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宗绩辰《留云庵金石审》辑校(上)

2011-11-08李花蕾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按语山岩零陵

李花蕾

(湖南科技学院 图书馆,湖南 永州 425100)

清宗绩辰《留云庵金石审》辑校(上)

李花蕾

(湖南科技学院 图书馆,湖南 永州 425100)

清代金石之学昌盛,永州(旧为道、永二州)以其唐宋间为士人流寓的集中地,摩崖石刻资源异常繁多,引起学者的特别关注。在诸多金石著录文献中,清代宗绩辰所著《 畱金 石 審 》 (简称《金石 審 》)一种,专门著录永州境内石刻,又多著录书体书法,内容比较独特。其中部分石刻今已不见,赖有著录,仅存文字,尤见珍贵。今自各书中辑出,共206条,并略作校注。书名依简体字录作《留云庵金石审》(简称《金石审》)。他日如获发见宗氏原本,亦可引为校补之助云。

金石审;宗绩辰;金石著录;湖南永州;辑校

辑校说明

宗绩辰(1792-1867),又作稷辰,字迪甫,一作涤甫,号涤楼,又号攻耻,一作躬耻。道光元年(1821)举人,著《躬耻斋文钞》等,《清史稿》有传。

在宗绩辰之前,注意永州石刻而卓有贡献的为其父宗霈。宗霈,字稼秋,会稽人,进士,嘉庆二十二年任零陵知县,卒于官。光绪《零陵县志·官师》有传。宗霈著《零志补零》三卷,宗绩辰《金石审》所称“先零陵”、“《补零》”、“《零陵补志》”、“《零陵宗志》”、“《零陵县宗志》”,即此。嘉庆二十二年刊行,先于嘉庆《湖南通志》三年。据《金石审》“宋华严岩残题名”条云:“先零陵云“剥落不完”,今又十二年”,及“宋张魏公父子环翠亭题名”条云:“十二年前,先零陵求魏公遗迹”,可知宗氏父子所著二书,前后相距十二年,而在宗霈编纂其书当时,宗绩辰已曾协助参编,帮助“审字”。

宗霈《零志补零》大部为搜拓石刻之著录,篇幅虽少,价值颇多,成为王昶《金石萃编》之后的重要文献。《金石萃编》及《金石补正》虽善,惜仅至于元、金而止。《零志补零》则与稍晚的光绪《零陵县志·金石志》相似,都是不仅专门著录永州,而且下限及于明代。《留云庵金石审》中往往引用《零志补零》,然亦有更正,就一种专门的金石著录著作而言,其成就已超过《零志补零》,而于诸多金石著录著作中独居一家之地位,是完全当之无愧的。

按宗绩辰有诗文集传世,经核查并无《金石审》一种。此书自道光以后频见援引,但迄未见有单行本。晚近各种金石目丛书如《续修四库全书》、《石刻石料新编》等,均未见收录。

就笔者所见,《金石审》最早还是见于宗绩辰自己主纂的道光《永州府志·金石略》中。《金石略》凡引《金石审》皆在诸书最后,引文或单行,或双行,似在《府志》以前已有成稿。二书出于一手,而引录两两分明,似乎《金石审》当时已为定本。

在《零志补零》和道光《永州府志》二书中间,问世了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宗绩辰多有引用。按瞿氏《金石文编》有《适园丛书》残稿四卷,张钧衡跋“岁在柔兆”,为丙辰年,即民国五年,此前宗绩辰已得其书,所据可能是流传的抄本。由此推测《金石审》撰成后可能也是由抄本流传的。

瞿中溶、陆增祥二人,都有重要的金石著录著作,而后都吸收入方志中。瞿氏著录入嘉庆《湖南通志》,陆氏著录入光绪《湖南通志》,各书又单独刊行,瞿中溶为《湖南金石志》二十卷,陆增祥为《湖南金石志》三十卷,而刘沛《零陵县志·艺文志》亦单行为《零陵金石志》二卷。宗绩辰之金石著录亦如是,先有《金石审》为专门著作,后入方志,后再单独刊行,所纂《永州府志·金石略》即单行为《永州金石略》一卷,实为上中下三卷。由此亦可见金石著录之于方志、方志之于学术的重要。

道光《永州府志》十八卷,题吕恩湛修,宗绩辰纂。原刊本今已难见,所见多为同治重校本。而同治本其实也不仅一种,如国立北平图书馆旧藏、现归国家图书馆藏本一种,扉页题“同治丁卯仲秋重校”、“本署藏板”,廷桂同治六年八月跋在最前。(廷桂字辉发,满洲正白旗人,举人,永州知府。)湖南省中山图书馆旧藏、现归湖南省图书馆版本,扉页署“永州府誌”,廷桂跋在最后。特别不同的是府志最后的《金石略》中,中山本“石三”、“石四”页码单起相连,自页一至页一百五,但“卷十八金石下”篇题却标在“石四”之前。北平本是“三”、“四”相接的装订,而中山本则是“石四”移至“石三”之前,以迁就“卷十八金石下”的篇题,但却违背了“石三”、“石四”的编年次序。(“石二”、“石三”为宋刻,“石四”为元刻。)近年岳麓书社所出《湖湘文库》本道光《永州府志》即据中山本影印,其《金石略》“石三”、“石四”两部分是倒装的。(廷桂跋文中说到“重校”,又说到“重装”,强调其“装订成帙”,似乎已发觉倒装的情况。)

