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庐山
2011-11-21马明晖
●马明晖
山,可以攀爬;山,可以浏览;同样,山也可以阅读,因奇秀而甲天下的庐山,有阅不完的历史,读不尽的文化,如同一部天书吸引了我的目光。
初秋时节,我就像一位好奇的读者,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庐山这部书,仰面而观,山高难测,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汽车沿着公路盘旋而上,路不宽,仅容得两车并排通行,路面上铺有柏油,倒还平整,只是急弯颇多。随行导游介绍说,当年毛泽东主席上庐山时,特地准备好四盒火柴,车每拐一道弯,就扔下一根,到达山顶,盒里还剩下四根火柴。那时的火柴每盒刚好一百根,故这条盘山路应有396道弯。此说法不知真假,但“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诗句当是佐证。
车窗外,绿树簇荫下,不时有一幢幢白墙红瓦的别墅一闪而过。这座位于火炉边上的清凉世界,自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建造第一幢具有欧陆风格的别墅以后,几十年间,英、法、美、德、日等国陆陆续续在山上建造了近千幢具有异域风格的别墅,为偏远山坳中的牯岭镇刻了“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称。各式别墅依山而建,掩映在绿树红花深处,高低参差,姿态不一,其间不乏近代名人政要的居所。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屋,可能就与某叱咤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著名的“美庐”别墅由于当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先后在此居住过,更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远观庐山,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立。近阅庐山,就仿佛走进历史的长巷,在这贯通古今的时间隧道里时时处处与历代鸿儒群贤谋面。游花径、访草堂,觅白居易的影踪;眺望天桥,耳畔依稀闻得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此交兵时金戈铁马之声;探仙人洞,寻“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妙处;登五老峰,品李白“青天削出金芙蓉”的意境;于“飞流直下三千尺”处,但见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伫足庐山大礼堂,昔日召开会议时的隆重场景历历在目……一一读过去,眼前是秀美的奇峦飞瀑,脑中是名人骚客的诗文,历史事件、文化感悟与山光水色共同构成宁静深挚的默契。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但我们一行人却舍弃了游人如织的秀峰,绕道前往曾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最早为唐朝李渤兄弟隐居读书之处,因李渤养一白鹿,颇通人性,加之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故此得名。
穿经由明代正德年间文学家李梦阳题写的“白鹿洞书院”横额的院门进到院中,这里少了摩肩接踵的游客,使人顿觉神情静穆。书院傍山而建,以圣礼殿为中心,三百余间屋舍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的庞大建筑群掩映在参天古木中,棂星门高大精美,颇具清雅淡泊之气。置身于书院,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徜徉于朱子祠中,心顿时沉静下来,沉浸在儒家理学的长河里,感受一种精深文博的厚实。出了院落,坐于枕流桥畔小憩遥望独对亭,潺潺溪水从脚下流过,正可谓,无市井之喧哗,有泉石之胜境。感慨此地确是读书修身的好处所的同时,对游人罕至的身影,内心又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酸楚。
是的,山是可以阅读的。阅读庐山,奇松怪石流云飞瀑,显其外秀;故居遗迹碑文石刻,透其惠中。山,倘若失去了浑厚的文化积淀,就像庙宇没有了晨钟暮鼓,少女没有了流盼的眼神,就少了一种韵味,少了一种风情。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