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合理性的探讨
——基于“马丁法”的北京市测算

2011-11-17文/鞠

中国医疗保险 2011年10期
关键词:调整机制津贴马丁

文/鞠 雪 何 丹

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合理性的探讨
——基于“马丁法”的北京市测算

文/鞠 雪 何 丹

2011年1月1日实施的新《工伤保险条例》亮点不少,修订的落脚点也都是最大限度的保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过,新条例在工伤保险待遇的有关规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具体来说,新《工伤保险条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伤职工的待遇水平,但这种待遇的提高却是笼统的,在具体的待遇设计中没有很好的体现职工伤残程度与用人单位责任的正相关关系,不同伤残程度职工待遇差距不合理及工伤保险待遇科学增长机制的缺失等问题也客观存在着。而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到工伤保险制度的公正、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工伤保险待遇调整的现状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生活护理费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变化等情况适时调整,调整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虽然现在大多数省市每年都会颁布工伤保险待遇的相应调整办法,但是随意性仍然很大,部分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政策也普遍缺乏衔接,调整周期、幅度和方法也不尽一致,科学性、合理性自然也无从谈起。有的统筹地区(如北京)每年都调整工伤保险待遇,伤残津贴的调整略高于养老金,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也有相应增加,做法相对合理;有的统筹地区则每两年调整一次;有的统筹地区则多年不调整,工伤职工的伤残待遇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此外,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方法也参差不齐,有的统筹地区只调整部分工伤保险待遇,如一至四级的伤残津贴,有的统筹地区则调整包括五、六级的全部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周期的不同、机制的不同、计算公式的不同,最终会影响到同等伤残职工待遇水平的不同,造成伤残职工间新的不公,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制定科学、统一的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已经成为实施新《工伤保险条例》的当务之急。

二、工伤保险待遇调整计算方法的尝试——“马丁法”

“马丁法”原是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马丁先生提出的贫困线计算方法。其计算公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食物线,由贫困家庭的食物开支计算得出;另一部分是非食物线,旨在满足贫困家庭的非食物需求。

工伤保险待遇,尤其一至四级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与贫困线的待遇调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1.一至四级工伤职工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工伤保险待遇大多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而对于大多数的贫困人群来说,低保金也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2.与贫困人口类似,工伤职工在社会中属于低收入群体,因此,在其消费结构中,食物支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而“马丁法”计算待遇调整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食品价格指数。中国自2007年2月份起,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大幅上涨,而且食品价格指数上涨程度远远超过了CPI。因此,使用“马丁法”来计算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工伤事故发生后,尤其一至四级伤残的发生,会对劳动者的就业及其收入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工伤职工伤残津贴设立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工伤职工的基本生活。伤残津贴待遇调整机制以及调整公式的设计应基于两个目标:一是工伤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下降;二是使他们能够适当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图 伤残津贴待遇调整

具体来看,工伤职工每月的食物支出应当等于月工资乘以恩格尔系数,为了使职工的食物支出不因物价的上升而下降,工伤保险待遇的增加应当等于食物支出乘以当月的食品价格指数。而为了使工伤职工能够分享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果,工伤保险待遇调整又应与工资增长挂钩。因此,伤残津贴待遇调整的计算公式为:

食物线×(食品价格指数-1)+非食物线×工资上涨率

根据“马丁法”,食物线的确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家庭调查数据,因此,在计算时,可以对“马丁法”进行调整,使用恩格尔系数对食物线进行计算。那么,食物线就应当等于职工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乘以恩格尔系数,而非食物线,就等于工资减去食物线(具体转化过程见图)。

三、基于“马丁法”的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测算

北京市从2001年起就建立了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工伤保险待遇十年来也实现了连续上调(见表1)。不过,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的,对于调整公式以及考虑的因素,北京市政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那么,工伤保险待遇调整的数额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工伤职工的基本需求就成为了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本文依据北京市2006年-2009年公开的宏观经济数据,使用“马丁法”对伤残津贴的待遇调整进行相关测算,以对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使用“马丁法”对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调整进行测算,需要基于以下假设:1.该职工受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等于该年度社会平均工资;2.工伤职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等于北京市的平均水平;3.计算的基础是2006年受伤职工的待遇水平。使用“马丁法”计算公式:食物线×(食品价格指数-1)+非食物线×工资上涨率,进行计算,具体的计算结果见表2。

表1 2006年-2009年北京市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情况(单位:元)

表2 基于“马丁法”的北京市2006年-2009年伤残津贴计算

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北京市伤残津贴的待遇调整已经“跑赢”了CPI,如果只根据食品价格指数进行调整,那么2006年到2009年每年的调整额只需增加28元、99元、181元和26元,而北京市每年的实际增加数额都大大高于该水平,分别为140元、230元、260元、260元。因此,现有的调整水平可以保证工伤职工的生活水准不因物价的升高而下降,即工伤保险待遇已经实现了“保值”。

第二,必须看到,伤残津贴待遇的调整仅仅跑赢通货膨胀是不够的。工伤职工在工作中受到了伤害,丧失了一部分或全部的劳动能力,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幸福,为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因此,他们有权利分享部分经济发展成果。而根据北京市现有的调整机制,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调整额度都没有使工伤职工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当然,由于上述“马丁法”将伤残津贴的增长与工资的增长完全挂钩,即工伤保险待遇调整与工资增长水平同步,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是偏高的,因此,更为科学的计算方法是:食物线×(食品价格指数-1)+非食物线×工资上涨率×调整系数,该调整系数大于0小于1,表示当地政府希望工伤职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

第三,通过计算,2006年-2008年北京地区的工伤职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分别为27.8%、36.3%和19.5%,而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一般在60%左右才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照60%的标准,2006年-2008年的伤残津贴调整额则分别为269元、315元和422元,比较起来,这些年份的实际待遇调整水平略显偏低。而2009年,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程度又高达177%,说明该年度待遇调整水平大大超过了一般劳动者的工资增长水平,该年度的调整数额偏高,这样对于在岗的一般劳动者,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第四,计算结果显示了现阶段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的弊端,并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市的待遇调整水平某种程度上没有与工资增长和物价水平挂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例如,2009年同2008年相比,2008年的物价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都远远高于2009年,而这两年工伤保险待遇的调整金额却完全相同,这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四、对“马丁法”用于工伤保险待遇调整的评价

由于“马丁法”原是计算贫困线的方法,而最低生活保障的理念、影响因素等都与工伤保险待遇不同,因此,将“马丁法”运用于工伤保险待遇调整的计算是否合理,仍然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况且,贫困线的计算过程中,食物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对于贫困人口来说,满足食物需求,是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首要任务。而对于工伤职工来说,虽然食品支出也占了其日常支出的很大比重,但是工伤职工的消费结构,与贫困人口的消费结构还是有很大差别。因此,在今后计算公式的重构中,这些环节都需要加以调整。

不过,也应当看到,将“马丁法”运用于工伤保险待遇调整,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对待遇的调整幅度和频率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同时CPI等因素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伤职工的待遇水平能够随着CPI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未来工伤待遇调整机制的可持续发展。该方法是对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的一个有益探索,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型构建思路。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猜你喜欢

调整机制津贴马丁
欧盟理事会就碳边界调整机制达成协议
阿斯顿·马丁Valkyrie Spider
公示制度让村干部津贴更“明亮”
神笔马丁
参透并购交易价格调整机制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图表
社会保障基金发放情况
维马丁的诗
美国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