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的后现代意蕴——回归生活世界

2011-12-07王绍建龚正伟

体育教育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学校体育异化

王绍建,龚正伟

(1.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 高尔夫运动系,湖南 常德 415000;2.上海体育学院 人文学院,上海 200438)

学校体育的后现代意蕴
——回归生活世界

王绍建1,龚正伟2

(1.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 高尔夫运动系,湖南 常德 415000;2.上海体育学院 人文学院,上海 200438)

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当今学校体育中存在各种异化现象:学校体育竞技运动化、教学过程过多的注重技术,采用模式化教学,使学生成为学校体育的“工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体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由于理论上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使在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步履维艰。结合后现代主义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生活世界做了新的阐述。同时从学校体育现存的现状出发,指出学校体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学校体育;异化;后现代主义

1 学校体育的异化

1.1 学校体育异化的形成

所谓的“异化”,原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其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及产物(包括物质财富,精神产物,社会体制等)成了主宰人、约束人的异己力量,人成了自己行动和行动产物的奴隶。弗洛姆曾对异化问题做出过明确论述,他认为异化是一种内心体验和感受,“在这种体验方式中,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人,或如人们所说的他变得和自己疏远起来,他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行动的创造者——而他的行动和行动的结果却变成他的主人,他要服从它们,甚至要崇拜他们。廖伟在《论异化的形成——兼论技术世界中人异化》一文中指出“异化的实质是‘活动范式’对人的统治”。所谓“活动范式”是指人作为主体从事对象性活动所具有的一种先在自身准备状态,它正是在客体的最一般规律转变为主体基本的活动准则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1.2 学校体育异化的表现

科学划定了学校体育的可能限界,学校体育从此受制于科学,匍匐于科学脚下,否定各种可能生活,而仅仅允许一种生活即科学生活。现实的整体生活和整体生活中的人恰恰成为现代学校体育遗忘的东西。受竞技体育“范式”的影响,大量竞技体育项目入侵学校体育,造成学校体育逐渐追逐高水平竞技运动化,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课却变成把学习运动技术作为为唯一目标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原本的手段却结果、目的化,致使学校体育呈现出诸多不适宜的、竞技运动的特征:项目是竞技体育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微观的学习,形成了一种以运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模式。把体育教学简单地看成是传习技术和掌握技能的过程,追求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以运动技术掌握的情况作为评定体育成绩的主要标准,将体育目的的实现都落实在具体的运动技术掌握程度上。每一年的学校运动会上,复制了部分奥运会的项目,并且在规则、比赛形式上也没有较大的区别,学校的运动会可以看作是一个“微型的奥运会”。由于学校体育的过度竞技运动化,引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误解,通过从小学到大学上了一千多节的体育课学习,使学生以为体育运动就是那些高而难的竞技,非一般普通人所能掌握,反而远离体育。

19世纪是科学大发展的世纪,理性获得了整个人类的顶礼膜拜,它控制着人类的活动,人们认为唯有理性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拒斥和贬低人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科学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的一切领域取得了支配和霸权地位,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体育的各个领域。数百年来,人类对体育的认识虽然涉及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但是自然科学更多的掌控了体育。自然科学促进了竞技体育运动的加速发展,使人们更加膜拜科学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科学主义的体育技术观是一种“工具至上”、“技术至上”的理念,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战胜一切、改造一切,重视技术的应用。现代科学引入方法论,对学校体育的理念、范式和方法,对教学的内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论证、推理、分析,使学校体育进入了“模式化”。这样的模式化教学只是在理论上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策略体系,但在实践中不能运用起来。能运用的,也只是针对传授动作技能的目标,而其他目标的实现却是非常困难的。竞技项目教学注重模式化,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初期可能因成功运用一种模式来模仿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但是长期教学按固定的集中模式来进行,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必然会扼杀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失去了自己的价值,也失去了自己的功能,本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却成为破坏人类自身的“凶器”。采用模式教学不仅固化了教师的教学,而且学生也失去了自己的创造性,不仅主体性不能体现,学生就像是在产品流水线上的半成品一样,长久局限于一种教学模式而进行机械化操作,必然会导致肤浅与学生思维的讲话、麻木。重复使用的老一套刺激方式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产生将不会起作用,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作为老师和学生的人,在任何科学技术条件下都不是机器,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人改造成机器。模式扼杀了课堂,模式化的教学不仅不能使课堂精彩,反而使课堂变得乏味。模式教学使体育中的人变成了“机器”,造成了课堂的异化。

