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济南西站复合地基施工期的沉降分析
2011-11-27王连俊张光宗
李 懿,王连俊,张光宗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多条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兴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着广泛的软土地基,其强度低、变形大,固结时间长。高速铁路对于地基的沉降和轨道的平顺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对软土地基进行适当处理并准确掌握地基的沉降规律,己成为影响工程质量,工期和造价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软土地基修建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时,对软土地基进行沉降观测,对于保证铁路正常施工和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京沪高速铁路济南西站是京沪高速铁路5个始发终到站点之一,是京沪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南西站位于正线里程 DIK417+453.54~DIK421+053.36,距市中心仅8.5 km,有15个站台、17条线路,正线双线位于站场的中部。
济南西站位于黄河以南冲积平原,表面覆盖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处于中朝准地台的次级构造单元鲁西断块上,断裂构造对铁路建设没有明显影响。沿线的不良地质及特殊土包括岩溶、素填土、新黄土。针对不同路段的地基要采取分层夯实,加强排水及碾压等措施。
为减少工后沉降,满足高速铁路工后沉降小于15 mm的要求,济南西站深厚松软土地基采用CFG桩和管桩基础加固处理和路基预压的措施。
2 地基处理方案及沉降板布设
2.1 地基处理方案
济南西站站场正线路基采用无砟轨道,其余采用有砟轨道设计。路基类型包括深厚松软土地基路堤、浸水路堤和挡土墙等。路堤均采用A、B组填料;正线路基在基床表层填筑3.5 m厚的预压土,以减少轨面工后沉降。预压期为12个月,之后卸载预压土。
试验断面(DIK418+298.9)是正线进入站场前的横断面,宽100 m,路基从西至东设置4排桩长为25 m的CFG桩;14排桩长为35 m的PHC桩;11排桩长为25 m的CFG桩。桩的横断面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桩的横断面分布
试验断面正线路基基底设置0.5 m厚的C30钢筋混凝土板,板下设置0.15 m厚碎石垫层,垫层下采用桩长为35 m,桩径为0.4 m的PHC桩,成正方形布置,间距2 m,如图2所示。辅线路基基底下设置0.6 m厚碎石垫层,中间铺设2层高强度土工格栅。垫层下采用桩长为25 m,桩径为0.5 m的CFG桩。CFG桩要设置桩帽,直径1.1 m,厚度0.4 m,沿线路方向间距1.5 m,横向间距1.6 m,如图3所示。
图2 管桩顶面
2.2 埋设沉降板
沉降板的组成包括钢筋混凝土底板、φ40 mm的镀锌铁管及φ75 mm的保护套管(PVC管)。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 cm×50 cm,厚度为3 cm。
在变形区以外布设基准桩,埋深不小于3 m,桩周50 cm采用现浇混凝土固定;桩顶埋设半圆形测头并刻十字线。
埋设沉降板时,先垫一定厚度的细砂找平,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沉降板埋在褥垫层顶部以下10 cm处,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之后套上第一节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测杆,上面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周围填筑填料,稳定套管。填土时沉降板周边要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要求内、外管均垂直水平面,保持直立不倾斜,内外管间隙要均匀。沉降板的埋设如图4所示。
图4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
测量沉降板的测杆,杆顶高程读数作为初始读数。测杆长随路基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每次接长高度以0.5 m为宜。测量接长前后测杆高程变化,确定接高值。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PVC保护套管用外接头连接。
3 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在DIK418+298.9试验断面,分别在复合地基东侧第二排25 m CFG桩的桩帽上,35 m PHC桩的筏板东侧边沿,35 m PHC桩的筏板西侧边沿和复合地基西侧第三排25 m CFG桩的桩帽上布置4个沉降板,记为:AS1,AS2,AS3 和 AS4。
试验断面的填筑期为2008年12月27日到2009年3月28日,填筑高度为8 m,其中设计填筑高度4.5 m,预压土填筑高度为3.5 m。2010年3月21日将预压土卸载,预压期1年。测得预压土高度-沉降-时间曲线如图5所示。各沉降板不同时间的沉降值如表1所示。
图5 试验断面预压土高度-沉降-时间曲线
表1 沉降板不同时间的沉降值 mm
从图5和表1可以看出,从2008年12月27日开始填筑路堤到2009年3月23日达到设计高度4.5 m,随路堤填筑高度的增加,复合地基不同位置的沉降量都增大,沉降速率大致相同。从2009年3月23日至2009年3月28日,完成3.5 m的预压土填筑,复合地基AS2和AS3处的沉降量急剧增大,远大于AS1和AS4的沉降量。这主要是因为预压土只在站场中部35 m PHC桩上加载,所以沉降量较大。AS1和AS4位置只加载4.5 m路堤填土,最大沉降量为16 mm左右。AS2和AS3处加载4.5 m路堤填土和3.5 m预压土,最大沉降量为66 mm左右。2010年3月21日卸载预压土后,有回弹的现象,AS2最为明显,回弹量为13 mm。
4 结论
(1)在试验断面DIK418+298.9填筑3.5 m高的预压土,预压土引起的沉降量约为50 mm。
(2)在填筑过程中,复合地基沉降量随预压土填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预压过程中,复合地基沉降量先急剧增大,后趋于稳定。
(3)试验断面DIK418+298.9从2009年3月28日开始预压,到2009年6月初沉降开始趋于稳定,卸载预压土后,复合地基会有回弹现象,回弹值约为10 mm。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建设[2007]47号 新建时速300~350 km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20.
[3]尤昌龙.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特性及其对策[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2):9-12.
[4]张旭辉,杨晓军,龚晓南.软土地基堆载极限高度的计算分析[J].公路,2001(5):33-36.
[5]刘 莉.京沪高速铁路济南西站桩板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6]王炳龙,周顺华.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工后沉降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3,31(10):1163-1167.
[7]胡荣光.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规律影响因素分析与沉降预测[D].长沙:中南大学,2008.
[8]周全能,姜领发.客运专线路基沉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0(2):15-18.
[9]李明领,周全能,陈善雄,等.试论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模式[J].铁道标准设计,2010(2):7-10.
[10]王文治.软土路基沉降的监测分析[J].公路交通技术,2005(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