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的制度环境及其影响

2011-11-25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政治

周 凯

(1.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长春 130012;2.长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长春 130022)

城乡融合的制度环境及其影响

周 凯1,2

(1.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长春 130012;2.长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长春 130022)

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融合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背景下产生的,必然受其所在制度环境的影响。因而能否实现城乡融合,与其所处的制度环境有直接关系。在分析城乡融合与制度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三方面探讨了制度环境对城乡融合的影响。

城乡融合;制度环境;影响

1 城乡融合和制度环境的内涵

“城乡融合”[1]是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变动规律后所提出来的著名的科学原理,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融合”是指城市与农村在政治、人口、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融合,也就是说,政治上共主、经济上共荣、文化上共享、生态上共存,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的一体化。

制度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Davis和North,1979),是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习俗。林毅夫(1989)将之定义为制度结构,包括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狭义的制度环境包括市场竞争、信用体系、契约文化、产权保护、政府治理、法治水平等方面。本文所指制度环境为广义的制度环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三方面。

2 制度环境与城乡融合制度的关系

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城乡融合制度,可将其看作是政府为了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而设计的控制和激励工具。城乡融合制度应该包括城市治理制度、农村治理制度和城乡统筹制度。城乡融合机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存在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中,其治理机制的形成或选择必然要受到其所处制度环境的制约,因此城乡融合制度与制度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而且具有如下特征:

2.1 城乡融合制度在制度环境的框架内,制度环境决定城乡融合制度

从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环境对所有个体或组织的行为选择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它能决定个人或组织活动的边界范围是否合理或者合法,而城乡融合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也无例外地要在这一范围之内进行。制度环境作为一种外围力量决定和限制了城乡融合制度的集合域,制约了其变迁的方向,并且决定了其制度的内容。一般来说,制度环境决定着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进程等。[2]175因此,与制度环境不相适应的城乡融合制度也不会是有效率的。

2.2 城乡融合制度也影响制度环境

牛顿定律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制度环境与城乡融合制度也具有相互作用,即当制度环境对城乡融合制度产生约束作用时,城乡融合制度也会对制度环境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制度环境进行变革所付出的成本与新的制度安排所能够带来的收益之间的差额,如果新的制度安排带来的净收益大,则这种反作用力就越强。当这种力量积累到一定限度时,便可引起制度环境的变迁。这也说明城乡融合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制度环境,它在受到制度环境约束的同时也会对制度环境产生反抗作用,只不过这种反抗通常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图1 城乡融合制度环境

以上我们对城乡融合制度与制度环境的相关性在理论层面进行了简单论述。但在现实中这种关系往往比较复杂,为了更好地揭示制度环境对城乡融合制度的作用机理,需要我们从更深的层面来分析这种关联的具体实现机制。

在新制度经济学里,制度环境被视为制度创新模型的外生变量,而制度环境又比较宽泛,其包括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3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可能对城乡融合制度发生影响。因此,本文将从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与城乡融合的关系进行分析。

3 制度环境对城乡融合制度的影响

3.1 经济制度对城乡融合制度的影响

关于经济制度概念的界定,经济学家们的说法不同。经济学家保罗·R·格雷戈里、罗伯特·C·斯图尔特认为:“一种经济制度是在一定既定的地理区域内,有关制定和实施生产、收入与消费决策的一套机制和组织机构。”[3]美国经济学家格鲁奇则认为:“经济制度是各个参加者的组织的发展的复合体,这些参加者是同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个人和集体需要有关的。”[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制度的界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即在一定历史阶段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相互关系的总和。[5]从不同的方法切入,对经济制度有不同的内涵界定。经济制度的内容结构可用图2简单表述。

图2 经济制度的内容结构

经过以上对经济制度内涵的阐释,可以看出经济制度是社会中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遵循的行为规则,也是为了满足经济行为主体对“适应性效率”最高的目标需求而指定的约束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体制和产权制度3个部分。以经济体制为例,经济体制的功能包括:资源配置的功能、激励约束功能、信息传导功能、保险功能。作为系统化的制度安排,其基本功能是确立经济活动的秩序和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则,目的在于减少经济交易中的摩擦,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率,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

3.2 政治法律制度对城乡融合制度的影响

影响城乡融合的政治制度是指决定、制约和影响城乡融合制度系统的政治要素及其运行状态所形成的制度环境系统,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权利机构、政治形势、政党制度、方针政策等内容。

