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03~1963年我国体育专业留学生在中国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2011-12-07张宝强

体育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留学生思想体育

张宝强

(咸阳师范学院 体育系,陕西 咸阳 712000)

1903~1963年我国体育专业留学生在中国体育发展中的作用

张宝强11

(咸阳师范学院 体育系,陕西 咸阳 712000)

对我国1903~1963年出国的180位体育专业留学生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认为,体育专业留学生在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在器物层面的作用主要是引介体育运动、创制场地器材和发展运动技术;在制度层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体育教育体制、运动竞赛体制和科学研究体制的发展;在思想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传播军国民体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倡导民族体育思想,参与体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等。体育专业留学生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先驱者。

体育史;体育专业留学生;体育制度;体育思想;中国体育发展

1847年容闳、黄胜和黄宽3人由传教士带往美国求学,掀开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序幕。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晚清幼童从上海乘船驶向美国旧金山,标志着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开始。自此,一批又一批中国人远离故土,沐浴欧风美雨,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在中国向国外派遣的留学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体育生,他们积极吸取西方体育的“内核”,努力向中国传播,在中国体育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收集到中国1903~1963年出国的180位资料较全、影响较大的体育专业留学生(以下统称“体育留学生”)的详细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全面揭示这一时期体育专业留学生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

1 体育留学生出国的历史背景

清朝后期,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中国逐渐失去封建社会前期的辉煌,日益从中心社会沦为边缘社会。在这样一种世界格局中,欧美等中心社会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逐渐落后的中国只得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尤其是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洞开中国的大门,一方面给闭关自守的清政府以极大震慑,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的仁人志士不得不思考救亡图存的道路。于是,出国留学成为一条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

数据显示:1850~1949年的一百年间,中国共有18 600人赴美留学;1896~1937年,中国赴日留学人数不少于50 000人;清末至1949年,中国前往欧洲的留学人员约为20 000人;1949~1965年,中国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10 678人[1]。莘莘学子在不断汲取西方先进文化和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充当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先驱。他们学成归国后,在中国的政治革命、教育科技、思想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辛勤的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近代以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动者和教育科技制度的开创者。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留学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个群体。

在中国向国外派遣的留学生中,有一定数量的体育生。资料显示:在清末,仅1901~1907年,留日学生已达15 000余人,其中学习体育专业的有近百人。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出国学习体育专业的留学生有70多人[2];1927~1937年出国学习体育专业的留学生有20多人[3];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派往苏联学习体育的留学生有30多人[4]。近代以来,这些体育留学生在传播西方先进体育文化、发展中国学校体育、组织运动竞赛、开展奥林匹克运动以及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值得学习和研究。

2 体育留学生与中国体育的发展

梁启超曾把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向国外学习的过程划分为器物层(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主要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等器物与技术)、制度层(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主要借鉴西方政法制度)、文化层(五四运动后主要宣传西方思想文化)3个阶段和层面[5]。现代学者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曾经和正在受人作用的一切物质对象以及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制度文化(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交往活动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人类在精神需求的驱动下所形成的精神活动的方式及其对象化产品)3个层次[6];也有学者从文化哲学的角度从器物、制度、观念3个层次对文化的结构及关系进行分析[7]。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所做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是向中国引进、传播西方近现代体育文化,然后推动中国体育向自主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根据文化三层次结构说,以下从器物、制度、思想3个层面,逐层解析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在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1 器物层面的推介

体育留学生回国后开展的活动,第一个层面就是在器物上的努力。要开展体育活动,首先要有具体的运动项目,要有相应的场地和器材等设施,在此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只有体育运动开展起来,才有可能进一步进行制度层面、思想层面的探索。体育留学生在器物层面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引介体育运动、创制场地器材、发展运动技术3个方面。

