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诗总集百年研究进程

2011-11-20刘和文

中国韵文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学报诗歌

刘和文

(安徽师范大学 图书馆,芜湖 安徽 241003)

清诗总集是清代诗歌的主要载体,保存了大量的清诗及其相关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史料的重要文献。清诗总集研究现状,夏勇《清诗总集研究的历史回顾》[1](P1-3)一文基本勾勒出自清以来清诗总集的研究轮廓。笔者根据所收资料,借鉴时贤的研究成果,对清诗总集研究状况和主要特征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从国内外研究来看,清诗总集的研究状况主要表现在清诗总集总体概貌研究、清诗总集文献价值研究、清诗总集与诗学研究和清诗总集的整理及其它方面研究等方面,本文着意对此作出梳理。

一 清诗总集总体概貌研究

清诗总集最早受日本学者关注,著名汉学家神田喜一郎 1922年撰文《关于清诗总集》,将六十馀种清诗总集按不同时期和类型进行考叙,概述了清诗总集的基本情况。[2]其后,松村昂《清诗总集 131种解题》对所见 131种选本作了题录,并附有清诗总集一览表、人名索引等;且于 1991年 8月以活页的形式进行增订,标题改为《清诗总集 138种解题》。[3]是书在国内产生深刻影响,朱则杰先生对其作了客观的评价,指出《解题》资料具有可靠性、科学性,总集编辑者、序跋作者及重要诗人生平考证详尽,编辑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有意识地总结清人诗歌总集与清代文学、诗歌发展的内在联系等四个方面的特色。[4](P281-282)清风将《清诗总集 131种解题》的引言和结语两部分翻译,介绍了该书基本情况,并附其中一种日本学者编选的清总集解题作为示例,以飨读者。[5](P48-49)美国 Grinnell Co llege(郡礼学院)谢正光先生与香港中文大学佘汝丰先生编著的《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是清诗总集研究的力作,是书仿朱彝尊《经义考》例,每种依次介绍编者简历、著录与版本情况,全文过录原书的序跋及凡例等有关文字,间附按语,从而使读者对清初的全国性清诗总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集中考察清初的全国性清诗总集 55种,并附录了所收“清初诗选集庋藏一览表”和“清初诗选待访书目”,涉及清初诗歌总集 25种。[6]钱仲联先生和汪世清先生充分肯定了该书的意义和价值,并在学界掀起了清诗总集研究的高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该书所收清初人选清初诗和原文序跋进行补遗、指正,陆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平议》,指出《汇考》所录原书序跋有遗漏,并列举《名家诗永》、《昭代诗存》和《遗民诗》三处。[7](P420-432)潘承玉《〈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六补》依《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体例增补了康熙间刻本 5种,乾隆初稿本 1种;并列待访书多种,作为该书的补充。[8](P64-72)①5种刻本即:汪一言、章子愚《国朝诗选初集》六卷,康熙二十七年(1688)喻义堂刻本;缪肇甲、黄泰来《国朝诗传初集》十卷,康熙间问月楼刻本;聂先《百名家诗钞》五十九卷,康熙中期刻本;朱观《岁华纪事》二卷,《二集》二卷,康熙三十六年刻本;胡孝思《本朝名媛诗钞》六卷,康熙五十五年凌云阁刻本,乾隆三十一年重刻本;王植《国朝诗林》一、中、下三卷,乾隆初稿本。朱则杰先生以《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为背景,对《独赏集》、《离珠集》和《带经楼诗选》三种可能已佚的清初诗歌总集与相关问题进行了考辨。[9](P16-23)其《〈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待访书目”考论》分别对周京《近代诗抄》,王特选《国朝诗隽》,徐崧、汪文桢、汪森《国朝诗风》、《诗风》,田茂遇、董俞《高言集》,徐崧《云山酬唱》,就“编辑者”、“书名”、“卷数”、“所据数据”等存在的问题做了辨正,同时对所涉及相关问题进行梳理。[10](P82-88)又撰文增补了屈大均《麦薇集》,梵林《诗遁》,毛会建《清风集》,徐崧《缬林集》,朱彝尊《今诗综》五种佚著的序跋。[11](P332-337)且依照《汇考》体例,将魏宪《诗持二集》、《四集》,邓汉仪《诗观初集》、《二集》、《三集》和王士禛《感旧集》补遗了原书未录之序跋。[12](P42-45)另外,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启发,清诗总集概貌的考述颇受关注:如谢正光《试论清初人选清初诗》对清初的诗歌总集作了整体介绍;[13](P171-183)朱则杰先生《清诗知识》第三辑评述了大约五十种有代表性的清诗总集;[14](P2)又《清诗总集考证三题》就夏云鼎《前八大家诗选》,吴炎、潘柽章《今乐府》,顾有孝《闲情集》及朱彝《明诗综》、《静志居诗话》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考证;[15](P1-3)又《〈四库全书总目〉五种清诗总集提要补正》对《四库全书总目》中五种清诗总集提要进行补正;[16](P91-94)《〈四库全书总目〉十种清诗总集提要补正》对《四库全书总目》所著录清诗总集进行补正;[17](P72-78)①十种包括:托名钟惺、谭元春《明诗归》、陈增新等《柳洲诗集》、李绳远《澄远堂三世诗存》、王辅铭《国朝练音集》、黄宗羲、倪继宗《姚江逸诗》、朱彝尊《洛如诗钞》、王企埥《四家诗钞》、邵长蘅《二家诗钞》、吴定璋《七十二峰足征集》和东八斗等《湖陵江集》。《清诗总集佚著五种序跋辑考》以《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和《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著录为基本标准,对其中未见著录的清诗总集,取了五种清诗总集的序跋予以辑录,并酌加考证。[18](P25-28,40)②五种即:朱鹤龄辑序《寒山集》,钱澄这辑、引《南音集》,张履祥辑、题后《诗存》,陈确、查乐继辑,陈确序《同人诗草》王抃、王摅撰,钱谦益引《二王子今体诗》。其后列出王士禄、王士祯《琅琊二子近诗合选》,王撰《娄东王氏诗钞》,王摅《娄东后十子诗选》,又名《积薪集》。

