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面食的故事——馍馍篇

2011-11-22贾保义

烹调知识 2011年1期
关键词:铺层狮头馍馍

山 西 贾保义文

山西面食的故事
——馍馍篇

山 西 贾保义文

雪花馍

雪花馍馍碎片片

古老罐罐捣蒜蒜

“雪花馍馍”原称“铺层馍馍”,是山西泽州高平一带传统发酵面团蒸食。这种面食由精粉、猪板油、葱花和花椒为主料配制而成。蒸熟后,趁热拍打成碎片,装盘上桌。此馍色如白雪,层如薄纸,软绵香甜,吃时用盐罐捣蒜泥汁蘸食别有特色,深为食者所喜好。说起铺层馍馍的来历还有个故事。

相传,高平县城东北羊头山上在泽州(晋城)通往潞州(长治)的大道旁,住着一户姓穆的人家,开着一间小小蒸食铺,日子过得倒也宽余。就是有一件不顺心的事,使老俩口每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原来他们有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担心百年之后没有接香火的人。所以老俩口每月初一、十五,要走很远的路,到舍利山清凉寺烧香拜佛,求菩萨赐给他们一个儿子。他们这种盼子心切的精神,感动了庙里的和尚。于是老方丈就将一个没爹没娘的小和尚送给他们做儿子,并起名字叫“补成”,意思是给穆家补个缺,成全他们九女一子十全十美。

小补成幼年随父学做各种蒸食品,因为他心灵手巧,再加之父亲的严格要求,学得了一手蒸馍馍的绝技。长大成人之后,他继承父业,继续开着蒸馍铺。由于他的技术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特别是他蒸的“皮白如雪,片薄如纸,味香爽口,形如雪片”的方卷馍馍,驰誉泽、潞二州,闻名高平城乡。一天,小铺进来一位教书先生和一位书童,他们吃了一盘方卷馍馍之后,先生自言自语地说:“真是名不虚传,味道美极了”。便问“叫什么?”补成错听成问他叫什么,他急忙回答:“叫补成。”先生听成“铺层”,哈哈大笑。本来先生问的是这种馍馍叫什么名字,因此大笑起来。便说:“虽然名字不好听,就像一堆碎铺层,可吃着美滋滋的。”于是让书童打开文房四宝,写了一副对联,亲自贴到小铺的门上。上联是“远看一朵白牡丹”,下联是“近瞧一堆雪花片”,横联是“铺层馍馍”。于是小铺名声越来越大,久而久之,铺层馍馍有了名声。后来才知道写对联的先生是泽州府知府大人。这就是铺层馍馍的来历。如今的铺层馍馍成为高平市的名点,这种名点经常出没在晋东南各大宾馆的宴席上,总觉的叫铺层馍馍这个名字不雅观,于是原晋东南地委秘书长王金保先生就把它改名叫“雪花馍”。

开花馍

明祖喜吃开花馍

皇后传艺御膳婆

“开花馍”,又名“笼饼”,亦称“白银如意”,“佛手如意”,是一种用小麦面粉蒸制成的古代食点。《随园食单》中有“千层馒头”;《清稗类抄》中有“山药馒头,荞麦馒头”;《晋书·何曾传》中有:“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宋高承《事物纪原》中有:“秦汉逮令,世所食,初有饼、胡饼、蒸饼、汤饼之四品。惟蒸饼至晋何曾所食,非作十字坼,则不下箸,方一见于此。以是推之,当出自汉,魏以束也。”从以上古籍中可以看出馒头的种类很多,晋何曾所说的“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就是不开花者不食,指的就是开花馒头。其实开花馍早在汉、魏时,山西就有了这种食品。

这种食品在山西上党一代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家境贫寒,随母逃荒到山西长子县慈林山翠屏村马员外家,当过雇农,放过牛,勤劳苦干,受人喜欢。有一天马员外厨娘家中有事,向员外请假一天。这天,中午没人做饭,于是员外让女儿秀英到厨房做饭,因马小姐经常到厨房帮厨,所以也学得几手。这天中午要吃蒸馍烩菜,一个人很忙,正在这时朱元璋挑水进来,他看马小姐一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就主动帮她洗菜、烧火。马小姐一看见朱元璋帮忙非常高兴。其实马秀英早就喜欢上了朱元璋,结果在往笼屉放馍坯时,马小姐心不在焉,光顾着看朱元璋,把蒸馍底朝上装在了笼屉上,结果蒸出的馍,顶部全开了花。马小姐一看这蒸馍都开了花,嫣然一笑,随手取出一个让朱元璋吃,朱元璋接住这开了花的馍,狼吞虎咽地吃了个光。马小姐边看边问朱元璋好吃不好吃,朱元璋说“好吃,这白白的馍,真象一支如意花,小姐的手艺真高。”马秀英说:“好吃,我以后经常给你蒸这种开花馍。”后来两人结婚后,马小姐随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军”。因此,朱元璋出征打仗,马夫人都特意制作香甜可口的开花馍交给随军厨师让朱元璋食之。

