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看语言的包容性*
2011-11-21陶红梅
陶红梅
(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从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看语言的包容性*
陶红梅
(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语言包容性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必需具备的特性。本文从音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法和中式英语法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指出英语之所以成为现代世界强势语言,是因为其所具有的较强包容性。
包容性;英语;汉语;借词
英语属印欧语系 (Indo-European family),包括大部分欧洲、北印度语言,在南北美洲和澳大利西亚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英语在四百多年的时间里,由日尔曼语族的一个小语种演变成国际通用语,“它‘出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在它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两次差点儿被消灭,但是今天它却成了一种全球性的语言。”[1]。英语之所以成为当今全球通用语,除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基础做后盾之外,还有其语言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本研究以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为起点,探讨语言的包容性,旨在挖掘词汇变革的内外部因素,为英语词汇研究,及语言包容性研究提供理论及实际参考。
一、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汪榕培、常骏跃(2001)在“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一文中对汉语词汇进入英语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文中指出,根据文献记载,最早进入英语的汉语词汇是公元888年的silk。而此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silk也开始派生出一些相应的词和词组,如silky,silkily等。随着贸易的发展,茶、瓷器等商品被介绍到西方,进入英语的汉语词汇进一步扩大。此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中西方交流的加强,英语中的汉语词汇不断增加,并发展至今[2]。
一般来说,英语中的汉语词汇主要由音译、意译、音意兼译、中式英语等四种形式。
(一)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英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根据中国普通话(由于历史原因,相当一部分是由我国北方方言和南国八大方言),按照汉语词的音节,用英语中发音与之相近的词直接译过来。音译法一般用于翻译汉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货币名称和度量衡名称。
在汉语与英语接触的初期,即17世纪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与外国的往来主要是通过广东广州和福建厦门这两个港口。这一时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与当地当时的贸易、风俗、饮食、传统等有关;很多是粤、闽等地的方言词语,因为方言词的音、义被直接或间接借入英语,这些借词主要以音译词为主,也就是音译法[3]11-18。
如:Lychee或litche (1588年来自 “荔枝”),Sampan(1620 年来自“舢板”),Yin yang(1671 年来自“阴阳”),Sycee(银锭,1711 年来自“丝”),Petuntse(1727 年来自“白墩子”),Kaolin(1727 年来自“高岭”),Longan(1732 年来自“龙眼”),Tai chi(太极拳,1736 年来自“太极”),Suan-pan(1736年来自“算盘”),Tao(道家学说的道,1736 年来自“道”),Yamen(1747 年来自“衙门”),Souchong(一种中国红茶,1760年来自 “小种茶”),Typhoon(1771 年来自 “台风”),Paktong (一种钱币,1775年来自“白铜”),Tung(油桐属桐树,1788 年来自“桐”),Whangee(一种竹、黄竹,1790 年来自“黄藜”),Pe-tsai (1795 年来自 “白菜”),Feng shui(1797 年来自“风水”),Kowtow(1804 年来自“叩头”),Wampee (一种果,1830 年来自 “黄皮”),Taipan(大商行的总经理,1834 年来自“大班”,旧中国洋行老板),Kylin(1857 年来自“麒麟”),Tofu(1880年来自 “豆腐”),Chop-suey(炒杂烩菜,1888年来自 “杂碎”),Ho-ho bird (1901年来自“凤凰”),Chow mein (1903 年来自 “炒面”),Tuchun(1917 年来自“督军”,官名),Mahjong 或Mah-jong (1920 年来自 “麻将”),Bok choy(1938年来自 “白菜”,比 Pe-tsai常用),Gung ho或gung-ho(同心协力、合作,1939 年来自“工合”),Won ton (馄饨,1948 年来自 “云吞”),Dim sum(1948 年来自“点心”),Wok(1952 年来自“镬(炒锅)”),Kung fu 或 Kong fu(1966 年来自“功夫”),Toumingdu(透明度,来自1980年代中英谈判期间用语“透明度”),
此类词汇占汉语进入英语所有词汇比例最大。 还有:Cheong-sam (长衫),Confucius(孔夫子),Dingho (顶好),Ginseng (人参),IChing (易经),kcolie(苦力),Lao-tzu(老子),Tong(秘密组织,帮会,从汉语“堂”派生而来),Jiaozi(饺子),Lemonade(柠檬),litchi(荔枝),congou(工夫茶),sycee(银锭),loquat(枇杷),hong(商行),yamen(衙门),lama(喇嘛),longan(龙眼),chop suey(杂碎),typhoon(台风),shanghai(拐骗),kaoliang(高梁),mao-tai(茅台酒),kaolin(高岭土),Shanghai(上海),LeiFcng(雷锋),mu(亩),zhang(丈),cun(寸).chi (尺),fen (分),yuan (元),jin (斤),tea(茶),tsatlee(生丝),congou(功夫茶),olong(乌龙茶),bohe(武夷茶),hyson(熙春茶),china(瓷器),ketchup(番茄酱),chowmein(炒面),1itchi(荔枝),longan(龙眼),mango(芒果),Ching-ming(清明),Cantonese(广东人/广东话),yen(瘾),colie(苦力)等等。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按照属性分类,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历史文化:xiucai(秀才),yamen(衙门),dazibao(大字报),fenghuang(凤凰)等。
