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德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2011-12-08李香善
李 香 善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吉林延吉133002)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任务。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为此,必须重视德育,把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高校德育既担负着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责任,又要根据教育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改革发展与创新。为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德育发展上显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融合趋势。
一、高等教育的综合化与社会化德育的融合趋势
高等教育的综合发展,是社会系统性、整体性的本质规定与基本要求。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模式缺乏综合性发展或社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发展,并且对外封闭使教育缺乏发展的需求、动力与基础,使教育内部资源、教育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打破教育的封闭状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未来,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综合化、社会化发展态势。同时,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效应,社会明显地出现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结构多样化、社会环境复杂化等特征。社会综合化以及高等教育的综合化发展决定人的发展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这些综合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构筑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内容,决定了德育发展的社会化趋势。现代德育以社会综合发展为环境条件,以综合化发展的人为对象,只有走综合化发展之路,才能保持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高度适应性,即保证自身高度的社会适应性与个体适应性,确保其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全面实现。因此,我们的德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
第一,推进教育面向世界发展,提出了德育视野的社会化。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网络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原来主要面向国内,逐步转向面向国际,力图培养出在思想道德、知识技能、道德心理方面能够面向世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使学生在面对世界上各种政治势力的影响时,有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当置身于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之中,有正确鉴别、选择价值取向的思想基础;投身于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中时,有敢于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在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这就要求德育必须与之相适应,不断提高德育的科技含量与社会效能。
第二,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德育模式的社会化。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密切结合开展教育,探索产、学、研发展模式,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和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紧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教育真正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的这些改革发展,既为德育面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途径和条件,又为德育的社会化发展提出了要求。高校德育能否融入现代化教育体系,能否将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力、方法融为一体形成学生的素质,是高校德育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趋势,既需要智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又需要德育站在全局及发展的高度,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掌握科学的德育方法。高等学校必须尽快地从教育与社会脱离的分离性、单一性的传统教育体制中解放出来,探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其所进行的素质教育,克服德育与智育分离的“两张皮”现象。因此,深化德育改革,必须把革除传统教育体制与研究探讨德育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起来,不断地以新的思维模式对待新情况、新问题,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
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德育的融合趋势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出现了教育层次的多样化以及类型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多样化、培养规格多样化以及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样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管理模式多样化和评价体系多样化也都在推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它表明的是高等教育正在变成每个个体自我发展的工具,成为个性潜能发挥和个体价值实现的阶梯,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尊重个体选择、尊重个性,真正从人的发展需求来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把个性的充分实现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追求,并把促进每一个个体发展作为它的理想目标。在这种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发展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改变过去一般化教育与“一刀切”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多样化教育的发展,需要个性化德育的保证。所谓“个性化德育”,就是以突出人的个性为核心,注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注重学生的人格、自尊,通过个性化、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自由和谐发展。个性化德育必须结合高等学校实际和师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德育的原则、内容与方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思想服务。因此,高校德育改革中个性化德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强调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确立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确立学生是道德活动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灌输的对象,更不是学习的机器。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人们发现单纯的灌输是一种强制、封闭、僵化的教育方法,必将促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怀疑、漠视甚至抵触的情绪,从而阻碍道德的内化。道德对个体而言,并不是外在异己的约束力,而是一种积极内在的需要。因此,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把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体道德需要,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强调道德教育的层次性,激发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个性化德育要求德育工作注意人的层次结构,形成个体优势。对于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即使是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的时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和需要水平,应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顺性而教,实行差异性教育。
再次,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促使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德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在活动和实际锻炼中养成道德习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德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学校德育应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把实践活动作为道德教育的课堂。通过实践活动沟通校内、校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参与真实社会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不断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通过自我教育,实现个体道德进步,同时主动地适应社会,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发展。
三、高等教育的民主化与规范化德育的融合趋势
