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课》:强劲的政治伦理表达

2011-11-19邓云涛

小说评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刘醒龙官场知识分子

邓云涛

《政治课》:强劲的政治伦理表达

邓云涛

混沌的官场,除了利欲熏心、尔虞我诈之外,是否还有温情脉脉、沁人心脾的“爱”?刘醒龙的长篇小说《政治课》,便试图用自己对政治的认知和对人伦的关注,来给出肯定的回答。

《政治课》(第一部)由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孔太顺由镇委书记升迁为县长的坎坷从政经历,塑造了孔太顺、赵卫东、段国庆、萧县长、汤育林、安如娜、李妙玉、洪小波、田甜等人物群像。知识分子、青年官员、镇委书记、县长……主人公角色的交织和官衔的更替,加上受当前官场小说热的影响,《政治课》一书引起诸多的关注。

一、从乡土小说转向政治小说

因中篇小说《凤凰琴》而奠定了自己在文坛地位的刘醒龙,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乡土小说的忠实创作者。对于外界给出的“乡土作家”身份,刘醒龙也是照单全收,直言不讳:“乡土作家本来就是我的身份,我喜欢自己的身份。我觉得当一个老土的乡土作家,一点不比时髦的环保作家丢份,甚至相反,应该是更加伟大和不朽。”同时,当被问到“怎么看官场小说这类流行写作”时,刘醒龙更是高调言论:“我的作品与官场小说的兴起无关。官场小说是庸俗政治与商业利益合谋的产物,十分无聊,不值得我费脑筋。”①

2010年12月,笔者曾邀请刘醒龙来校作了一场主题为《我们的天赋》的人文讲座。其中,刘醒龙回顾了自己性格中与官场格格不入的因素:当初在英山县文化馆时,为了工作上的事,他几乎把文化局长烤火的火盆掀翻;后来调到黄冈地区工作,有位直接管他的人想当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被他断然否决;1994年他来到武汉,又公然在省作家协会主席团会上当面数落某官员,论才气也只能排在全省诗歌作者的两百名以后等。刘醒龙自嘲说:“以我这种性格,假如不是可以一支笔、一张桌子和一台电脑,孤独地面对文学,而是选择仕途什么的,我肯定会患忧郁症,或者是精神分裂。”②

既口口声声说不会涉足“官场小说”,又反复强调自己性格中与官场无缘的成分,那么,作家刘醒龙为何还要写一本集“权力、情欲和灵魂”于一体的《政治课》大书呢?

答案不难回答。

显性因素在于,刘醒龙一以贯之的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他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不能主动废弃关注重大事态的能力,或者说,作家不能置身于时代巨变之外。为小地方写作大历史。为小人物写作大命运。”③关于《政治课》的写作初衷,刘醒龙自称是看到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县级以下官员阵容中,就对他们的官场生活有了兴趣。“作家的责任感让我产生了一种担忧——知识水平的整体提高,能否让人天然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如果现实状况是否定的,青年知识分子们又将如何抗拒那口名叫腐败的大染缸?”④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除了具有年纪上的天然优势,天赋才情并没有与生俱来的优越。甚至相反,消费时代的缤纷时尚,让这个时代的青年读书人承担着更多的惶恐,而导致可能的错误选择,将功名上的一时利益,当成了至高无上的人生追求。由此,刘醒龙把《政治课》中的主人公孔太顺设定为生于70年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官员;把官场博弈的战场也放在乡镇一级,而不是涉及更上层的政治博弈,避免了人们对宫廷隐秘的窥视欲,因为“我们身边那类杀人不见血的争斗,才是我们真正的灵魂之痛”。⑤

隐形因素在于,刘醒龙对文学、对人生矢志不渝的爱。他说:“文学与做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做人要有理想,要寻求生命的价值。文学中也要有生命的理想,也要表现对个人价值的寻求与搜索。文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应当是我们天赋的表达。要爱,要给别人以爱,要珍惜来自外部世界的任何爱,哪怕是夏天被蚊虫叮咬,有人嘟着嘴,在痒痒处吹上一口清凉那样的关怀。文学不是用来教化仇恨和更仇恨,残暴和更残暴,血腥和更血腥。”⑥刘醒龙非常喜欢自己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中梅外婆这个人物。就每个人要经常做的事情,梅外婆说过这样一段话:“多逗逗人家的小孩。每年一定要不戴雨具在雨雪中行走两三次。留心看看花开花谢的样子。经常念一念自己喜欢的诗歌。找点时间,一个人呆一会。”因为这几样事情,是让人享受快乐、宁静、让人懂得心花绽放,体会生活之上的抒情,而这些都是构筑爱的极好的精神元素。