(2) 文体娱乐:pipa (琵琶),erhu (二胡),wushu(武术),gongfu(功夫),Tai Chi(太极拳),yang ko (秧歌),weiqi (围棋),mahjong (麻将),qigong(气功),sampan(舢板),yen(瘾、渴望),pinju(评剧),Yuju(豫剧),Erhuang(二簧),Huiju(徽剧),hanju(汉剧),Jingbai(京白),dan(旦),sheng(生),wudan(武旦),chou(丑),qinyi(青衣),hualian(花脸),daomadan(刀马旦),caidan(彩旦)等。
(3)衣食住行:cheongsam(旗袍、长衫),jiaozi(饺子),chow mein (炒面),won ton (馄饨),Wu Liang Ye(五粮液),Maotai(茅台酒),longan(龙眼),kaoliang(高粱),litchi(lichee)(荔枝),ginseng(人参)等。
(4)风土人情:feng shui(风水),kang(炕),kowtow(叩头)chop suey(炒杂碎),Cantonese(广东话/广 东 人/广 州 的 ),Hainanese ( 海 南 人 ),Chingming(清明),typhoon(台风)等。
(5)度量单位:yuan(元),jiao(角),fen(分)等。
以上英语中的汉语借词都是纯音译词。由于英语和汉语是两个不同的语种,汉语的组词规则复杂,具有一字多音多义、一音多字多义等特点,声调的不同也会导致词义和用法的不同。英语在运用音译法时,必须了解这个词产生的文化背景,掌握这个词的用法特征,才能恰如其分地用好用活汉语源外来词。
(二)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
有些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是在构成上保留汉语的内部形式和形态结构,同时用英语的词素或词汇进行逐字(词)对等翻译出来的词。
如:Peking duck(北京烤鸭),brainwashing(洗脑),Eight legged essay (八股文),Four books (四书),Five Classics(五经),dragon-boat festival(龙舟节),soy sauce (酱油),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soybean milk(豆浆),bird nest soup(燕窝),spring roll (春卷),red bean (赤豆),milletgrass (粟草),plain-boiled water (白开水),puffed rice(爆米花),bean flour(豆面),glow worm(萤火虫),white iron (白铁),goldenmillet dream (黄粱梦),to fire the first shots (打头炮),the Northern Expeditionary Army (北伐军),paper tiger (纸老虎 ),long march ( 长 征 ),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百花齐放),work units(工作单位)等。
通过意义法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反映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等状况。
(1)文革时期:big leap forward(大跃进),Red Guard(红卫兵),the Gang of Four(四人帮),bare foot doctor(赤脚医生),Little Red Book(毛主席语录),running dog (走狗),the Cultural Revolution(文 化 大 革 命 ),political duty (政 治 任 务 ),counterrevolutionary(反革命的)等。
(2)改革开放初期: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opendoor policy (开放政策),one country, two system(一国两制),enter by the back door (走后门),official profiteering (官倒),iron rice bowl (铁饭碗),to get rich is glorious(致富光荣)等。
(3) 改革开放中期:charge (充电),macro economic control system (宏观经济管理体制),triangle debt/chain debt(三角债),two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construct clean polities (廉政建设),township enterprise ( 乡 镇 企 业 ),state-owned industries (国有制企业),a collective ownership employee(集体所有制工人),floating population(流动人口),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菜篮子工程),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 (计划经济 ),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小康水平),enterprise contracted production system(企业承包责任制),knowledge economy(知识经济)等。
这类词汇带有中国特色,虽然在语法方面符合英语国家的习惯表达,但对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它们听起来仍然像外来词,不易为英语国家人理解,没能完全融入英语中而被广泛使用。因此,这些词汇在使用时通常用黑体字、斜体字或加引号来表示,有时还加以同位语等形式附上解释。
(三)音意结合法 (combining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音意结合法就是既要表达原有词汇的含意,又要尽量保留原有词汇的读音。其构成方式是:两个汉语词合成,一个是意译词,一个是音译词;仿照原汉语的形式和构词规则直接借用到英语词汇里;或者按照英语的构词形式对特定的汉语词汇音译后进行构词。ton hour(吨时),ton sea mile(吨海里),Confucianism(儒教)等。
(四)中式英语法(Chinglish)
中式英语法的主要来源是机械式的汉英转换。中式英语是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中式英语在英语被称为“Chinglish”,是汉语及英语的英文混合而成的合体字。一些常用的中式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lose face(丢脸)等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洋泾浜语言。