本次辑校,以同治重校的道光《永州府志》引文为主,以《八琼室金石补正》、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光绪《零陵县志·艺文志》三书引文参校。各条标题,以《永州府志》为准。

各条次序亦以《永州府志》为准,先“石三”、后“石四”。各条前增加序号,各条文末,附以《永州府志》原刻页码。另有6条,为《金石补正》及《湖南通志》所引,而在《永州府志》中并未注明“金石审”出处,当为宗氏编纂府志时所作按语而误收,今列为附录,以示存疑。

本次辑校,通计所得共206条。虽难窥比原璧,亦颇赡足可观,冀补史阙云。

1.唐舜庙立守户状

今所拓道州舜庙碑分十一行,系分书。其第一行上下并蚀,仅存一“五”字。第二行之第二“唐”字尚存,余蚀。第三行之二、四为“庙”、“常”二字。第四行第二为“考”,其下“道州刺史元结奏请”八字尚全。阙五字,下接“祠弋[1]两”。又阙一字,有“家”字。又阙一字,接“岁时拂晒”,“晒”字约略可识耳。下阙一字,接“为恒式”三字。下一字似“岂”字,以下并蚀。第六行“书祠下”三字起,以下蚀。第七行一“奉”字,余不可见。第八行行斜偏,中隔裂缝,当时盖即第七行之下截,惟中间有“教宣”二字可辨。第九行上阙六字[2],存“永泰二年□月”字。十行惟见一“中”字,余全蚀。十一行中见“庙”字,末见“书”字。以省郡志所载表状绎之,惟“近祠一两家令岁时拂洒示[3]为恒式”数字,极相符合。前后虽不尽同,此文之为状词无可疑矣。其刻“二年”者,立庙之次年也。(上19)

校注:

[1]“弋”,《金石补正》作“弌”。

[2]“字”,《金石补正》误作“行”。

[3]“示”,《金石补正》夹注:“案此‘永’之误。”

2.唐窊尊铭

校注:

[1]“为尊”,《金石补正》漏。

[2]“显”,《金石补正》误作“晦”。

[3]“识”,《金石补正》作“辨”。

3.唐杜杰等浯溪题名

余旧得浯溪杜杰题名[1],上无年月。其右上下斜缺[2],左为浯溪铭,真书,五行,字法如《禊帖》。缺“石门”、“崖”、“将老兹地溪”“旌吾独口”等字。损“绝壁”、“有溪”等字。“潺潺”作“潺五”,古人叠文间有作“又”者,此误多一画耳。“隔溪”作“夹溪”,“荒芜”作“荒溪”。不著何人书。[3]其右[4]题名三行,每名空一字,字较大,乃近颜鲁公行书。[5]其名为□水尹海、略阳权克、□杜[6]杰、杜例、成万、王衮、丘[7]伉、丘存节,按《溪志》,乃贞元间人也。(上49)

校注:

[1]杜杰题名,《金石补正》作“残刻”。

[2]“其右”以下六字,《金石补正》无。

[3]“五行”以下六十四字,《金石补正》无。“独口”,孙望校本《元次山集》作“独有”。

[4]“其右”,《金石补正》作“又为”。

[5]“字较大”以下十字,《金石补正》无。

[6]“杜”,《金石补正》作“□”。

[7]“丘”,《金石补正》作“邱”,下同。

4.唐李当朝阳洞诗魏深和诗并书事

校注:

[1]道光丁亥,道光七年(1827)。

[2]钟王,钟繇、王羲之。

[3]文后,《金石补正》误连宗绩辰《府志》按语,标“《金石审》”于按语后。宗氏按语云:

案李当事无可考,其所述奸臣窃柄,直道不附者悉去之,盖指路岩、韦保衡诸人。《新唐书·路岩传》云:“王政秕僻,宰相得用事。岩顾天子荒闇,以政委己,乃通赂遗,奢肆不法。与韦保衡同当国,二人势论天下,时目其党为‘牛头阿旁’,言如鬼阴恶可畏也。”保衡恃恩据权,所悦即擢,不悦挤之,僖宗立,为怨家白发阴罪,贬死。此书事在十一月,僖宗立以七月,与史正合。魏深虽当私亲,所言不妄,则其谕贼之功亦可信徵矣。第其书“公”字必空三,而“主”字反只空二,殊失伦序耳。

“空二”下,《金石补正》夹注:“案石刻实空三格,此语误。”

5.宋贾黄中送潘守[1]诗

右正书。先零陵[2]辑《补零[3]》时,拓手误遗下二行,失其时次,遂疑即是潘衢[4],今补拓改正。(中3)

校注:

