁.每所房屋都有自己的廊院,铺设了向每家供水的水道,街上还增设了众多的喷泉等.但罗马城在帝国时期经过不断的增修、扩建和改建,城市的空地越来越少.至帝国后期,罗马城内已是高楼林立、人满为患,几无可用来规划的余地了.
由上述可知,古罗马时期,不论在建筑理论的建构、建筑布局和规划思想的完善以及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水平等各方面,都处在了一个高度发展的非常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其后建筑艺术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创造灵感的源泉.
古罗马辉煌的城市与建筑在帝国末期遭到了两次较大的破坏.一次是公元410年,西哥特人的首领阿拉里克率领30万人的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联军入侵意大利,沿亚德里亚海岸直奔罗马.阿拉里克在内援的接应下进入罗马后,曾下令对罗马抢掠三天.当时罗马城的许多金银珍宝都被劫掠一空,城市的许多建筑物也被焚毁和破坏.罗马的另一次更大的浩劫发生在公元455年左右,距第一次不足半个世纪.当时汪达尔王国的国王盖塞里克凭借其海上的优势从罗马附近的奥斯蒂里亚港口登陆并攻陷了罗马.盖塞里克在驻军罗马期间,大肆洗劫了罗马城,城内的建筑物也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其程度不仅大大超过了阿拉里克,就是尼禄的那次大火对罗马造成的损失也难以望其项背).至此,昔日繁荣强盛、有着上百万人口的帝国国都罗马便只剩下一些令人唏嘘不已的断壁残垣.
四、结语
漫步罗马街头,触目所见,到处皆是凝固的历史--古罗马时期的断柱残壁,中世纪时期简朴的建筑,具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点的贵族庄园,以及其后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的各式喷泉、广场和纪念碑--它们是罗马的灵魂,它们承载的文化内涵凝结了人类的智慧.罗马对西方文明的贡献,首先是拉丁文文字,这种文字在西方文化上处于支配地位长达千年之久;其次是法律,罗马法奠定了西方世界法律的重要基础;再次是罗马人的管理艺术.而罗马的建筑和艺术,数千年来更成为西方建筑与艺术的源泉和楷模之一.
城市的魅力来自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对罗马的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过程及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对于全面认识罗马这个西方文明重要的传承与发展之地区是非常必要的.
[1](古罗马)阿庇安著,谢德风译:《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2]Tuscany, Officina Grafica Bolognese, Bologna, Italy, 2004.
[3](英)阿瑟.韦戈尔著,王以铸译:《罗马皇帝尼禄》,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The Distribution and Layout of Constructions in the Ancient Rome City
Tang Yigong
Based on the field study at Rome, Ita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historical remains in the city, as well as the town's layout in Ancient Roman
Ancient Rome; architectural layout; rules of distribution
TU09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XZS005)研究成果之一.
唐亦功,北京大学城环系理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环境变迁、城市历史地理.
(责任编辑:陈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