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市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研究

2011-11-16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男女生攻击行为攻击性

魏 萍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

1 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少,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因此十分缺乏对子女的关注和指导。这样,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的留守儿童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在性格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的父母无暇管,舍不得管,留守儿童大多数情况下生活在无限制状态,因此容易形成性格缺陷。在行为方面,由于他们年龄小,缺乏独立判断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出现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犯罪行为。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南阳地区四所小学、初中及高中留守儿童共 291人,回收有效问卷 284份,其中男生 132人,女生 152人。年龄在 12~16岁之间,平均年龄14.52岁。

2.2 研究工具

(1)留守儿童问题行为问卷:由两个分问卷组成,分别是冒险行为分问卷和攻击行为分问卷,采用利克特 5点量表计分。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395。

(2)同伴依恋问卷:选用 Armsden&Greenberg编制的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 (IPPA)的同伴依恋分问卷,包括 25道题,三个维度:信任、交际、疏远。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2,重测信度为 0.86[3]。

2.3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13.0和 AMOS5.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现状分析

3.1.1 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在攻击行为的维度上得分最高,而且在身体攻击这个因子上表现最为明显 (M=22.77),口头攻击次之 (M=17.56);得分最低的是攻击性情绪 (M=36.60),尤其是其中的缺乏自控因子只有6.73分,说明留守儿童还是较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的。

3.1.1.1 留守儿童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在攻击性上存在显著差异(t=2.095,P<0.05),表现为男性的攻击性比女性高。具体来说,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认知男女生有显著性差异 (t=3.013,t=2.610,P<0.01),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行为和攻击性的认知。

3.1.1.2 留守儿童攻击性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在攻击性总分 (F=4.809,P<0.05)和攻击性行为 (F=3.975,P<0.05)上差异显著。经过事后比较 (LSD)发现 (表 1),六年级的攻击性表现比初一、初二、高一都明显,但是到了初一攻击性有所下降,到了初三年级就呈现上升趋势,其与初二、高一的平均数之差分别达到14.048和 20.752。

表1 事后多重比较(LSD)

3.1.2 留守儿童冒险行为现状分析

3.1.2.1 留守儿童冒险行为的性别差异

男女生在冒险行为总分及各因子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如表 2,男女生在总的冒险行为、叛逆行为、反社会行为、寻求刺激行为方面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 (P<0.01),而在不计后果行为方面二者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冒险行为得分差异

3.1.2.2 留守儿童冒险行为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在总的冒险行为、叛逆行为、反社会行为上差异极其显著 (P<0.01);在不计后果行为上差异显著 (P<0.05);在寻求刺激行为上差异不显著。经事后多重比较 (LSD)发现,六年级的冒险行为低于初一和初三,初二年级的低于初三和高一,整个冒险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加剧的。

表3 不同年龄留守儿童冒险行为得分差异

3.2 留守儿童同伴依恋特点

3.2.1 不同性别同伴依恋特点

对男女生在同伴依恋总量表及各维度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在同伴依恋总量表 (t=-3.354,P<0.01)、信任维度 (t=-2.752,P<0.01)及交际维度 (t=-4.413,P<0.01)上男生得分极其显著地低于女生得分。可见,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2.2 不同年级同伴依恋特点

对被试在同伴依恋总量表及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 4所示,留守儿童不同时期在同伴依恋总量表、信任维度、疏远维度上得分差异极其显著 (P<0.01),在交际维度上得分差异不显著。经事后多重比较 (表 5)发现,六年级学生同伴依恋显著高于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 (P<0.05)。

表4 不同年龄同伴影响得分差异

表5 事后多重比较

3.3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同伴依恋的相关研究

由表 6可知,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攻击认知、攻击情绪、反社会行为均与同伴依恋呈极其显著负相关,而与寻求刺激行为呈极其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同伴关系越密切,留守儿童越不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而同伴关系越密切,越容易一起参与寻求刺激行动。