二 清诗总集文献价值研究

清诗总集文献价值研究主要表现在总集版本的考述、成书过程、辑者及文献内容等方面,颇为学界关注的有四个方面:诗歌总集文献价值考述、地方性诗歌总集、名家所辑诗歌总集的文献价值及珍本诗歌总集的文献研究。

诗歌总集文献价值考述,朱则杰先生作了系列研究。关于清诗总集作者统计的出入问题,朱先生指出是由于统计者所依版本本身存在差异、统计过程的疏忽等而造成,并对陶煊、张璨《国朝诗的》,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阮元、杨秉初《两浙輶轩录》、《初遗》,铁保《熙朝雅颂集》,王豫《江苏诗征》,张应昌《国朝诗铎》,陈衍《近代诗钞》,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及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所收诗作者的统计做一些清理。[19](P103-107)关于清诗总集选人与选诗特征,朱先生认为既与前代诗歌总集有着共通之处,又有本朝某些特点,对其进行总结概括,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清诗总集本身和历代诗歌总集的发展变化。[20](P95-97)其《清诗总集误作别集辨正》认为清诗总集存在的问题很多,有必要进一步考证,其中有些总集被误认作别集,文中列举了李振裕《群雅集》、王士禛《载书图诗》等十种,并逐一辨正。[21](P97-101)其《清诗总集所见名家集外诗文辑考》指出《经锄堂唱和集》、《箧衍集》等清诗总集中有大量作者本人的诗文别集未收作品,具有辑佚补充的作用。[22](P103-107)又《清诗总集编者及版本丛考》就总集的编者及版本情况,对蔡蓁春《续宛雅》、《国朝诗的》编者及卷数、《蔗根集》编者、《宜兴任氏传家集存遗》编者及版本、《辽东三家集》编者及版本进行了考察和辨正。[23](P439-442,261)

