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创设
2011-11-13姜芳
姜芳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感慨良多,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看到了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几下个方面: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语文是有生命的。一个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到语文学科的“生命”,其基点就在于这个教师的“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绝对无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灯祭》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父亲——在百忙之中也要为自己的孩子亲手制作一盏灯,给孩子带来快乐,享受那份独有的幸福。父亲去世了,我的世界变得暗淡无光,为了表达我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亲的爱,我买灯祭奠父亲。充分表达了父女深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父亲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父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父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孩子们眼中闪动的泪花和哽咽的朗读中,我知道,孩子们和我一起感动着。语文课,本就是情感滋养的生命教育!
2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每篇文章都有值得师生共同感悟的地方,而每个人的所得却不尽相同。在引导学生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教师要时时不忘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注重实践,多方面感悟语言。语文知识博大精深,绝不是一本教科书能够概括的。立足文本,不断地去拓宽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后,我又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风》、《芙蓉》等诗,是孩子们了解了更多有关描写荷花的古诗;补充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带学生走进苏轼,从苏轼诗词中了解他的为人。从而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
3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之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当作是对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如: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浅显明了的。但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却容易曲解,没想到许多学生对楚国人的认识只是停留在骄傲,说大话上。如果课前不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就很难把握这些生成。
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语段,引导他们有意识品味语言文字。每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处引人入胜的描写,有的含义深刻,有的描写生动,有的充满诗情画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品味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和欣赏,学习和领悟作者的写法,迁移运用。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我就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让学生们通过对“小鸟说”、“青蛙说”、“鞠着躬说”顽皮地说”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层层欣赏,四季的美丽的画面逐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
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之思想。“与作者对话”是教师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材中某一篇课文和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这时,学生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中的作者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与作者对话”,就是学生通过各种感管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深入文本,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在学习《天涯情思》这篇课文时,引领学生把自己看成一个异国他乡的游子,站在作者的角度,借助他们平时离家的生活体验,真正感受到了那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4给学生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是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4.1“寻找”生活。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而“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利用搜集到的这些文字,来营造作者当时的生活。例如,在学习李白的《上李邕》这首诗之前,学生们已从课下了解到了当时李白所处的生活境况以及与李邕的关系,李白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学生们就会轻而易举的领悟到,进而对以后的古诗学习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4.2链接生活。“文本源于生活,生活诠释文本。”回顾我听过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抓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