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区域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进战略导向
2011-12-08李靖宇周乐萍
李靖宇,周乐萍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9)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未来的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近几年发展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一轮又一轮的国家战略投放到该地区,使其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在寻求发展的进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关键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就是长期以来传统产业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在“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依据国家的战略部署,要建设成为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就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以利于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东北区域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导向,加以现实论证。
一、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构成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是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现代服务业,使用较多的一种定义是:“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1]现代服务业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一)生产性服务业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多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的增长速度。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面临着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这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东北地区最大的产业优势在装备制造业,该地区发展重化工业及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成为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一定的物质基础。东北区域社会分工的深化、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节约成本、提升盈利能力都有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与优化更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保驾护航,东北地区正将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制造业渗透,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促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依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实现东北区域经济增长。
(二)生活性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是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来讲的,是指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一般包括文教卫生、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娱乐健身、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民生性服务行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活性服务业范围已逐渐扩大,它直接面向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购买者生活中(非生产中)的各种需求。生活性服务业是连接物质、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载体,物质、精神产品只有经过生活性服务业才能被人们所消费。生活性服务业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满足民生发展需求的必要条件。发展好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形成较为完备的服务业体系,可以为市民提供便利化、多样化的服务,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改善软环境,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城市地位。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也是资格最老的重工业基地,而且一直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一直享受着国有经济体制丰厚的福利待遇。但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转型,使人民对生活质量与服务的需求必将转移到服务市场中,这为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东北地区还存在着熟练的服务人员,他们大多拥有比较成熟的服务技术,经过市场竞争的选择与有限资源的重新配置,必将拥有更加成熟的服务能力与发展能力。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理想化的发展环境与支持。因此,促进东北地区生活性服务业的升级与提高,必将会促进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态势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其服务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形式,这是由东北地区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经济发展体制所限定的。近年来,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不断投放,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的发展态势还不太理想,向更高层次的冲击力还不足,发展瓶颈有待突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整体来看,东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有了很大提高,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行业发展不均衡,服务业集群有待提升。2004年以来,东北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以10%的速度不断增长,服务业的注册单位数目不断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的攀升。但总体来看,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少带动性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区域的一个主体行业的支柱型产业,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体系,使得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不能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和良性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限制了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限制了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市场需求空间。金融业发展不平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发展不足,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有3%和1%,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少,高新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少,信息化程度低。[2]由于东北地区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弱化了对现代服务业中间环节的需求,从而导致服务业面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无法打造真正的产业集群。
(二)资金投放增幅明显,多元化发展格局不完善
现代服务业要求具有比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和较高的回收率,而这些需求是建立在较高的资本投入的基础之上的。东北地区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注意到这一点的,从整体上来看,2005年以后,东北地区在现代服务方面的投资力度是不断加大的,2005年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614.8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 21.9%,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9.1%。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生活性服务业投资规模较小,金融、居民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投资仅占现代服务业的百分之几。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投资增幅是很明显的,但是其投资比较集中,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与提升。同时,对于服务业的投资多为政府性的投资,民间投资与外资的注入较少。东北地区虽然处于东部,但是由于受到地缘关系的影响以及东北地区一直实施的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一区域的对外开发力度与东部沿海地区还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差距巨大,与环渤海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也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民间资本的注入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各行业对于外资的进入限制也比较多,行业投资管理体系不健全,投资流通渠道不顺畅,不能够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三)吸纳劳动力功能增强,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
