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发展现状研究

2011-11-10曹艳霞诺日布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3期
关键词:综合性设置大学

曹艳霞,诺日布

(榆林学院体育系,陕西榆林 719000)

“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发展现状研究

曹艳霞,诺日布

(榆林学院体育系,陕西榆林 71900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招生单位的名称数量、培养层次、专业设置、科研状况等方面,对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态势进行研究。提出综合性大学培养体育人才应立足社会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加强体育交叉学科建设,与其他专业院系联合培养等建议。

体育人才;专业布局;目标定位;课程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体育的需求愈加多样化,在促进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体育人才市场的繁荣和体育人才规格的提升。适应社会需求,改革培养方案,调整培养思路已成为目前各体育人才培养单位的当务之急。综合性大学作为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师资队伍健全、教学资源丰富、学科群体林立、学习氛围良好、人文环境优雅等优势,是体育类专业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无法比拟的。然而在我国具有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后盾的综合性高校,无论是在培养规模还是在人才多样性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借鉴国外体育学科建设发展经验,挖掘利用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更好地担当起培养体育专业相关人才的重任,形成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多模式是普通高校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在调查我国多所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态势。

1 “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概况

通过登陆中国教育网和科研计算机网、各“211”院校校园网以及查阅中国体育年鉴等资料,获得招生单位和培养层次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见表1。

表1 “211”综合性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单位与培养层次一览表(单位:所)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因受当时国家政策影响,专业性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体育院系一直是我国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单位,综合性大学仅占极少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资源的整合,招收体育类专业学生的院校有了大幅度增加,截止2008年9月,接受国家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的“211”院校已达43所,占到了“211”院校总数的44%。其中具有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单位有3所、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33所、本科学士招生单位22所。相比1999年,只有8所“211”院校开设体育专业(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除外),有了显著增长。这表明,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历史机遇,根据体育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培养社会急需之才。

另外,培养层次起点高是我国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呈现的另一个特点。虽然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但其表现出的良好发展趋势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例如,清华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在2004年、2009年的两次全国部分高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评估中,能够从诸多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中脱颖而出、排列前10位就是最好的例证。

2 “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专业设置与布局分析(见表2)

表2 “211”综合性高校培养体育人才布局一览表(n=43)

专业是人们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一种设计[1]。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要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体育需求,就必须培养大批的高水平现代化的体育人才。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体育专业设置仅限于教育训练学和社会体育学两个方面。专业设置的广泛性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因素,单一的专业设置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方向狭窄。胡红梅、彭洪涛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体育人才的培养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2]。国外发达国家综合性大学体育人才培养一般都结合本地需求设置专业,例如在美国,体育专业方向设置种类繁多,有体育教育、体育科学、体育管理、运动学、体育交流、健康保健、舞蹈、余暇运动、体育旅游、老年人体育与健康以及教练员等专业,以满足社会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一些院校还能根据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精心设置一些容易就业和满足社会多方面要求的专业供学生选择[3]。因此,如何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优化完善体育人才的专业设置,是我国体育工作者要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3 “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

随着体育社会化的进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对体育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必然要反映到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上。调查显示,约占80%的综合性大学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当地需求设置自己的课程特色,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比如较早开设体育专业的苏州大学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当前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有所专长,一方面能够胜任中等以上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工作,另一方面能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功能人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的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作为少数民族教育最高学府的中央民族大学,立足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宗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全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专多能应用型体育人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能够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基层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总之,这些院校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是更加宽泛,就业口径更为宽阔,社会适应能力更强,表现出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4 “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课程建设趋势

调查显示,我国“211”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的课程建设略显落后,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例,10所开设该本科专业的“211”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是按照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进行课程设置的。该课程方案作为21世纪第一份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文件,是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背景出台的,它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潮流,结合我国的教师教育现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适应当初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体育的改革。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该课程设置存在主干课程刚性不足、人文精神缺乏等弊端[4],另外,有关体育史学、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也不够突出,在当前我国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和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主流下,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色彩,这应引起培养单位的注意。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建设问题更多,表现为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缺乏依据,处于盲目状态等等[5]。通过对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学校调查显示,该专业的毕业生知识零散、技能肤浅,根本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源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从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角度进行系统地论证,只是运动科学、人体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的简单组合,这样的课程培养出的人才必然与社会需求脱钩。基于这种事实出现,社会上急需大量的社会体育人才,而各培养单位的毕业生就业率却很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作为综合性大学必须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精心设计与论证,才能走出这样的怪圈。