地方性清诗总集的文献价值为时贤研究热点,成果甚丰。夏勇《论地方类清诗总集的成就与特点》认为清代是中国地方类诗歌总集编纂的鼎盛时期,与前代相比,地方类清诗总集不仅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在地域范围、层级分布、编纂规模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与提升,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突出成就。[24](P92-96)明清时期湖南地方总集颇丰,章曼纯《湖南的地方艺文总集》对周圣楷《楚宝》,廖元度《楚风补》、《楚诗记》,邓显鹤《沅湘耆旧集》、《资江耆旧集》,罗汝怀《湖南文征》,张翰仪《湘雅摭残》,做了考证。[25](P118-119)并专文考证《湘雅摭残》辑者为张翰仪。[26](P72-73)张青松《〈资江耆旧集〉的成书过程考》考述了周圣楷、廖大隐等人对《资江耆旧集》之成书有搜集之功,最后由邓显鹤与陶澍二人编辑刊刻而成。[27](P20-21)地方诗歌总集研究还涉及贵州的《播雅》,广西的《檆湖十子诗钞》,山东的《国朝山左诗钞》等。黄永堂《论〈播雅〉》介绍了其成书过程、体例、内容及其文献价值等。[28](P48-55)③《播雅》是郑子尹收集遵义府属五县(遵义、正安、绥阳、桐梓、仁怀),从明万历十十九年(1601年)改土归流起,至清咸丰三年 (1853年)共二百五十年间,凡二百二十人的诗作二千零三十八首,编次为二十四卷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仿元好问《中州集》“以诗存史”之意,继承并完备了其诗史体例。《檆湖十子诗钞》是张凯嵩于清同治年间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广西诗歌总集,王德明介绍了其成书过程及其自身的编纂特点,对研究广西地方文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9](P55-58)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是山东省的一部重要清诗总集,具有鲜明的以诗存史的意识,黄金元认为《国朝山左诗钞》体现出卢见曾崇尚多样性与会通性、主张诗写性情、强调诗人的学问根柢等一系列有见地的诗学主张,对山东古代文献的保护具有肇始之功。[30](P6-9)陈凯玲《五种广东地区清诗总集钩沉》对《广东文献综录》、《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和《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等书目文献所未收的刘茂溶《镇海楼诗选》、沈琦《峤华集》、钟瓒《献玉堂雅集诗》、吴兰修《岭南后三家诗》和玉醪春馆主人《玉醪春馆题壁诗集》五种广东清诗总集进行考证。[31](P92-94)朱则杰先生《六种广东地区清诗总集钩沉》对广东地区的区怀瑞《娇稚》,曹溶、朱彝尊《岭南诗选》,屈大均《岭南诗选》,王隼《岭南诗纪》,陈恭尹《广州诗汇》,蔡均《东莞诗集》等六种总集略作介绍。[32](P15-19)

名家所辑清诗总集的文献价值也是时贤考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钱谦益《吾炙集》颇受关注,其中蒋寅《清集读记》中“张进过录何义门钞本《吾炙集》”一条,着重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藏张进钞本《吾炙集》”[33](P96-99)。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对“《吾炙集》的编选”考述最为详细。[34](P397-411)朱则杰、陈凯玲《钱谦益〈吾炙集〉及其他》,从编纂缘起、入选作者及编者跋语等方面进行考述,颇为精核。[35](P159-160)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与《七子诗选》亦颇为学人关注。日本学者松村昂《沈德潜与清诗别裁集》对沈德潜与《国朝诗别裁集》做了客观详细的论述。[36]刘靖渊对《国朝诗别裁集》诗史案作了研究,认为“《国朝诗别裁集》案”的发生,既是清朝统治者文化专制强化的结果,又与沈德潜所秉持“以诗存人”的编纂原则有关,总集中诸多触讳之处均由此原则而产生,沈德潜对这一原则的坚持,对扭转清前期以来诗坛以名位交游为重的风气大有裨益,也使《国朝诗别裁集》成为真实呈现清前期诗坛景观的重要总集。[37](P32-37)此书又通过两个不同版本《国朝诗别裁集》的比较,考察沈德潜特别重视“贰臣”诗人作品,与其“诗中有人,诗外有事”的辑选宗旨有关,可窥清代诗歌创作与时势人心的密切关系。[38](P41-47)朱则杰先生对《国朝诗别裁集》中所误收宋人秦观诗进行了考证。[39](P115-117)清代乾隆年间沈德潜选刻的《七子诗选》流传到日本后,传为佳话。陈曦钟先生《关于“大学头”及其它——〈七子诗选〉流传日本考辨》,针对《七子诗选》“见而嗜之”的日本人姓名官职,各家记载不一,或作“大学头默真迦”,或作“国相高”,论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考定此人就是沈德潜自订年谱中提到的“日本臣高彝”,实为长崎的诗人。[40](P94-101)其《再谈高彝与〈七子诗选〉——〈关于“大学头”及其它〉补说》对流传到日本的《七子诗选》相关问题作了补充,如被高彝删节,在日本刊刻出版的情况,并根据书末附录《寄吴中七子诗》,考辨《诗学新论》所载七子回赠高彝的和韵诗实为伪造。[41](P82-88)徐世昌《晚晴簃诗汇 》无论从所收诗人、诗歌的数量,还是从收集的时间期限、编辑体例来看,都是清诗总集的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李佳行《〈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及文献价值初探》,对编纂过程、文献价值作了系统考述,分文献和诗话两部分进行研究,分析其文献价值方面的优劣,客观地评价了《晚晴簃诗汇》。[42]

