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研究
2011-11-18王向东
王向东
(1.太原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2.太原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研究
王向东1,2
(1.太原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2.太原师范学院 城市与旅游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1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一直突出,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动与全国基本相似,都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变动过程,同时又表现出时间上波动较大和空间上差异显著的特征。其中,资源型经济特征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形成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大的主要因素。缩小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山西
山西省是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发展状况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山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无论是产量和储量均居全国第一,是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结构倚重,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在中西部各省区中,山西省处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变动态势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我国经济欠发达省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实际情况,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决策依据。对构建和谐山西,推动山西经济全面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山西省城乡收入时间变动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三十年来山西城乡收入差距却越拉越大。1978年以来,伴随着山西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的人均货币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01.4元增加到2007年的11 565元,增长了38.4倍,农村居民纯收入也从1978年的101.6元增加到2007年的3 665.7元,增长了36.1倍(见图1)。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看,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已是农民的2.9倍,1978年后差距虽有缩小,但2007年扩大到农民的3.15倍。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由1978年的199.8元扩大到7 899.3元,因此,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看,城乡收入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1978年以来,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由于二者的增长速度不尽相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1978—2007年期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动趋势。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居民是农村居民的2.97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只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3.71%。1978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到1984年,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1.53倍,这是1978—2007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一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增加到了65.54%。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1984年的基础上有所反弹,并且差距是逐步拉大,到2002年仍低于1978年的差距。其间,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2.9倍后,随后缩小,1999年达到2.45倍后差距又开始扩大。2003年以后差距又在逐渐扩大并高于1978年,2007年比1978年增大了0.18倍。
图1 山西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图
从图2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及图3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额测算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它的纵向基本趋势是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78—1984年,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减小阶段;二是1985—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阶段;三是1995—1998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靠近阶段;四是1999年至今,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大幅增长,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增大阶段。从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等制度变革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再加上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和农产品计划收购比重的缩小等,使接下来的几年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到了较大幅度的缩小。
图2 山西城乡收入差距绝对数曲线图
图3 山西城乡收入差距相对数曲线图
1985年后,农村改革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已经发挥得差不多,传统的农业生产力也已经接近饱和,在农村的产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又加上生产成本大幅度上涨,农民各种负担过重,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在局部出现农民收入减少的情况。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1]379-3941985—1994年,国家政策重点转向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从简单的放权让利转到转换经营机制上面,提高了经营效率,虽然农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是明显扩大,到1994年达到第一个高峰,为2.9倍。
1995—1998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国家推行拨改贷政策,使企业陷入了困境,职工的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加之城市企业开始下岗分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减缓。所以在这一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有逐渐缩小的趋势。
1999年至今,城市日新月异,发展速度飞快,政府对城市的投资力度大,优惠政策多,为城市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农村虽然也在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与城市相比,它的发展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农村的发展速度大大落后于城市,由此城乡收入差距这些年来又在不断扩大。
二、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变动分析
1.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动与全国基本相似
将山西省与全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比较可知,1978—2007年,山西省和全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样都经历了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变动过程,其变动的过程大致相同。其主要原因是,山西省和其他省区一样,共同处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如二元经济结构、工农业的发展状况、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2]对全国和山西省的城乡收入都同样发挥着作用,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组成部分,其变动过程不可能脱离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必然具有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基本特征。
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而言,1978年,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78年以后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小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表1 山西省与全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比较
2.山西省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比较
如图4所示,山西省各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差距最小的太原、阳泉和差距最大的忻州之比相差 1.51。山西省2007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15,太原、阳泉比山西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了0.68,但是忻州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比山西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了0.83。从地理位置来看的话,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的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而位于山西省北部和西部的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较大。
图4 山西省各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图
山西省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收入差距格局是由于西部和北部是山西省贫困人口的聚集地,其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尤其是广大农村贫困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从而使这些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3]
其中忻州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全省排在首位,从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增长情况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纯收入。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从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对比表数据可以看出,2003年忻州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49∶1,到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3.98∶1。如果将城镇居民享受带有福利性质的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剔除农民收入中非现金收入的实物折款和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忻州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比数字显示的还要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它是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二是机会和竞争的不公平,这一点加剧了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吕梁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山西省也是比较大的,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 736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 77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86∶1。在享受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事业等方面,城乡差距悬殊;教学设施落后,乡村师资水平低;农村卫生院房屋破烂,设施陈旧;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还很小,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同一个市范围内有名列全省前茅的经济强市,也有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既有靠转让资源整体脱贫致富的农民,也有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长期贫困的农民,这些方方面面的差距必然会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大同市是煤炭重化工基地,主要产业和人口集中在城区、矿区、南郊,由于历史原因、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财政投入、宏观规划等多种因素,对农村的关注和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投入比例无突破性调整,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和谐。从总量和增幅看,第一产业增幅和农民纯收入明显落后;从地域结构和发展趋势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过度集中;从产业结构看,煤炭、冶金、电力、医药、建材五大行业增加值比重占全市的86%;从人口分布看,城区、矿区、南郊集聚150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0%;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看,城镇居民明显高于农民;从城乡财政投资比例看,2003年为92∶8,2004年为87∶13,2005年约为85∶15,虽然逐年增长,但与统筹发展目标差距甚远。由于规划、投资和发展的过度失衡,使城乡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明显拉大,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第二,山西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小于全国的水平,但其变动的过程与全国基本一致;第三,山西省的内部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中部、东部和南部较小,北部和西部较大的趋势;第四,山西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态势。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缓和城乡经济间的二元分割对立状态。农村人口不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就难以改变,城乡收入差距也难以缩小。山西省城市化还处于初期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就必须在加速提高工业产值占GDP份额的同时,加速城市化率的增长。为此,要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同等身份、同等待遇;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逐步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其二,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当前的情况看,尽管社会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但要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还任重而道远。为此,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促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关注和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的民生问题。
其三,加大财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资支持力度。将过去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逐步转变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为此,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应该设立农村、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的建设);理顺体制、精简机构,实现“多予少取”。[4]
其四,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促进增效增收的关键是创新机制,尤其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三农”投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为此,要加强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建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农”投入保障机制;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建立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双赢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如提升式增效增收机制,功能与效益式增效增收机制,结构式增效增收机制,拓展式增效增收机制,农务式与合作式增效增收机制等。
[1] 赵满华,崔民选.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 刘凌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决策与信息,2008(5).
[3] 刘敏,吴姝冬,冯旭芳.城乡收入差距分异特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7(8).
[4] 钟宁宁.财政支出对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
【责任编辑 张进峰】
2010-06-10
王向东(1969-),男,山西万荣人,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在读研究生,太原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讲师。
1672-2035(2011)02-0066-03
F12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