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塑造戏曲《寻儿记》中“张文达”一角的
2011-11-17姚志刚
■姚志刚
我是1996年考入省戏校,2000年从江苏省戏曲学校毕业进入江阴市锡剧团的。十年来,在领导、老师和同仁们的关心、帮助下,我勤学、常悟,把戏校里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用到江阴市锡剧团的艺术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的表演艺术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今年,我们赶排了一台大戏《寻儿记》,剧团领导和王锡春导演,要我出演“张文达“一角。开始,我心中颇有压力,”张文达“这一角色,尽管只有开头“战乱”和结尾高潮“巡按审堂”两场戏,但是在全场戏“张文达”一角的责任举足轻重!
《寻儿记》这个大戏,讲的是战乱之中,穷书生张文达一家被冲散,其妻孙淑林携长子朱砂贯寄宿客栈,因儿病重无钱医治又交不起店租,故剪发至长街变卖,不想返回店中已不见亲儿,只得流落他乡到处访夫寻儿。两个儿子都被两家收养,各自改名换姓,长大成家,做了官。十八年后,孙淑林凭家传做“八珍汤”的绝技在常府做佣,见常天宝如亲儿朱砂贯,不敢认。小儿周子卿(孔凤缨改名)夫妇确认生母,并多次劝常天宝相认遭拒,愤而对簿公堂。张文达得官,审理此案,公堂上夫妻相认,一家团聚,拒绝亲母的常天宝夫妇终判决流放边疆,得到应有的惩罚!
我在导演和剧团老师们的指教帮助下,刻苦磨戏,悟戏,终于一举成功,反响很好。观众们评价:“姚志刚年纪虽轻,演的张文达活‘活龙活现‘。”戏迷们高兴地说:“江阴锡剧团又出院个好老生姚志刚”。我是怎样塑造好“张文达”这一角色的呢?回顾总结,我有两点体会。
体会之一,牢记使命虚心学习,提高悟性。
前文所述,江阴市锡剧团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为百姓(观众)服务。本人认为,我们青年的戏曲表演工作者的使命是“振兴、创新中国戏曲”。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里的瑰宝,是世界戏剧“非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锡剧是中国戏曲苑中一枝花,尽管“她”由于方言关系,受众面较窄,流行于苏中、苏南、浙北一带。但本人认为锡剧不会消亡,只待于创作、创新、振兴之中,江苏省锡的改革;周东亮把歌曲发声法与戏曲发声法结合演唱锡剧荣获“锡剧王子”等便是有力的佐证!所以,本人平时演歌舞以练形体;演小品、曲艺节目以悟其“接收,反应,夸张”等表演方法,练自己道白功力,始终不忘记我本专业是省戏校毕业的戏曲是。一有机会,我就学习,揣摩京剧、昆曲、越剧等姐妹剧种里老生的表演技法与决窍,吸取他人之长为我锡剧老生表演所用。“张文达”一角,定位是“官生”,口面上,前场穷书生时戴“黑口”后面得官封巡按时戴“彩口”。我在表演技法上,穷书生时采用的平民百姓之老生步,眼神是暗怨的老生眼神。加上唱腔上叶传卿老师的设计,把穷书生和巡按的唱腔处理得惟妙惟肖,更使我,助我把“张文达”这个人物演活了……
体会之二,带着观众二度创作,提高可看性。
在当今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形势下,百姓的看戏胃口高了,观众看电视,看国家级的明星名家演的节目多了,艺术审养的水平随之提高了。作为戏曲演员演一个戏,要让戏迷,观众说好,连演十多场大家都说好,真难呐!一个戏要让人说好看,好戏!除了剧本好,导演手法好,音乐唱腔设计好,舞美灯光音效好,还有一个“好”很重要,就是演员塑造人物角色,要带着观众一起进行二度创作,精心刻划人物性格。《寻儿记》大戏故事发生在古代,但我们上演它就必须赋予它演出的现实生命意义。观众憎恨大儿子常天宝,当了官,为保自己荣华富贵之体面不认亲生母亲;观众喜爱小儿子周子卿夫妇对母亲的忠孝;观众要看巡按大人原来是亲生父亲张文达怎么来审判这个案子?我认为,饰演张文达的我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一下子接近戏中角色和现场观众的距离,从而带着观众进行“演戏”。当张文达听完常天宝、周子卿兄弟俩人的诉状,发现堂下竟然是苦苦寻找十八年的亲生儿子,此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我用了“提气、提身”,复端正公堂,随接“捋须凝神”打量一下堂下左右两个儿子,这个表演,即符合古代巡按审案情景,又满足观众“父子间真情交流”的心理口味。第二个细节,当张文达看见堂下传来的孙淑林,果真是苦苦寻觅十八年,风霜苦辣刻满脸的贤妻,此时我的表演是“气满胸、泪满眶”、“叩案而起”,又一想,公堂之上,大庭广众,真能认妻。然后命公堂之上官兵两厢退下,即来个大转身马蹬步,撩须,从内心轻微地叫一声妻的名字,孙淑林,当孙淑林叫一声夫啊,我就控制不住18年来思妻之念,激动地再喊一声,妻啊,即点步甩须与妻拥抱,泪声又抛,按这一连串的眼、须、手、步,深情道白,我在戏曲传统老生程式动作演法上,注入了现人的情感表达,现场的观众掌声哗哗,泪水涮涮……,人们反应我这表演真切,过瘾。
还有一个细节,张文达有意提醒,苦口相劝常天宝还是认了母亲吧!常天宝决意不认,按古时律法,大逆不道,忤逆不孝之人,按律当斩。我在表演时,没有“古巡按”阳刚正气地套式道白宣判,加入“毕竟是亲生儿子”的情感,我用了凝眉、怒眼、含着眼泪的表情判斩。当人们苦苦相求下,改判“流放边疆”时,我介入了“养儿不教父之过”的意念,举手,甩袖,撩须,然后轻叹,摇了摇头一连串既合张文达角色又近人情味的动作、语气,得到了观众赞许、认可。
这次,《寻儿记》中张文达角色的塑造成功,使我懂得了“艺无止境,我尚年青”。我演的戏还不多,演的各类老生角色更少。我深知,今后的路更长,肩上的担子会更重。我决心,继续努力钻研,虚心博学,厚积薄发,把老生的表演功底,打得扎实再扎实,为锡剧事业的振兴艰苦奋斗,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