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历史变迁
2011-12-08肖化移胡莹莹
肖化移,胡莹莹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历史变迁
肖化移1,胡莹莹2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职业教育自产生以来,其办学体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二战以前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时期;二战后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学校本位职业教育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多元化职业教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的办学体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发展历史
专题论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研究
本期学术主持人:肖化移
主持人按语:职业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办学体制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期的几篇文章,试图从办学体制的变迁、中外办学体制的比较及目前办学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历史变迁》从职业教育的四个历史时期对其办学体制进行剖析;《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比较》从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办学经费、办学管理、办学模式和办学机构等方面展开论述;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问题与对策》则就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投资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加以分析。
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二战以前的学徒制职业教育办学时期、二战后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办学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时期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时期。
一、学徒制职业教育办学时期
在人类历史上,到底是先有职业教育还是先有普通教育?从职业教育的原始形式学徒制来看,应该是先有职业教育;而从制度化的教育形式来看,是先有普通教育。那么,为什么要把职业教育从教育中分离出来进行教育教学及研究呢?
虽然“职业”的概念在历史上出现很早,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则是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以后逐渐形成的。特别是大工业出现以后,社会的职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先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业的工人,他们需要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掌握必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随着这类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人们认为有必要把这类教育单独划分出来进行教育与研究,以便更好地认识其规律,更有效地开展这类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行业日益扩大,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多样,因而不仅生产领域有第一线的工作,在服务、管理领域也需要第一线工作的人员,他们也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与培训。这类教育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接受教育又分成了明显的层次,从而形成这类教育的庞大的体系,最终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把这种教育称作实业教育、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等。
最早的非制度化的学徒制起源于家庭,而制度化的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手工业行会组织,繁荣于十四至十五世纪,产业革命后开始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学徒制的作用,到现在,对新学徒制加以改造后形成了现代学徒制。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半技能工和技能工,甚至很多专业人才。其原始形式是一种非正规的、非学历的、传授已有技能而不是新技能的、在岗的、工作场所的、“手把手”的训导制度;其行会形式是对原始形式的改造,半制度化,可获结业证书,期限不定,自营就业;而现代学徒制则是企业学徒的在岗培训与学校职业教育的结合,学生毕业后一般在正规企业中就业。
二、学校本位职业教育办学时期
世界职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一时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争论最多、争议最大的时期。
首先,从实践层面来看,职业教育既有发展的“高潮”,也有发展的“低潮”,从职业教育整个发展史来看,似乎还没有在如此短的时期内经历如此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经济大发展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各国政府及个人以满腔的热情发展职业教育,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各国对职业教育所进行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高效益,从而使公众与政府对职业教育大失所望。职业教育也由原来经济发展的“宠儿”变为经济危机的“替罪羊”。
其次,从理论层面来看,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如英国的金(K.King)、布劳格和巴洛夫,美国的福斯特和萨卡罗波洛斯,等等,他们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职业教育办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发表了其各自的观点。其中尤以巴洛夫和福斯特最为著名。巴洛夫以其著作《非洲的大灾难》、《非洲需要什么样的学校》为基础,阐述了其“主张发展中国家重点投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并进行中等学校课程职业化改造”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而福斯特的观点则集中反映在他于1965年发表的《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中,认为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存在“谬误”,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走多元化的办学道路,其重点是非正规的在职培训和企业本位教育。
再次,从国际组织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来看,其变化也是颇富戏剧性的。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由于受以英国经济学家巴洛夫为主的大力发展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主流派的影响,世界银行改变了以往一味投资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济部门的做法,开始更多地投资于这些国家的教育,尤其是职业学校教育。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受福斯特等反对学校形态职业教育思潮的影响,世界银行对多样化学校课程计划的资助逐渐停止,也减少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都进入恢复时期。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许多国家出现了人力供应不足的状况,在某些工业化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试图通过移民来缓和本国劳务市场上人力供不应求的压力。因而,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尤其是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成了当时各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国策。各国经济界与产业界竞相提议,希望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有能力的劳动者,特别是希望职业学校能培养出一大批一走上工作岗位马上就能发挥作用的熟练工人与技术人员,以适应经济恢复和发展技术进步的需要。因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是战后各国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各国都追加了对教育,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展。这个阶段职业教育的主体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它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显著贡献,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许多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在为各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成为各国中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在中等教育发展的策略上,一是采取大力实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中学的模式,如美国、日本;二是采取向不同学生提供不同中等教育的方式,设学术性、职业性和技术性三类不同的中学,扩大中等教育规模,以使人人能享受中等教育,如英国。在这种人力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作为职业教育市场中雇主的企业,不可能对人力过分地挑剔,选择余地极小,也无法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应有的要求。以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大多数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的一个特征。在大多数东欧国家,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和学徒培训学校为主。在这些教育机构中,集中了这个年龄段三分之二的学生,这些学校同为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学校并行运作。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绝大多数人口依赖于农业而生存,其教育的主要需求也是在各级学校中大规模地开设技术和农业课程。如在非洲,巴洛夫就认为“学校必须在村庄里提供现代农业的基础”[1],并在温饱层人群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现行的教育设施对农村发展形成障碍,阻碍了乡村的发展,因为人们不接受农业教育,并且正规教育的学术体系是使人们产生敌视农业实践的主要决定因素。学校被视为应该对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负主要责任。