罕见总集的文献价值也是学人考述的重要对象,王仲儒《离珠集》在清乾隆年间遭到禁毁,致使其现存刻本稀见。王卓华《稀见本清初诗歌总集〈离珠集〉及其文献价值》一文,以南京图书馆所藏《离珠集》为依据,对其诗学意义和文献价值作了考述,认为《离珠集》是为了矫正宗宋诗风之弊,恢复风雅传统而辑;具有较高的辑佚、校勘和文学史料等价值。[43](P131-134)徐子能《名家元气诗选》,辑录了周亮工《赖古集》一卷、董汉策《窥园集》一卷、戴茺《仅斋集》一卷、何士域《珠树集》一卷、士埙《泽月斋集》一卷、申继揆《比部集》一卷、卢綋《四照堂集》一卷。王卓华《关于〈元气集〉的几个问题》对其收诗规模、刊刻时间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清初书籍刻印费用等问题作了研究。[44](P177-179)朱则杰、黄丽勤《两种稀见清诗总集考辨》考辨浙江图书馆署名的顾有孝的《纪事诗钞》和《骊珠集》,认为《纪事诗钞》是清初顾有孝辑的诗歌总集,实际上是一个残本,而挂名顾有孝的《骊珠集》实为他人所辑的另外一种清诗总集,并非顾有孝所辑《骊珠集》。[45](P61-66)沈燮元《韩纯玉〈近诗兼〉稿本的发现》,对《近诗兼》及其作者作了考征,颇有文献价值。[46](P126-128)

三 清诗总集与诗学研究

总集作为诗歌的载体,记录了清代社会的现实,学界对诗歌总集的诗史观很重视。《诗观》是清初颇有影响的诗歌总集,王卓华《邓汉仪〈诗观〉研究》就《诗观》作者、成书过程和版本及其对清初诗歌的发展与清初诗学的构建等问题作了探析,认为《诗观》是清初诗歌的发展史。[47]其《一部清初诗歌的发展史——〈诗观〉》指出《诗观》既是对传统诗学“诗史”观的继承,又是对风雅本质的回归,从诗史的角度看,《诗观》的诗歌选评是清初诗学建构的过程,其所辑诗人诗作反映了清初诗歌发展的历程。[48](P133-137)他还认为《诗观》规模巨大、收诗完备,具有较高的校勘和辑佚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清初文学史料,文献学意义非常重要。[49](P156-158)张应昌《清诗铎》规模庞大系统,内容繁多深刻,社会视野开阔,体例上有独创。胡鸿延《〈清诗铎〉的社会视野初探》指出《清诗铎》的主旨是揭示清代社会现实,其中同情人民,反映人民受苦受难,痛恨社会丑恶现象之作随处可见;同时分析了描写劳动之作,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有反映。[50](P51-55)其《〈清诗铎〉的构架与儒家诗歌观》指出张应昌选择了短小精悍的诗歌,以采花为蜜、集腋成裘的再加工方式来反映社会群体面貌,将所选内容别具匠心地规范于他自己构建的社会框架之中。[51](P8-12)其《〈清诗铎〉袖珍叙事诗艺术造诣》提出《清诗铎》的“袖珍叙事诗”分类,从精警性、生动性、完整性等方面发掘该类诗的艺术造诣。[52](P51-56)李娟《试论〈清诗铎〉所反映的民本思想》一文指出,《清诗铎》“以事标类,以类统诗,以诗存人”,注重社会问题,鲜明反映编者的“民本”思想,“为吏治民风而辑”的编辑目的,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的社会生活,表现出编者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53](P65-66,69)王增斌认为《清诗铎》在选诗标准上突破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全面揭示出一个时代的全景图画,表现了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肩负一代兴亡的社会责任感,以类书的形式编写了一代兴亡诗篇,从而充分地达到了自己以诗为铎,书写一代真实历史的目的。[54](P18-20)

