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信息生态环境的多极研究维度
2011-11-17周小林
〔摘要〕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信息用户的整个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相对稳定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社会的推动下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因此,必须以新的视角——信息生态环境来对信息用户的信息环境进行审视,通过信息社会研究维度的分析,使我们对信息用户的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信息能力的提升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使用户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关键词〕信息用户;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社会
收稿日期:2011-04-06
作者简介:周小林(1963-),女,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发表论文数篇。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6.006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6-0025-04
The Dimension of Multiple Research of User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Zhou Xiaolin
(Gansu Provincal Library,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pproaching,the user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has greatly changed,which used to be stable and an revolutionary change occurred to it.Therefore,the user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should be judged in a new perspective.We can make objective judgment on the changes of the user餾 information environment,the promotion of their information abilities,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ources,depending on the research about it,so that users can use their information more scientifically,proper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information users;information environment;information society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马歇尔·麦克卢汉、拉斐尔·卡普罗、马斯·达文波特和劳伦斯·普鲁萨克等人为代表的信息生态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并迅速传播。今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信息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进一步认识用户信息生态环境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定位对于用户研究有积极意义。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关于信息用户的信息生态环境还没有专门的讨论。那么如何研究用户的信息生态环境?本文提出假设:信息用户的信息生态环境→用户信息环境的研究维度→用户理论与信息环境的关联度→信息用户信息生态环境的基本界定。因此,这一问题涉及较为宽泛,包括情报信息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是用户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1 用户信息生态环境的概念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研究用户环境,但是,对于每一种研究,核心问题都是研究的维度问题,即所研究的用户环境将如何被理解,是否具有可测性,是否具有学术上的严格性和严密性。否则,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无法接受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形态的用户环境的研究。实际上,无论从什么角度去研究,首先应该以一般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及其对用户产生的社会影响去进行学术语言的描述,这样就能说明—个新形态中的用户信息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1.1 生 态
生态(Eco-)一词源于希腊文,指“家”或者“环境”。生态学(Ecology)最初是从研究生物个体开始。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于1869年最早使用生态学的概念,是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研究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无益关系。英国生态动物学家E·P·奥德姆于1956年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机构和功能的科学。1980年,中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把生态学界定为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1997年,奥德姆进一步把生态学界定为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1.2 用户信息生态环境
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信息圈”的概念,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于1983年重申了“知识圈”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开始思考信息生态问题。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 Ecology)的概念,将生态理念引入到信息管理中,从而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我国最先提出信息生态学并对信息生态学给出定义的学者是生态学家张新时院士,他认为信息生态学不仅具有信息科学的高科技与信息理论的优势,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生态学的传统理论,强调对人类、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生存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研究、模拟与预测,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与反馈作用[1]。随后出现了“信息生态环境”、“网络生态环境”、“信息人”等概念。