表6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同伴依恋相关分析表

4 讨论

4.1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

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攻击行为和冒险行为两个方面来反映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由于留守儿童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成熟使得他们迫切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来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如性格、社交能力等不足;缺少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学习考试的压力,情感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等,他们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维系自己的心理平衡,对他人、社会甚至自身采取伤害行为,如在校打架、损害他人财物、违反校规、对同学讽刺嘲弄、吸烟、饮酒等,从调查结果看出,大部分同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行为[4]。

4.2 青少年问题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

首先,在攻击行为上,女生和男生同样具有攻击性,只是表现的攻击类型不同,男生比女生更多地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和攻击性的认知,女孩更倾向于攻击性的情绪表现[5]。其次,在冒险行为上,男生在总的冒险行为、叛逆行为、反社会行为和寻求刺激行为方面得分均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而在不计后果行为方面二者差异不显著。这与 Gullone的研究结果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男女生的要求是不同的,男生通常喜欢并被鼓励去探索社会中的新事物。而对女生来说,通常被教导要避免过早接触社会。因此,男女生在总的冒险行为、叛逆行为、反社会行为和寻求刺激行为方面差异显著。而男女生在不计后果行为方面差异不显著,这与 Gullone的结论有出入[2]402。可能是因为中国青少年与外国青少年相比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行为上比较保守。另外,父母老师从小就教育孩子不可违反社会常规,加之我国与外国相比,开放性程度较低,一些不良行为及思想侵入较少,青少年很少涉及那些极端行为,因此男女生在这些行为方面没有明显差别[6]。

4.3 青少年问题行为在年级上的差异

在攻击行为上,攻击性的三个维度 (行为、认知、情绪)在初中时期表现起伏较大,在初三时达到最高,也就是说初三学生表现更高的攻击性,到了高中,随着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价值观的确定和道德的发展,攻击性的表现较少,更多地趋于理性,而且也较稳定。这可能因为初三学生处于青春期,缺少父母家人的陪伴和照顾,他们不知如何处理身心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加之面临人生第一次大的考试——中考,内心冲突与外在压力,使他们表现得比其他年级更为叛逆。在冒险行为上,留守儿童的冒险行为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断上升,这与 Gullone(2000)、Ty W.Boyer(2006)[7]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被赋予更多的独立性,也需要独自做出更多的决定,因此就比年少时冒更多的险。本研究发现,15~16岁的留守儿童冒险倾向最强。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初三至高一阶段,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加之缺少父母的管教和关心以及好奇心的增加,使得他们有机会参与吸烟、饮酒、攻击他人等冒险活动。

4.4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同伴依恋的关系

青少年期的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行为、认知、情感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青少年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和亲密感的重要来源。同伴关系亲密的留守儿童容易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容易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因此较少出现攻击行为[8]。同伴之间疏离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告诉朋友,害怕遭到朋友的嘲笑,感到与朋友情感隔阂,渴望增进与朋友之间的情感却又因缺乏适当的社交技巧而感到孤独无助。另外,青少年时期判断能力有限,加上缺少父母亲人的监管,留守儿童容易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对他们的道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1]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2]Eleonora Gullone,Susan Moore.Adolescent Risk-taking and The Five factorModel of Personality[J].Journal ofAd2 olescence,2000.

[3]Gay C Armsden,Mark T.Greenberg.The Inventory of Par2 ent and Peer Attachment: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87,16(5):427-454.

[4]马惠霞,张建新,郭念锋.青少年危险行为研究进展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1):103-106.

[5]王林松.不同性别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差异研究[J].山东教育科研,2001,(11):42-49.

[6]池丽萍,辛自强.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3,26(5):790-794.

[7]TyW.Boyer.The Development of Risk-taking:A Multi-Perspective Review[J].Developmental Review,2006:1-55.

[8]牛盾,张爱林.青少年同伴接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青少年研究,2006,51(1):10-13.

猜你喜欢

男女生攻击行为攻击性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彝族说唱 男女生三重唱
大学男女生相互评价测验的内容与结构效度比较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