关于清诗总集与地域性诗学、诗歌流派及清代闺阁诗学等方面研究亦较突出。朱则杰先生《稀见清代福建宁公伊氏〈耕道堂诗钞〉及其作者群考》,对《耕道堂诗钞》以及相关作者群体进行考证,凸现了清代福建宁化伊氏人家族文学特色;[55](P5-9,112)其《〈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陇右近代诗钞〉作家为中心》以柯愈春先生《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为基准,通过《陇右近代诗钞》一书,对甘肃籍作家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使之尽可能地趋于完善,总结了陇右诗学特征。[56](P110-113)陆林就《诗观》对清代徽州诗人群做了研究。[57](P289-306)宋迪先生对岭南诗歌风貌做了系统研究。[58]清代江苏诗学繁荣,其诗歌总集众多,诗学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意识,马卫中先生《明末清初江苏诗歌总集与诗派之关系》,以《云间三子诗合稿》、《怀旧集》和《太仓十子诗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云间派、虞山派和娄东派的创作特征和诗歌宗趣,认为它们折射出江苏明末清初诗坛盛况及其在全国的霸主地位。[59](P46-51)钱敏《杭州知府鄂敏与〈西湖修禊诗〉》[60](P182-188)从《西湖修禊诗》着手考察了西湖修褉诗会的文化盛貌,并探析了其文献价值。陈凯玲《广东省级清诗总集研究》宏观上考察广东省级清诗总集的基本情况,包括发展历程、基本类型、编纂特色、历史地位、文化价值,以及编者情况等,并以《广东文选》、《岭南五朝诗选》、《岭南群雅》、《国朝岭海诗钞》等具有阶段代表性的总集为个案,从微观上揭示其文本特色、文学意义、文献价值等,以勾画广东省级清诗总集的大致发展脉络。[61]①附录有九种广东地区诗歌总集钩沉,即刘茂溶辑《镇海楼诗选》、陈遇夫辑《岭海诗见》、沈琦等辑《峤华集》、钟瓒辑《献玉堂雅集诗》、李管朗等辑《贯珠集》、车腾芳等辑《广东诗钞》、陈恭尹辑《先友集》、佚名辑《玉醪春馆题壁诗集》、吴兰修辑《岭南后三家诗》等。