鉴于此,我们可以将信息生态的内涵界定为:不仅包含普遍意义上的信息生态环境,更包含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的信息生态文明等。就其基本内容来讲,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社会环境和用户主体等。这无疑是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探讨用户信息生态环境并使我们在技术——生态、社会——生态、主体——生态这样的架构中深入认识用户的本质。
2 用户信息环境的研究维度
按照用户的主体地位,信息生态环境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学、社会学及情报学关于信息社会(宏观环境)的研究和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研究大致可以从技术、经济、社会、网络及文化5个不同的维度来认识,从本质上揭示用户所处环境。
2.1 技术维度
对于用户环境的最为一般的认定,实际上是从技术角度来认识当代信息革命对用户的影响,就像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信息文明一样。信息技术改变所带来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送与利用方面的技术突破,导致了用户信息处理能力的飞跃提升,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硅信息时代”、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其中,计算机与通信的发展使得信息的管理、传播和利用状况大为改善。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如奈斯比、马丁、托夫勒等都对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信息社会进行了探讨。“当代的信息革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是扮演了一个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的角色”[2]。无疑,在微处理技术发明之后,信息技术在用户信息活动中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2.2 经济维度
从经济学维度提出了信息社会概念的早期学者,当首推奥地利经济学家和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克卢,他在1933年就开始研究专利(知识)对于研究活动的影响,并于1962年发表了其开创性的著作《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3],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知识经济”的概念和从经济学的角度测度信息社会的方法。与马克卢普相呼应,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1993年出版的《后资本主义社会》[4]一书中认为“真正控制资源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或劳动力,而是知识”。关于“信息经济”的研究,波拉特艾普特、纳什等都做过大量论述。这些定义的知识产业在信息化的改造之下,有了完全不同的信息时代的新内涵,由于用户的信息活动与经济的关联密切,信息经济在用户环境中的地位也已远非昔日可比。
2.3 社会维度
从社会学的维度来测度信息社会是否来到是另一种使用较多的评估信息社会的方法。社会学家贝尔在1976年发表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5]一书中认为“从业于信息的生产和服务的人数是描述一个社会信息特征的主要指标,在后工业社会中,重要的不是自然的、肌肉的力景或能量,而是信息”。德奇、波拉特、奥托、松特格等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证实,信息社会是大多数就业者皆从事与信息相关的工作的社会,换而言之,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不再是与物质和能源打交道,而是与信息、信号、符号及图像等打交道。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社会,信息用户的数量这些年都在不断地增加。需要物理强度和手下技巧的工作越来越多地被数据和文字的处理所取代,在传统工业中进行传统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少。劳动力市场大量需要与信息的操作和处理相关的从业人员,忙于处理完成其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信息的人则越来越多。
2.4 网络维度
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性发展的产物,从根本上改变了用户信息处理的能力和速度,改变了用户交流和通信的方式,因而对用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及其所产生的日益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有不少学者开始从网络的角度研究信息社会的来临,或者直接以网络经济来描述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有的学者将这种从网络的维度定义信息社会的来临称为从“空间”的维度进行的信息社会的测度,因为网络的存在必有其空间的覆盖范围。这方面的研究较多,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卡思迪尔斯、伯尔尼等。互联网开辟了无限的信息空间,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其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存储方式,改变了信息获取渠道,并且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信息利用的效果。这些变化具有与传统的工业社会完全不同的特征,实际上表明了一个网络社会正在浮现。
2.5 文化维度
信息革命产生大量新的新兴媒体,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如此。除了基于互联网的各种传媒之外,近年来出现的手机、电子报刊、电子图书等更是一个新的发展。我们处于一个媒体充斥的社会,一个在社会交流中含有更多信息内容的社会,包括数据、问题、研究,甚至衣着、发式、美容、言谈、礼仪等的各种信息,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得以获取;信息“入侵”到每一个电子终端,每一所房屋,甚至到每一个物体中(物联网),这些都对用户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特芮尼[6]认为,工业社会改造的是生产的方式,而后工业社会则改变了生产的最终结果,即文化。与工业社会不同,在后工业社会的所有用户的信息活动中,受到冲击和干预的对象正是用户本身,包括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组织形态及消费行为等。信息环境的急剧改变,使用户文化不仅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满了信息内容。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一个充满世界信息的用户环境使用户的信息文化不断得到发展。
3 用户信息生态环境的界定
把用户作为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作为学科确立下来以前就已经存在的学术研究,如美国学者McDiarmid的《图书馆调查:问题和方法》(1940年)1948年英国皇家科学会议[7]。综观用户行为与文献格式的变迁,也不难发现社会环境对用户行为的影响,从中国古代书院到现代图书馆,再到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发展,清晰地体现出了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用户的行为。
3.1 3种用户理论的环境维度