[1]潘守,潘若冲,永州知府,雍熙四年任。[2]先零陵,宗绩辰自称其父零陵县令宗霈。

[3]补零,《金石补正》作“补志”。宗绩辰纂道光《永州府

志·艺文志》著录“《零陵补志》三卷,嘉庆二十二年宗霈撰”,注云:“按《补志》旧名《补零》,皆补前志所遗,于金石尤详,邑之志金石自此始。”

[4]潘衢,永州知府,庆历七年任。

6.宋郭昭符朝阳岩诗

右行楷书,十五行,字体圆浑,犹宋初体格,惜佚其时次。案官表,此人为真宗咸平初通判,所云潘守赞善,即潘若冲,乃雍熙时出守。旧官表列之太平兴国间,误也。[1](中3)

校注:

[1]文后,《金石补正》误连宗绩辰《府志》按语,标“《金石审》”于按语后。宗氏按语云:

按郭昭符当亦是雍熙初通判永州,永州旧官表谓咸平元年任,不知何据。

“按”字,《金石补正》无。

7.宋宣抚记[1]

右行书,十五行。当日盖有十六行,后佚一行耳。寄刻朝阳岩壁,先零陵始搜得之。(中4)

校注:

[1]原刻署款:“宣德郎守秘书丞知永州军州事骑都尉借绯陈

瞻述。”

8.宋陈瞻朝阳岩诗

右正书,六行,不著年月。《零陵补志》作咸平三年,据官表也。(中4)

9.宋朱昂等送新知永州陈秘丞[1]诗

右正书,二十三行,不著年月[2]。(中5)

校注:

[1]陈秘丞,即陈瞻。

[2]《湖南通志》“不著年月”后有“寄刻朝阳岩”五字。

10.宋王羽朝阳岩诗

右正书,十行,字与潘、陈诸刻俱相类。戊午为天禧二年[1]。(中5)

校注:

[1]“年”字,《金石补正》漏。11.宋徐陟华严岩题名

右正书,四行。“客居”元作“恪居”,案《说文》,“恪”本作“”,俗作“恪”。此以“恪”为“客”,盖假借通用。且“聊用[1]濡毫”,《零陵补志》误绎作“得意”,今审改正[2]。(中6)

校注:

[1]“且聊用”三字,《金石补正》无。

[2]“今审改正”,《金石补正》作“今改正”,《湖南通志》作“今审正”。

12.宋丁谓与华严岩正师上人诗

王兰泉[1]之研搜精矣,然拓本或有蒙脱。如此刻“夏”下“自”作“日”[2],“自”下、“道”下皆缺一字,“上人”下缺二字[3],“且”下所缺三字,今皆可辨。其缺处又少九字空格,末署名亦少二字。“喧静各”三字,先零陵亦未审出,诗中“就”字,注中“迎”字、“以”字,亦至今始辨识也。(中8)

校注:

[1]王兰泉,王昶,号兰泉。

[2]《金石补正》夹注:“详案并不作‘日’。”[3]“上人”以下六字,《金石补正》无。

13.宋孙苍舒等华严岩题名

右系行书,王氏作正书,误。至谓“国子”以上磨灭,则或尚有首行也[1]。 《零陵补志》以景 祐 作嘉,亦误。(中8)

校注:

[1]《湖南通志》无“至谓‘国子’以上磨灭,则或尚有首行也”一句。

14.宋王文恩华严岩题名

右正书,九行,“安泊至六月”,旧误审作“安居二月”。惟“久在”,元刻作“凡[1]在”,不可通,恐是误刻。(中9)

校注:

[1]“凡”,《金石补正》作“凢”。“凡”、“凢”古今字。

15.宋成戬田瑜等华严岩题名

案王昶以“成”作“盛”,“盛”下缺一字,《零陵宗志》始审为“成”。“”今审定实“戬”字也。旧官表作“成”,盖由偏旁转误。又《宗志》“仲”下作“瑕”,细审当是“遐”字,名义始属。古“遐”作“此偏旁似从“人”不从“”也。(中9)

16.〔宋〕潘衢等华严岩题名[1]

校注:

[1]道光府志此条前为“宋潘衢等澹山岩题名”,故此条略“宋”字。

17.宋黄祐初华严岩残题名

右书似分似真,仅存五行。其首行盖政和间人磨去另刻,是在岩内。(中10)

18.宋太常博士周尧卿墓表

右碑上无篆额,其题衔曰宋故进士累官太常博士历连衡二州司理参军,桂州司录,知高安、兴化二县事通判饶州,赠金紫光禄大夫,周公讳尧卿神道碑并慕文,次即书嘉三年翰林院侍读学士,知制诰史馆修撰庐陵欧阳修□,其下书屯田员外郎弟燮立古墓碑,亦有全书生平所历官者,然碑题称名讳,则宋人所罕见。又文内称君而题称公,且得赠不在撰碑之日而追题于上,其为子孙重刻无疑。其曰神道碑并墓或当日本有两碑连刻,后失去其半耳。案县志子俞子翰林,谊官待制,孙绅直秘阁,官阶恐尚多佚。载金紫光禄,以何人推赠,事无可考。考《宋史》金紫光禄乃三品阶,封赠二代者得赠金紫光禄,必官尚书始得此赠,则或周绅官也。(中12)19.宋柳拱辰等澹山岩题名

