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图片在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以网易图片对广州亚运会的报道为例

2011-12-07王涛杨万友24

体育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网易

王涛,杨万友24

(1.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江苏 南京 210024;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 210097)

体育图片在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以网易图片对广州亚运会的报道为例

王涛1,杨万友214

(1.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江苏 南京 210024;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 210097)

针对广州亚运会期间,网易图片对亚运会的报道为个案,采用内容分析、逻辑归纳等,剖析网络在体育新闻图片报道中存在的强化政治、凸显民族情结、血腥暴力、偷窥隐私、胜者为王、猎奇调侃等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弘扬体育精神、提高体育新闻图片采编人员的修养和专业知识,加强网络立法、抵制不良诱惑才能真正做到,网络新闻图片报道的全面客观。

体育新闻;体育图片;网易;广州亚运会

体育图片是体育新闻报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体育图片以其直观、形象、真实、简洁的特点在对体育赛事的报道中占得先机。特别是在数码与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体育图片更是体育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易在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过程中,以数以万计的体育图片,全面展现了本次亚运会的盛况,在给受众提供了一顿丰富的视觉大餐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剖析网易图片(网易新闻图片中心. http://news.163.com/photo/. 最后上网时间 2010年 11月30日)对广州亚运会的报道,找到正确利用体育图片报道网络体育新闻的方法。

1 体育图片在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1 民族情结——对政治的宣杂

每4年一度的亚运会,是全亚洲人民的体育盛会,作为本次亚运会的东道主,又是传统的亚洲体育强国的中国,理应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放到其他参赛国家和运动员身上。但是,纵观网易的全部图片,无论是亚运会的开幕焰火,还是闭幕式的表演;无论是竞赛的场地,还是人头簇拥的看台;只要有中国运动员的地方,到处都是红色的海洋。这种无与伦比的“中国红”,用数以万计的图片传达出来,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始终昭示着中国的强大、人民的友善、社会的和谐,无不宣示着一种使人自豪、奋进的民族情结,张扬着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比如:图片“焰火异彩纷呈照亮羊城”对亚运会开闭幕式的报道;“刘翔脱掉背心身披国旗庆祝夺冠”等报道。当然,在这些海量的图片之中,其他国家的报道也有出现,但往往都会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比如:图片集“盘点朝韩赛场上的合作与对抗”详细报道了韩朝两国运动员在体育赛场上的点点滴滴,传达出韩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涵意。

1.2 胜者为王——对金牌至上的膜拜

“胜者为王、败者寇”无不体现出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唯金牌论”成为网易图片报道的主角。在本届亚运会上中国军团又一次创造了金牌记录的新高——199枚。从袁晓超在男子长拳比赛中为中国军团夺得首金,到女排绝地反击,连扳三局取得亚运会的最后一枚金牌,网易图片对金牌的报道,随着金牌数量的增加,达到了对金牌膜拜的程度,其中每获得一枚金牌就有一个不同的说法。比如:图片报道“冯兰兰在空手道女子68 kg级决赛中夺冠,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第184枚金牌,从而超越了1990北京亚运会183枚金牌的历史最佳成绩”;“沈宏、梁瑜洁在体育舞蹈标准舞探戈舞决赛中为中国夺得亚运历史上第1 000枚金牌”等。随着“三大球”中女排、女篮的夺冠,特别是男篮的胜利,网易的图片报道为:“王治郅胸前挂满十二块金牌,接受队友的膜拜”。中国一贯弱势的田径赛场上,“田径男子4×100 m决赛,中国队最后一棒选手劳义在冲刺后激动庆祝。中国队以较大优势取得了冠军,时隔20年重获该项目金牌”。竞技体育所表现出的对胜利的渴望本无可厚非,但是过分的对金牌进行渲染、甚至膜拜就失之偏颇了。

1.3 血雨腥风——对体育精神的曲解

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实质是相互了解、友好、团结和公平竞争。虽然,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对参赛选手的技术和动作要求提高,甚至达到身体的极限,在竞赛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受伤、甚至流血。但是,网易图片为了表现突出竞技的残酷性、激烈性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选择大量运动员流血、受伤的图片,强化视觉冲击力。比如:“男子自由式摔跤96 kg级比赛中,摔跤勇士眼角被打爆冒血晋级半决赛”;“女子拳击57-60 kg级1/8淘汰赛,日本选手嘴巴和鼻子都被打破”;“男篮半决赛,韩国队员脚踹日本队员引来双方争议”;“自行车女子积分赛比赛的最后冲刺阶段,突发严重车祸,七位比赛选手均翻车倒地被送往医院救治”等等。一幅幅血淋淋的图片,带给受众的是对体育运动的恐惧,对体育竞赛的误解,完全曲解了体育运动精神的实质。