清诗总集与清诗流派之关系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潘承玉先生《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是研究清初遗民诗派的力作,该书从编者卓尔堪的家世、生平、交游,到《遗民诗》的成书过程、版本、文本,以及《遗民诗》与卓尔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了全面、细致、深刻的考查,对清初遗民诗人的创作特点及艺术特色作了探讨。[62]桐城诗派的相关总集颇为时贤关注,《桐旧集》是今存最全的一部桐城诗歌总集,选录了明清桐城籍 1200馀人 7700馀首诗作。许结《〈桐旧集〉与桐城诗学》认为《桐旧集》对桐城乡邑诗歌文献的保存、明示桐城诗学的家庭化特征和风雅正则传统有重要作用,展示了桐城一邑诗风之盛,其中内涵了地域文化与时代的特征。②该书由桐城学者徐璈主编,在编辑中对前贤所编之乡邑诗总集如潘江的《龙眠风雅》和王灼的《枞阳诗选》有所取资,徐氏病逝后,由马树华、苏惇元续成,刊刻于咸丰元年。后经咸丰三年“癸丑”之乱,是书散佚,直到民国十六年始由乡后学光云锦以方守敦藏原刻本为底本,参校景印,刊行于世。[63]《晚清四十家诗钞》是吴闿生完稿于民国十三年(1924)的总集,前两卷选录晚期桐城派若干关键人物的诗作,后一卷收录同光体、晚唐体、汉魏六朝派等派别的诗人诗作。闵定庆先生《桐城诗学的一记绝唱——论〈晚清四十家诗钞〉的宗杜取向》认为《晚清四十家诗钞》前二卷专录桐城诗派后期诸子的诗作,凸显了桐城派北传之后,围绕吴汝纶渐次形成的“冀州—莲池”诗人群体组合,而其诗学批评在继承桐城诗派“诗文一体”、“熔铸唐宋”的基础上,突出了宗风杜甫的祈向,尤其注重涵容雄奇诗风,反映出时代风云之气在内心深处的激荡。[64](P95-100)其《〈晚清四十家诗钞〉与后期桐城派诗人群体谱系的重构》指出其建构了一个以吴汝纶为核心的晚期桐城诗派力量的组合,对桐城派诗学源流的梳理与总结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索,重新阐述了以杜黄诗学为核心的审美价值。[65]《〈晚清四十家诗钞〉与桐城诗派的最后历程》认为《晚清四十家诗钞》对桐城派的末代统绪进行“有序化”工作,最大贡献便是将后期桐城诗派诗人从散文谱系中剥离出来,谱写了一个较为纯粹的诗群像。[66](P78-85)格调派倡导者沈德潜所辑《国朝诗别裁集》,成为人们研究格调派的研究对象之一。王炜《清诗别裁集研究》从《国朝诗别裁集》对清前期诗坛的梳理,以及其在乾隆年间引起的反响出发,讨论《国朝诗别裁集》的选诗原则和沈氏“格调说”的内涵,从历史和逻辑等方面来寻找沈德潜成为诗坛盟主、“格调说”成为清代四大诗说之一的合理性。[67]闵定庆《选本与文学权力意志的外化 ——试论沈德潜诗歌选本批评的“正典”意识》认为沈德潜所辑的《国朝诗别裁集》等诗歌总集以唐诗为基点,上溯先秦,下探清代,构建了一部比较完整的“诗史”;指出其以“温柔敦厚”的诗教立论,重视人品与诗品的合一,严谨而又通脱,是倡导其格调说的有力工具。[68](P90-96)郭康松、李彩霞《从钦定本〈清诗别裁集〉看乾隆的文化心态》认为钦定本呈现出与原作不同的面貌,钦定本取舍作品反映乾隆利用文化手段维护清王朝君主专制政权的强硬态度,指出它是文化专制政策的又一产物。[69](P104-109)

清代闺阁诗总集亦占相当重的比例,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尤为著名,所收皆清代闺秀诗作,是清代闺秀兰心慧质的结晶,也是选者恽珠心血与识见的汇集。马珏玶、高春花《〈国朝闺秀正始集〉浅探》一文指出:恽珠以闺阁女性的身份编选闺阁女性的作品,以传统诗学的方式呈现并阐释了闺阁女性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才能、文化旨趣和美学理念,同时也揭示了等级观念对古代性别文化生成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70](P119-124)高春花《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研究》集中对恽珠的生平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编纂年谱,探究其思想状况与渊源;通过对《国朝闺秀正始集》的成书、版本、留传、选诗标准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斑斓的诗歌世界的探析,全面地呈现了清代闺秀的生存状态和诗歌概貌;同时对其《红香馆诗草》进行研究,将其诗歌创作与诗歌总集关联起来,以更全面的角度审视《国朝闺秀正始集》。[71]

