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县“农家乐”旅游发展初探
2011-11-18张美平
张美平
(山西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清徐县“农家乐”旅游发展初探
张美平
(山西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省清徐县农家乐旅游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政府管理主体不到位、卫生状况不理想、乡村文化的内涵不突出、旅游服务接待水平较低等问题与不足。从清徐县农家乐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从完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政府制定管理和促进政策、增加农家乐产品的农味、加强农家乐旅游队伍建设等几方面予以改进和提高。
清徐县;农家乐;旅游产业
现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旅游产品是现代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旅游需求的增加,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旅游活动的类型也更加丰富多彩。“农家乐”旅游作为一种特殊旅游产品,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活动,能够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等特点。近年来,山西省清徐县农家乐旅游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促进清徐县农家乐旅游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需要全面把握该领域的现状,深入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出加快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一、清徐县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
1.清徐县农家乐旅游兴起背景。农家乐旅游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被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定义为“乡村旅游”。我国的农家乐旅游真正是从1986年开始的,发源于浙江省富阳县新沙岛、和尚庄等地。[1]山西省的农家乐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全省各地知名景点附近的农业观光旅游也正逐渐兴起。目前,山西省有农业观光的科技示范园100多个,而农家自发组织起来的农家乐旅游点多达6 000多个。清徐县是“文化名城、醋都葡乡”,是太原市的菜篮子、后花园。在太原市建设八大功能区的布局中,清徐是汾河高效观光农业区。到目前,清徐县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葡萄采摘月、桃花节、梨花节和一届垂钓节,中国清徐醋文化节入选全国知名品牌节庆百强,22个生态农庄初具规模,年接待农家乐观光旅游20余万人次,户均增收5 000余元,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县统筹城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2.清徐县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清徐县农家乐开始于1998年举办的第一届清徐县“葡萄采摘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县农家乐旅游的户数和旅游收入都得到了较快的增长。据清徐县旅游局统计,2009年年底清徐县12个乡村旅游景点景区,共接待游客436.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 168.52万元。另外,仅2010年9月1日至10月7日金秋葡萄采摘月期间,全县16个重点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5.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9.97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清徐县仅挂牌经营农家乐的户数已达到5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清徐县清源镇、马峪乡、徐沟镇、集义乡和西谷乡等乡镇,基本上形成了春赏花、夏秋采摘果实、冬健身的格局。农家乐旅游项目以生态观光、鱼塘垂钓、湖面泛舟、瓜果采摘、休闲度假、考察健身为主。农家乐旅游的客源市场趋向多元化。总的来说,清徐县农家乐的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2]
3.农家乐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本文通过清徐县农家乐的问卷调查,运用EXCEL软件分析了客源市场特征及当地从业人员社会基本情况,找出当地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问卷采用实地调查法,向游客共发问卷325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318份,有效率为98%;向从业人员共发问卷75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率为93%。调查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出当前清徐县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现状,体现出当地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也基本反映了农家乐旅游区各利益主体的诉求。
表1 客源市场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从表1中显示主要游客为年龄在26~45岁之间、月工资在1 000~3 000元之间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已婚有小孩及有稳定的收入,有固定的闲暇时间,偏好休闲的、舒适的、能和家庭与朋友聚会交流的旅游形式。[3]
笔者在对游客特征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数据整理后发现,清徐县农家乐旅游市场的客源以太原市居民为主;大部分游客自驾到达农家乐目的地;93%的游客选择秋季出游;大多数游客与家人朋友来娱乐、消遣;70%的游客看重当地的乡村景观和饮食特产。这些说明清徐县农家乐旅游客源市场广阔,主要以散客群体为主,秋季属于旅游旺季,乡村景观和饮食特产属于该县的特色项目。