政治制度通常被人们比喻为一把“双刃剑”。政治制度可以通过行使者的意志倾斜给一部分人带来利益,而损害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它既能造成利益的公平和平等,同样也能促成利益的分化或矛盾冲突。[6]所以说政治制度对城乡关系的影响也会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制度对城乡关系的发展走向又起着决定性作用,城乡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制度这个方向标。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和是否具有合法性与权威性都与城乡的融合程度紧密相连。其中政治制度是城乡融合的结构基础,因为政治制度决定着利益的分配关系。政治制度是否稳定、公平与协调直接决定利益关系是否均衡,进而影响城乡是否能和谐发展。在政治制度调整和转换期间,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而出现功能不完善、相互冲突等现象,“这种现象若不能及时加以克制,必然会有损政府形象,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危及群众个人利益,造成群众的不满,甚至社会动荡”[7]。

3.3 文化制度对城乡融合制度的影响

社会—文化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各种因素、变量及其关系错综复杂。根据一般系统论原理,系统是有层次性、有序性和机制性的。具体到任何一种社会系统动力学模式,文化的变量,如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9]城乡融合是深深地植根于非正式制度特别是社会文化制度的沃土之上的,文化制度不仅为城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供城乡发展的价值坐标,而且为城乡发展提供一种终极理念。

文化制度对城乡融合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制度直接影响城乡融合制度的构建。

根据文化制度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较强的影响性”的特征,使其对城乡融合制度的构建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文化制度在城乡融合制度构建中应归属于内部制度环境,因此对制度构建的影响是源发性的。城乡融合制度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该制度与内生制度是否融合,因为其制度是否具有耦合性或者耦合性好不好直接决定着城乡融合制度的质量。无数实践经验证明:若城乡融合制度与文化制度是相冲突的,则城乡融合制度无法运行,或者实施绩效极差。意识形态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或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2]115也就是说,城乡融合制度在设计构建时必须充分考虑整个国家或者地区城市与乡村文化制度背景,不能与其相脱离,只有在它们的文化制度相吻合条件下,城乡融合制度才能是“畅通的、高效的”。

(2)文化制度直接影响城乡融合制度的绩效。

制度绩效是衡量制度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城乡融合制度也是一样。受不同的文化制度影响的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在行为选择上会有不同的倾向,在其意识形态里所追求或认同的事物也会有差异,这就容易导致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文化制度下运行会产生不同的绩效。[10]因此,城乡融合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制度的一项子制度,它只有在与其他制度相互协调、匹配时才能发挥其较高的制度绩效。由此可见,文化制度作为构成城乡融合制度运行的基础条件,城乡融合制度要想发挥其制度绩效,一方面要求其制度本身要符合“公平与效率”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要求城乡融合制度要与基础制度环境——文化制度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高水平地发挥其制度绩效。

(3)文化制度直接影响城乡融合制度的变迁。

特定的文化制度往往与特定的生活方式、特定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制度都是影响城乡融合制度变迁的因素,其中文化制度的力量也是非常显著的。由于对城乡关系问题的认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城乡制度的出现。唯经济至上的文化制度不但会导致城乡文化的停滞不前,还可能导致落后文化成为当前文化的主阵地,严重腐蚀人的思想和灵魂,并对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城乡文化制度不公正现象的问题在于,相关制度的制定者只重视城市文化制度而忽视农村文化制度的建设,城市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反映了城市文化制度对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推动;与此相反,农村文化活动的匮乏和单一则反映出农村文化制度的落后与无力。[11]城乡文化制度的差别不但不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还会拉大城乡文化差距,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更不利于城乡主体的发展以及城乡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城乡融合制度的变迁。

总之,城乡融合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在整体制度环境下运行,在制定城乡融合制度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其所处的制度环境,要尽量与制度环境相匹配,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力;同时,城乡融合作为城乡发展的最终趋势,那么制度环境也要尽力去自身改善,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尽快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局面,尽快达到城乡融合。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5.

[2]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 保罗·R·格雷戈里,罗伯特·C·斯图尔特.比较经济制度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6.

[4] 阿兰·C·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4.

[5] 李松龄.经济制度与经济自由[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7):75.

[6] 对转型时期政治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危害的探讨[EB/OL].[2008-07-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32d930100btxv.html.

[7] 聂运麟.政治结构专门化分工与政治稳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5):47.

[8] 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9] 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M].肖晨阳,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0] 宋兰旗.文化制度对高校筹资制度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1):25.

[11] 李晓春.公正理论视域下的城乡差别[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

System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e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ZHOU Kai1,2
(1.College of Economics,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2.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interpret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achieve urban-rural integration.The integration produces under the certain conditions of society,economy,system and culture,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system environment.So the achieve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has direct relation to the system environment.Based 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system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system environment o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rom ecomomic system,political system and cultural system.

urban-rural integration;system environment;influence

F015

A

1009-3907(2011)09-0014-03

2011-07-15

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209号)

周凯(1982-),男,吉林双辽人,助教,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研究。

责任编辑:沈 玲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政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融合》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