1)体育运动的引介。

在体育运动引介方面,一是传播运动项目。清末派出的留学生回国后,以传播日式体操为主,主要范围是在学校领域,并开展了早期学校体育比赛。如1908年重庆府中学堂(现重庆第7中学)教员罗敬堂(留日体育生)在学校传授徒手体操和器械体操[8],受到学生好评。民国时期体育留学生推广的运动项目更为丰富,涉及到田径、游泳、球类等项目,并把女子体操和女子游泳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如1932年在袁浚(留德体育生)的努力下,武汉大学率先开展女子游泳活动[9]。新中国成立后则主要体现在开展和普及一些新兴运动项目——击剑,如新中国击剑运动的开拓者、留苏体育生沈守和;门球,如中国现代门球运动的开创者之一、留匈体育生黄帼会;健美操运动,如我国现代健美操运动的倡导者、留苏体育生戚玉芳等。

二是引介运动规则。主要是对排球,如留美体育生许民辉、马启伟和林启武;体操,如留美体育生方万邦和董守义、留日体育生贾玉瑞;手球,如留德体育生吴澂;羽毛球,如留美体育生司徒桐和林启武;射箭,如留美体育生林启武;田径,如留美体育生薛济英等对项目的规则进行介绍。另外,在排球,如留美体育生马启伟曾主持国际排球竞赛规则的修订工作20余年,以及在技巧,如留苏体育生姜龙南多次参与国际技联技巧舞蹈动作难度方案的制定,体育留学生还参与了国际规则的制定,为中国体育在国际上赢得了话语权。

2)场地器材的创制。

在场地器材的创制方面,一是运动器材的制作。体育留学生组织生产了部分器材,如留美体育生齐守愚到孙玉琦开办的利生体育器材厂担任皮革分厂厂长。在战争年代还因陋就简地创制了垒球,如抗战期间在西北联大任教的留美体育生董守义等;板羽球,如抗战期间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的留美体育生林启武等创制了简易器材。二是运动场地的建设。体育留学生回国后,设计、建设了一批运动竞赛场地,如1930年留美体育生舒鸿设计了第4届全运会运动场地——杭州梅东高桥体育场等[10];公共运动场地,如1924年留日体育生陆佩萱在成都少城公园修建了体育场及学校体育场馆、1936年留日体育生向志均在南虹高级艺术职业学校修建了学校游泳池等[11]。体育留学生设计、建造大型运动会场地,是中国近代体育逐步走向自主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3)运动技术的推广。

在运动技术推广方面,体育留学生回国后,主要是在田径、游泳、体操等项目上探索出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并取得突破性成果,多次在田径、游泳等国际大赛中打破世界纪录。如留苏体育生、著名田径教练黄健训练出中国首位打破跳高世界纪录的女选手郑凤荣;留匈体育生、著名游泳教练熊开发训练出中国首位打破游泳世界纪录的运动员戚烈云等。这些成绩,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参而不胜”的窘境,也为中国成为竞技体育大国打下了基础。

器物、技术层面是体育文化交流与传播最基本的部分,运动技术、技能是体育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特质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所迫切需要的。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在器物、技术层面的推介活动,为我国由原来单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向多元的现代体育文化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

2.2 制度层面的探索

运动项目、场地器材和运动技术方面的发展,属于体育文化中的器物、技术层面。这种传播与发展具有局部性(只局限于传播者所在地区)和易变性(易受传播者、参与者等人为因素影响),需要进一步升华到制度层面。制度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比较稳定、有一定强制性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它一旦形成,就对人们的行为构成了引导和制约。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不但在器物、技术层面对中国体育发展做出努力,而且在制度层面进行了探索,为中国体育走向规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体育留学生在制度层面所做的贡献主要是发展中国的体育教育体制、运动竞赛体制和体育科研体制等。

1)发展体育教育体制。

在发展体育教育体制方面,一是体育留学生回国后较早地创建了部分体育院校、系科,如1907年留日体育生徐一冰、徐傅霖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体操学校,培养了早期的体育师资;二是编写了早期的体育教材,尤其是运用外语专长,翻译了部分外国教材,如1907年徐傅霖翻译的《体操上之生理》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一部运动生理学著作,对引进西方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体育教学手段起了一定作用;三是体育留学生在教学中大多认真、规范,效果良好,在当时体育师资缺乏、体育教学科学性、规范性不足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四是创设体育督学,这是1932年由留美体育生张詠提出而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加强了对学校体育的规划和管理。