1.4 插科打诨——对体育人物的调侃

对体育人物的调侃,不仅是对被调侃对象的不尊重,而且也消解了体育运动的严肃性、严格性、纪律性。网易图片在对体育人物的报道中,连续用了两个“盘点”。其一,盘点广州亚运会“十大花样美男”:“翔飞人”王者归来、“超级丹”霸气“满贯”、“小飞鱼”红发抢眼、帅剑侠“仲”剑封喉、陈一冰高调示爱、“眼泪哥”夺金“给力”、火炬手“一飞冲天”等。其二,盘点广州亚运会版“金陵十二钗”:车侑蓝:梨花带雨“黛玉”堪怜、王适娴:无意上位的“宝钗”、潘晓婷:雍容“元妃”王气足、彭帅:个性版“贾探春”、何雯娜:心直口快“史湘云”、张越:怕弄脏衣服的“妙玉”、谭雪:心魔作弄“迎春”悲情、李佳薇:美冠乒坛冷“惜春”、金佳映:泼辣干练“王熙凤”、福原爱:单纯外向“巧姐”命好、潮田玲子:“气场”美女赛“李纨”、刘诗雯:拒做“杯具”的“可卿”等。这些配图的标题文字,不仅与运动员的项目、个性不相符合,而且插科打诨、极尽调侃之能事,甚至把运动员的身高、肤色、五官等细致描绘、错位对号,让受众看到的不是一个怀有专长的竞技运动员,而是一位娱乐明星。

1.5 丰乳肥臀——对体育竞技的亵渎

体育竞赛因为女性的参加确实增添了许多柔美,女性运动员以其独有的特质吸引了一大批的观众,假如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女性运动员的某个身体部位上,那就变成了对对方的侮辱,对体育竞技的亵渎。网易图片专门开辟“花边秀色”专栏,对各类“宝贝”采取局部写真,大肆传播,其图片主要瞄准“宝贝”们的大腿、臀部、胸部,还有对礼仪小姐“行云流水”的图片报道,更是“细致入微”,游走在黄色图片的边缘。即便是对女性运动员的报道,图片的侧重点也放在像沙滩排球、艺术体操、游泳、跳水等身体暴露较多的项目上。比如:亚运沙排赛“性感回眸”、“亚运艺术体操美女如云争奇斗艳”、“中国花游佳丽化身邦德女郎惊艳卫冕”等。这种连拍技术的运用,特别是“有重点”的图片写真,既没有体现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也没有表现运动员的青春美丽,只是一味的低俗,甚至下流,完全抛弃了体育运动的礼仪道德,造成对体育竞技运动本身的亵渎。

1.6 偷窥猎奇——对体育赛事的忽视

在本届亚运会的图片报道中,偷窥猎奇的报道现象时有发生,对此类图片整体看下来,反而不知道报道的主题在哪儿,与亚运会有没有关系。图片一味的抓住个别运动员的疏忽大意,给以无限放大,完全忽视了正在进行的紧张激烈的体育比赛,既低俗又无聊。比如:“韩国围棋美女李瑟娥头顶银针变身‘刺猬’”;“哈萨克斯坦选手泳池边慢条斯理的刮体毛,从胸口到腋窝,随后是小腹。而更为荒唐的是他还要求一位女助手来帮助自己,而且显得十分自然,完全旁若无人”;“焦刘洋披着浴巾误闯记者区”;“朴泰桓身穿花花泳裤备战亚运”;“游泳选手浴巾底下换内裤”等。这样的图片报道,只会把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与赛事无关的花边新闻上去,达不到较好的报道亚运比赛状况的目的。