公元1386年朱元璋登上了皇位。一统天下后,在大摆庆功筵时,下旨让御厨做一道“白银如意”的点心。厨师不知怎么做,马娘娘非常了解朱元璋的生活习惯,才将制法告诉御膳房的厨娘,厨娘们就照着马娘娘的指点做出了朱元璋非常爱吃的“白银如意开花馍”。朝政群臣食后,赞不绝口。到了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执掌朝政时,每日早点都离不开这种“白银如意”。后来传到民间,就将这种因放白糖而使白面更加洁白且自然开花的馍改称为“开花馍”了。

朱元璋之子朱模沈简王曾在山西潞州皇城居住,经常独自一人游荡街巷,访察民情,饿了在小摊上吃些小吃,且最喜食“开花馍”。至今上党阳城、黎城、平顺等县一带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蒸食开花馍馍(也叫点心)。

狮头馍

龙妖做恶害人间

狮头勇士把妖降

“狮头馍”又称“花馍”,是山西阳城人喜食的一种传统蒸食品。它既是供品,也是礼品。因其形状如雄狮猛兽的头,故得名“狮头馍”。这种馍雪白柔软,香甜适口,烤干酥脆,入口即化,以其独特风味驰名上党。说起狮头馍还有一段神奇般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阳城县城东樊山有一个“龙泉洞”,洞里有一条黑龙,时常在夜间出没寻食。吃饱喝足后,便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年年夏秋季节山洪暴发,房倒屋塌,庄稼淹没,梯田冲垮,使许多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剩下的人只好哭天抹泪,听天由命。有一年夏天,小麦长势很好,丰收在望。突然有一天却雷鸣电闪,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山崩地裂,眼看一场灾难又要降临。家家户户只好上香祷告,求神保佑。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顶泥沙,冒狂雨蜂拥到老泉洞口求黑龙大发慈悲。妖就是妖,不但不停风住雨,反而变本加厉地喷云吐雾,张牙舞爪。这时有一位青年勇士,勇敢地跑到山顶上降龙捉妖,二者越战越勇,越打越急。而且雨越下越大,眼看勇士要被风雨冲垮,有被龙妖生吞活剥的可能,他的妻子急忙下山回家取防雨设备——草帽。因她心急火燎,一时找不见草帽,抬头一看,发现墙上挂着一只正月十五闹红火的狮头面具,便急忙摘下来,连跑带爬地给他男人戴在头上。不料狮头面具戴在男士的头上,吓得黑龙大叫一声,逃进洞里再不敢出来,一时间云消雾散,雨过天晴。众人兴高采烈地围住勇士,说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又问他是怎样降伏龙妖的。他说,就在我支持不住的时候,我老婆给我刚戴上狮头面具,龙妖则不见了。看来这龙妖怕雄狮猛兽,以后他再兴妖作恶,我仍就用狮头来对付他。为了避免龙妖再出来闹事,家家户户用白面做成馍捏成狮头形状,放在龙泉洞口,果然黑龙再也不出来了。就这样“狮头馍”成了阳城人民降妖的法宝。除逢年过节蒸些花馍吃外,平时老人祝寿、小儿百日,都要蒸花馍上香做供,以利避邪。

“狮头馍”自古以来久做不衰,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是一种发面的蒸食。它不仅松软适口,易于消化,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能消食,养脾胃,温中化滞,益气和血”,食后有益人体健康,故为人们喜爱。

猜你喜欢

铺层狮头馍馍
基于阶梯函数插值模型的复合材料层合板铺层优化设计
基于铺覆模拟的复合材料螺旋桨叶片分区域铺层优化
空空导弹复合材料舵面颤振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彩扎狮头传承调查研究*
铺层参数对复合材料电池箱盖模态和稳定性的影响
存在篮子里的馍馍“麦香依旧”——定边县实行第一书记“职级抵押”
“馍馍熟了再揭锅”——急于揭锅,会成夹生饭
谁动了我的馍
蒸馍馍
黎家狮上《非凡匠心》秀传家宝 再现狮王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