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 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军工系统两会代表委员访谈

2011-11-15刘昊元

国防科技工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核电委员航天

□ 本刊记者 陈 宁 刘昊元

2011年3月3-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京召开,军工系统百余名代表委员参加了会议,与社会各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献计献策。本刊记者对两会军工代表委员进行了采访。

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实际情况,这些代表委员普遍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军民融合,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

路子:军民融合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道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这首先引起军工系统代表委员的重点关注。

中航工业集团防务公司副总经理吴方辉代表坦陈在深感振奋的同时,更增加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认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军工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交流、竞争的重要切入点,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他建议,军工企业推行军民融合,要选准方向、重点突破。一要利用自身优势,选准产品相近、技术相通、资源共享的产业、产品进行发展。二要瞄准符合国家产业方向的战略新兴产业,走蓝海战略之路,走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起点、大规模发展之路,从而为自身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赵志祥代表认为,国防科技工业本身就具有军民融合的特点,军民融合的思想应该贯穿于任何一项科研生产工作的始终。寓军于民或者反过来说寓民于军,是互为依存,互相推动的。他认为,军民融合必须要牢牢把握行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有更加广阔和长远的发展空间。

中船重工第七○七研究所张丽萍代表说,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军工企业未来的生存之道。随着国家对从事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在财政投入、税收政策、市场准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公平化;随着装备竞争性采购、集中采购、一体化采购工作的推进,军工企业势必会彻底失去“铁饭碗”,因此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军民融合,不断开拓军工企业的市场“新天地”。

张丽萍代表认为,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军工企业必须加速转型,要尽快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要不失时机地通过重组、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推进股份制改革,积极壮大和发展自己;要善于搞好“嫁接”,恰当地把军用技术移植到民用领域,形成军民融合、军民互动、军民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形成强大的“保军”实力和全球竞争优势;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和吸引力度,为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人才、制度和组织保障。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生产部部长马杰代表说,“十一五”期间,航天科工集团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跟随国家整体的要求和发展战略,一直在寻找如何做好军民融合的渠道,提出了“大防务、大安全、大融合、大发展”的发展理念,从思想和行动上,更从决策和体制机制上推动从传统防务拓展到传统防务与非传统防务并重,走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让航天技术成果惠及民生,改善民生,用大防务实力构筑起一座国泰民安的新的绿色长城,成为航天科工集团更长远的追求。航天科工集团抓住2008年奥运机遇,运用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经验,集成航天高新技术优势,对北京奥运安保科技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建设和赛时保障。这次成功充分表明航天科工集团在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上寻找到了非常好的落脚点。

动力:创新驱动是民族之魂,更是军工之魂

两会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十五所副所长董胜波委员认为,加强国防科技系统先进技术的应用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航天模拟与仿真技术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能发挥重要作用;安保技术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中得到广泛应用;精确制导、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和安全通信技术,在现代轨道交通建设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由于条块分割、行业壁垒、信息不畅等原因,很多航天先进技术未能被有关部门了解。在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将航天技术的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培育,加大推广力度,使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航天金牌火箭“长三甲”的总设计师姜杰委员认为,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第一代航天人是开创型的,从无到有,做了很多的工作,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些新加入航天领域的高学历人才,要在工程中去锻炼和培养,强调钻研技术,吃透技术。老一代的传帮带也非常重要,要学习他们的技术、他们的经验、他们的作风。

中船重工装备产业部部长孙建科代表说,从目前来看,我们普遍存在的或现行运转的科研模式还有待于改革。如果要让科技对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通过科技的创新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产业的升级,减少资源的消耗,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更能发挥作用,首先要改革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现有的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还滞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市场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那些应用性的科研项目,一个成果是不是真正有创新,能不能对经济社会有贡献,能不能对产业升级有帮助,需要由市场来评价。能被市场认可和接受,才是真正的创新成果。

孙建科代表说,我来集团公司之前任725所所长。725所这些年就着眼市场改革内部制度,弱化了论文指标,淡化成果奖。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浓厚,创新成果往往被有效地保护起来,不通过文章的形式表现。取而代之的是专利。我们更关心依托专利把成果加以转化,最后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得到市场的认可,并获得回报。

