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方式初探
2011-11-29李振
李振
摘要:新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教学改革旨在变教师教的方式为学生学的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形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学习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让学生主动去学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就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强化学习动机,更加喜欢数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现代流行的观点是:“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最流行的口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不能只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内容,更多地还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努力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在应用中掌握所学,实践出真知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概率”后,让学生亲手操作抛硬币来验证正面朝上的概率,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新课程倡导主体合作学习方式,因此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单一被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的课堂气氛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此,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仅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课本也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等这些用具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提高数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洋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