2)改进运动竞赛体制。

在改进运动竞赛体制方面,一是体育留学生创建、参与了部分体育运动社团,如1925年留美体育生沈嗣良建立的上海中华篮球联合会[12]。辛亥革命前建立的运动社团以体育练习为形式,以培养、训练反清革命力量为目的,但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运动社团主要是为了推广体育运动,为组织和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服务。二是体育留学生回国后开始在国内(地区、大区、全国运动会)、国际(远东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要比赛中担任筹备、组织和裁判等工作。以旧中国全运会为例,旧中国前两届全运会均由外国人操办,直到第3届全运会举办时,从美国学习体育回国的郝更生担任运动主任,为大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技术保障,改变了“中国体育洋人办”的状况。从第4届至第7届全运会,学成归国的体育留学生张信孚、吴蕴瑞、马约翰(均为留美生)等参与大会的组织工作,虽然在举办运动会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使全国运动会逐步走向了制度化发展轨道。体育留学生参与赛事组织工作,逐步改变了中国各类体育赛事由外国人掌控的局面,为中国体育走向自主化和中国近代运动竞赛体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初创体育科研体制。

在体育科研体制方面,一是建立了部分体育学术团体并开展研究工作,为体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组织基础,如1922年留美体育生卢颂恩等人创立的江苏体育研究会[13]。另外,有的体育留学生还在国际学术团体中任职,如留美体育生马启伟曾担任亚洲及南太平洋地区运动心理学会副主席等职,提高了中国体育学术地位。二是分别创办了旧中国和新中国最早的体育学术期刊,如1909年留日体育生徐一冰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体育专业杂志——《体育界》[14],留美体育生林启武担任新中国第一份专业体育期刊《新体育》杂志的第一任主编[15]以及其它期刊,为开展学术研究、交流学术成果提供了媒介。三是完成了一定数量的专著和译著编写,部分著作具有一定的奠基性和开创性意义,推动了体育学术研究。如留日体育生吴文忠等人的《体育心理学》、留美体育生吴蕴瑞的《运动学》、金兆钧的《体育行政》、章辑五的《世界体育史略》、张汇兰等人的《人体解剖学》、林启武的《体育运动社会学》以及徐英超的《体育统计方法》等,在国内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中起了奠基性作用。四是初步建立了部分体育学科,包括部分体育自然学科,如留美体育生吴蕴瑞、留苏体育生袁晋纯、留德体育生袁浚等人发展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如留美体育生章辑五、留德体育生程登科、留美体育生张詠和董时恒、留日体育生吴文忠等发展体育史等学科和运动技术学科,如留美体育生董守义、牟作云等开展篮球项目的教学、训练、比赛和科研等,为新中国建立完善的体育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

体育留学生在体育教育、运动竞赛、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努力,超越了器物层面,为中国体育的发展补充了体制化因子,在中国建立现代体育体制过程中做出了贡献。

2.3 思想层面的演进

恩格斯[16]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以及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思想层是文化圈层结构中继器物层、制度层之后居于最里面的一个层次,是文化圈层中的核心和灵魂。柯林伍德[17]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意即任何历史的过程都是行动的过程,而行动过程总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为了更深入揭示历史运动的各种机制,必须要研究人们的思想,探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体育思想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与体育有关的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等。近代以来,体育留学生在思想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传播军国民体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倡导民族体育思想,以及参与体育思想的讨论与争鸣等。

1)体育留学生与军国民体育思想。

军国民体育思想源于德国、日本,包括体育生在内的留日学生是其主要传播者。该思想在中国主要流行于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时期,对中国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但也有机械、僵化,不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等弊端,后随形势的变化最终流于沉寂。宣传、推介和发展军国民体育思想的,主要是军事界、政界(资产阶级革命派)、教育界的留学生,体育界的留学生以留日体育生徐一冰为代表。

2)体育留学生与自然体育思想。

自然体育思想源于美国,该思想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一直到解放前,是影响中国的主要体育思想。自然体育思想在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促进学校运动竞赛开展、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忽略学生体质、助长“放羊式”教学和“选手体育”等方面的问题,建国后对其进行了批判和重新认识。留美体育生吴蕴瑞、袁敦礼、方万邦等是这一思想主要传播者。