右正书,十二行,字大径一寸,极似《中兴颂》。《零陵补志》“苏台文”之“台”误刻作今更正。(中15)

20.宋卢臧三岩诗序

右正书,三十行。序题高下不齐,其避“贞”作“正”,注为“御名”。案仁宗名偏旁从“真”[1],此盖避嫌名[2]也[3]。(中 18)

校注:

[1]宋仁宗名赵祯,“贞”、“真”古字通。

[2]嫌名,《礼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郑玄注:“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嫌名”条云:“宋代制,于嫌名、字皆避之。”

[3]“也”字,《金石补正》无。

21.宋俞希孟三岩和诗

右和诗,并刻澹岩。字体颇近平原行书,弟笔过偃耳。(中18)

22.宋王汾九龙岩诗

右正书,六行。(中20)

23.宋余靖九龙岩题名

右正书,六行。其衔称“使、副”,盖合贾师熊而省书,必靖使而师熊副也。喜公,僧名。浔阳陶羽有赠喜公诗,当亦在此时。[1](中21)

校注:

[1]“僧名”以下《湖南通志》无。

24.宋陆诜澹山岩题名

按诜先为湖南漕,后帅广西,故瞿氏[1]云。唐宋世主好道崇元[2],士女皆习方术。仙姑既超凡众,何为驱逐势要,自炫怪踪?此题“家人与仙姑同至”,其亦《春秋》之笔与?(中22)

校注:

[1]瞿氏,瞿中溶。

[2]“元”,同“玄”。避讳字。

25.宋阚泂澹山岩题名

右刻正书,五行。前人未见,先零陵始入之《补零》,而遗“男”下八字。今补正。(中23)

26.宋宋迪澹山岩题名

右刻甚小,用笔极似钟绍京[1]。迪盖不独以画擅长[2]也。(中23)

校注:

[1]钟绍京,钟繇。

[2]以画擅长,宋迪,字复古,洛阳人。性嗜画,好作山水,运思高妙。作《潇湘秋晚图》等,事见《宣和画谱》。

27.宋解舜卿等群玉山题名

右正书,两方,在中山亭侧。潘景纯,熙宁时郡守,盖续题者。(中23)

28.宋梁庚等澹山岩题名

王司寇作“梁庾”,先零陵审正为“梁庚”,今覆审,实“庚”字。(中24)

29.宋陈藻等澹山岩题名

大真,凝重,字完洁,无剥蚀。山谷碑后出,乃已蚤泐,可谓闇“而章”[1]者矣。(中25)校注:

[1]“闇而章”,宋高宗《宋赠苏文忠公太师(苏轼)敕文》:“君子之道闇而章。”题名中有周子(周敦颐),故云。

30.宋梁宏等朝阳岩题名

右正书,五行。(中25)

31.宋范子明等澹山岩题名

王司寇[1]作“前八日桂”,《零陵补志》无“日”字,今审实无,且只五行,年月双书于后一行。(中26)

校注:

[1]王司寇,王昶。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32.宋沈绅等华严岩题名

旧脱“尚书都官”六字[1],今增[2]。正书,五行,字方严。三岩[3]相类,疑即周子[4]所书[5]。(中26)

校注:

[1]《湖南通志》无“旧脱‘尚书都官’六字”。

[2]“今增”下,《金石补正》夹注:“案石无此六字,或淡岩之误。”

[3]三岩,华严岩、朝阳岩、澹山岩,题名中均有周子。

[4]周子,周敦颐。事见《宋史·道学传》。

[5]文后,《金石补正》误连宗绩辰《府志》按语,标“《金石审》”于按语后。宗氏按语云:

按此刻在岩外,不蔽风雨,渐将剥蚀。望有心者护惜之。

“按”字,《金石补正》无。33.周子含晖洞题名

右刻二十八字未见。案汤璐《志》[1]云:“治平乙未,周元公通判永州,归展亲墓,□邻人并其二子同游,刻名石。”省志以治平无乙未,当是丁未之误,今州志已刊正其谬。周子以二月一日归里,三月十三回至澹岩,此云三月六日游是岩,为时正合。容再拓其残字证之。(中28)

校注:

[1]汤璐《志》,谓嘉庆《道州志》。

34.宋陶羽诗九龙岩诗

右刻正书,题三行,诗六行。与周子题名共一石,而在其前,不著时代,总当在周子未至之前也。案“喜公”名已见于仁宗时题名,此诗度刻仁、英二朝之际,故附列于此。山谷集中有陶豫,亦家浔阳,未知即是此人更名否,存疑[1]。(中28)

校注:

[1]“山谷集”以下二十二字,《金石补正》无。按陶羽诗刻尚存,署款“浔阳陶羽”,“羽”字短,前空半格,原刻当有“公”字,合为“翁”。陶弼字商翁,又作商公。此诗作者当即陶弼。其先出于浔阳,家于永州祁阳。“附列于此”以下《湖南通志》无。

