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我合一中塑造角色
——浅谈中国古典舞剧目教学中角色的二度创作
2011-11-16杨嵩
■杨嵩
在舞我合一中塑造角色
——浅谈中国古典舞剧目教学中角色的二度创作
■杨嵩
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来说,能够塑造一个深入人心的舞蹈人物角色,不仅是在舞蹈圈中“站稳脚跟”的基础,也是拓展自己舞坛之路的重要条件。黄豆豆塑造的“秦俑”、武巍峰诠释的“秋海棠”、孙科演绎的“孔乙己”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每想到这些人物形象他们的身影就会跃然于眼帘。中国古典舞演员所表演的人物角色往往距离当下的生活较为久远,因此要表现好一个历史人物不仅是对编导创作水平的考验,更是对演员二度创作水平的检验。二度创作是演员根据剧本设置或者导演指示,在舞台或银幕上运用艺术手段塑造形象的艺术过程。二度创作是检验演员表演能力的重要标准。
本文的写作有感于教学当中学生在中国古典舞剧目课上表演人物时遇到的问题和瓶颈,通过阐释中国古典舞角色的二度创作,探讨如何让学生在中国古典舞剧目课上真正的掌握人物塑造的能力,拓宽演艺道路,实现全面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中国古典舞剧目中角色的二度创作
中国古典舞剧目当中的角色往往是历史人物或者文学人物。这些人物距离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在表现人物把握人物性格方面除了认真领会并用心感受编导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方式之外,作为舞蹈演员更应该寻找角色二度创作中的一般规律,从而更好的塑造角色,使生活中的“我”与舞台上的“我”合二为一,生动真实的用中国古典舞的肢体语言演绎人物形象。
(一)分析角色形象把握角色性格
要想成功的塑造好一个中国古典舞剧目当中的角色首先要分析人物形象。一个鲜活的舞台人物除了从外在形象上追求与原人物的尽可能一致,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的情感。在角色心理创作的过程中,演员要解决自身年龄、气质、外形和思想情感、经历等方面与所塑造角色的差异。因此抓住角色独有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化身成为具有鲜明形象与性格特色的角色是舞蹈演员在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首先,分析人物形象是塑造好角色的基础。分析人物形象是要更好的认识角色、了解角色,使角色的形象在脑海中具象化。只有先在心中描绘出角色的形象,才能更好的指导创作的过程,有利于形象的塑造。角色的塑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一个由“内”到“外”再到“内”的过程,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内心构想到外在表现再到关照内在情感的过程。在能够真正的将角色演“活”。其次,把握人物的性格是塑造好角色的必要条件。把握性格特征对于塑造好一个人物至关重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没有性格特征的角色是不存在的”。对于演员而言,表演就是在“演性格”。中国古典舞剧目当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具有鲜明的性格,并且这些性格都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故事和细节体现。因此,性格的表现又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在分析剧目中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阅读文献资料、观看影像资料或者纪录片的形式丰富自己对人物相关的背景资料的认识,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自己的脑海中对所表演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基本的构想,同时多与编导和老师交流创作和演绎人物的感受让人物形象合理的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敦煌舞表演艺术家贺燕云在《反弹琵琶伎乐天——〈丝路花雨〉、敦煌舞和我》一文中谈到他塑造“英娘”的角色时跟随甘肃当地文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深入敦煌,听他讲解历史,讲述壁画的艺术价值也了解到每个壁画上舞姿的名称和寓意,同时贺燕云还“不断向敦煌学家和编导老师学习,请史苇湘老师讲佛经故事,请赵之洵老师讲人物背景,阅读中国文学史、舞蹈史和唐诗中的乐舞诗歌”。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对于舞蹈艺术的孜孜以求给我们今人很多启示。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当中往往塑造的都是一些在史册上能够留下印记的历史人物。不论是功盖千秋的英雄人物、还是温婉柔情的女性形象都有属于人物自身的历史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生之路。因此在演绎一个人物之前首先要剖析、解读人物形象,充分把握人物性格。