兵器工业集团副总工程师陶化成委员认为,自主创新体制建设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科技评价体系不健全,重形式、重数量轻质量;评价结果使用不当,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严重等现象,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作为一名从困难时期走来的老兵工人,陶华成委员还对目前科研经费的浪费忧心忡忡。他说,在基层普遍感到经费的使用率不高,一方面,国家的科研经费有限,一方面经费却不能真正用在刀刃上,尤其让人忧心的是在一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购买上的浪费。

有的代表提出自主创新之路是艰难之路。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很难通往成功的彼岸。自主创新也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倡导淡化行政意识,尽可能在讨论学术问题中保持平等氛围。需要加强平台建设,军工行业的科研生产任务很多相当于大科学工程,研究目标宏大、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而复杂的实验设备等,需要有关部门在平台建设、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张丽萍代表

马杰代表

董胜波委员

航天:要有探测太空的能力,更要有利用太空的能力

两会期间,军工系统代表委员思考议论更多的是如何借国家“十二五”发展之势,加快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多位航天系统的代表委员对航天事业借机发展充满信心。

原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委员介绍说,“十一五”期间,我国航天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卫星发射在规模和频率上都比“十一五”有更大的进步。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处在第二阶段,尚需突破几项关键技术,包括出舱返回、交会对接、提升货运飞船的运输以及对接能力、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等,为第三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空间站做技术准备。

他介绍,“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对接成功后,将对这次试验进行验证考核。在今年完成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后,下一步还将发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实现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他还介绍,空间站工作是长期的,一直依靠地面输送生活保障物资成本太高,因而需要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比如清洁空气、补充氧气、水的循环使用,以及一些植物、蔬菜等生物生长。只有掌握了这些技术,宇航员才能在空间站长期生活和工作。

戚发轫委员自豪地对记者说,我坦率告诉你,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天宫一号”纯粹是中国人的,没有外国的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我们中国的。虽然我们起步晚,但是我们起点都是很高的,我们的水平都是当代世界一流的水平。什么叫自主,就是完全根据中国的需要,用中国自己的办法,由中国人做出来就叫做自主。

说到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戚发轫委员认为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卫星的发展;二是载人航天,太空是全人类的财富,有很多资源,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追求,这既是一个政治上的需要,也是科学上的需要;三是深空探测,在新世纪谁能够有效的利用太空资源,谁就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安全。虽然我们具备了航天大国的实力,但要变成一个航天强国,还必须要具备探测太空的能力和利用太空的能力。

嫦娥二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及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委员见证了中国“嫦娥”姐妹卫星的成长历程。他认为,探月工程的开展,能使中国掌握月球探测技术,开展月球科学研究和应用探索,参与月球资源探测和未来开发利用,为后续载人登月和未来深空探测等航天活动奠定必要的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

姜杰委员

孙建科代表

陶化成委员

航空:发展机遇十分难得,抓住机遇就是胜利

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为世人所瞩目,航空工业系统的代表委员也在两会期间捕捉战略机遇,积极思考如何加快航空事业发展。

代表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十二五”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具体提出了保持“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的较快的科学发展目标,这为国家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提到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一系列指导思想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中也可以看到航空产业将会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中航工业的“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战略目标,完全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方针和具体要求,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发展机遇十分难得,抓住了机遇就是胜利。

中航工业通用飞机公司总经理孟祥凯代表认为,在航空工业中通用航空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介绍,我国通用飞机研制生产企业目前已经具备了独立研制、取得国外适航证并出口的能力,生产交付了一大批通用飞机,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正在自主研发海鸥300等新型通用飞机。通过国际并购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正在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骄100、天骄200超轻型喷气式公务机和领航100、领航150超轻型涡桨公务机。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直升机已经走上了自行研制、自主保障的发展道路,基本形成了从1吨到13吨系列化产品格局。

但他认为,与我国经济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却严重滞后。截至2009年底,我国通用航空器只有907架, 通用航空飞行员只有一千人。而全球通用飞机达到34万架,仅美国就有约23万架,占全球通用航空飞机的70%左右,还有供通用航空器使用的机场、直升机起降机场17500个。