东北地区企业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国家对东北地区实施的振兴政策,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尤其是劳动力在行业之间的流动更加明显,这就给东北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东北地区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有一定的作用,并使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增加。从统计上来看,2008年末,东北三省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80万人,但是仍低于传统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可见现代服务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从业人员的素质来看,教育业从业人员素质远高于其他各行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从业人员素质也较高。但这并不是说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从短期来看,一些行业,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对创新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由于东北地区大多数现代服务行业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因此急需高素质人才的补充,而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东北地区正在积极地引进人才,调整专业方向,加大培养力度,使得现代服务业的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以此来应对现代服务业中出现的问题,促使现代服务业有更好的发展。
(四)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明显
虽然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但从东北地区经济整体的发展来看,其发展并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区域方面,城乡的二元化发展也极为明显。[3]2006年,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东北地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接近60%,其他地区的发展相对不足。信息服务业、软件业、金融、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地区差距比较明显,这与现代服务业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而且其发展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延承性,对于那些拥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势表现良好,而对于原有的以资源发展为主的地区来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要实现较好的发展,需要较大的基础性投入,因此成为了大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洼地。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服务、农业保险、科技、资讯、生产与销售服务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较小,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困难。另外,由于城市对资源具有高聚集度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大城市中,这样就形成了农村的空巢现象,使现代服务业在农村发展更加艰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即便是在城市,也表现为小城镇落后于大中城市的态势。
三、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制约因素
“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4]东北地区要建设成为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区域,就必须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考察,分析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可以为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突破口。
(一)市场化程度低,需求不足,难以实现产业集聚
由于东北地区原有的经济体制以及其产业的发展形势,东北地区对于服务业的需求多以内部福利的形式提供给人们,虽然产业改革与市场化不断的发展,但是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5]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和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来说还比较低,而且没有一个较大的市场作为依托,很难形成一个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产业的集聚效应也就更无从谈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行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存在限制进入和垄断现象。原有的国有企业市场化之后,成为某个行业的大佬,利用转型的机会占有了较好的资源,从而人为地设置了行业进入壁垒,甚至成为行业的规则游戏的制定者。二是部分行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些行业可以优先享有国家资源,但管理者的思想比较老化,应对市场的形式仍采用固有的形式,规划设计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影响了市场配置能力的发挥。三是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非市场定价现象多,部分服务产品的价格还是由政府制定和管理,并且某些必须管制的服务价格的透明度低。四是东北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居民可支配的收入有限,直接导致对现代消费性服务需求的拉动不足,市场需求不足,限制了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城市化水平低,产业配套设施不足,关联度低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城市为载体的,其发展的规模与结构,取决于城市化的水平和城市的规模结构。[6]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规模越大,现代服务业越发达。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门槛,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来维持,这样人口的集聚区才能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在比较大的城市中,服务业的市场需求表现出不同的个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表现出相当的活力。从统计数据来看,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是比较高的,但是实际上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着虚高现象,城市化实际质量并不高。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能源基地、粮食基地,依靠行政手段,依托农场、矿山、林区设市的较多,这些人口按户籍制度是计算在城镇人口中的,但这部分居民没有享受到高质量的城市文明。同时原有的经济体制,很多服务业的内容是以单位福利的形式给予的,这也限制了服务业在这一区域的发展。再就是城市平均规模较小,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内部的产业关联性比较弱,配套产业的发展不及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基础相对比较弱。东北地区平均城镇规模为64.04万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高于西北地区,而低于其他经济区。区域内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是专门的研发机构都是依托于各企业发展的,发展的高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区域内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互补性弱,城市间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整体优势。除省会城市和少数几个大城市外,一般城市实力较弱,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有限。
(三)国际化水平低,承接国际服务业务能力不足
实际证明,经济越开放,生产配套需要的现代服务越多,消费也越国际化,这样有助于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在国际上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转移的重点是服务业。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低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相对较差,国际市场的进入程度也只是集中在某一个产业方面,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比较低,阻碍了服务业的市场拓展。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国际化水平就越高,这也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国际资源,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东北地区的经济现状表明,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是从第二产业开始的,国际资本一直集中在制造业,再加上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导致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再者现代服务业具有应用性、集成性、系统性的特点,要求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强势企业合作,实现技术共享。东北地区虽然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缺少与国际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国际化水平低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阻力。同时,国内市场的不规范性以及服务业发展的低水平性,使得国内一些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不能与国际产业发展实现接轨,缺少承接一些国际订单的能力,同时由于使用的标准与国际不同,这也使一些产业向国际市场的拓展受到了限制,利用国际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优势不足。
