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球运动员专项力量分期训练研究
2011-11-10魏瑾琴刘生杰
魏瑾琴,刘生杰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铅球运动员专项力量分期训练研究
魏瑾琴,刘生杰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为了进一步探索铅球专项力量阶段性训练方法,运用对照实验比较的方法,对23名男子高水平铅球运动员进行力量分期训练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铅球运动员在专项力量指标和专项成绩上较对照组的铅球运动员有明显的提高。研究认为,在铅球的专项力量分期训练过程中,准备期应该重点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竞赛前期重点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和快速力量,竞赛期应该重点实施铅球专项力量与专项技术的结合训练。
铅球运动员;专项力量;分期训练
1 引言
专项力量是指在时间—空间特征上严格符合专项比赛要求的力量,包括动作幅度、动作速度、动作结构、力量特性、功能特点,甚至用力时的心理指向性都要最大限度地符合专项运动的特征[1]。因此,铅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就必须根据铅球运动技术特征及供能特点以设计和选择专项力量训练。铅球属于快速力量项目,其出手速度是决定铅球成绩的直接因素。提高出手速度,就必须将力量与速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即必须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水平。快速力量由起动力量、制动力量和爆发力量组成[2]。其中,制动力量是反映在迅速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中,肌肉克服阻力产生最大负加速度的能力,它取决于肌肉的退让和超等长工作能力。在单支撑最后用力阶段,支撑腿肌肉退让收缩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地支撑缓冲的效果和紧接着的离心收缩的效果;支撑腿肌肉超等长收缩的能力对右腿缓冲后快速蹬伸发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对减小铅球在滑步所获速度的损耗和提高身体重心的移动速度是十分重要的。爆发力主要指肌肉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高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以克服阻力的能力。在滑步阶段和双支撑阶段,爆发力对提高身体、铅球预速度和优化铅球加速的速度节奏及最大限度地提高出手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力量分期训练是根据运动项目的本质规律与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将力量训练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赋予力量训练的负荷结构、训练内容与方法。研究表明,铅球专项力量分期训练与非专项力量训练均可以提高力量水平。但是,分期力量训练效果更加明显[3]。根据力量分期训练理论,铅球运动员在准备阶段重点发展最大力量,在竞赛前期重点发展快速力量和爆发力,在竞赛期主要将力量训练产生的效果转化到专项技术之中去。因此,在竞赛期,可以通过“跳跃式”的力量分期训练方法,不断调整训练强度,使运动员最终达到比赛时期所需要的最佳竞技状态。为了进一步验证铅球运动员力量分期训练的有效性,本研究根据力量分期训练理论与方法,对高水平男子铅球运动员进行了对照实验研究,旨在为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队铅球专业男生23人(运动等级均为二级以上)作为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查阅Internet网络、CNKI资料文库等有关有关力量训练分期理论及铅球专项力量训练方面的文献资料,掌握力量训练周期阶段的划分以及各阶段力量训练的原则、内容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实验方案与铅球运动员力量分期训练计划。
3.2 实验法
根据统计学原理,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23名男子铅球运动员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2人,对照组11人。实验前对两个组别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素质与专项成绩进行测试,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时间为2008年7月至2008年11月,共计17周。实验组采取“分期式”力量训练,对照组采取“传统式”力量训练。选取卧推、高翻、半蹲、挺举作为最大力量测试指标; 30s快速挺举(30kg)、立定三级跳远、后抛铅球(5kg)、30m起跑作为爆发力测试指标。并在实验前、中、后分别对两组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及(或)爆发力指标进行了测试。
3.2.1 实验设计(见表1)在为期17周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分为6个训练阶段:适应期(2周)、第1个最大力量发展期(3周)、第1个爆发力转化期(3周)、第2个最大力量提高期(3周)、第2个爆发力转化期(3周)、专项力量与专项技术整合期(3周)。在每个阶段根据训练重点与内容确定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结构。对照组采取“传统式”力量训练,每周进行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相互交替的混合训练方式,在力量训练过程中没有严格的阶段划分。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力量训练计划
3.2.2 实验组力量训练分期结构划分与训练内容、方法(见表2)
表2 实验组铅球运动员力量训练分期结构划分与训练内容、方法
力量训练分期的第一个阶段是适应期(2周)。其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全身各部位肌肉、韧带、关节、肌腱的机能水平,为后续的力量分期训练做好充分准备。该阶段训练主要采取循环力量训练法,每周进行三次训练,每次训练持续60min,训练的间歇采用一些轻松自然地练习手段,使运动员的机体能够得以充分的恢复。两周负重强度分别为40%~60%,每组重复训练为五次,共进行五组,练习间歇1min,组间歇2min(见表3)。
表3 实验组适应期循环力量训练手段安排
力量分期训练的第2、4阶段是最大力量发展期(各3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最大力量训练阶段安排在爆发力转化期之前,这是因为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础。第二阶段(3周)最大力量训练每周进行三次,每次持续50min~80min,主要发展推铅球的原动肌群最大力量,负荷强度控制在60%~80%。采用大负荷向心、离心、等长和复合训练方法。第四阶段(3周)最大力量训练以向心收缩为主,每周穿插进行离心、等长训练法。练习手段主要有:半蹲、全蹲、卧推、提踵、胸前提拉、抓举、高翻、硬拉等。最大力量训练采用逐周递增负荷模式。每次练习重复4~6组,并规定每次强度所对应的重复次数(80%6次,85%5次,90%3次,95% 2次,100%1次)。随着实验的实施,运动员的力量水平也不断提高,第二个最大力量训练阶段的起始强度必须高于第一个阶段,在训练中更加注重负荷强度的刺激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水平。