2 体育图片在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对策

2.1 淡化民族政治、弘扬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竞赛应该远离政治,体育报道也应该远离政治,淡化民族政治,弘扬体育精神。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体育图片以其写真性、直观性,快速的把比赛场上的情况真实的反映给受众,让受众真切的感受到运动员张扬的个性、优美的身姿、健康的体魄,进而受到这种竞争精神的鼓舞和健康身体的吸引,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从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就指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当代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奥林匹克宣言,体育运动的本身就是远离政治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码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图片报道的特点切合了体育报道的迅捷性,特别是像亚运会这样大型的体育赛事,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网络媒体更应该利用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向世界展现中国体育的发展状况,创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体育竞争情境。运动员不是政治家,更不要给参加竞赛的运动员贴上政治的标签,体育图片就是为再现体育竞赛现场,传达体育竞技精神服务的。这样才能把体育传播从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得到更好的发展[1]。

2.2 强化网络管理、健全法律法规

互联网的及时、迅速、海量信息、互动、超链接等特点,比传统的媒体更适合报道像亚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会。体育新闻的传播需要一个健康的平台,相对于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我国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滞后的。除了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外,其余的大部分规定都是以管理办法、行业自律的形式出现的,比如:《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这些规定大都从传播内容的角度给传播者以保护,但是很少提及对传播者的惩戒。作为体育新闻信息传播的平台,网络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生活复杂多样、人们的文明程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如果仅仅把网络秩序的构建和维护建立在人们的良心和舆论的“软约束”之上,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立法程序,把一些最基本的行业、技术规范上升为法律、法规,变成“硬约束”,才能确保网络这种“虚拟社会”真正健康、有序地发展。现实的状况使我们具体的实施立法操作难度较大,这更加说明强化网络的管理,把网络传播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刻不容缓[2]。由此看来,规范网络发展离不开“依法治网”,只有尽快健全网络法律、法规,才能确保体育信息在网络传播平台上,健康、规范的传播,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图片在网络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诸多问题。

2.3 倡导行业自律、提高采编修养

强调互联网立法的同时,网络新闻行业的自律与采编人员的修养也很重要。众所周知,网络记者目前没有采访权,在200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新版的记者证中,并不包括网络记者。中国现在的网络媒体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媒体单位,网络记者并没有采访权。即便在政府认可的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也是依托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由网络编辑给予编发。不难看出,网络上的信息来源于其他媒体的记者,再加上针对体育新闻的报道,网络把关不严、要求不高,图片的来源更是五花八门。其中有专业的体育新闻摄影记者,也有非专业的其他新闻摄影记者;有报社、杂志社的平面媒体摄影记者,也有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摄影记者;从事的职业类别不同,所拍摄的图片的意义与效果就大不一样。作为互联网的采编们,只是做做图片收集、编辑和上传发送的简单工作远远不够,首先要了解互联网行业的特点,严于律己。其次,加强对体育知识、摄影欣赏方面知识的学习。再者,要有政治意识,因为图片拍摄的瞬间凝固性,没有办法全面的呈现比赛的整个过程,并且受众面对同一幅画面,解读出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最后,要有法律意识,千万不要以为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传播的“灰色地带”就放松警惕。网络采编队伍素质的提高,使体育新闻图片在传播的中途就会得到甄别,防止了不良图片的传播[3]。

2.4 培养摄影队伍、提高专业水准

体育图片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拍摄者的专业水准和素养。目前大部分摄影记者的水平不高,文化修养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体育摄影记者更是如此。面对着新闻行业的竞争压力,使用着超出自己业务能力的高科技摄影产品,很多摄影记者显得力不从心。从胶片时代的缓慢到数字时代的快捷,从报纸、杂志的平面到网络传播的立体化,无不对体育新闻摄影记者提出挑战,从本届广州亚运会期间,网易传播的体育图片就可见一斑。比如:一些记者单靠小聪明捕捉赛场的滑稽场景,有些记者把摄像机的镜头只瞄准女性的身体,也有些摄影记者挖空心里拍摄运动员的隐私等等。这一方面说明行业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记者的专业素养低下,需要培养专业的摄影队伍。摄影记者是图片的生产者,是图片传播的源头,“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高质量的图片来自高水平的制造者,摄影记者只有提升了自己的摄影水平,才能提供出优美的体育新闻图片。