35.宋章询九龙岩诗

右刻正书,八行,参差不齐。其举书处如“二十八字”及“灵岩”,皆无谓。盖诗本不期入石,元纸短而寺僧裁接为长幅,致高下失伦也。喜僧之名,见重士夫如此,而志皆不载,其所著亦失传,惜夫![1]。(中29)

校注:

[1]文后,《金石补正》误连宗绩辰《府志》按语,标“《金石审》”于按语后。宗氏按语云:

按此诗在陶羽之前,而字若出一手,疑羽书也。

“按”字,《金石补正》无。

36.周子九龙岩题名[1]

右刻在陶羽诗之左,小正书,二行。盖行次促迫,留题不似诸岩之谨严也。(中30)

校注:

[1]《湖南通志》题为“宋周元公九龙岩题名”。

37.蒋之奇奇兽岩铭

校注:

[1]壡,张壡,江华县令。见重刻《奇兽岩铭》跋。

[2]李,李焯,古隶书者,李长庚之孙。见重刻《奇兽岩铭》跋。

[3]文后,《金石补正》误连宗绩辰《府志》按语,标“《金

石审》”于按语后。宗氏按语云:

“按”字,《金石补正》无。■,同治重校本剜而未补,《金石补正》作“台”。,《说文》我,古字作。洪氏,洪适,字景伯,著《隶释》二十七卷。

38.蒋之奇寒岩铭

《寒岩铭》,诸志所不及,近新获此刻,欣未曾有。虞令[1],官表失载,所谓“后治平百二十四年”,乃光宗绍熙元年庚戌也。分书,当是颖旧迹,虞令特重刊之耳。(中32)

校注:

[1]虞令,虞从龙,江华县令,见重刻《寒岩铭》跋。

[2]颖尗,蒋之奇字。尗,古文“叔”。

39.宋沈绅无为洞铭

公仪[1]铭拓本,前人未见,绩辰与李千之伯仲[2]搜剔于丛篁薜荔之间。仅缺铭文三字,可为至幸。公仪善篆隶,此书大径四寸,用唐人分书法,纵放奇恣,似当日就石上作书,每行下数字皆斜向右,署款大偏。其文左行,铭文五行半,款署其下也。(中33)

校注:

[1]公仪,沈绅字。

[2]李千之,事迹不详。宗绩辰《躬耻斋文抄》卷八有《送李千之南归序》。

40.宋吴太寿碧虚岩题名

右刻正书,六行。细挺中微有隶意。在碧虚岩右,石壁藓深泥渍,字画尽隐,就池汲水洗剔之,乃差可读,然“翟”、“择”、“庚戌”等字犹难辨。近僧心月往拓,始见其真。前人未闻见此者。(中33)

41.宋鞠拯等朝阳岩题名[1]

正书,六行。(中34)

校注:

[1]鞠拯有治平丁未(四年)朝阳岩题名。此题在熙宁改元,《金石补正》题为“鞠拯再题名”。42.宋蒋忱九龙岩记

右刻正书,二十三行。笔法谨严,昔人未见。前陶羽、章询所赠诗喜公者,于此始知其名元喜也。忱,零陵人,《县志》载为治平四年许安世榜进士,此云“尉清湘之二年”,盖登第后除尉,其明年辟廉州幕,与《志》正合。周子本传:熙宁改元,用赵、吕公著荐,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此刻于将去永州之时题衔,亦与史合。[1]记为五月五日所作,考《濂溪志》又周子生日,岩之遇合亦奇矣。(中35)

校注:

[1]《九龙岩记》末署款:“新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朝奉郎尚书驾部员外郎前通判永州军州事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周惇颐上石。”

43.宋高秉九龙岩题名

右刻正书,五行,前人未见。提刑何以有二人[1],且并行按属?二人《宋史》皆无传,《湖南省志》俱佚其名,惟《宋史·外戚传》有高遵裕,为高琼之孙,其弟曰遵。遵治或其从弟与[2]?存以俟考。(中35)

校注:

[1]二人,高秉、高遵治。

[2]“与”,《金石补正》作“欤”。与、欤字同。

44.宋荆延年等澹山岩题名

右刻字大二寸许,类《中兴颂》。(中36)

45.宋碧虚岩残题名[1]

右刻不知行数,字画剥蚀殆尽,惟年月具存。余至其下摩挲之,尚多审数字。心月拓本转少于所见,不能得一人名,良恨其率尔从事也。(中36-37)

校注:

[1]《湖南通志》题为“宋□维申等碧虚岩题名”。

46.宋范敏求等华严岩题名

右行书六行,题刻皆率,同旁多水,子作予,皆谬。(中37)

47.宋宋昭邈等浯溪题名[1]

右刻左行。先零陵云“剥落不完”,今又十二年,字迹更隐,屡寻未获此石所在。(中37)

校注:

[1]《金石补正》题为“宋华严岩残题名”。

48.宋马玘九龙岩题名

49.宋熙宁五年浯溪残题名[1]

右刻行书,五行。其下半被明正德时人陈斗磨去,致莫知其为何人。(中38)