(四)高端服务业发展较缓慢,区域发展引擎动力不足
高端服务业,它是人类进入到工业化发达阶段,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形成的一个特殊服务行业,可以说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高级的形式,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高级保姆”。以提供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性服务为主,瞄准的主要是高端市场,提供的主要是高端服务,依托的主要是高端人才。它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低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高聚集性和高产业带动等特点。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工业发展的高峰期,发展高端服务业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历史悠久,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高端服务业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从东北地区高端服务业的现实发展来看,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有明显欠缺。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服务需求开始由低端走向高端,尤其是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的制造,但客观上需要的人才与技术支撑还有不足,高端服务业的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虽然外商的投资结构集中于制造业,但对于具有发展需求的高端服务业的投入还是有所欠缺。东北地区随着产业转型的进行,传统的制造业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其投资与发展空间逐渐缩小,而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高端服务业的投资趋向才刚刚形成,不具有规模性,市场的导向性还有所欠缺。
(五)政策倾斜较少,运行机制落后,发展动力不足
政策一直是各地区进行经济发展的指向标,成为很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主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导产业,在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政府对其发展鼓励不足。[7]主要表现在:政府在鼓励经济发展的土地、税收、信贷、能源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偏重鼓励投资而不是消费,偏重鼓励工业而轻视服务业,如在服务业用水、用电的政策方面,与工业支持力度存在着内外有别的现象。同时,在要素资源价格上,服务业明显高于工业,高成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此外,在一些服务业领域的开放上也存在外资“超国民待遇”问题,某些服务业领域虽然对外资开放,但迟迟不对内资开放,不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介入,就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再者,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运行机制不畅通且发展动力不足。由于体制的原因,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部分行业(如电信、民航、铁路都有严重的垄断经营)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民间投资者难以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和一些大中型企业提供内部服务,导致现代服务业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的步伐比较慢,过分依赖于政府,缺乏自我发展机制。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这些都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六)优质人才短缺,区域品牌缺少自主创新支持
由于大多数现代服务行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因此现代服务业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东北地区部分企事业单位积极引进人才,一些院校也积极调整专业方向,加大培养力度,但是短期内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是远远不能适合其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创新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一般来讲,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是实现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服务业快速、高质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这与原有的由态度决定服务水平的发展时代不同了。要想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就要加大技术支持与投入。从总体上来看,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拥有一定的潜力,但是由于产业发展的集聚程度比较低,不具有品牌的发展优势,区域内并没有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品牌产业。再者就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不能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诸多优势,没有形成一个高校、市场、企业的创新网络平台,缺少战略性规划。同时区域内的产业标准不统一,产业发展不能与国际接轨,这也限制了区域品牌的形成。对于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区域内现代服务业能否尽快走上一个台阶,掌握行业主导话语权,从而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
四、推进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对策
东北地区现正处于产业升级与优化的关键时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其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是实现产业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根据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态势,试图突破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促进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东北区域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促进产业融合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全球性资源优化配置和战略性重组,巨大的市场潜能和廉价丰富的劳动力使东北地区成为世界产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主要地区之一。发展适配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把握世界产业新一轮战略性转移机遇,将为东北地区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应注意到知识密集型的制造产业,其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也变得极为重要。为此要做多方面的思考:一是优先发展面向生产以及面向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制造业重点产业为轴心,加快研发设计、项目管理、现代物流、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并培育现代制造业的中介服务产业集群。二是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要依托哈大线构建形成泛沈阳物流圈、长吉物流圈和哈大齐物流圈。三是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孵化、渗透、转化、中介相关的配套服务,尤其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四是重点发展现代金融业。要依托期货交易中心、外汇交易中心、各大金融机构等,全力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服务业。五是加快发展会展业。扩大展会规模,增加会展数量,提升会展业层次和水平,以推动东北地区会展业向品牌化、国际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二)满足现代市场消费需求,构建产业品牌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往往与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东北地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完善,人们在经济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市场的产品需求也变得更加挑剔,表现为市场需求个性化与产品需求多样化,而且发展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服务业,也是产业规划的主要参考指标。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要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旅游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二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提高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比例,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三要加速发展社区服务业。要不断拓宽社区服务的新领域,推动社区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推进社区服务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经营;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挖掘社区服务就业潜力,把社区服务业建成吸纳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载体。再者要强调现代服务业要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吸引更多的资源汇集到这个区域,汇集到这个产业之中,同时带动其他的产业发展。建立强有力的区域品牌,有利于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规模扩展,提升地区影响力,承接国际市场的订单,为更大的市场服务,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多层次发展。