关于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多数院校将其分为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三大必修环节。学位课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选修课程为非学位课程。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要求一年半内完成学位课程。以苏州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例:课程总学分共37学分,学位课程(必修课)占25学分,非学位课程学校提供15门课程30学分供选修,要求学生至少要修够8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这种课程设置是个普遍现象,与之不同的是清华大学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其学位专业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以及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程,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至少23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17)。为了体现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的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在学位专业课的每个模块都给出了多门课程以供选择,并且要求本科已修课程不能选。非学位课程是指补修课和任选课,补修课程是指在学科本科层次欠缺专业基础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补修的2~3门本科核心课程。任选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个人兴趣和实际,在学科要求以外选修的课程,不受年级、科系、学校的限制,自由度较大。清华大学的选修课比例增大、跨学科专业课程和任选课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提供了借鉴,值得其他院校学习。

5 不同类别体育院校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对比(见表3)

表3统计显示,综合性大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体育学术论文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开设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学。但与专业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相比无论是在发文数量还是在论文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2000~2004年在体育学领域发表文章数量最多的30名作者,大都来自专业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只有两名来自“211”综合性大学,而且还处在前10名之外。在发表体育学论文最多的前30个机构和体育学论文引用最多的30个机构排名中,“211”综合性大学同样所占比例甚小[6]。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科研究规模和研究的综合实力无法与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相比。另一个现象是综合性大学的体育研究偏向教学和人文,欠缺在竞技体育和人体科学方面的研究。体育作为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它需要多种学科的研究支持[7]。学科设置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有进行体育研究的深广背景和强大技术支持,但表现出的不尽如人意需要学者们深思。只有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化优势,才是自身的发展之路。在项目申请方面,综合性大学近些年发展得较快,充分显示了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潜力。在2003年之前,综合性大学很少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体育学课题,但在2003年之后综合性大学申请成功的体育学项目比重逐年增加,2008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综合性大学获得资助的项目比例达到了31%,首次超过了专业体育类院校(见图1)。教材、专著也是代表科研水平的重要方面,历来都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调查显示,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研究在此方面仍然是个薄弱环节,查阅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教材编委和作者构成,来自综合性大学的作者寥寥无几,还需要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者们继续努力。

表3 2000~2004年体育学领域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统计

图1 2000年以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体育学项目不同机构百分比

综上所述,我国综合性大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设体育专业培养体育人才,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培养方向明确,培养层次高,正朝着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市场的实情和体育人才国际化趋势靠拢;部分院校利用自身优势,精心设置了一些社会紧缺的、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专业,体现了自己鲜明的培养特色;培养目标定位向着时代性和前瞻性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强调文、理、工课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知识领域的综合化特征凸显。存在的不足是,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人才培养方向上仍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主,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置过于笼统,实用性不强;部分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课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僵化,必修课比例过重,自由度不足,跨学科学习安排欠缺;科学研究潜力有待挖掘,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学者科研能力亟需提高。鉴于此,建议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发展定位应明确,要发挥其综合性的优势,体现自身的特色,引导、促进、加强体育相关的新兴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体育专业的开设应做好与其他专业院系的联合培养工作,为师资的交叉、实验室的互用、科研经验的借鉴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专业设置要与时俱进,课程目标要多样多元,课程结构要多层面,加强公共基础课程教育同时,注意人文科学教育的跟进;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种类,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努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创建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制,培养基础厚、出口宽、社会适应性强的多功能体育人才。

[1]隗金水,邹亮畴,黄志玲,等.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学位设置的改革设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96~99.

[2]胡红梅,彭洪涛.以综合大学为依托培养各类优秀体育人才[J].体育学刊,2007,14(5):82~85.

[3]李忠梅.从美国体育院系的发展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

[4]胥英明.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4,11(5):10~12.

[5]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974~976.

[6]朱唯唯,邓三鸿,白云.体育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CSSCI体育科学文献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10):27~37,42.

[7]孙传宁.山东省普通高等院校体育科研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1.

Sports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search of“211”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CAO Yan-xia,NUO Ri-b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Yulin University,Yulin,Shaanxi 719000,China)

By using such research methods as literature study,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and expert interview,the authors mad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developments of cultivating sports talent i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from the recruit students unit name,quantity,training professional setting,research status,etc.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for example cultivating sports talent should based on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the key to uni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to give full scope to their advantages,to strengthen construct sports interdiscipline and do the best combined training of the sports talent.

sports talent;professional layout;target location;course construction

G807

A

1008-8571(2011)03-0065-04

2011-04-20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GLA102039),教育厅项目(2010JK379)。

曹艳霞(1970—),女,陕西省佳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综合性设置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大学求学的遗憾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