力量分期训练的第三和第五个阶段是爆发力的转化期(各3周)。铅球运动员的爆发力训练每周安排三次,每次持续40min~50min。主要发展运动员起动力量、制动力量和快速力量。以超等长训练、快速力量训练及复合力量训练法为主。练习手段主要有:快速挺举、跳深后接多次双足快跳、跳深后接多级跨步跳、轻负荷快速半蹲跳、快速抓举、30m冲刺跑、快速立卧撑、轻负荷快速连续下蹲、快速连续垂直跳抱膝、持铃快速摆动、高翻等下肢、上肢与全身爆发力练习。每次课安排4—5种练习手段,每个手段重复4~5组,组间间歇2min~3min。快速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控制在最大负重的50%~70%,每次课安排5~6个练习,每个练习重复4~5组。
力量分期的第六个阶段是专项力量与专项技术结合期(3周)。每周安排三次训练,每次课持续60min~80min。该阶段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专项技术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有机组合起来,采用完整的技术练习方法。练习手段主要有:投掷圈外的标准器械投掷、投掷圈外的专门器械投掷、不同重量器械的组合投掷、标准器械不同强度投掷。每次安排2~3种练习手段,每个手段重复6~8组,组间间歇5min。
3.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 2003软件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两个组别最大力量的结果与分析
在第一阶段(适应期)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最大力量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最大力量指标基本处于相同水平,经检验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在第二个最大力量训练阶段结束之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最大力量指标进行测试(见表5)。
表4 分期力量训练前实验组、对照最大力量结果(kg)
表5 第一阶段最大力量发展期后实验组、对照组最大力量结果(kg)
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最大力量测试指标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两个组的最大力量指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实验组提高的幅度比较明显。经T检验,实验组运动员的卧推、高翻与挺举指标值与实验前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半蹲指标值与实验前呈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通过分期阶段式最大力量训练,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有了一定的增长,为下一阶段发展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最大力量是各种力量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最大力量才能更好地发展快速力量。从提高的幅度来看,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卧推、高翻、半蹲和挺举四项指标值分别提高了26.0%、21.6%、13.3%和22.9%,对照组的卧推、高翻、半蹲和挺举四项指标值分别提高了15.5%、6.8%、7.2%和14.3%。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虽然都经过相同时间的力量训练,但由于训练内容的安排、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负荷量度结构的不同,使最大力量水平的提高程度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实验组在第二阶段进行力量训练时,所采用大负荷向心克制性、离心退让性和等长静力性力量训练法,特别是加大了退让性力量训练的内容,对提高运动员的最大力量效果更加明显。因为退让性力量训练往往是在向心克制性训练完成之后进行,有意识地控制负重下落的速度,肌肉还在保持收缩紧张。同时,退让性力量训练更能有效地发展制动力量。等长静力练习可以根据铅球运动技术的特点,使练习的环节处于与专项技术动作相一致的某一特定位置上,使肌纤维收缩到一定的程度后便不再收缩,并使肌肉持续收缩紧张数秒钟,这样更能有效地促进最大力量的发展。因此要注意静力力量训练与动力力量训练相结合进行。从上述的实验结果不难看出,实验组的最大力量的四项指标值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4.2 实验前后两个组别爆发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第一阶段(适应期)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爆发力指标测试。结果发现两个组别在实验后的爆发力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本处于相同水平(见表6)。
通过表7的对比分析可知,经过第二个爆发力转化期后,实验组的30s快速挺举与实验前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三项指标立定三级跳远、后抛铅球(5kg)和30m起跑都与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采用分期力量训练的效果比较明显。从提高的幅度看,实验组提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30s快速挺举、立定三级跳远、后抛铅球和30m起跑成绩分别提高了26.4%、12.8%、11.2%和7.3%;采用非分期式力量训练,对照组的爆发力成绩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实验组,分别提高了11.0%、5.9%、4.1%和2.4%。说明在最大力量训练基础上,采用超等长、中—小负重快速练习法对发展起动力量、制动力量和快速力量有明显的效果。因为快速力量具有速度与力量的综合特征,发展运动员肌肉用力的能力与提高肌肉收缩速度是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的关键。所采用的跳深后接多次双足快跳、跳深后接多级跨步跳、轻负荷快速半蹲跳、快速抓举、30m冲刺跑、快速立卧撑、轻负荷快速连续下蹲、快速连续垂直跳、持铃快速摆动等训练手段,都体现了“快速”的特点,对发展运动员的起动力量与快速力量具有明显的效果,这也从上述的实验中得以体现。实验组的快速力量四项指标值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6 分期力量训练前实验组、对照组爆发力指标测试结果
在第二个爆发力转化期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爆发力测试(见表7)。
表7 第二个爆发力转化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爆发力指标测试结果
4.3 实验前后两个组别专项成绩结果与分析
在第一阶段(适应期)结束后,分别对两个组别进行专项成绩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的专项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见表8)。