校注:

[1]《金石补正》题为“元祐残题名”。《湖南通志》题为“宋浯溪元祐残题名”。

[2]陈斗,字民仰,祁阳人,官永宁县主簿。编纂《订补浯溪集》二卷。

50.宋杨永节等澹山岩题名

王司寇“三月”作“正月”,今审正。(中39)

51.柳应辰火星岩游记

校注:

[1]《湖南通志》无“向来颇少椎拓。文内”,《零陵金石志》亦无。

52.宋柳应辰澹山岩记

右刻正书,十行[1],近颜书。近日鉴家钱、孙、王[2]三家皆未见,瞿氏似见之而不以入《省志》[3],可讶也。先零陵补佚亦所佚[4]。访澹岩,昏秽之状,今之视昔良同。安得如丁景真[5]者,廓清而培护之耶[6]!(中 41)

校注:

[1]十行,《零陵金石志》作“二十一行”。

[2]钱、孙、王,钱大昕,著《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孙星衍,著《寰宇访碑录》。王昶,著《金石萃编》。

[3]《金石补正》夹注:“案已载《校补》。”

[4]《湖南通志》无“而不以入《省志》,可讶也。先零陵补佚亦所佚”。

[5]丁景真,丁侨,永州知州,熙宁五年任。有熙宁八年浯溪题名。

[6]“耶”,《金石补正》作“邪”,耶、邪字通。

53.宋魏泰朝阳洞诗

前于杨巨卿题名[1]见“道辅”二字,疑是魏泰,适得泰此诗,审其名上剥蚀处,上存“臣”,下存“丁”,其下似书干支而不可辨,当是甲寅、乙卯之间也。考《宋史·欧阳修传》,泰尝横行汉南,规占田园,恃为曾布妇兄,布执政后又谮修之子于布,其所作《临汉隐居诗话》极[2]诋永叔,信非正人。即其论诗以有味为主,此诗六句安见其有味乎!(中42)

校注:

[1]“题名”下,《金石补正》有“内”字。

[2]“诋”,《金石补正》作“讽”。

54.宋杨巨卿九龙岩题名

正书,六行。(中43)

55.宋李士燮等群玉山题名

右正书,七行,在中山亭。亭旧在群玉山之背,今惟崖石而已。(中43)

56.宋九龙岩陶弼诗

陶弼《九龙岩诗》拓本漏佚,今东安唐秀才从岩中录得,寄门人蒋元甲,未及补拓,姑附录之。弼以征蛮著功[1],具见《本传》。观其诗,已可知其人矣。(中45)

校注:

[1]“功”,《金石补正》漏。

57.陈瑄九龙岩题名行书,四行。旧题一石,未见为恨。(中46)

58.宋柳应辰澹山岩题名[1]

右刻■[2]书,■■[3]行[4]。《石室记》想亦刻石,柳氏犹及见之。张颢,大中时郡守也。(中46)

校注:

[1]《金石补正》题为“柳应辰再记”。

[2]■,同治重校本剜而未补,下同。《金石补正》作“正”。

[3]■■,《金石补正》作“十”。

[4]《湖南通志》无“右刻■书,■■十行”。

59.宋胡奕澹山岩诗

右[1]《零陵补志》改“一景”作“一径”,今从元刻。(中47)

校注:

[1]右,《零陵金石志》作“又”。

60.宋赵扬九龙岩题名

右正书,五行。在东安县芦洪砦九龙岩。(中47)

61.宋渊冲子火星岩题名

正书,五行。字类颜清臣[1]。隐其姓名而寓言,见道君子哉?若人,弗可及也已。(中49)

校注:

[1]颜清臣,颜真卿,字清臣。

62.渊冲子九龙岩观磨崖说

右正书,九行。字雄厚古朴,悬笔正锋,必熙宁以前所书。后来佻巧之习,从风而靡,即有一二习颜书者,皆不及其用笔之自然。书虽小学,其为风气所转移如此。斯人为谁,吾不能知,卢臧、张处厚之外,不复多得。故姑附之[1]熙宁之末,以待考证焉。(中49)

校注:

[1]之,《金石补正》作“诸”。

63.宋熙宁间澹山岩残题名[1]

右刻元[2]正书,七行,今止半截,其下被咸淳间杭一民[3]磨刻。(中50)

校注:

[1]《金石补正》题为“职方外郎残题名”。

[2]元,《金石补正》漏。

[3]杭一民题名,见宗绩辰道光《永州府志·金石略》(下77)。

64.宋曾布九龙岩题名

右正书,六行。布以附王安石、吕惠卿进用,后复以沮新法见忤,黜知饶州,徙潭州,改广州。元丰初,以龙图阁待制知桂州,进直学士,知秦州。此云“自广西移帅陇右”,正其调秦州时所题。惟“帅”从“巾”,而此从,似“师”字,考当时并无兵事,则俗书也。案布一生首鼠两端,既得罪于君子,复取忌于小人,名 传二 惇[1]之间,了无足取。顾其在元丰以前,岘然以逐臣自命,自此一移而党祸日炽,宋辙遂东。存此以志小人道长[2]之时会也。(中50)