2 后现代主义的旨趣:回归生活世界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科技既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条件,又向人类的命运发出严重的挑战,这一切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复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境遇中,主张以“非中心化”、“多元化”、“零散化”等为特征要求回到人的生活世界的后现代主义便应运而生。一种世界观折射出一种思维方式。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实质上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即从本质主义走向生成主义。现代主义的科学世界的总体特征是本质主义,即在人的生活世界之外设置了另外一个世界,以这个世界来说明周围世界产生,并把这个世界作为生活理论与价值之源。认为“人、人的生活或人周围的直观世界是不重要的,而重要的、崇高的、完美的是那个抽象或客观世界”,这是一种“超世思维方式”。与之相反,“生活世界”蕴涵的则是一种生成性思维,回归现世,立足于现世既是生成性思维的总体特征,又是它得以产生的前提。后现代主义主张认识的标准、科学或理论的价值与意义要从人的生活出发,在现世中或经由现世的历史来说明,而不是从某个绝对物、抽象的存在来注释现实生活。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人们对科学与知识有了新的认识。科学知识不再是普世的、客观的、价值无涉的,而是情境性的、文化的、价值负荷的。受后现代主义“生活世界”的影响,我们不得不对学校体育进行新的诠释—“回归生活世界”。学校体育走向生活,这一趋向实质上顺应了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时代潮流。

3 学校体育回归生活世界

3.1 回归生活世界——学校体育生机焕发

“生活与体育似乎是孪生姐妹:生活是人类存在之形式,有人类即有了体育”。体育作为一种现象存在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形成同步;最具有体育基本特征的走、跑、跳、投等运动形式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技能和经常性的生活行为;纵观各种运动项目都有着深沉的生活渊源,蕴涵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作为健康教育和健身重要手段的学校体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填充物,而是学生学习生活技能,形成生活态度,获取生活经验的通道和载体。因此,体育应该以积极的姿态与生活世界相联系,让学校体育在生活世界中找到新生长点。学校体育绝不能脱离生活世界而孤立地存在;相反,应该积极地同社会生活相融合,使从社会生活中走出来的学校体育再回到社会生活之中去。只有这样,学校体育才能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3.2 学校体育回归生活的途径

学校体育的异化是学校体育受制于科学而遗忘了整体生活。学校体育是促进人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来控制人的发展。学校体育要达到复归人性的目的,必须充分地尊重人,只有实现对人最大程度的尊重,才能更好的塑造人、教育人,才能不压抑人的本性,使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学校体育要有完整的体系,不能只是零碎方案,不能把一些招数当成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身。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

3.2.1 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唯物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告诫我们,没有思想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进入21世纪,我们在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两种理念上左右为难。在信息时代,我们已经不可能成为通才,但是过于专业在这个社会上又难于立足。体育的各种项目不可能使用于人的终生,我们的学校体育不得不让学生具备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具备学习和利用已学知识技能创新的方法和能力。为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如同干细胞,具备全能性和发育成为各种组织器官的潜能。

3.2.2 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结构是实施理念的基础。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超越科学世界以及竞技世界的束缚,关注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就越能体现教学的价值。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学生以前所学过的体育知识,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体育技能,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希望有什么样的体育项目。同时考虑社会、学生自身身心的发展,在未来的生活世界可能需要什么样的体育能力。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不是具体的项目,但要让学生具备现在、未来所需要的基本体育素质和技能,这样在离开学校后可以通过已学的知识来学习新的运动项目,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3.2.3 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库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里面讲过“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我们不可能将全部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交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学生在现实的世界中应该掌握的体育知识教授给他们。这就要求我们保持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适当张力,消弭教法与学法的分离,寻求教的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有机统一。

[1]吴海广.弗洛姆的人学思想[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4):118.

[2]廖伟.论异化的形成——兼论技术世界中人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130-132.

[3]杨浩.走进新课程慎言教学模式[J].体育师友,2006(1):32-33.

[4]林德宏.人与机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5]朱永新,许庆豫.教育问题的哲学探索[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6]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Post-modern meaning of school sport

WANG Shao-jian1,GONG Zheng-wei2
(1.Golf Dept.,Hunan Golf Vocational Inst.,Changde 415000,China;2.Sports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Shanghai Sport Inst.,Shanghai 200438,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oday's school sport.The school sport is competitive.Skill is the focus of the teaching.The students have become the tool of the school sport which is featured with a set model.Influenced by the humanism,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at the school sport should be back to people's life.The paper discusses people's life on the basis of post-modern understanding of life.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e ways of school sport back to life.

school sport;alienation;post-modernism

G807.01

A

1672-268X(2011)06-075-02

(2011-08-19收稿)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学校体育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