汉语里有很多比喻生动,且具有很强民族色彩的成语。有时汉语成语从形式到意义被直接搬进英语,构成新的英语成语。如:fiery tree and silver flowers(火树银花),besiege wei to rescue zhao (围魏救赵),cure the sickness to save the patient (治病救人),tear down the east wall to repair the west wall(挖东墙,补西墙),destroy the old and establish the new(破旧立新),bolt the door and beat the dog(关门打狗),Cut the foot to fit the shoes(削足适履), recruit men and buy horses(招兵 买 马 ),lower the banner and muffle the drum(偃旗息鼓), a leaf before the eye shuts out Mount Tai(只见树木,不见森林),sweet words and honeyed phrases (甜言蜜语),topple the mountains and over the seas(排山倒海),cut the weeds and dig up the rots(斩草除根),fall behind Sun-Shan(名落孙山),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skins(鸡毛蒜皮),drink the northwest wind(喝西北风),donkeys lips don’t match horses jaws(驴唇不对马嘴),throw a long line to catch a big fish (放长线, 钓大鱼),wind, well water doesn't intrude into river water(井水不犯河水),flowers, snow and moon (风花雪月),,good fortune lies within bad,bad fortune lurks within goo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内忧外患),pick up the sesame seed, but overlook the water melons (拾了芝麻,丢了西瓜),the benevolent see benevolence and the wise see wisdom(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由于中式英语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而不能被以英语为母语者所接受。
随着全球范围内汉语热的兴起,汉语词汇已成为英语新词汇的主要来源之一。《牛津英语词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汇已有一千余条。正如“全球语言监督”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它现在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根据全球语言监督的统计,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近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这些新词和词组,不用向母语为英语的人士特别解释都能被理解。
二、语言包容性
语言包容性是指一个民族的语言对他民族语言所具有的开放性品质,根据本民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他民族语言积极、主动、有效地吸收和接纳,以丰富本民族语言,使本民族语言多元共存。语言包容性体现了一种语言对他民族语言的尊重、平等对待,不考虑民族身份的贵贱、种族优劣、性别歧视、政治对峙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开放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一种语言的包容性又受其文化制约,呈现强弱态势。一个固步自封、恃才傲物的民族的语言包容性要比思想开放、与时俱进的民族语言包容性弱。
从以上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方法可以看出,英语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语言。纵观英语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它都毫不例外地大量吸收外来语,以丰富自身词汇,使自身的词汇在注入新的血液后蓬勃发展。无论是古英语时期(Old English)的古诺尔斯语借词、拉丁语借词,还是中古英语时期(Middle English)的法语和拉丁语词汇的大量涌入,还是现代英语时期(Modern English)的几十种语言借用语汇,如印第安语、中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中国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英语的包容性[3]56-57。
语言的存在总是以满足和符合当时人们社会交际的需求为前提的。当一个民族的自身语言已不能满足其社交需求时,它可能就会向他民族语言借贷。“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4]。因此,英语的包容性是社交需求的产物。
三、结语
汉语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用法的灵活性决定了英语吸收汉语在方法上的多样性。音译法、意译法、音意结合法和中式英语法只是英语吸收汉语词汇的几种主要方法。
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沟通机会也越来越多,二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相互间的包容性不仅会体现在词汇里,也将在语音、语法上有更多更加充分的体现。英语和汉语的相互融通是二种语言发展的必然规律。
[1]费尔南德·莫塞.英语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3-5.
[2]汪榕培,常骏跃.英语词汇中汉语介词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75-81.
[3]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21.
H31
:A
:1001-862X(2011)01-0188-04
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7-08D24)
陶红梅(1962-),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