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综述
2011-11-18廖军华
廖军华
摘要: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民族村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受到广泛重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现状的梳理,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道路;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029-03
Review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LIAO Jun-hua1,2
(1.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iyang 550025,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regulation in ethnic regions ethnic village tourism was prosperously developed; and research o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had been attached with great importance. Based on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was provided.
Key words: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development path;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1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国内有关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础性理论、旅游影响、旅游市场和社区参与旅游等,研究地域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省区,研究运用的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旅游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和民俗学等。
1.1民族村寨旅游基础性理论研究
在基础性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罗永常[1]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定义进行了界定,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是将民族村寨作为旅游目的地,以村寨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原生态民族文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金颖若[2]对民族村寨旅游资源进行了探讨,认为民族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是民族文化村寨,民族村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的民俗展示。钟洁[3]认为民族村寨旅游主要有原生态文化村寨型和主题公园型两大类。罗永常[4]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状况为划分依据,得出民族村寨旅游有盛名热点型、新兴热点型、重点文物型和待开发型4种类型。虽然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基础性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层次还比较低,不够深入和成熟。
1.2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道路研究
在发展道路研究方面,许多学者认为保护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倡走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为此,学者们做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研究民族生态旅游的价值。杨桂华[5]通过香格里拉霞给村案例,研究了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多维度价值,得出民族生态村对不同的客体具有相异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是对民族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和路径进行的研究。黄萍等[6]以四川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例,对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指出四川省资源优势明显,有利于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村,同时提出了创建民族文化生态村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黄亮等[7]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研究案例,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1.3民族村寨旅游规划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规划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许多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黄惠琨[8]对西双版纳曼景兰新村旅游规划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曼景兰新村旅游发展目标,对曼景兰新村的形象进行了定位,明确了村落的文化构成,认为策划应从传统与现代的高度面对新世纪,为西双版纳村寨建设和村寨旅游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模式。江晓云[9]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从多方面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建议。
1.4民族村寨旅游市场研究
民族村寨旅游市场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较为活跃的领域,许多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鄢杰[10]提出“两会(村委会和行业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和“政府+公司+移民工程”等发展村寨旅游的3种经营管理模式。陈国兰[11]通过对泸沽湖落水村家庭旅馆的个案研究,提出民族村寨家庭旅馆的有效管理模式——“政府+行业协会+接待户”管理模式。吴忠军等[12]通过对广西龙胜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探寻了该景点国内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时间与空间的分布和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行为,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旅游者行为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鉴。钟洁[3]以西双版纳傣族园和云南民族村为案例,对不同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体验度做了比较研究。
1.5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研究
社区参与能够有效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张洁等[13]以云南古州野林彝族村寨和大槟榔园花腰傣族村寨为例,研究了影响居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黄华[14]通过对当前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困境的分析,指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制度机制和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措施。罗永常[15]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村为例,详细调查和分析了该村社区参与旅游的现状,提出郎德村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建议:①借助外界力量,做好旅游发展规划;②成立相关组织促进旅游发展(如建立郎德村旅游发展基金、成立村旅游管理委员会等);③在“工分制”的基础上,切实调整收入分配方案,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④引入奖励制度和补偿制度;⑤扩大村寨居民参与面,提高参与层次。
1.6民族村寨旅游影响及感知研究
我国学者从多维度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维度。付保红等[16]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寨旅游开发为例,研究了该村村民由于受旅游开发的影响使社会角色所发生的变化,指出村寨旅游使居民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通过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传统产业中的变化、家庭消费观念的变化、村民人际关系的变化、思想意识的变化以及家庭劳动分工的变化等来体现。唐雪琼等[17]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从村寨经济状况、村民思想意识、村寨人际关系和村寨妇女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旅游开发给村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仇学琴[18]以云南玉溪新平县大沐浴村为例,研究了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的作用,指出民族村寨旅游对民族村寨的现代化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李志飞[19]以湖北省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进行了相关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比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