四 清诗总集的整理及其它方面研究

清诗总集在国内受到关注,肇自清诗总集的整理出版。四明文献出版社 1919年就出版了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72]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丛书集成初编》,其中清人诗歌总集有:冯舒《怀旧集》,马曰琯等《焦山纪游集》、《林屋唱酬录》,曹仁虎《刻烛集》,李调元《蜀雅》,孙星衍《泲上停云集》,黄丕烈《同人唱和诗集》,阮元《淮海英灵集》,袁炯《桐溪耆隐集》等。[73]王昶《湖海诗传》,商务印书馆 1936年以《国学基本丛书》系列整理出版,1958年重印。[74]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商务印书馆 1937年以《万有文库》系列出版,1958年重新出版,1973年中华书局据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本)重订本缩小影印《国朝诗别裁集》,为线装,1975年缩印为平装本,且商务印书馆1973年以《国学基本丛书》系列出版。[75](P215-216)张应昌《清诗铎》,中华书局 1960年据同治八年(1869)永康应氏秀芝堂原刻本断句排印整理出版,后附作者姓名索引,以便检索;中华书局 1983年据同治年间刊本点校出版。[76]卓尔堪《明遗民诗》刻于康熙年间,题为《遗民诗》,乾隆年间曾两度被列入禁毁书目之中,故而流传很少,上海有正书局 1910年据原刻本影印,改题为《明末四百家遗民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 1961年据有正本断句铅排出版,改题为《明遗民诗》。[77]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清诗总集的整理出版逐渐成为热点。厉鹗等《南宋杂事诗》,由虞万里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7年以《南宋文化丛书》系列整理出版。张莼安《湘雅摭残》由曾卓标点,岳麓书社1988年整理出版。徐世昌《晚晴簃诗汇》由中华书局 1990年出版排印本。《人海诗区》由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标点,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年出版。《熙朝雅颂集》由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年出版。杨淮《中州诗钞》由张中良、张中湷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名教罪人》以《故宫珍本丛书》形式,由海南出版社 2000年影印出版。吴闿生《晚清四十家诗抄》由寒碧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年出版。且有《白山诗介》、《粤东诗海》、《粤西诗载》、《韩客诗存》等若干点校本,包括《袁枚全集》、《樊樊山诗集》等书内部所含的某些清诗总集。近年问世的几部大型影印丛书,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以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上海书店的两种《丛书集成续编》等,比较集中地收入了一部分清诗总集,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另外,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等一系列著述为考辩总集提供了方便。

[1]夏勇.清诗总集研究的历史回顾[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 (2).

[2](日)神田喜一郎.关于清诗总集 [J].支那学,1922(6)、(8)、(10)(日文题为《清诗の总集に就いて》).

[3](日)松村昂.清诗总集 131种解题[J].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印行,1989.

[4]朱则杰.清诗总集研究的硕果——读松村昂先生《清诗总集 131种解题》[M].社会科学战线,1994(4).

[5](日)松村昂著,清风译.清诗总集 131种解题《纲要及示例》[J].苏州大学学报,1995(1).

[6]谢正光,佘汝丰编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7]陆林.知非集[M].安徽:黄山书社,2006.

[8]潘承玉.《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六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 (5).

[9]朱则杰.三种可能已佚的清初诗歌选本与相关问题考辨——以《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为背景[A].蒋寅.中国诗学 (第十二辑)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0]朱则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待访书目”考论[J].浙江大学学报,2005(1).

[11]朱则杰.全国性清诗总集佚著五种序跋辑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2]朱则杰.(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原录序跋补遗[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

[13]谢正光.试论清初人选清初诗[M].汉学研究,1997,15:(2).

[14]朱则杰.清诗知识[A].参见夏勇.清诗总集研究的历史回顾[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2).

[15]朱则杰.清诗总集考证三题[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4).

[16]朱则杰.《四库全书总目》五种清诗总集提要补正[J].深圳大学学报,2006(5).

[17]朱则杰.《四库全书总目》十种清诗总集提要补正[J].浙江大学学报,2007(1).

[18]朱则杰.清诗总集佚著五种序跋辑考[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7(2).

[19]朱则杰.清诗总集作者统计中的若干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0]朱则杰.关于清诗总集的选人与选诗[J].甘肃社会科学,2009 (1).

[21]朱则杰.清诗总集误作别集辨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6).

[22]朱则杰.清诗总集所见名家集外诗文辑考[J].深圳大学学报, 2007(6).

[23]朱则杰.清诗总集编者及版本丛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8(2).

[24]夏勇.论地方类清诗总集的成就与特点[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4).

[25]章曼纯.湖南的地方艺文总集[J].图书馆,2005(5).

[26]章曼纯.《湘雅摭残》编者考[J].图书馆,1995(3).

[27]张青松.《资江耆旧集》的成书过程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5).

[28]黄永堂.论(播雅)[J].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3).

[29]王德明.《檆湖十子诗钞》的编纂及其价值[J].河池学院学报, 2007(4).

[30]黄金甲.略论卢见曾编纂的《国朝山左诗钞》[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1]陈凯玲.五种广东地区清诗总集钩沉[J].甘肃社会科学,2009 (1).