校注:

[1]二惇,章惇、安惇。

[2]《易经·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65.宋马默九龙岩题名

右刻正书,六行。学颜而用侧笔者也。考《宋史》本传,默字处厚,城武人,少从石介学,介[1]谓他日必为名臣。知须城县张方平恒闭目不与掾属语,见默白事,尽行其言。治平中为御史里行,直言无顾。神宗即位,以论欧阳修事[2],通判怀州,除知登州,徙曹州。召为三司盐铁判官,论新法,出知济、兖二州。还[3],提举三司帐司,神宗将用之,大臣不悦,以提点京东刑狱,改广西转运使,终河北都转运使。此殆其赴广西时所题,惟史云改“转运使”,而此作“权副使”,与史文异。默[4]直节凛凛,其书乃锋颖峭厉,如其为人,斯可重矣。[5](中 51)

校注:

[1]介,《金石补正》作“石”。

[2]事,《金石补正》漏。《宋史》有“事”字。

[3]还,《金石补正》作“迁”。《宋史》作“还”。

[4]默,《金石补正》作“然”,形近而误。

[5]文后,《金石补正》误连宗绩辰《府志》按语,标“《金石审》”于按语后。宗氏按语云:

按默子纯,仕高宗朝,距其题名时七十年,“婆寿”盖其孩抱时小名也。

“按”字,《金石补正》无。“距其”之“其”,《金石补正》无。

66.宋朱彧九龙岩题名

右行楷书,三行,不齐。(中52)

67.宋朱正一澹山岩诗

右刻行书[1],六行。渐染米体,知其为宋人笔。考《宋史·朱昂传》,其子以正字为派行,此当为其族人。因录朱而依类附之[2]。(中53)

校注:

[1]行书,《零陵金石志》作“行楷书”。

[2]《湖南通志》无“因录朱彧而依类附之”。

68.宋齐谌九龙岩题名

右正书,五行。题、刻皆劣。下刻“蒋若本[1]”三字,或刻工名也。(中53)

校注:

[1]蒋若本,今朝阳岩石刻多有之,附于题名之下而字小,殆亦“石山保”之类。

69.宋曹尧风紫霞岩题名

右刻正书,六行。前人未见,僧心月剔苔得字,遂拓以归,细审乃尽可辨。外洞惟此刻最古矣。(中55)

70.宋张绶刻蒋之奇朝阳岩西亭诗

右正书,二十四行。前人罕有搜及者,盖亭圯崖断,椎拓畏阻所致。今得之为至幸也。(中57)

71.张绶五峰岩题名

右小正书,六行,在东安县五峰岩。五峰石刻旧志浑列之古迹,不箸其何碑。今始搜求及[1]得之,不过数石,其书时代者以此为最先焉。(中57)

校注:

[1]及,《金石补正》作“得”。

72.宋裴彦英等朝阳岩题名

右刻■[1]书,■[2]行,前人未见。(中57)

校注:

[1]■,同治重校本剜而未补,下同。《金石补正》作“正”,《湖南通志》同。

[2]■,《金石补正》作“五”,《湖南通志》同。

73.宋陈纯夫永福寺[1]后崖题名

右刻行楷书,六行,字约略可识。在寺后观音阁侧,即古斋云阁也。纯夫,道祐 间教授,见州志,故附录于此。(中58)

校注:

[1]永福寺,在九疑山。

74.宋许师严华严岩题名

校注:

[1]证,《金石补正》漏。

76.宋程敏叔火星岩题名

右行楷书,七行,在火星岩,字已蚀损。[1](中59)

校注:

[1]文后,《金石补正》误连宗绩辰《府志》按语,标“《金石审》”于按语后。宗氏按语云:

案岩侧昔有火星观,故可品茶,今则荒烟颓石,游迹罕到矣。

77.宋刘蒙等朝阳岩题名

行书,轻逸,盖恕[1]笔也。(中60)

校注:

[1]恕,邢恕。

78.宋安惇等群玉山题名

右正书,九行,在拱秀亭侧。字已剥蚀殆尽,约略可辨。(中60)

79.宋程博文朝阳岩题名

右正书,五行,字径数寸。(中60)

80.宋孙览等朝阳岩题名

行书,五行。(中60)

81.宋刘蒙等朝阳岩题名[1]

右行书,十行。“ ”字下当是“海”字。“莒道”实“营道”。末尚有“记”字。(中61)

校注:

[1]此条与前同题。《金石补正》题为“刘蒙等再题名”。

82.宋方蒙五峰岩题名

右正书,五行。题、刻皆劣。《宋史》处仁[1]本传:“为东安县令,蛮人叛,入峒开示恩信,蛮感泣,誓不复反。”《宋史·溪峒诸蛮传》第于南宋时,全州上言,东安可直入溪峒,而庆历以后叛服皆略,本纪亦不书。据此刻所命,使枉道之东安,又檄广西县令同至,必有公政,当即会抚蛮人时也。(中61)

校注:

