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积累”与转型社会中的媒介功能

2011-11-21

江淮论坛 2011年1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社会转型媒介

许 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资本积累”与转型社会中的媒介功能

许 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在哲学层面,“转型”具有异质杂陈、充满矛盾和自身不完备等特点,这使得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也造成社会所需的“转型资本”处于“缺失”状态。我国社会转型特征符合这些规律,充分发挥媒介功能,积累人力、社会、精神等资本,为社会顺利转型创造条件,不仅是转型社会中媒介需要具备的功能,也是媒介社会责任的主要体现。

社会转型;媒介功能;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精神资本

自改革开放启动社会转型进程以来,我国社会变迁加快,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种种新的社会问题。2003年后,我国社会转型进入新时期,需要重点解决好转型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为推进社会顺利转型创造条件。媒介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由于“转型”的规律性特征,促进社会顺利转型的种种条件即“转型资本”必然处于“缺失”状态。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介,由于其综合性的社会功能,位于逐步积累各种转型条件的交汇点上,因此,特定社会背景和传媒的特殊功能决定了转型社会中的媒介功能必然具有不同于非转型社会的根本规定性。本文将在解读“转型”的哲学意义基础上,结合我国转型社会特征,分析新时期媒介积累人力、社会、精神等重要“转型资本”,推进社会顺利转型进程的功能。

一、不确定性:“转型”特征的哲学解读

在哲学的视野中,“转型”是事物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根本性变化,其要义一是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性,二是发展变化的过程性,三是变化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因此,在“转型”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必然存在对“转型前”状态的否定,即从原初状态成为转型状态是第一次否定。但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次否定的并不构成“转型后”状态,而是必须经过对转型状态的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达到“转型后”的理想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转型期,就是对这种“转型”状态的社会描述,处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逻辑链条第二个环节中的转型状态的规律性特征决定了转型期社会的种种具体表现。

有许多学者已经探讨过这种转型状态的规律性特征。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认为,转型的特征有三个方面:一是异质性,即新旧因素的杂然并存;二是形式主义,即应然与实然不相吻合,有其名而无其实;三是重叠性,即分属不同发展阶段的功能重叠,一起发挥作用[1]37。这些分析较好地概括了转型的一般特征。从事物发展的角度看,“转型”表征着新事物兴起而旧事物尚未消亡,转型时期必然是新旧事物彼此交融,功能重叠发挥,名实不相符合,因此,“异质杂陈”不仅是对不同事物,也是对其功能和存在状态的共同概括。

但除此以外,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转型”还意味着此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而新的平衡状态尚未建立,因而必然是一种不平衡状态,甚至由于原始平衡状态的破坏,新旧事物之间性质不同,矛盾因此积聚,因而转型必然是充满矛盾斗争的过程。此外,由于旧事物受到挑战,虽未消亡,但其自足性已经被侵蚀;新事物虽已经出现,但还处在发展过程中,远不完善,这样造成新旧事物都呈现出不完备性的特征。由此看来,转型状态的共同规律性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异质杂陈,充满矛盾斗争和事物的自身不完备。

由于这些特征,事物的发展方向具备了不确定性,原初状态是确定的,因为它自有一套相应的系统,理想状态也是确定的,因为新的系统已经建立,但转型状态却是不确定的,因为旧系统已经破坏而新系统尚未完善。从辩证的角度看来,新、旧事物中都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而否定之否定却需要完成“扬弃”,即对旧事物精华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如果分别以A、B和a、b指代新旧事物中的精华和糟粕部分的话,转型在发展方向上便具有了四种可能性:

1.A、a组合:精华+精华

2.A、b组合:精华+糟粕

3.B、a组合:糟粕+精华

4.B、b 组合:糟粕+糟粕

由此可见,转型的诸种规律性特征使得事物在整体发展方向上充满了不确定性,从事物发展的角度看,规避不良的B、b组合,争取理想的A、a组合便是转型期间要努力达到的结果。把握转型在哲学层面的规律性特征对于深入理解转型社会提出的种种挑战及其积极应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资本缺失:转型社会的必然产物

社会转型特征是哲学层次的转型规律在社会领域的具体表现,异质杂陈、彼此矛盾、自身不完备亦必将成为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特点,这使社会发展方向充满了不确定因素,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条件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结果。