2.5 守住道德底线、杜绝唯利是图

从事新闻传播的人员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职业操守,守住道德底线,无论是网站的图片编辑还是体育摄影记者,都不能够把名利二字放在心头。1991年,全国记协制定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并于1994年4月和1997年1月进行过2次修订。修订后的《准则》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等5项内容,作为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守则,其中特别将“有偿新闻”现象分列5个方面加以禁止,从而形成了我国较为完备的新闻职业道德规约。作为一个记者,不应该接受其他非正常的收入,特别是有权有势的人提供的各种好处,更不该进行有偿新闻报道,那样就会影响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从业人员要按照他的职业的最高水平,最高标准去开展工作,能够在坚持客观公正理念的基础上,平衡的、多元的做好报道,不应该只为片面的、单一的事实所迷惑[4]。在作出自己的报道的时候小心谨慎,慎重对待自己的报道所可能影响的每一个人,既不要歧视弱者,也不要偏好强者。

2.6 关注沉默多数、报道全面客观

体育运动的大众参与性也是吸引受众的原因之一,像亚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会,参加国家之多,参与人数之众,给我们的体育新闻报道创造了一个难得机会,如果仅仅把镜头聚焦在冠军身上,未免失之偏颇,毕竟金牌只有一块。对那些银牌、铜牌,甚至是没有奖牌的参赛运动员的报道,也应该同冠军一样纳入摄影记者的视线,才能保证体育新闻报道的客观全面。网易图片虽然考虑了对参与者的报道,但只是停留在作为体育赛事报道花絮的水平,使那些赛事的参与者陷入尴尬的境地。没有绿叶,哪来的红花!体育新闻报道要善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这就要求我们的摄影记者,首先学会向下看,把目光多放在参与者身上,挖掘参赛者的闪光点。其次,把对冠军的报道融入到参赛项目运动员的整体之中,淡化金牌效果,强调体育精神。再者,多角度、多侧面的反应参赛者的整体风貌[5]。最后,报道的重点不要只放在自己国家的运动员身上。体育报道是否全面客观,关系到对大型体育赛事整体风貌的展现是否完善,受众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金牌,还有运动的激情、参与的快乐、奋进的精神、友爱的情谊。

读图时代的传媒与受众快节奏的生活紧密相连,平面媒体追求的“一步三秒”策略把图片的传达效果推向了极致。“距离一步之遥,在三秒钟之内”,受众就会做出决策是否购买,媒体就是要利用图片的冲击力去收买受众。对于网络来说,图片的传播有其特殊的方式,网络的超链接、可复制、易观赏、能互动,给图片的传播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麻烦。针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网络报道,体育图片的传播优势并不是多么的明显,因为网络完全具有现场直播的功能,如果体育图片的质量不能够保证,一味的以低俗、搞笑、窥私来博取受众的眼球,换得点击率来收获丰厚利润回报的话,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淘汰,这是其一。其二,网络和摄影设备更新换代非常频繁,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也只是一个工具,如何较好的利用科技为新闻传播服务,关键看使用者的态度和目的。网络的传播,假如去掉它的便捷和免费,所传播的图片还会有多少点击率呢!这就为体育图片的传播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眼球经济”时代传播内容的质量是能否占有市场的法宝,“内容为王”不单单符合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也一样。

[1]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希光. 畸变的媒体[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姚红卫. 警惕体育新闻传播用语的泛情色化[J].新闻知识,2007(4):53-54.

[5] 乔艳春. 解读体育图片报道的民族情结——以《中国体育报》6届夏季奥运会图片报道为例[J]. 体育科学,2007,27(4):39-46.

Sports photo problems in network sports news reports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Taking Netease’s photo reports on Guangzhou Asian Games for example

WANG Tao1,YANG Wan-you2
(1. Pres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4,China;2.Research Base of Physical Cultur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By taking Netease’s photo reports on Guangzhou Asian Games during Guangzhou Asian Games for example, by means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logic induction, the authors dissected network problems in sports news photo reports, such as politics intensifying, national complex highlighting, bloody violence, privacy prying, winners-take-all ideology, odd hunting and fun poking,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network news photo reports can truly become comprehensively objective only by promoting sports spirits, enhancing the accomplish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sports news photo editors, strengthening network legislation, and boycotting evil seductions. Key words: sports news;sports photo;Netease;Guangzhou Asian Games

G80-05

A

1006-7116(2011)06-0067-04

2011-04-07

王涛(1977-),男,编辑,硕士,研究方向:出版文化学与体育传播。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网易
当代青年生活定律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论体育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改变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网易考拉的“一千零一夜”
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思考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图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