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建设“海西”现代农业
——基于对福建农业的认识

2011-11-25陈孝文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海西现代农业农业

陈孝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福建 泉州 362500)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建设“海西”现代农业
——基于对福建农业的认识

陈孝文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福建 泉州 362500)

发展现代农业、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业道路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以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为主要载体,明确了“海西”农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分析了“海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及模式选择,进而对“海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

海西;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1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创新“海西”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福建省正处在“海西”建设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正日益转向以交易成本、科技含量、环境质量等因素决定的非价格竞争。由于品质、成本等方面的差距,福建一些农产品市场的中高端正在逐步被进口产品所占据。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业的生态保护、环境调节、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逐步凸显。农业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以“大龙头、大品牌、大板块、大组织、大效益”为主要标志的大农业开发和“发展与管理并重”的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呈现出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交融的阶段性特征。这些必然会带动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引发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社会形态、农民的思想观念等发生着重大的变化[1]。

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大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这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是应对市场挑战、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福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应积极推进“海西”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加快转变、跨越发展。

2 “海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

2.1 制约因素

2.1.1 农业科技力量薄弱

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在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是发展欠缺的一个环节。如表1所示,在福建613万农业从业人员中,拥有9.24万农业技术人员,处于中等水平;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10名左右的农技人员,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就有40名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机械化物质装备水平方面,机械化水平较低,与其他省市相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设施农业采用方面,福建温室及大棚推广使用面积不广[2]。如表2所示,福建在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方面,2009年全年0.52亿[3],总体规模与其他省市相比不高,对支撑农业技术的研发及推广不强。近年来,虽然各级不断加大对“大农业”的投入力度,但对农业的投入仍然不够,特别是农业科研及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表1 2006年末农业生产条件的基本情况

表2 2009年农业R&D投入情况

2.1.2 农业劳动者素质低

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来推动,它需要农业劳动者掌握生产经营和管理、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一个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技术素质不高的国度,是很难想象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现代农业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农业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技术素质,并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科技素质长期偏低,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年轻、有文化的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难度加大,迫切要求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如表3所示,农业从业人员按文化程度分,初中及以下的占95.5%,因而在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农民的接受程度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在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20岁及以下占16.2%;21-30岁占41.4%;31-40岁占26.3%;41-50岁占11.5%;50岁以上占4.7%,即转移出去的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占83.9%。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0%;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66.1%;高中文化程度占10.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2%。可见,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妇女、老人和儿童等“留守族”成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表3 2006年末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

2.1.3 农业产业化发展慢

2010年,福建有18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几年来的扶持、培育和发展,企业数量、生产规模和出口创汇能力均有较大增长,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企业与农户、基地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企业“低、小、散、弱”状态普遍存在,加工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偏低、竞争实力不强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龙头企业虽有一定的数量,但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不稳定,利益纠纷时有发生。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不健全,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没有建立一种让生产者有利可图、经营者利益合理分配的制度,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福建省九大主要优势农产品产业,特色农业虽然初具规模,都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但产业链条整体偏短,加工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化经营分享深加工环节、销售环节的利润低,生产领域的利润不如加工领域,加工领域的利润不如流通领域,产业化经营的效益难以提高。而且缺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部分龙头企业仍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产品包装等,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附加值低。福建有45%以上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全省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435家,但总体上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农村土地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1.4 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要求。市场经济中的农业生产需要现代化技术和可靠灵便的信息做保证,而多数农村地区还比较闭塞,农民缺文化、缺技术、缺信息还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就更需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从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福建农业普查来看,至2006年末,福建省有423.07万个农业经营户,其中从事农作物种植业占85.6%,共有326.18万个农业经营户,而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农业经营户仅为2.17万户,仅占0.5%;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5.71万个,其中1.8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为农户服务。可见,从事农业服务业总量规模仍较小,且因农户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比例趋于单一,服务的内容与农民的多样化需求相差甚远,服务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生产过程。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及金融、信息服务缺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另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市场流通网络不畅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福建有79.8%的乡镇有综合市场,18.8%的乡镇有专业市场,13.8%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6.1%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可见,产品的流通网建设仍不够,需充分发挥现有农贸市场流通主渠道功能,提升农副产品交易。

2.2 模式选择

福建各地内部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同时,各地的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者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实现形式也必须根据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形式。

2.2.1 区域合作模式

区域合作是一种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的形式,跨区域合作能形成资源整合、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有效组合。在建设海峡西岸这个机遇中,福建的农业发展应抓住这个历史性的契机,实现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农业战略的整体发展,促使福建有限的农业资源在战略作用下发挥最大的效用。例如,福建漳州对台农业合作具有较大规模。台湾农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但地价昂贵,劳力紧缺,岛内生存空间有限,加上近年来台湾经济滑坡,许多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技术、设备转移到岛外谋求发展;而漳州劳力充裕、地价较低,农业的拓展空间较大,但资金、技术相对缺乏,农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经验;台湾占有的农产品国际市场较为广阔,而漳州农业尚未与国际市场接轨,农产品外销渠道不畅。两地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带动漳州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4]。

2.2.2 工业带动模式

工业带动是一种靠工业推动和形成工农互补的现代农业格局。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一个普遍的趋势。福建的一些地区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工业、工农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局面。

福建晋江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强大的带动作用,不仅提供了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同时,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使大量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近年来,晋江以工业技术为依托,改造、新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生产工艺、先进生产线,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从作坊式粗加工向集约化、系列化、精深加工迈进,形成了以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福马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亲亲股份有限公司、阿一波食品工贸有限公司等31家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群,带动本地优势产业发展和本区域农户增收,并大大增强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2.2.3 多功能型模式