1.“转型社会”及其特征

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是社会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的根本性变化过程。对我国而言,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全方位转变,哲学层面的转型规律特征将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特征正是如此。在先后经历了转型的启动期 (1978-1983)、推进期(1983-1992)、加速期(1992-2002)后,我国社会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结构、情感状态、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利益集团的分化,群体性事件的增多,价值取向的多元便是转型规律性特点的必然结果。2003年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调整新时期,对转型期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成为一大工作重点。

在具体内容上,社会转型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内容,宏观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观念、组织的转型,微观上包括个体人格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转型[1]12。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表明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相应的社会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同样,实现宏观和微观的社会转型需要相应的基础条件,即整体的社会转型作为“上层建筑”,只有在具备了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础条件后,社会才能顺利转型,因此,提供社会转型的条件是促进社会顺利转型的前提。

2.“转型资本”及其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和土地一样,“资本”属于物质资源,是用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或生成更多财富的财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家具有追求更多的财富的本性,这就要求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从个体小规模生产到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转型,而实现这种转型也需要提供相应的基础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供给资本,足够的资本可以促进资本家完成生产方式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资本可被称为“转型资本”。

在社会领域,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促进社会发展和转变的条件,而且,这些条件自身的变化能够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是”能够带来发展的发展”,或“能够促进转变的转变”,在本质上具有了“资本”的性质,只不过这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资本——转型资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在一个社会结构中,物质资本、精神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是最重要的几类资本,结合前述转型的宏观和微观内容看来,转型社会只有在物质、精神、个人和社会方面的资本条件具备后,才能实现顺利转型,迈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但是,“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2],已经成熟的现代社会具备了种种条件,因而是稳定的,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却因转型规律的作用容易导致不稳定。如同资本常常处于稀缺状态,使得许多资本家并不能顺利实现从小到大的生产规模和方式转换那样,在容易引起不稳定和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转型社会中,异质杂陈、矛盾斗争和自身不完备等问题需要一系列“资本”条件去解决,但这些条件在转型社会中并不充分,这正是转型不能完成或转型过程可能无限延长的原因。因此,可以认为,“转型资本”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是转型社会的一组重要矛盾,“转型资本”的缺失是转型社会的重要特征,包括媒介在内的处在转型社会中的各个社会部门也必然参与在积累“转型资本”、推进社会转型的历史潮流之中。

三、资本积累:转型时期的媒介功能

传媒在社会发展中承担重要责任,这与其在社会系统中的特殊位置不无关系,传媒强大的影响力辐射四方,处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的交叉点上,因而也处在培育物质、精神、人力和社会资本的交叉点上,多元交叉的特征和优势使得传媒能够促进四类资本的积累,在转型社会中,传媒的社会责任应当在积累转型资本中体现出来,从而在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在物质资本方面,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传媒蓝皮书》统计分析,我国传媒产业2009年收入达4907.96亿元,比2008年增长16.3% ,预计2010年的总产值将为5620亿元,相比于2004年的2108.97亿元已经翻了一番多,为社会发展创造和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但“一个国家的艺术和知识产品的价值,远远超过它们所带来的财政收入”[3],媒介载体的价值不在其“能指”,而在其“所指”,即广泛的传播效益,转型期间媒介的资本积累价值更重要的体现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精神资本这些方面。

1.积累人力资本

传媒大亨默多克认为,媒体对国家和企业的作用绝不仅仅是赚钱,而在于能够对其所属的社会起到持续推动作用,他强调指出,媒体的真正意义和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力资本:能够从根本上持久地加强公民和社会的实力”[3]。对于转型期社会来说,提高和积累人力资本是媒体重要功能和责任。

(1)人力资本的基本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系统研究了人力资本,并把它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学看来,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它不仅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而且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对GDP的增长具有向物质资本更高的贡献率。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高得多,美国的平均人力资本甚至占到其人均社会财富的近60%。因此,在社会转型中,在注重物质资源生产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对于提高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竞争的形势下,多层次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富,具有较高文化科技水平而又富有文明教养的国民是促进社会转型的根本推动力量。

(2)媒介在积累人力资本中的作用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更是如此。我国曾经依靠劳动力数量取得了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劳动力数量增长减慢的趋势,这种“人口红利”的空间将逐渐变小,劳动力数量的贡献率将越来越小,而劳动力质量的贡献率将越来越大,未来将形成巨大的人才资源缺口。而要将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要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在于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为适应未来竞争需要,我国突出了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要求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传媒社会联系广泛,具有传递社会文化遗产,进行社会教育的天然优势,在提升人力资本中具有成本低而效果好的优点。在对传媒功能的经典论述中,社会教育和社会监测、组织协调、提供娱乐一起成为传媒的主要功能。在历史上,不仅在美国,英国的BBC、法国的国家电视台也都重视通过传媒开展公共教育,提高了国家的人力资本,促进了社会发展。在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我国,充分发挥传媒功能,对于全面提高人民素质,建设总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提升、能力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缓解老龄社会带来的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积累社会资本