早期的国外用户研究范式主要是实证主义的,研究目标都在如何提示和描述图书馆文献的利用[8]。直到20世纪80年代,用户研究开始转向理论层面的研究,而泰勒的信息使用环境(Information Use Environment,IUE)理论和萨弗雷连的日常信息查找行为(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ELIS)理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代表。信息用户研究起点于“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但随着认知观的引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已成为主流范式[9]。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观的引入更使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笔者认为,这3种信息用户研究观念及其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用户环境的不断变化影响下提出的,从3种理论的研究维度,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信息用户研究理论已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强调社会观与认知观的结合,即考虑到了环境对用户的影响(表1)。
表1 3种用户理论研究维度
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国内用户研究多讨论用户信息环境的新颖性[11]。考察近年来CNKI信息生态学的论文发表情况看,研究主题在不断演进,如信息生态、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生态位、网络生态系统、网络生态、信息生态系统、信息伦理、信息生态链、信息社会、信息人等,从中可以看出,信息生态的研究的实质是对信息社会条件下的用户研究的不断深入的探讨。
3.2 用户信息生态环境表现特征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快,信息服务多元化趋势明显,图书馆服务也开始藏书建设为主,转向以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信息反馈、为用户提供丰富信息内容、营造良好软硬件环境、高效率服务等的前瞻性取向转变。虽然以往的服务一直强调“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但由于信息基础建设薄弱、服务技术含量低、信息较为匮乏、服务观念僵化,用户只是被动受体,信息机构则要花费大量精力探讨服务方针与技巧,难于从真正意义上去提高用户的满意度。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理念在市场的影响下逐步得到了提高,而用户需求已不再满足简单的信息提供,更关注自身的信息环境,不同用户层由于其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而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表2)。
表2 用户信息环境的表现特征
3.3 用户信息生态环境的界定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对用户信息生态环境界定为:
(1)从效果或目的上看,信息生态环境主要针对用户——信息领域,信息生态环境可以达到用户持续发展目的。
(2)信息生态环境的变化引发了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
(3)用户信息生态环境应该是建立在信息生态学基础上的一种系统形态,既是针对信息用户发展而采取的策略性选择,也是信息生态环境的科学内涵影响下的具体效果体现。
(4)信息生态环境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因素。“信息——人——环境”之间也存在一个具有类生物性的复杂有机系统,没有一组独一无二的环境因素可以完全决定和解释社会信息的流动与管理过程,其更多体现的是一个组分多样、结构纷杂,涉及许多环境因素的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及结果。
4 结 语
如果说农业社会是用户处于自我的低级信息环境形态,那么,工业文明则在极大意义上是用户自觉之后为拓展自我功能、满足自我本能之外的欲望使然,信息社会环境下则是用户信息获取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从根本上讲,信息用户的建构是在社会环境基础上进行的,是解构的必然结果与继续,它的存在和发展体现了由信息本位到用户本位的实践,并反过来促进了用户本位的合理化进行[12]。
自从用户理论发现“用户”之后,图书情报学就逐渐把用户从自然的构架中剥离出来,这虽然是一种自觉,在某种意义上是进步。但是,由于缺乏对信息环境(资源)的认识、尊重、利用和开发,使得用户的各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在今天看来问题仍然很多。信息环境的变化,使用户的经济地位、组织结构、信息要求、技术诉求等也随着变革,“在信息生态中必然存在价值观的多样性,多样性才是信息生态进化的重要标志”[13]。所以,用户信息生态环境必然要在用户与社会的发展上体现合理性与持续性;在用户与信息环境的和谐共生上体现平等性;在用户与信息资源上体现公平公正性;在用户与信息技术的互动中体现优越性。只有在这样一个生态式的构架中去理解用户的信息生态环境,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信息资源,然后指导或服务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宋天华,李春海.信息生态研究分析[J].现代情报,2009,(8):208-210.
[2]周宏仁.信息化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0.
[3](美)马克卢普.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M].孙耀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
[4](美)彼得·F·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傅振剩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8.
[5]Daniel A.BeI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M].New York:Basic Books,1976.
[6]Alain Touraine.Retum of the ActorOf the Actor[M].Minneapolis,
[7]李桂华.当代公共图书馆用户:需求、行为与结构[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4):22-34.
[8]SAVOLA NEN R.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approaching information seeding in the context of way of life[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5,17(3):259-294.
[9]王强.信息用户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情报资料工作,2010,(3):66-68.
[10]李玉杰,刘志峰.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本质及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263-266.
[11]文庭孝,等.论信息概念的演变及其对信息科学发展的影响[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10-15.
[12]傅荣贤.信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基本路径及其反思[J].图书与情报,2010,(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