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趋势,表现在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不断转变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社会大多数成员能够享受高等教育资源,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高校师生的民主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及教育教学的民主化不断推进,公开、公平的竞争局面逐步推开。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和关爱全体教职员工,使广大教师拥有实质上的话语权和参与权,使教育关系的主体能够有效地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才能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聪明才智,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与合理,形成高校工作的合力。目前,在高校民主化发展进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讲学术民主的“官本位”倾向,压制民主的专权现象,学术权力弱化、运作世俗化,不要道德、法纪规范的“大民主”行为等。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教育民主化进程,还影响教职工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建设需要规范化德育的发展。规范化德育,强调“道德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道德承诺。人的自由是多样化的,道德规范只能束缚人的行为却不能捆缚人的心灵,心灵自主只能解放人的精神而不能保证人的行动自由。传统的规范性德育的误区在于引导人思不出“儒经”和“圣经”的圈子,进而试图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来规范人的心灵,这就使道德规范逾越了它的权限。实际上,规范是需要人去超越的,人是活的,规范是死的。根据规范内蕴的永恒道德精神来帮助学习者诠释规范、变革规范、发展规范和延伸规范,使人获得更多的民主和自由。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规范化德育氛围。随着教育的民主化发展,高校要尊重全体教职工的自主权、选择权和参与权,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德育氛围。为了尊重、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必须要在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充分研究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以及如何保证的问题,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为高校营造一个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求实上进的工作环境,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融洽的人际环境以及民主、自由、活泼、有序竞争的学术环境。在管理方面,学校可利用教代会、宣传栏、校园网等方式广泛宣传校务公开的意义和要求,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实施校务公开是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实行校务公开,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我们要扩大公开内容,把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实收金额及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包括财政拨款、学校房产租赁、维修费、购置费、基建工程费,以及学校长远规划、教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福利等都纳入公开内容,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讲实情,真公开。同时,要提高校务公开运行的效率,学校制定并坚持每学期的教代会制度,对学校情况进行汇报,利用各种场合进行校务公开,增强透明度。要打开这样的局面,就要克服德育的随意性,增强规范性。
其次,要增强德育的权威性。教育的民主化不等于不要规则,不等于学生的民主和自由可以凌驾于教师应有的尊严与正当的权力之上,把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误解为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自流,分割民主与管理的内在联系。高等学校在教育的竞争性不断加剧、师生的流动性不断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要遏制教育腐败,确保高等教育民主化的顺利发展,在行使教职工民主权利的过程中,必须对民主权利越位的现象和妨碍、损害、影响社会、学校秩序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教育。高校德育要通过明确的师德规范、学生守则以及教学、科研、管理的规则、程序,减少因制度不健全、规范不明确的盲目违纪违规行为。同时要采取民主、公开、透明的方式,按有关规章制度和规范进行教育和处理。在德育实施过程中,一些制度(包括法律与纪律)以本身的独特品格来保证和支持德育,具有很强的规范性、明确性、执行的强制性等非常明显的优势,对遏制部分学生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具有强有力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制度教育和制度的执行,每个学生是非善恶的价值观念就会被制度所蕴含的道德意识同化,可以激发师生道德约束的作用,有利于规范教职工的行为。应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按照德育的基本要求,建构德育公开、公平的竞争模式和程序,规范竞争行为,推进德育民主化和规范化,推进依德治校。
四、高等教育的创新化与立体化德育的融合趋势
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正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时代背景下,担负着发展、创新的重要历史重任。高等教育的创新化,强调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代社会激烈竞争、全面发展、变更迅速的客观要求。当代社会同过去时代的根本区别之处,就是现在绝不是过去的再现,未来更不是现在和过去的翻版。教育的重任是要“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这就为教育体系提出了崭新的任务。因此,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高等教育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就必须充分发挥德育的立体化功能以及德育向未来领域发展的功能。所谓立体化德育,是指把简单、枯燥、抽象、单一的平面化德育向生动、形象、具体、全方位的立体德育转化的过程。要构建立体化德育,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实现德育目标的立体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社会结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传统的“高、大、远、空”的道德价值目标满足不了学生的道德需要。因此,高校德育要始终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实现德育目标的立体化。也就是说,高校制定德育目标的立足点要放在现实需要、社会需要、时代需要和个性需要,确立新时期德育的新主题、新导向和新目标,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确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
其次,要实现德育方式的立体化。德育面向经济全球化、面向世界竞争、面向现代化,需要开辟新的德育领域,发展立体化德育方式。宏观世界的开放性、复杂性、异变性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会导致人们内心世界的开放、复杂与变动。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掌握学生内心发展规律,不能有效地把外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那么,开发人才资源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在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灌输式教育的基础上,开发与推行多种多样的德育方式,即启发式、塑造式、讨论式、情感陶冶式等。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主动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平等对话沟通,同时,使德育方法由单一化向综合化、模式化向个性化、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促使学生道德思维的形成,对道德行为进行反省和评价,通过自觉的内心体验,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以增强学生在多元社会、多样行为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能力。
再次,要实现德育环境的立体化。道德建设是一个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其实践性要比理论性更加重要。因此,高校德育强调个人通过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更多的参与性活动和实际锻炼中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学校的德育环境,不仅包括学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还包括社会和家庭影响的各方面。第一,高校要确定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为维度的办学思路,重新审视、定位新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打造立体育人环境。第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班级文化、社团文化、餐厅文化、校园雕塑等外显文化建设,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内在道德品质。第三,德育工作与社会影响紧密联系,发挥德育的全方位、多渠道综合育人功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走出去,请进来”,运用社会力量推进高校德育,学校要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校外德育基地,充分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为学校德育服务,创建学校和社会机构共同支配、共同活动的道德教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从而创造高校自己生存、发展和提升的优良环境。
[1] 冯刚.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200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彭文晓.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6).
[4] 张玉茹.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5] 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秦自强.大力推进高校德育立体化工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