二、清徐县农家乐旅游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清徐县农家乐旅游发展速度较快,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旅游项目日益增多,旅游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客源市场不断扩展,这对清徐县经济特别是山区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笔者通过十多天的调研,了解到目前清徐县农家乐旅游的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建设严重不足。农家乐大多数在沿山公路一带分布,离市区较远,通往农家的交通工具较少。拿葡峰山庄农家乐来说,目前既没有从县城到葡峰山庄的公交车专线,也没有从下高速路口到这里的车,到这里顺路的车也很少,它的可进入性差,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调研中得知游客绝大部分是自驾车来农家乐旅游的,当地又缺少明显的指示牌和农家乐旅游示意图,这使外地游客找具体的某家农家乐变得更加困难;当地的停车泊位较少,当周末和节假日到来时,特别是在夏秋旅游旺季时间段里,许多旅游包车及自驾车沿路边停放,影响了当地路面的通畅性;当地的厕所数量较少,医疗保健站、小卖部、理发店、百货商店等配套设施都很不健全,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挂牌不经营,这给需要住宿的游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其二,政府管理部门主体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够。目前,清徐县农家乐旅游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基本上是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相关的扶持政策不够,协调机制不健全,管理措施不规范。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农家乐农户有餐饮卫生许可证,有的只有个体工商许可证,个别农家乐农户证件全无,在门口立个木牌,也算是经营。另外,75%的经营者们在开办农家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他们想在现有住房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仅凭自身积累的钱远远不够,再加上缺乏信用机构的贷款支持,融资非常困难,对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其三,卫生状况不理想,旅游产品存在质量隐患。根据调研得知,参加农家乐的游客大部分来自太原市区,从表1发现,大多数游客受过大专、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他们对餐饮、住宿及休闲娱乐场所的卫生状况要求一般比较高。而清徐县大多数农家乐的卫生环境很不理想,尤其是厕所和厨房卫生较差。根据我们的调查走访发现,由于农家乐经营时间较短,经营意识不到位,大部分农家乐的厕所还是沿路边的露天的旱厕,特别是在夏秋旅游旺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让游人实在难以容忍。很多农户的厨房里到处是苍蝇、蚊子飞舞的现象,再加上他们根本没有消毒设施,这给餐饮食物带来很大的质量安全隐患。住宿条件也较差,只有少数农户留有专门的房间供游客居住,但是被褥、床单的卫生较差,没有基本的生活日用品,这让住宿的游人很是头疼。
其四,农家乐产品的“农味”不浓,乡村文化的内涵不突出。农家乐旅游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主要发展载体,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一个“农”字。这不仅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园林景致上,而且要在饮食文化、活动内容上下工夫。[4]但是,清徐县的一些农家乐旅游点做得不够好。例如,清徐县马峪乡葡峰山庄的一部分农家乐经营者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是将餐厅开设在农家小院,而是设在葡萄地里的葡萄架下。另外,许多农家饭馆并没有将真实的农家饭菜自然淳朴的实质体现出来。如农家饭菜的原料大部分不应到就近的县城去采购,这样显得太城市化了,而应该立足农村、就地取材,基本能体现清徐农家菜自然纯正的风味即可。自然与文化是旅游业发展永恒的主题,乡村文化根本的内涵是“自然、淳朴”,它能给久居都市的人带来放松、恬静的享受。从调研中我们得知,游客大部分是第一次参与农家乐,他们最看重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主要是乡村景观,其次是饮食特产,农家生活格调排第三,而民俗艺术和节庆活动占的比例总共为8%,这说明当地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仅仅停留在观光、饮食等较低的层次上,而真正能吸引游客的突出当地民俗文化的项目很少。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游客的重游率产生影响。
其五,旅游服务接待水平较低。从调研中得知,目前清徐县从事农家乐旅游的从业人员以青壮年为主,而在他们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65%,受过正规的专门培训和取得相关的从业资格证的仅占到20%左右,因而服务意识较弱,服务质量较差,整体接待水平较低。例如,在葡峰山庄的调研中,看到拉客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许多农家乐的工作人员的招募,带有亲友帮工性质,老少皆有,随意性强,这些工作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培训,造成服务程序不规范,阻碍了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清徐县农家乐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上面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清徐县农家乐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如果能借鉴成熟地区发展的经验进行规划,发展空间还是广阔的。清徐县农家乐旅游要做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具体来说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其一,完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基础设施是接待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基本保障。它在农家乐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上要体现乡村特点,强调农家的乡村基调。例如,要多设一些停车场,并且停车场的地面不应全使用沥青、水泥等材料,不仅要考虑绿化造景,而且风格设计要与乡村旅游区(点)的整体造型相协调融合;指示牌要设在村口处及道路拐弯处,可绘制瓜果花木等图案标明路线,便于游客寻找;修建一些便利店、药店可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为了提高农家乐旅游村的可进入性,可以在旅游旺季及周末、节假日,开通旅游公交专线,以方便游客的出行。另外,在调研过程中,看到路边有山体滑坡现象,有路面产生裂缝处向下塌陷情况,上望湖亭的石阶上发现了很多处已经磨损,还有的出现了大裂隙。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只注重开发,而忽略了保护这一重要环节。当地有关部门在旅游项目的推出后,要做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要有专门人员定期做检查和维修工作,以保证游人的安全。基础设施搞好了,农家乐旅游才能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迈进。