(二)调动想象力和内在经验实现舞者与角色的对话从了解、剖析人物形象到演绎人物需要一个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舞者二度创作的关键过程。对于中国古典舞剧目当中的人物来说时空距离的局限,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给演员演绎人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诠释人物的过程中要调动自己的内在经验和想象力去完成人物的塑造,才能让舞者与角色之间的距离更近,让舞者投入到角色当中去。
王伟教授曾撰写过一篇名为《舞之新星—记武巍峰》的文章,文中她提到:“在表演时,武巍峰并不单纯模仿戏曲中青衣的拂袖、兰花指、圆场等动作,而是将自己的心境融入‘秋海棠’其人的心态中,以一个饱经沧桑的艺人心态去诠释人物的情感世界,或陶醉于辉煌的舞台生涯的光彩中,或悲切的落入残酷的现实命运中,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绪在武巍峰投入的表演中自自然然、真真切切的流露。”要想达到这种情感自然真切的流露,必然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情感,擅于将自己的情感和表演人物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演绎的过程中舞者要尝试着与角色对话,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契合角色的演绎。那么怎样才能充分的调动想象力和内在经验呢?通常情况下在舞者排练的过程中编导或者排练老师都会把角色的情绪与生活中的情绪相类比,启发舞者的想象力调动内在经验。例如,当舞者演绎一个悲剧人物时编导往往会启发舞者回忆发生在自身的悲伤的往事。使情绪的表达尽量的真实,从而使舞者与角色产生对话的空间,达到一种情绪或情感的置换。
(三)把握舞蹈艺术的表演特性
1.肢体语言人物化
由于中国古典舞有一些程式化的语言,因此,在表演中往往会出现人物性格与肢体语言风格不符的情况。首先要明确肢体语言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要根据人物的性格表现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也像语言一样有情绪、有情感、有语气语调。尤其是一些技术技巧动作的表演,要注重动作服务于人物,更重要的是舞者要将肢体语言与人物形象融会贯通。例如武巍峰在《秋海棠》的表演中,他的肢体语言伴随着凄凉的音乐,用高难度的“斜体空转”表现人物无限悲楚的情绪,以慢动作的状态完成旋转,体现了人物感怀伤逝的心态,这正是舞蹈肢体语言塑造人物的最高境界。
要想达到肢体语言的人物化首先在二度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了解编导编创过程中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中对肢体语言的设计方式。了解在整个的舞蹈当中编导想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情绪,刻画什么样的人生境遇,又想通过这些告诉观众什么。只有了解了肢体语言编创的意图,在心中有所构想有所体会,才能把编导所创作的肢体语言通过二度创作变成角色想说的“话”,赋予肢体语言情绪与情感,才能真正的实现肢体语言的人物化。
2.表情语言准确真实
表情是舞蹈表演当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舞蹈在表现人物时不能借助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声语言来表现,因此肢体语言和表情动作就是对于人物形象呈现的巨大支撑。在中国古典舞的表演中,不知是否是因为表现厚重的历史题材,演员往往不苟言笑,或者面部僵硬。很少与观众形成一种交流与沟通。这是我们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的问题。表情语言是二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是舞者特别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如若将表情语言发挥的恰到好处就会成为舞蹈中画龙点睛的一笔,如果发挥不好就会成为美中不足的瑕疵。就如民间舞中常常提到的“一号表情”问题,这是在对一种不能表达真实情感的程式化表情的泛称,这种情况在古典舞中也是存在的。因此,舞者在运用表情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分析人物与调动情感的基础上,由内而外的将体现真实情感的表情展现出来,力求真实与生动,避免造作。
以黄豆豆为例,虽然黄豆豆所表演的《秦俑魂》也是来自于几千年前的秦始皇陵,但是在他的表情当中,你读到的不是秦俑的冰冷和木讷,而是作为一名驰骋沙城将士的坚毅和果敢。在孙科演绎的《孔乙己》当中演员孙科的表情动作非常的丰富,但是他滑稽的表情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塑造孔乙己这个具有双重性格可笑又可悲的穷酸文人形象。而他在滑稽中透出的坚毅的眼神,又折射出从古到今贯穿于中国文人身上的那份清高。因此,在积累了人物背景、体会了人物性格与情感之后,一定要在表情细节上下功夫,在细节上完善人物的塑造。这对于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也是评价舞者在演绎中是否有神韵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二.中国古典舞剧目教学当中的实践探索
作为演员不论运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最终是要将一个鲜活的舞台形象呈现给观众。而演员对人物角色进行二度创作的能力,不仅来自于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对于从事专业的舞蹈演员来说更多的来自教师和编导的教育和启发。因此,在中国古典舞剧目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要将舞蹈动作抠精抠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才能让一个中国古典舞的人物形象焕发生命力。同时笔者还认为:表现人物形象、演绎别样人生,对学生来说不仅是在技艺上的一种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年轻的他们通过演绎角色学会怎样面对人生,怎样当好一个中国古典舞演员。