表8 分期力量训练前实验组、对照组专项成绩测试结果
在专项力量与专项技术结合最后一个力量分期训练阶段(3周)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专项成绩进行测试(见表9)。
表9 分期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对照组专项成绩测试结果
该阶段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铅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能力和专项技术能力,也就是将运动员的核心身体素质转化为专项实战能力。因此,在此阶段设计与开发、规划与使用合理的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是铅球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环节。该实验针对铅球运动的本质规律与特点,对实验组的运动员强调以专项技术动作的路线、方向、幅度、强度和神经肌肉控制程度完成练习。采用徒手与持器械技术模仿,模仿专项动作杠铃练习,附加负荷专项动作练习,助力性专项动作练习等手段,以帮助运动员进一步体会专项技术的空间结构,取得专项技术动作的清晰本体感觉。同时,强调以专项技术的动作节奏、速度、身体环节和肌群用力顺序完成的练习;采用快速连续滑步,原地快速推轻球练习,各类抛投重物练习,各种跳跃练习和超等长练习等手段,以进一步提高运动员掌握技术动作的节奏,使速度、灵敏和协调能力更加趋于合理化。最后强调运动员将专项技术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有机组合起来,采用投掷圈外的标准器械投掷、投掷圈外的专门器械投掷、不同重量器械的组合投掷、标准器械不同强度投掷等练习,以帮助运动员根据自身条件特点和基本技术原理找到很好的“结合点”,形成个人技术特点,建立完整的专项推铅球技术动力定型。
从表9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组的专项成绩较实验前的专项成绩有着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采用分期力量训练的效果更加显著。而且实验组的专项成绩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6%与3.9%。进一步说明了在专项力量与专项技术结合的力量分期训练阶段,实验组更加强调将专项技术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有机组合,使运动员都能形成各自的技术风格。
5 结论与建议
(1)铅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是指直接参与完成专项技术动作的特定肌群和心理调控机制协同工作所产生的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分期训练是根据项目的本质规律与运动员的特点将力量训练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赋予相应的负荷结构、训练内容与方法。
(2)铅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在准备期重点发展最大力量,在竞赛前期重点发展爆发力和快速力量,在竞赛期重点将力量训练产生的效果转化到专项技术之中,可以采用“跳跃式”力量分期训练,通过调整训练强度以最终达到比赛时的最佳竞技状态。
(3)在基础性力量训练结束后,将最大力量和爆发力训练按阶段交替进行,不仅可以使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具体力量素质训练中取得的适应性提高,也可以避免过度训练和成绩停滞不前的现象发生。
(4)分期式力量训练对铅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产生的训练效果比非分期力量训练的效果明显,专项成绩提高显著。
(5)分期式力量训练更加强调将专项技术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有机组合起来,以帮助运动员形成个人的“技术风格”。
[1]张英波.推铅球——现代投掷技术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建臣,阚福林.现代推铅球运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王保成,王川.田径运动理论创新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张英波.投掷名家论旋转推铅球③[J].田径,2000(5):23~25.
[5]王保成,等.再论推铅球的最后用力[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5).
[6]白光斌,龚锐.张榴红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31~33.
[7]毕红星.不同重量铅球训练法的实际运用[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3):4~5.
[8]王卫国.身体训练水平与专项技术水平匹配发展理论在女子铅球训练中的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3):54~58.
[9]孙敏,登丹宝.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与专项运动成绩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119~121.
Research of Shot-putter Special Forces Phased Training
Wei Jin-qin,LIU Sheng-jie
(PE Institute of Shanxi University,Taiyuan,Shanxi 030006,China)
Primarily by the experimental method,of 13 men to carry out high-level sprinters strength training and research phas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power phases of training special forces shot put athletes in a speci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group of athletes compared with non-phase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Therefore,the special forces in the shot put training process,the prepar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utmost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race power and speed-strength,and the race has a special period of strength training should focus on speed and special and special technology.
shot-putter;special forces;phased training
G824.1
A
1008-8571(2011)03-0093-04
2011-02-18
山西省体育局科研课题(08yb609)。
魏瑾琴(1978—),女,山西潞城人,助教,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