十余年前,刘醒龙的小说便被人评价为有一种“大爱与大善”,对此,他认为“这种判断非常重要”,并再次强调“我的小说是为大爱大善而写”。⑦《政治课》无疑秉承了刘醒龙对“爱”的写作主题的表达,只有“将最丑恶的东西挖掘出来,用人的博爱来灼照,这样的批判才是最有利的。”⑧

二、对现代政治的启蒙

如果说,《圣天门口》是对暴力革命的反拨和对非暴力革命的启蒙、《天行者》是对无视最底层知识分子的伟大性的反拨和对乡村知识分子再认知的启蒙的话,那么,《政治课》则是刘醒龙基于自己对政治的认知和研判而进行的现代政治的启蒙。

尽管自己没有官场经历,但身边不乏各级官员,耳闻目睹,刘醒龙对官员们的政治人生了如指掌,这就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而可信的素材。《政治课》在主人公的选取上,可谓是独辟蹊径。如前所述,与传统的官场小说不同,刘醒龙无意塑造一名位居高列、体恤民情的好领导、好干部形象,而是着重讲述了一名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基层的从政经历。“刘醒龙没有将孔太顺作为一个官来写,换句话说,孔太顺有别于传统与当下官场小说中那些符号一般的官的形象,刘醒龙是将孔太顺作为一个人来写的。”⑨而作品中人物博弈的战场,也主要是在基层乡镇一级。之所以如此,是在于“不弄清楚基础层面的问题,就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灵丹妙药”。⑩基层政权既要完成上级指示,又要处理具体工作,还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容易汇聚矛盾,但也可以彰显政治智慧,成为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舞台。由此,刘醒龙通过选取孔太顺这个芸芸官场中的小人物(镇委书记)、在广袤大地中的小地方(鹿头镇)的一番作为,表达了自己“为小地方写作大历史,为小人物写作大命运”的创作理想,体现了对新一代知识分子官员在基层成长的关注。

在书中众多人物中,刘醒龙坦言对孔太顺最为偏爱:“孔太顺这人太普遍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官之道也是如此,不想升官的官员不是好官员。关键在于,应当将为老百姓做事放在第一位,而不应当将升官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第一要事。就像孔太顺,他也想升官,但还记得民众的各种疾苦。老百姓喜欢这样的官员,他自然也是我心目中的好官。”⑪

无论是在给自己带来根基的鹿头镇担任镇委书记,还是在鹿山因养殖环保蔬菜而荣升县委常委,孔太顺的工作重心始终都在乡村,在跟乡村教师、农民等弱势群体打交流。乡村,这个深厚的土壤,一直都是孔太顺了解民间疾苦、积累政治资本的发源地,或者说,乡村社会生活实践是其政治生命发轫的必经之路。因此,称孔太顺为一名“乡村政治家”毫不为过。在孔太顺身上,乡村政治得到了真切而深刻的体现。他既心系群众,一心为百姓谋利益,是一名难得的“好官”,同时又放纵贪欲,违法违规,显示出政治人的缺憾和人性的弱点。可以说,孔太顺身上的复杂性体现了现代乡村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孔太顺面临的困境也反映了乡村政治文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因此,将眼光放在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官员身上,关注他们在基层工作中的奋斗历程和面临的困境,并对他们的发展前景寄予美好的愿望,这便是刘醒龙对现代政治的启蒙努力所在。

三、赞美人性之爱

刘醒龙以政治启蒙作为全书的出发点,却并非为政治而言政治,而是以人性之爱作为落脚点。他说,“对读书人来说,启蒙是一辈子的事,为自己启蒙,也为他人启蒙。启蒙是人生中的一种大爱。”⑫

在刘醒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的开头,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牧师和修女在路上走着,天上掉下一滴鸟粪,正好落在了牧师的头上。牧师骂了一句:他妈的!一旁的修女于是提醒,这样粗俗,上帝会发怒的!一会儿,又有飞鸟将一滴鸟粪撒在牧师头上。牧师忍不住又骂了一句。修女当然又要提醒。等到第三只鸟飞来,第三次重复先前的那些时,天上突然响起一声惊雷。修女应声倒地。牧师正在发愣,忽然听到空中传来上帝的声音:他妈的,打错了!