首先,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角色形象,让学生从模仿编导赋予的角色,升华成舞我合一的演绎角色。在中国古典舞的剧目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扒剧目。在选择剧目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剧目进行把关,尽量避免盲目性和功利性。在选定剧目的基础上要与学生一起分析所表演剧目的人物特点、人物所在时代的背景、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在剧目的情境和人物表现方式。学生在上剧目课的初期往往会出现急于求成的心态。作为教师一定要主动帮助学生掌握训练的进度,让学生充分体会二度创作的过程,提升二度创作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觉的走进人物的历史时空和内心深处,不要浮于表面的外在动作和炫技成分。
其次,通过即兴表演课提高学生把握角色情绪和情感的水平。笔者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舞蹈动作是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动作是有目的性的。有了动因,有了人物情绪和情感的支持舞蹈才有感染力,观众才能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笔者在教学当中曾经尝试过一个激发学生情绪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那就是有针对性的开设即兴表演课程。这里所说即兴表演课程有别于编导专业的即兴表演课程。开设这个课程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编创上获得什么实质上的提升,而是给学生开启一个认识自身情绪与情感的过程,在认识自己开启自己内在经验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情绪。为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笔者尝试会播放一些情绪性鲜明的音乐,让学生用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表现音乐的情绪。起初学生会有些胆怯或者脱离不开古典舞的“法儿”。老师逐渐的启发与示范可以让学生明白开设这个教学环节的真正目的,从而积极的投入到这个教学环节当中,帮助自己更好的完成剧目课的学习。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解决舞者不太擅长面部表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笔者一直认为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应该补上表演课,因为学生在进入剧目排练演绎角色的阶段时遇到的瓶颈往往不是基本功或者技术技巧上的“硬件问题”,而是情绪情感运用,面部表情,细节呈现等“软件问题”。因此,根据舞蹈专业学生的需要开设表演课,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对于学生在舞蹈表演道路上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舞蹈艺术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反映生活展现人生,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当的角色更多的是凝聚了中华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人物。因此,在中国古典舞剧目课上的学习不仅仅是完成一个节目,塑造一个角色,同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延续和再创造,同时也是丰富自己舞台人生的宝贵经历。因此,在日常的剧目课教学当中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发掘学生自身潜力提升二度创作的水平,还应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的一个教学方向。作为一名老师我也真诚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演绎古典舞人物的时候和“他”真正的对话,更希望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演绎的人物形象,在舞坛上获得长足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附中舞蹈科)
参考书目:
1.《中国古典舞研究》王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
2.《中国舞蹈意象论》袁禾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3.《无声的言说》刘建著民族出版社,2001
4.《表演心理学》李锦云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