在结构复杂,功能多样,问题增多的社会环境中,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更显重要,媒介因其特殊属性,在积累社会资本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

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针对个人而言,指个人“得以获取利益的社会关系资源的总和”,经过布迪厄、科尔曼、林南、帕特南等学者从不同学科的研究,社会资本从个人层面上升到集体层面,即认为在人的社会性群体关系中,也存在可以带来利益,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关系资源,而且这种属于群体的社会关系资源比属于个人的关系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更为重大。这种社会资本同样需要投资,并且在市场和社会发展中可以得到回报。因此,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与有效惩罚、权威关系、社会组织等。

可以看到,属于社会群体的信任关系、责任意识、社会组织化程度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这些社会资本具有社会整体性和流动变化性,但对经济发展、政治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经济社会领域,一个国家国民的诚信水平和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我国加强社会资本积累的紧迫性

在社会转型期间,原有的家庭、地域和血缘基础上的初级社会群体影响力减弱,人们往往基于业缘关系成为一个联系松散的聚合体,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行为越来越功利化,使得人际关系趋于淡漠,个人独立能力的增强和流动性的增大也使得原有的社会资本受到了较大冲击,因而建构社会资本,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促进信任关系和责任意识的形成,是实现社会稳定、促进顺利转型的必要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需要高度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以2010年上半年连续发生的多起针对幼儿和小学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为例分析来看,一方面,校园暴力事件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积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个体层面爆发的结果,另一方面,极少数困难群体在希望——失望——绝望的无助心态下选择报复社会来发泄不满的事实从逆向提示人们,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滞后,社会救济手段的缺乏,尤其是人与人之间诚实互信,尽责互敬,友爱互助等“社会资本”的缺失,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究其根源,改革过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建设不足,个体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后相关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体系不健全,市场经济环境下价值观念的变化等都是导致问题的原因,加强社会资本积累显得十分迫切。

(3)媒介在积累社会资本中的作用

在一般社会状况下,社会组织协调是媒介的重要功能,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建构是媒介发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先决条件。因此,转型社会中的媒介不仅是一般地发挥社会组织协调功能,还要积极引导,为转型社会积累必要的社会资本。实证研究也表明,在美国,通过媒介传播“后备司机”观念(指在聚会时,在大家都饮酒的情况下,留下一人不饮酒,作为后备司机为大家服务,减少交通事故),促成了互助意识、责任意识等社会资本的形成,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率,促进了社会的秩序化和进步。

结合我国的实际看来,社会资本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媒介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新闻报道、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培育社会诚信环境,提高公民责任意识,推进社会组织化程度,促进社会利益诉求机制和矛盾调处制度的健全完善等,为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现实作用。从根本上看来,社会资本积累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高度一致性。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具体要求,很多属于社会资本的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视社会资本积累,对于减少悲剧,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和科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积累精神资本

“精神资本”起初是具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概念,宗教人士往往把对神的观念和信仰看做一种精神资本,这种精神资本能主导人的意识,并以之来解释整个世界,能够使人获得强大精神力量。后来的研究使精神资本内涵更加丰富。

(1)精神资本的内涵

学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种主观力量,不仅宗教信仰,而且个人、组织和社会的精神信念所产生的影响和力量对于凝聚人心、维系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是更广泛层面的精神资本。在个人层面,对于高尚生活目标和特定理想的追求,对道德的持守,都可以看做精神资本。英国还曾鼓励国民每天通过与亲人朋友联络感情、积极运动、培养爱好、保持好奇心等一些具体生活事件来增进精神健康,积累精神资本。[4]更重要的是,精神资本不仅对于个人生活满意度指数有较大影响,在宏观层面,精神资本对团体和组织绩效乃至于国家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对企业的数据调查表明,良好的企业文化、独特的企业理念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员工生产率,激发创造性,开发个人潜能具有积极作用,精神资本状况不同的同一企业劳动绩效差距可达数倍之多。[5]