[32]朱则杰.六种广东地区清诗总集钩沉[J].五邑大学学报,2009 (1).

[33]蒋寅.清集读记[J].文献,1997(1).

[34]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M].山东:齐鲁书社,1996.

[35]朱则杰,陈凯玲.钱谦益《吾炙集》及其他[J].文艺研究,2008 (9).

[36]松村昂.沈德潜与清诗别裁集[A].名古学大学教养部纪要, 1989(23辑A).

[37]刘靖渊.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案略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8]刘靖渊.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两个版本《国朝诗别裁集》比较中的清代诗史案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3).

[39]朱则杰.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误收宋人秦观诗[M].古典文学知识 ,2007(9).

[40]陈曦钟.关于“大学头”及其它——七子诗选流传日本考辨[J].北京大学学报,2004(6).

[41]陈曦钟.再谈高彝与《七子诗选》——《关于“大学头”及其它》补说[J].北京大学学报,2006(1).

[42]李佳行.《晚晴簃诗汇》的编纂及文献价值初探[C].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4.

[43]王卓华.稀见本清初诗歌总集《离珠集》及其文献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44]王卓华.关于《元气集》的几个问题[M].文献,2007(2).

[45]朱则杰,黄丽勤.两种稀见清诗总集考辨[J].浙江大学学报, 2008(5).

[46]沈燮元.韩纯玉《近诗兼》稿本的发现 [J].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3(3-4).

[47]王卓华.邓汉仪《诗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年博士论文。[48]王卓华.邓汉仪诗史观及其诗学意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4).

[49]王卓华.《诗观》及其文献学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06(5).

[50]胡鸿延.《清诗铎》的社会视野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5(3).

[51]胡鸿延.《清诗铎》的构架与儒家诗歌观[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1).

[52]胡鸿延.《清诗铎》袖珍叙事诗艺术造诣[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3).

[53]李娟.试论《清诗铎》所反映的民本思想.一文指出清诗铎[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6).

[54]王增斌.《清诗铎》:清朝全面衰亡之惊世哀音[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2).

[55]朱则杰.稀见清代福建宁公伊氏《耕道堂诗钞》及其作者群考[J].福州大学学报,2006(1).

[56]朱则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陇右近代诗钞》作家为中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57]清初总集《诗观》所收徽徽州诗家散论[A].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2)[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58]宋迪.岭南诗歌总集研究[D].中山大学 2006年研究生论文

[59]马卫中.明末清初江苏诗歌总集与诗派之关系[J].苏州大学学报,2008(5).

[60]钱敏.杭州知府鄂敏与《西湖修禊诗》[J].杭州研究,2007(4).

[61]陈凯玲.广东省级清诗总集研究[D].浙江大学 2008年研究生论文.

[62]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63]许结.《桐旧集》与桐城诗学[A].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

[64]闵定庆.桐城诗学的一记绝唱——论《晚清四十家诗钞》的宗杜取向[J].南昌大学学报,2007(4).

[65]闵定庆.《晚清四十家诗钞》与后期桐城派诗人群体谱系的重构——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视角[J].2007年纪念钱仲联先生诞辰 100周年暨第二届全国清诗讨论会论文。

[66]闵定庆.《晚清四十家诗钞》与桐城诗派的最后历程[J].中国韵学学刊,2008(1).

[67]王炜.清诗别裁集研究[D].武汉大学 2006年博士论文.

[68]闵定庆.选本与文学权力意志的外化 ——试论沈德潜诗歌选本批评的“正典”意识[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69]郭康松,李彩霞.从钦定本《清诗别裁集》看乾隆的文化心态[J].湖北大学学报,2009(1).

[70]马珏玶,高春花.《国朝闺秀正始集》浅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6).

[71]高春花.恽珠与《国朝闺秀正始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研究生论文.

[72]全祖望辑,方祖猷,魏得良,孙汝琦,方同义点校.沈善洪授审定.续甬上耆旧诗[M].浙江:杭州出版社,2004

[73]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Z].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1937.

[74]王昶.湖海诗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75]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古籍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76]张应昌.清诗铎[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7]卓尔堪.遗民诗[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

猜你喜欢

学报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再添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