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时期
如果说二战后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高潮”的话,那么七十年代中后期则是其发展的“低潮”[2],职业教育从未面临如此大的挑战。
在现代化理论与人力资本论的影响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各国及个人以满腔的热情对教育(尤其是对职业教育)所进行的高投入,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高收益率;严重的经济危机与高失业率使公众与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大失所望。职业教育由原来经济发展的“宠儿”变为经济危机的“替罪羊”。于是,不仅以人力资本论为基础的西方教育经济学四面楚歌,职业教育也成了众矢之的。因此,在经济危机、国家银根紧张的情况下,各国开始大量削减公共开支,而教育经费成了削减的重点,教育规模(包括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受到严重限制,民众要求改革教育的呼声很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在此背景下,传统职业教育在学生就业问题上的“乏力”与应变过程中的“迟钝”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思考的结果使人们对“大力发展职业学校教育”、“对学校课程进行职业化改造”的传统战略的效度产生了怀疑。因此,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学校本位的传统职教模式受到批判与责难的同时,拙于实际操作训练的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拙于科技知识传授的企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间的合作,便是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兼具学校办学和企业办学的优点,它包括两种具体形式,一种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另一种是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合作办学模式。其内容和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成立联合协调机制,共同进行定向的综合研究;有通过签订合同,合作进行某项专题研究或技术开发;有职业学校向企业转让先进技术成果、为企业提供定期的咨询或技术指导,为企业培养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等等。合作教育办学模式是以学校为主还是以企业为主,因国家、地区、行业的不同而不同。
四、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全球经济、教育的重大变化。世界各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这也直接导致了各国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总的来说,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职业更替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作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劳动者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技能水平,以适应高技能岗位以及不断变换工作而继续学习的需要。因此,八十年代以来是世界中等职业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时期。人们逐渐放弃七十年代因对教育失望而对其产生的偏见,开始用一种较理性的态度看待教育与职业教育,许多国家开始调整自已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在许多国家,职业教育都是教育发展的重点,据估计,1963-1976年间,在世界银行用于教育投资贷款的1.6亿美元中有60%用于职业教育,1977-1986年间,5.8亿美元的贷款中有50%被用来发展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失业率上升,导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急速下降,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下降,因此,以往作为终结性教育的单纯为就业做准备的高中职业教育模式在各国都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从具体的规模来看,1995年,发达国家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比例(18.6%)几乎是发展中国家(10.3%)的两倍。自1980年以来,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人数由1980年的6.7%上升到了1995年的10.3%,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所缩短。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地区的差别也非常明显。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1995年职业学校招生率为25.2%,而在南亚地区仅为1.2%。在很多地区,这个数字自1990年以来始终没有变化,但在阿拉伯国家和东亚,这个数字几乎上升了1/3。在一些发达国家,高级中等学校的职业教育入学率普遍较高,如奥地利和德国为77%,法国为53%,日本为28%[3](见表1)。
表1 部分国家公共和私人普通及职业教育高中阶段学生比例(%)
进入新世纪,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更加频繁的时代,许多传统职业在社会上消失,同时,新的职业不断涌现,正如一些研究者称,现代职业的半衰期越来越短,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前进的方向更难选择,各国纷纷进行调整、改革。中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一个各谋策略的多样化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兴起。
多元化的职教办学模式是一种由学校、企业、地区政府、社会团体以及私人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办学主体多种多样。这些模式体现为社会本位的职教模式、企业本位的职教模式以及产学合作的职教模式,等等。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私人等在职能上既分工又合作,资源充分共享。办学形式也非常灵活,包括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制、函授、电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等教育形式,低、中、高等不同层次,职前、职后等不同对象的教育网络。
[1]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J].教育参考资料,1996(17):2.
[2]石伟平.战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与当前发展趋势[M].比较职业技术教育,2001:255.
[3]国际劳工局.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年)[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55.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running System
Xiao Hua-yi1,Hu Ying-ying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00,China)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roughly experienced four historical period since it appeared:the period of apprentice system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before world war ii,the school-based period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world war ii till the 1960,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eriod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between the 1970 s to the 1980 s,and the diversified period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ince the 1980 s to the present day.Each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running system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school-running system;development history
肖化移,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胡莹莹,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1)23-0024-05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