(三)注重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运行机制
东北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因为起步较晚的先天性劣势,其发展水平不高,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所以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存在市场混乱与发展不协调、结构重构严重等问题。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统筹规划势在必行。结合东北地区现状,研究制定各项政策措施,创新行业运行机制,从而规范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消除产业重构弊端。组织专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调研、规划和论证,进而提出发展重点、战略和对策,编制和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健康有序地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再者,结合现代服务业的新特点,进行体制创新。营造适合各类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打破服务中的垄断经营,按照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认真清理服务业的市场准入规定。还有,行业的运行机制也要进行相应的创新。积极支持非公有经济参与服务业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方面给予同国有经济相等的待遇,建立服务业的发展平台以及行业发展的中介组织结构,促进产业向国际高水平化发展。在积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的同时,还要积极运用各种资源,充分运用产业导向、环保标准、能源调控、财税政策、政府采购等调控手段,为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四)大力集聚区域优势产业,优化发展环境
东北地区应着眼于现代服务业市场开放的竞争格局,积极盘活现代服务业资源,促进现代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形成具有良性效应的聚集发展优势,建立一个依托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中心。[3]而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东北地区可根据制造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与合理布局多种形式的服务业集聚区。同时还要加强对于整体区域发展的协调,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现代服务产业链条的设计上,实现与周边省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仅要重视集聚所带来的良好积极的效应,还要注重本身产业体系的构建,一个比较坚固的、有序的、科学的产业体系可以为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8]要培育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主体,重点发展一批有规模的大型连锁企业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注重引进国际著名的连锁企业。同时对现有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实现对现代服务业发展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产业的高效率发展;要构建产业发展的诚信支撑体系和信息化带动信息交互平台。加快建立征信体系、政策体系、信息源的协调体系,做到信用资源集中统一和共享,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政策法规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恢复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国内外的公信力,最终构建安全、自主的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环境。
(五)积极引进与培养专业人才,推进自主创新
服务业的发展已经由态度决定服务水平转变为技术决定服务水平的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短期来看,东北地区由于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适宜性人才储备并不充足。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采取措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外的专业人才,加强人才流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依托东北地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加强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的建设,鼓励在职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促进企业专业化发展。在引进相应人才和技术的同时,还要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进行自主创新的发展,形成本土化发展特色,这样才不会形成对外部的技术依赖,才会拥有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从单纯注重数量增长向技术进步转移,依靠技术创新走出一条发展之路。建立健全服务业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支持产、学、研联合,加快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强化高新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和运用。在关键技术及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科技型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对符合需求的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来加速其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企业。鼓励服务企业对品牌创立、管理与延伸进行战略规划,由传统的接单经营转向品牌经营,以商标、专利等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
(六)努力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引导资金流向
由于东北地区特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与历史,导致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支持力度不够且政策性倾斜较少,部分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9]因此,提高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要求政府提高自身行政效能,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加快政府向提供最基本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转轨。注重发挥政府调节作用,鼓励在研发、教育和培训、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投资,以刺激需求,由中介机构提供现代服务的供应,通过现代服务经济的溢出效应带动企业的发展。要打破市场垄断和清除市场进入壁垒,引入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标准,放宽对外资民资的进入条框限制,要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金向现代服务业转移。积极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于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包括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国际商务服务项目。利用政府的宏观组织能力,引导资金流向,鼓励向研发、教育和培训、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投资,扩大投资的溢出效应,带动现代服务业整体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以及一轮又一轮的国家战略投放,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东北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成为各个国家之间资源流动的集散地,这也为东北地区开展多样的现代化服务业奠定了基础。目前,新一轮的世界产业转移正在进行,同时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深入民心,这为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走向世界,进入国际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提出,各项优惠政策向该地区倾斜,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加活跃,这也为东北地区坚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导向提供了基础。
[1] 孙海鸣,孙海刚.现代服务业产业组织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45.
[2] 胡旺阳,姜宇飞.关于东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9,(8):39-41.
[3] 赵勤.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J].北方观察,2008,(1).
[4] 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27/c_12708501.htm.
[5] 邢明.东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4):98-100.
[6] 刘亚臣,常春光.城市化与中国城镇安全[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55.
[7] 姜莉.加快东北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当代经理人,2005,(7):98-100.
[8] 庄岩.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之对策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分析[J].北方经贸,2008,(10).
[9] 周权雄,周任重.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J].商业经济,2009,(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