通过这个故事,刘醒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心里不曾恨过,也没有人不曾在心里动过不良心思,将这种真相说出来,不是什么坏事。当我们勇敢地面对自身不太光彩的一面时,只能说明我们自身已经十分强大。这种强大足以让我们将过去的恨与不良,当成更多的爱与善良的营养剂。”⑬

孔太顺虽然具有一名政治人的职业缺憾和普通人的人性弱点,但他身上更多的还是“爱和善良”。这一点,通过他对待工作尽心尽责的态度便可见一斑:为了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他和镇上赌博的个体户及派出所的黄所长斗智斗勇,硬是从收缴的12万赌博罚款里拿出8万发给了教师们;管辖的鹿头村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孔太顺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极力组织抢救,并把剩下的4万元赌博罚款补贴给灾民,自己却因疲劳过度而晕倒在地;为在年前发放教师的工资,孔太顺想尽办法却处处碰壁,没钱住宾馆的他不得不躺在候车室里过夜,谁知堂堂镇委书记竟被警察当成了流窜犯而押进派出所;从省青干班学习回来后,孔太顺不仅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被县里安排到鹿山养殖环保蔬菜,尽管内心焦虑,但他仍然在山上一呆就是三个月,而且放下镇委书记的架子和菜农一起去省城卖菜并历尽艰辛等。孔太顺搞养殖、种环保蔬菜、抓温泉工程等,都是真正在为地方、为农民着想,而不是折腾昙花一现的政绩工程,因此他也深受农民爱戴,称其为“好官”。

甚至,孔太顺还全然不顾官场的潜规则,在青干班学习期间,口出激愤之言:“因为腐败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时尚。它不仅流淌在特权阶层的血液里,而且渗透在非特权阶层的血液中。像舅舅这样的普通百姓们,承受的东西太多了。他们诚实,只要有可能,便像一头已经进入垂暮之年的老牛,习惯于心甘情愿地承担那些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重担。他们善良,总以为自己吃苦受累是在替政府替国家分享艰难,而不知道自己年年都要脱去几层皮的肩膀上,还扛着许多肥硕的腐败分子。有像舅舅这样好的百姓,如果我们的事业还不成功,真是天理难容!天理难容!”

有趣的是,从作品中我们还发现,孔太顺很多次“爱”的付出,都获得了“善”的回报。例如:他在地区宾馆收留不明女子缡子并悉心照顾、坐怀不乱,哪知缡子却是地委区书记的女儿,这就为他进入区书记的法眼埋下了伏笔;他在地委党校学习期间,没有与同僚结成知己,却与传达室的区师傅最为投缘,作风正派、生活节俭的他颇得区师傅的赏识,然而不起眼的区师傅竟是区书记的亲弟弟,并推荐他上省青干班学习;青干班学员回到当地后大都平步青云,只有他沦落为一介“菜农”,带领民工到省城卖菜还被菜贩子殴打并受尽委屈,而这些却被明察暗访的区书记看了个正着等。孔太顺每每在事业困境时总能逢凶化吉、否极泰来,与其说是因果轮回的“善有善报”,倒不如说是刘醒龙对他的主人公的一种爱护和善良的祝愿吧。

与“爱和善良”想对应的是,刘醒龙始终不忘给其政治小说《政治课》点缀一些诗意和浪漫。看似巧合,文章的结尾也提到了“诗意”:“孔太顺打了一个寒战。他没有从这种忆旧中感到诗意,至于是不是诀别,也很难说。”或许,此时的“诗意”既是孔太顺与汤育林同学情谊的结束,更是预示着两人今后残酷的政治斗争。

结语

关于文学、诗意和爱的关系,刘醒龙有着精妙的论证,他说:“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其永远摆脱不了的宿命,这宿命的名字就叫文学。无论文学是辉煌还是寂寞,也有她永远摆脱不了的宿命,这宿命的名字就叫诗意。心灵和美妙的相互寻找的过程,就是诗意。人与文学的相互寻找,更是莫大的诗意。而人与诗意的相逢相遇,就升华成为爱!无论是读书人,还是作为普通的人,爱都是生命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天赋,同时也是一种在诗意之上控制着我们一生的宿命,无论我们愿意和不愿意,努力和不努力,爱都将是我们终其一生中最强的生命力。”⑭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家越来越强调从基层中选拔年轻干部,更多孔太顺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将在政治舞台上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甚至可能是接班人。那么,关注他们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能否“记得民众的各种疾苦”,并且“抗拒那口名叫腐败的大染缸”,最终“将为老百姓做事放在第一位”,不仅是作家刘醒龙的责任感所在,更是让我们普通大众关心关注的事情。让我们祝愿这些年轻的干部们一路走好!

邓云涛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注释:

①刘醒龙:《用灵魂和血肉写作》,武汉晚报,2009年10月19日。

②⑥⑧⑫⑬⑭丁菲菲 余江涛 邓云涛:《刘醒龙做客地大》,长江日报,2010年12月11日。

③刘醒龙:《一种文学的“中国经验”——在突尼斯国际书展上的讲演》,文艺争鸣,2010年第19期。

④⑤⑩⑪卜昌伟:《刘醒龙推出政治课 关注知识分子官员品质》,京华时报,2010年3月26日。

⑦刘醒龙 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

⑨汪政 晓华:《一个作家的乡村政治学》,小说评论,2010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刘醒龙官场知识分子
父女问答
相信故乡的温度不会低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刘醒龙印象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