近年来,人们从理论到实践都丰富和拓展了农业的内涵,特色产业、生物质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纳入农业产业的范畴。福建建成了一批农业生态园区,如武平宏光农业生态观光园、闽侯县龙台山生态园、长乐市青山贡果生态园、长汀现代农业生态养殖示范园等。这些农业生态园集群共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实现形式的多样性,突出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生态性。农业多功能性除了满足人和牲畜所需要的食物和纤维这一基本的经济功能以外,还具有满足其他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例如,农业生产具有保证食物安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乡村休闲、保护历史文化等许多社会与生态功能,所体现的农业多功能性十分明显。农业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进行农技推广与人员培训、观光休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链条的延伸。

3 “海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和推进措施

3.1 支撑体系

3.1.1 强化农业投入力度,提供资本支撑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发挥财政资金投入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向“三农”倾斜。要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积极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科学统筹使用支农资金,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资农业,逐步建立以农民和社会个体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导向、依靠政策项目拉动、金融信贷支持、部门配合促进的多元化投入长效机制。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继续对支农财政资金进行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大力扶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集中投入的原则,争取实施更多的利县惠农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加强农业投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1.2 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提供智力支撑

借助多种渠道和形式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迅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以“阳光工程”等项目为载体,继续开展生产技能免费培训,推动农业劳动者分工分业。加强对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经营者的现代农业知识培训。农业培训要面对农业管理者、科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民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者等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经济发展条件,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使之成为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1.3 创新农业科技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保鲜技术、农产品加工工艺、农药及农机新技术的研究,不断推进农业科技的高新化、农业品种的优质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转变推广观念,改善推广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聘任一批文化程度较高、懂科技、乐于为村民服务的同志为村级科技组长,承担农业技术指导、动物疫情检测、农机安全教育等工作。大力推进经营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农业企业。鼓励农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和科技服务。努力构建市县、县乡、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建设,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和农村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

3.1.4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组织支撑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和预警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搞活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加紧构建农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用装备制造业,加强上下游相关农业装备的研究、开发。突出政府服务职能,健全规章制度,激活机制,扩大宣传,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共享、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培育农村经纪组织、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和农机租赁服务组织等载体,建立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机制,形成品种、技术、农资、农机、市场信息、培训等统一服务的格局,促进农业服务社会化,引导农民走向市场。

3.2 推进措施

3.2.1 突破传统农业理念

用工业经济的发展思路、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发展,以工业强势拉动农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必然选择。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实质是借工业成果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就是要像工业企业一样把效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摆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效益和壮大实力;要引入现代工业中项目策划、融资、建设等一系列方法,以大项目构建现代大农业;要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质量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品牌。同时,要把握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实现途径,主要就是大力促进经营方式产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要素投入集约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品质量标准化。

3.2.2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拓宽农业产业领域,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为重点,积极拓展都市型或乡村型现代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休闲、教育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服务城市的乡村休闲游产业,丰富城乡人民精神生活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一是大力开发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种养业,使生态与农业建设相生互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二是不断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利用农业和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能够满足其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产品。广泛开展旅游强区、旅游名镇、乡村休闲游专业村创建活动,重点打造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3.2.3 发展农业经济组织

合作服务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将“小农”变成“大农”,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抗生产市场风险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各类服务组织在开展植保、收割、耕作、饲料与农药供应等统一服务时,规模经营的节本效果十分明显。在开展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防疫防治和统一包装品牌销售服务时,专业化与市场化运行的抗风险水平明显提高。因此,一是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品,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变直接参与为引导、支持和扶持。二是加快促进行业联合。在引导和鼓励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农技部门或农业企业多层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加快同类或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和组合,加强信息、资源的相互整合和利用,确保在质量、规模发展上与当地农业发展相适应。三是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作用。要加强指导,拓宽联合会在政策、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领域,并通过授权,加强联合会功能,如开展各类优秀合作社评优等。

3.2.4 保护农业生产环境

首先,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循环农业的研究和规划,结合研究光泽圣农循环农业示范,剖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潜在能力,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运作机制,引导经营主体和农户成为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主体。其次是推广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套种套养、种养循环等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推广种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型施肥施药技术,全面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范围,积极推广沼气、有机肥等生态技术,减少污染。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以强化执法主体、监测网络建设为重点,不断健全三级检测体系,强化源头管理,创新农业监管形式,提高执法监管水平和监管的有效性,形成政府管理和市场约束的双重监管机制,逐步实现产品全过程可追溯管理[5]。四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治水、改土、修路、兴林、发展沼气建设为重点,控制水土流失、农业化学污染,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绿色农业。

[1] 王莉莉,吴文生.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9(6):52-55.

[2]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福建日报,2008-06-27.

[3] 福建统计局.福建省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0-12-02].http://www.stats-fj.gov.cn/tjts/tjgb/0201012060043.htm.

[4] 兰海滨.漳台农业合作成效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07(2):34-36.

[5] 曾祥添.福建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75-78.

Chang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ys and Building“West Coast”Modern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e in Fujian Province

CHEN Xiao-wen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Quanzhou Municipal Communist Party School,Quanzhou 362500,China)

The chief task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is also the major task of chang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ways.Taking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 as the main carrier,this article makes clear the new situation and tasks of“West Coast”agri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analyzes the main obstacles and the modes,and then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up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of“West Coast”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est Coast;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ment mode

F320.1

A

1009-3907(2011)09-0030-05

2011-05-16

陈孝文(1981-),男,福建德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沈 玲

猜你喜欢

海西现代农业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现代农业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