他指出,通用航空是一个链条庞大的产业群, 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面临不少突出问题,特别是产业的基础环境比较薄弱,在政策法规体系、空域管理、机场设施建设、飞行员培训等方面存在着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他建议,要从通用航空产业系统入手,尽快完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抓紧制定落实低空空域改革的实施细则,加快通用航空机场设施建设,形成合理的通用机场网络格局,实施优惠政策,支持通用飞机制造和通用航空运输企业的发展,加大飞行人员的培养力度,满足通用航空发展和国家战略飞行人才储备需求。

戚发轫委员

叶培建委员

孟祥凯代表

核电:既然迎来发展的春天,就要讲好春天的故事

加快发展核能已作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两会期间,相关代表委员既为进入核电发展的春天而高兴,更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出谋划策。

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理事长张华祝委员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会有30台左右核电机组建成投产,2015年,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7000~8000万千瓦,核电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有望达到3.5左右。就核电的运行规模来说,我国将进入世界核电大国行列。同时,天然铀供应与核燃料保障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其他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将取得新进展,核电研发能力得到提升;三代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成为攻关重点;人才建设的重点将更多地转向注重提高人员素质。

他继续介绍说,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电的最大差距还是体现在研发能力上。无论是核电新技术的研发、核电主要设备的研制、核燃料技术的研发,还是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核电站的运行检修技术及保障服务水平等,我国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核电强国,不是看核电的装机规模有多大,而是看是否掌握核电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是某项核电技术的引领者。只有那些科研实力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在某些领域能够引领全球核能发展潮流的国家才能称得上核能强国。

张华祝委员表示,要实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目标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中国核电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其中“安全是核电的生命线”。必须紧紧抓住核电安全运行,抓好核电建设质量,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是我国核电发展的根本。

核工业的代表还表示,我国要从核电大国发展成为核电强国,这个“强”的最主要标志是国产化程度。首先我们要拥有自主产权、自主品牌的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第二,我国在建的核电站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安装、调试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第三,我们要发展核燃料循环产业,形成真正的对环境和资源友好的闭式循环,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四,按照走出去的战略,把我国的核电品牌在国际上打响。实现以上四条,我们才可以称为核电强国。

装备发展: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必须面向世界

邓小平同志曾说:“中国要富强,必须面向世界,必须走向海洋。”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海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卓委员,谈起邓小平同志这一高瞻远瞩的要求,他充满了对我国海军装备发展的关切。

尹卓委员认为,如果把国防科技工业比作一辆车的话,驱动它的有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国家安全战略,另一个轮子是经济发展。从西方大国和俄罗斯海军发展的历史轨迹看,美、英、法这些国家的海军一直都是长远规划、平稳过渡、顺利发展的,其核心兵力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装备信息化程度快速提高。俄罗斯海军发展波折非常大,目前的兵力结构破碎不堪。其根本原因就是西方大国从建海军开始,始终有两个驱动力,一个是维护海洋安全,一个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开辟市场,保护贸易航线等,随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

他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我国的国家利益正在拓展,并且拓展速度之快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在为国家利益拓展高兴的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拓展是有风险的,比如,一些地区动乱造成我们战略通道的封闭,海上航线面临海盗和恐怖主义威胁。这些风险就是国防科技工业,包括海军装备发展需要关注的焦点。

谈到制约我国海军装备发展的原因,他直言,关键是在战略意识上我们对国家利益拓展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长久以来,我们的装备主要是考虑国家安全方面的需要,而为国家利益拓展服务的意识不是很强。

尹卓委员提出,我国海军装备发展,一是在战略考虑上,既要考虑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又要考虑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大力发展远程投送能力以及远洋护航能力,建立起完整的信息保障;二是在装备技术发展上,国家要更多地关注海军;三是在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际行动上,要大幅度缩短装备技术对战略理论的反应时间,缩短装备建设的周期。

面对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周边环境,军工代表委员们也表现出一种责任和忧虑。总参谋部51所王辉代表说,居安思危的思想使军工单位意识到,发达国家的武器装备建设一直在发展,如果不确定长远的目标,奋起直追,将会落后于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立于被动的境地。因此,军工单位要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始终向世界先进水平追赶和看齐,不断缩小差距。

张华祝委员

尹卓委员

王辉代表

猜你喜欢

核电委员航天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逐梦航天日
核电链接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