[1]处仁,徐处仁。

83.宋邢恕华严岩诗

较他刻恕书稍大,结体懒散,不如其小者。(中61)

84.宋邢恕朝阳岩独游偶题诗

右行书,五行,极似苏书[1]。(中62)

校注:

[1]苏书,苏轼书体。文后,《金石补正》误连宗绩辰《府志》正文,标“《金石审》”于其后。宗志正文云:“诗见《名胜志》。”

85.邢恕题愚溪诗

行书,十四行。字参子瞻[1]、君谟[2]之体。(中

62)

校注:

[1]子瞻,苏辙。

[2]君谟,蔡襄。

86.邢恕浯溪诗

行书,六行。案元 八年九月,宣仁皇后崩,是年四月即改元绍圣。恕于改元之前已被召命得

祐归,女尧舜亡而共 窃喜,消长治乱之机已见于此。观乎此诗所谓“晓雨丝丝不作泥”者,其希恩冒宠之心毕著矣。(中62)

87.宋曾孝雍澹山岩题名

右正书,四行。字数不齐,刻亦甚劣[1],在曹公美之前。孝雍,哲宗时知道州,故知为绍圣乙亥也。(中64)

校注:

[1]刻亦甚劣,《金石补正》漏此四字,《湖南通志》同漏。

88.宋朱养源等澹山岩题名

行书,七行。《金石萃编》作正书,误。(中65)

89.宋张茂先五峰岩诗

行书,十一行。“岩寺”,即东安高山寺也。(中65)

90.宋曹公美等澹山岩题名

右刻正书,二行。年月书下截作三行,刻甚劣[1]。(中 66)

校注:

[1]刻甚劣,《金石补正》漏此三字,《湖南通志》同漏。

91.宋孙钦臣等澹山岩题名

右行书,八行,左行。《金石萃编》作正书,误。(中67)92.宋晋之晞道等澹山岩题名

右行书,四行,左行[1]。本不著时代,惟农师为陆佃号。考佃本传,以绍圣初元案斥外,由海州移蔡州,徽宗立,召还。未知何以于元[2]二年尝至永州,疑史有佚文也。(中67)

校注:

[1]左行,《金石补正》漏此二字。

[2]元祐,《金石补正》作“元符”,又云:“《永志》列元符二年。”按《宗志》前后排序,亦当作“元符”。《湖南通志》亦作“元符”。

93.宋贾构五峰岩题名

右篆书,二行。不著时次,在东安高山之上。按前有东都贾材,疑即其昆弟行。南宋必无以“构”命名者,是必哲、徽时人可知。(中68)

94.宋朱彦明等朝阳岩题名

行书,四行,末一行蚀。(中73)

95.李昭辅等题名

右刻小篆四行,篆法秀劲。“甲申”八字双行书于末行之后,不著年代。案纡,曾布子,坐党事流永。王明清《挥尘录》所谓空青,盖指纡也。大临当是山谷兄弟,行其为崇宁甲申无疑。(中74)

96.宋巩鉴等五峰岩题名

右行楷书,七行。字多剥蚀[1],前人未见。(中

77)

校注:

[1]剥蚀,《金石补正》作“蚀剥”。

97.宋巩鉴澹山岩题名

右行书,二行。在李公彦诗左。字超逸,得禇爱州[1]意。(中77)

校注:

[1]禇爱州,禇遂良,终爱州刺史。

右行书,八行,字数高下不齐。在九疑永福寺后。(中78)

校注:

99.宋周裕肖岩诗记

右题记四行,行书。诗连题十行,又立石者一行,皆正书。[1](中78)

校注:

[1]文后,《金石补正》误连宗绩辰《府志》按语二段,标“《金石审》”于其后。宗志按语云:

案肖岩宋时在武冈军新宁界,今亦在东安、新宁接壤处,非裕曾判永也。又案裕,祁阳人,元符三年李釜榜进士。《武冈志》“萧岩”、《新化志》“萧岩”皆云有其题记,或即东安题刻之传异也。

“判永”,《宗志》作“守永”。或即,《宗志》前有“恐”字。

100.宋周■[1]肖岩题字

右篆书岩名二字,旁年月、官名二行,正书,在东安县。[2](中78)

校注:

[1]■,同治重校本剜而未补,《金石补正》作“裕”。

[2]文末,《金石补正》有“‘周’下当即‘裕’字”一句。

此非宗志按语,系误录。

G256

A

1673-2219(2011)05-0034-11

2011-03-0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地方文献与摩崖石刻专题研究”(项目编号 2010YBA101);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石刻上的文学史:唐宋文人在永州的仕宦游历与诗文题记”(项目编号10C0751)。

李花蕾(1979-),女,河南鲁山人,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文学及文献学。

(责任编校:京华)

猜你喜欢

按语山岩零陵
零陵的雪
湖南零陵潇水湿地公园建设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以零陵庙会为例
白山岩 倾情养路30年
一架蔷薇满院香
HPLC法同时测定天山岩黄芪中4 种异黄酮
快乐闯关
昨天
《论语疏证》按语研究
《杂病广要》丹波元坚按语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