在国家层面,精神资本的作用可体现在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国内主要体现为国家塑造共同理想,建设维系社会的文化信念等方面。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此的分析十分深刻。一方面,文化信念是力量之源。葛兰西在解释文化观念时指出:“德·桑克蒂斯曾说:‘缺乏力量,因为缺乏信仰,缺乏信仰,因为缺乏文化。’但这里的文化是指什么呢?它无疑是指彻底的、统一的和民族普及的‘对生活和对人的观念’,是某种世俗宗教,是某种哲学,它应该名副其实地成为文化,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生活方式、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 ”[6]41这表明,文化观念固然是思想意识中的产物,但具有实践性,能够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源之一,因而创造这种精神文化观念条件是国家职能的组成部分。在葛兰西看来,“一个社会集团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它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统治者和作为文化和道德的领导者。 ”[6]42这就是说,同通过暴力机关实现统治者相比,作为文化和道德的领导者,塑造影响人的共同文化,提供维系社会的精神力量,正是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

在国际上,约瑟夫·奈在其《软实力》一书中认为,“力量,就是影响他人、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力量有两种,一种是以经济、军事为主的硬力量,另一种是由国家的价值信仰、政策制度、观念等精神条件形成的“软力量”,后者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内在吸引力,现代社会和国家的竞争越来越超越硬力量的比较,向软力量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竞争发展。这种以“软实力”方式体现的精神资本是国家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巨大作用。

(2)我国重视精神资本积累的必要性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文化价值取向朝多元化发展,整体看来,形成了政治性的主导文化、商业性的大众文化和专业性的精英文化杂糅并生,彼此交融的局面,在价值观念上也呈现传统价值观、市场价值观、专业价值观共同存在的局面[7]。这种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社会的凝聚性,推进社会的离散性,对维系社会的精神支柱需求更显迫切。以几个月前沸沸扬扬的“张悟本现象”为例来分析可见一斑。张悟本能以质量不高的养生书籍占领较大市场,蒙蔽相当多的群众,引起一定的社会混乱,暴露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在精神产品满足受众需要即精神资本的建设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的问题。

这首先表现在适应群众需要的精神产品的缺位。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受众发生了诸多变化,其需要也有了转变,从求生发展到求知、求趣、求解。但目前与群众需要相适应的精神产品供应不足,落后于群众的需要,形成较大的精神空白,使得张悟本等乘虚而入。其次,吸引受众的精神意识引导方法的缺乏。张悟本不乏吸引人的传播推销方法,既有粗浅的道理,也有激情的渲染,而且事关个人切身利益,故影响力迅速扩大。反观当前我国在精神意识方面的引导,还存在宣传色彩重,形式缺少创新,在受众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原来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还需要丰富多样化。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辨证精神意识引导态度的缺失。要么是出于经济利益,迎合受众需要,丧失自身主体性,由市场控制,要么出于管理需要,宣教色彩较重,较少考虑受众的接受状况。因此,在转型社会条件下,如何以适合人民需要的精神产品,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引导社会精神意识方向,张悟本现象从反面给予了我们一些警示和启示,也表明了精神资本积累在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

(3)媒介在积累精神资本中的作用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运行的宏大系统结构,需要有维系其社会成员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观念,媒介的社会影响力使之具有凝聚社会,引导精神意识的天然优势。因此在形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如同默多克所说:“媒体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它能够把全国各地,哪怕是最遥远角落里的人们凝聚在一起。”[3]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也十分重视利用大众媒介的这种功能来实现和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在现代传播技术大大发展的情况下,国家能够通过对传媒行业的掌握和控制,直接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并在国际上争取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在实际工作中,媒介正是通过提供事实信息,形成意见环境,塑造社会个体心理结构等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国际传播影响力,在积累社会精神资本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媒介化社会”趋势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于转型社会中的媒介而言,不仅要发挥媒介的一般功能,还要发挥特定时期媒介的特殊功能,承担促进社会顺利转型的历史责任。转型社会的多样性、矛盾性和不完备性等特征必然导致各种“转型资本”的缺失,因此,树立媒介新的功能观念,充分发挥媒介“资本积累”作用,对于促进社会顺利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1.

[3][美]默多克.传媒产业的价值[Z].在中央党校的演讲,2003-10-8.

[4]新华网.英倡议国民积累精神资本,每天做5件事提升心情 [Z].详见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10/23/content_10239119.htm.

[5]罗卫东.论现代经济增长与“精神资本”[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6]刘伯高.政府公共舆论管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7]隋岩.多重复合的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意识形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责任编辑 焦德武)

G206.2

:A

:1001-862X(2011)01-0128-06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究”(08AXW004)

许海(1975-),男,湖北荆州人,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社会转型媒介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
新自由主义服务于霸权掠夺的本质探析——基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资本积累视角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与社会责任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