3)体育留学生与民族体育思想。

民族体育思想是以程登科为代表的留德学生,受到德国全民体育化和体育军事化体制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思想,主要流行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抗战结束这段时间。该思想是在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的救国、卫国体育思想,符合民族根本利益,对推动全民抗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夸大体育作用、裹携专制主义等不足,后随抗战胜利而销声匿迹。民族体育思想的倡导者以留德体育生程登科、吴澂、袁浚、萧忠国等为代表。

4)体育留学生与体育思想的论争。

体育留学生还先后参与了“土体育”(以武术界人士为代表)与“洋体育”(以体育留学生为代表)、体育教育化(以吴蕴瑞等留美体育生为代表)与体育军事化(以程登科等留德体育生为代表)、普及体育与选手体育,以及建国初“破旧立新”(批判美国体育、介绍前苏联体育)等学术讨论与争鸣。这些论争,对于深刻认识和比较中外体育的本质和特征、解决当时体育实践问题、推动体育学术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的部分观点,对当今体育实践和学术研究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留学生在体育思想方面的传播与争鸣,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撞击、交融在体育领域的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特质逐渐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之中,最终演化为中国现代体育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向中国传播过程中,有许多历史人物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历史人物既包括一些外国人如旅居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军人、商人和外交人员等;也有许多中国人,如驻外使节、出访人员、华侨和留学生等。其中,外国传教士和教会学校最早把西方体育引入到中国。但是,从传播目的、传播规模、贡献大小以及影响程度来说,体育留学生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体育留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如擅长外语交流,在国外接受过系统的体育专业训练,具有跨文化的视野和体验等。这些特质,具有文化比较和兼容优势,弥补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也是他们回国后能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

体育留学生归国后,在器物层、制度层、思想层3个层面为传播西方体育、发展本国体育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从外国人手中接过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权使中国体育走向自主化,积极推广各项运动使体育走向普及化,努力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使体育走向科学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总之,体育留学生是中国体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先驱者。

[1]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 出国留学工作 20年[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4-256.

[2] 何启君,胡晓风. 中国近代体育史[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76,216.

[3] 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组. 中国近代体育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122.

[4] 郝世昌,李亚晨. 留苏教育史稿[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3-370.

[5] 梁启超. 50年来中国文化概要[G]//陈书良. 梁启超文集. 北京:燕京出版社,1997:450-451.

[6] 萧杨,胡志明. 文化学导论[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81-85.

[7] 高兆明. 器物、制度、观念新论纲[J]. 青海社会科学,1996(2):70-71.

[8] 重庆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重庆市志. 体育志:第11卷[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623.

[9]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湖北省志·体育[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4.

[10] 张天洁,李泽. 20世纪上半期全国运动会场馆述略[J]. 建筑学报,2008(7):96-101.

[11]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成都市志·体育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211-213.

[12] 暴丽霞,冯强. 近代上海球类单项体育组织考证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5(7):74-75.

[13] 吴文忠. 中国体育发展史[M]. 台北:三民书局:1981:403-405.

[14] 朱萍华. 中国近代体育报刊考[J]. 中国体育科技,1998,34(10):61-64.

[15] 郝克强. 《新体育》创办前后[J]. 体育文史,1984(Z1):15-17.

[16]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17] 柯林伍德. 历史的观念[M]. 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03.

Roles played by Chines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broad between 1903 and 1962 in the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ZHANG Bao-qi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nyang Normal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

The author performe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information regarding 180 Chines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broad between 1903 and 1963, and concluded that the roles played by Chinese students major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broad in the course of sport development in China mainly embodied in 3 aspects: their functions in the material aspect were mainly to introduce sports events, to establish playgrounds and facilities, and to develop sports technologies; their functions in the system aspect mainly embodied in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s, sports competition system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s;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ideology aspect mainly included spreading ideas about military and civilian sports and ideas about natural sports, advocating ideas about national sports, participating in discussing and debating ideas about physical education, etc. Chinese students majoring physical education abroad were the pioneer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modernization in China.

sport history;Chinese student majoring physical education abroad;physical education system;idea about physical education;sport development in China

G812.9

A

1006-7116(2011)06-0053-05

2010-05-23

张宝强(1973-),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史和学校体育。

·探索与争鸣·

猜你喜欢

留学生思想体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2016体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