其二,政府要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和规范农家乐旅游健康发展。发展农家乐旅游,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家乐旅游的重要意义并采取具体措施:(1)制定农家乐发展的总体规划,使当地老百姓能够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2)帮助解决制约农家乐旅游发展的要素问题。如资金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扶持政策,设立农家乐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采取“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金融、税务、工商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再如人才培训问题,将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并享受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补助政策,由旅游局和劳动保障局负责实施。[5](3)制定和完善行业规范标准。尽快出台《清徐县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清徐县农家乐从业标准》、《农家乐经营管理办法》、《基础设施设备标准》和《食品卫生安全质量标准》等,对行业的行为管理落实到位,避免因行业的发展随意性而阻碍了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增加农家乐产品的“农味”,以文化中心模式提高农家乐的品位。吃、住、行、游、娱、购是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要想增加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农味,就必须在这六个方面下工夫,“农味”也就是体现当地乡村文化的自然、淳朴。例如农村风光、农舍民情、农家饭菜、农事活动、农家土特产品以及建筑、住宿的城乡差异和地方色彩,都可体现农家的氛围和地方特色。文化是旅游的基础和重要条件[6],农家乐应着重挖掘民俗文化,开发文化含量较高的旅游产品,使游人能在亲自参与和体验中感受到农村的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清徐被誉为“文化名城、醋都葡乡”,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清徐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清徐县马峪乡葡峰山庄的农家乐既处在葡萄山庄中,又临近龙林山风景区和香岩寺等文物资源,可大力开发农耕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展参与农事的“套餐”模式,从耕作、浇水、除草、施肥、培育和采摘各个环节都设有活动,使旅游者在全过程得到亲身体验,获得农耕文化的愉悦,还可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教育,这对于家庭组织形式的旅游,尤其对有孩子的家庭更具吸引力,这种时段“套餐”模式的旅游活动,还可以增加游客的重游率。另外可展示清徐葡萄酒酿制工艺流程图,并配有专门的讲解员介绍简易的酿制程序。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葡萄酒酿制的全过程,并能参与简单的葡萄酒酿制,还可以品尝到自己酿造的葡萄酒,并作为特殊的纪念品带回家。在农家乐的经营中注重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使清徐县农家乐旅游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其四,加强农家乐旅游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乐是一种特色旅游方式,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7]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他们不屑于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当地农家乐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小农思想较浓,看重眼前利益,又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因而在言谈举止、着装、招待游客等方面服务质量都较差,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形象,还使旅游者的满意度大大降低。本文认为,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利用农家乐旅游的淡季时段,采取旅游院校、培训班等形式,搞一些有关从业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既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礼貌待人,能用普通话与游客交流,还要熟知清徐的民俗文化、饮食特产和历史典故。例如,当地服务人员既能够给采摘葡萄的游客介绍有关清徐葡萄的栽培历史、品种、耕作的注意事项、营养价值与功效,又能给品尝当地特色饮食的游人讲解饮食的原料来源、制作过程和营养搭配等。只有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提高了,并做到亮照经营、明码标价、诚实守信,旅游者的满意度才会提高,重游率才会增加,才能更好地促进清徐县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李海平.关于“探访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一文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7(2).
[2] 罗贵平.绵竹市农家乐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 丁华,李微微.秦岭北坡农家乐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1).
[4] 张金霞,叶蓓.武汉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模式[J].统计与决策,2006(4).
[5] 祖鹏,蒋术良.长沙市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6).
[6] 徐春迪.宝鸡近郊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2).
[7] 吴倩妮.我国“农家乐”旅游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责任编辑 张进峰】
2011-01-20
张美平(1979-),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在读研究生。
1672-2035(2011)02-0072-03
F12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