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朝阳岩现存柳宗元诗刻与明人朱衮
2011-11-08日本户崎哲彦
[日本]户崎哲彦
(岛根大学 法文学部,日本 岛根 690-8504)
永州朝阳岩现存柳宗元诗刻与明人朱衮
[日本]户崎哲彦
(岛根大学 法文学部,日本 岛根 690-8504)
柳宗元曾被贬永州,作《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诗,今集本收入卷 43。朝阳岩在今湖南永州市城西潇江东岸,洞内刻有此诗尚存。何时何人所书刻,自清有议论,至今未得定论。作者经实地考察,得知此为明正德十六年(1521)朱衮所书。朱衮,永州名士,卒后入县学乡贤祠,明清方志皆有《传》,而互有出入,并明清时同姓同名者有四人,故至今相混。撰有《白房集》,清时已罕见,日本内阁文库收藏一部完本。朱衮善古文,尤擅山水记,大似柳文,可谓祖述者。论文用内阁本及石刻考证柳诗书刻,并补正《朱衮传》。
柳宗元;朝阳岩;石刻;朱衮;白房集
一 《游朝阳嵓》异文及校勘
清人据石刻录文,如《[道光]永州府志》卷18上《金石略》(51b)云:“唐柳宗元《朝阳岩诗》:存,模刻,诗见《名胜志》(卷2)。”下云:“《游朝阳岩遂至西亭二十韵》,唐永州司马柳宗元。”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①成书于光绪初期,民国十四年吴兴刘氏希古楼刊刻,嘉业堂刘承幹校勘。关于嘉业堂刘氏藏本,下文有所考。卷60《朝阳岩石刻三种》(16a)云:“重刻柳宗元西亭诗:高四尺七寸,广四尺四寸,十九行,行十二字,行书。”下录全文。《[光绪]零陵县志》卷14《金石》(56b)“朝阳岩”条:“柳宗元诗:存。模刻。”下录全文。《[光绪]湖南通志》卷264《艺文志·金石》(11a):“唐柳宗元《朝阳岩诗》”,下录全文,又采录《[道光]永州府志》、《八琼室金石补正》(下简称《补正》)二书按语。录文似采自《补正》。陆增祥,曾为湖南督粮道,亦《[光绪]湖南通志》监修提调之一(见于卷首《重修湖南通志职名》中)。
笔者于2009年9月访永,首次考察朝阳岩石刻,洞内尚存此诗刻,试图释读,全文如下:
01 遊朝陽嵒遂登西亭二十韻 11 塘疏沉坳會有圭組戀遂貽山
02 唐永州司馬河東栁宗元 12 林嘲薄軀信無庸瑣屑劇斗筲
03 謫棄殊隱淪登陟非遠郊所懷 13 囚居固其宜厚羞久已苞庭除
04 緩伊欝詎欲肩夷巢高岩瞰清 14 値蓬艾隟牖懸蠨蛸所賴山水
05 江幽窟潛神蛟開曠延陽景廻 15 客扁舟枉長梢挹流敵清觴掇
06 薄攢林稍西亭構其巔反宇臨 16 野代嘉肴適道有高言取樂非
07 呀庨背瞻星辰興下見雲雨交 17 弦匏逍遙屏幽昧澹薄辭喧呶
08 惜非吾鄉土得以蔭菁茆羈貫 18 晨雞不予欺風雨聞嘐々再期
09 去江介丗仕尚凾崤故墅卽灃 19 永日閒提挈移中庖
10 川數畒均肥墝臺館葺荒丘池
此五言古诗二十韵,诸《柳集》之间稍有异文,又与石本互有出入。因行书带草,故诸石本释文翻字往往致误。《补正》最严谨,用《通志·山川》(《[嘉庆]湖南通志》)、《永志·名胜》(《[道光]永州府志》)、《全唐诗》(《御定全唐诗》)、《柳文惠集》(同治六年刻杨季鸾校本)参校,而校对多有遗漏,又参校本不足。今以宋刻集本及明清方志等所录校对,异文如下表:
石本释文 宋 刻 集 本 明 清 方 志 等现\存石刻补正光县诂训百家五百音辩郑定世綵洪府寰宇弘府嘉通隆府康府康县康府图集雍通乾通嘉县嘉通道府唐统唐稿全诗遊 ○游○○ ○ ○○ ○○ ○○○○○游○○○○-游○ ○ ○ ○嵒 ○巖巖巖 巖 巖巖 巖巖 巖巖巖巖巖巖巖巖巖巖巖巖巖 巖 巖 巖遂 ○○○○ ○ ○○ ○○ -○○///-○---○○ ○ ○ ○01登 ○至宿○ ○ ○○ ○○ -○○○○○-○---○至 ○ ○ ○西亭 ○○○○ ○ ○○ ○○ -○○○○○-○---○○ ○ ○ ○二… ○○○○ ○ ○○ ○○ -○-○--------○ ○ ○ ○0 2 栁 柳柳-- - -- -柳 柳柳柳柳柳柳柳柳柳柳柳柳柳 ○ 柳 柳0 3 棄 ○○○○ ○ ○○ ○○ ○○○○○○○○○○○○○ ○ 弃 ○欝 鬱鬱鬱○ 鬱 ○鬱 鬱鬱 ○○○○鬱鬱鬱鬱鬱○鬱鬱鬱 ○ ○ 鬱0肩 ○○○○ ○ ○坚 坚○ ○○○○○○○○○○○○○ ○ ○ ○4 岩 巖巖巖巖 巖 巖巖 巖巖 巖巖巖巖巖巖巖巖○○巖巖巖 巖 巖 巖夷 ○○○○ ○ ○○ ○○ ○○○○彝○○○○○○○○ ○ ○ ○0開 ○○○○ ○ ○○ ○○ ○○○閒閒閑閒○閒閒閒○○ ○ 聞 ○5 廻 迴迴迴○ ○ ○○ ○○ ○迴迴○○○○○○○迴迴迴 ○ ○ ○稍 ○梢梢梢 梢 梢梢 梢梢 梢○○梢梢梢梢梢梢○梢○梢 梢 梢 梢構 搆○○○ ○ ○○ ○冠 ○搆冠搆○○搆○搆○搆○搆 ○ 搆 搆06其 ○○○○ ○ ○○ ○○ ○○○危危危危危危危危○危 ○ ○ ○巔 ○○○○○○顛○○○軒軒軒○軒軒軒○軒 ○ ○ ○反 ○○○○ ○ ○○ ○○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 ○ ○0 7 庨 ○○哮○ ○ ○○ ○○ ○○○○○○○○○○○○○ ○ ○ ○菁 ○○青○ ○ ○○ ○○ ○青青○青青青○青青青青青 ○ ○ ○0茆 ○○○○ ○ ○○ ○○ 茅○○○茅○○○○○○○○ ○ ○ ○8 贯 □○○○ ○ ○○ ○○ ○○○丱艹草草○寓寓草○草 ○ ○ ○介 ○界○○ ○ ○○ ○○ ○○○○○○○○○○○○○ ○ ○ ○丗 ○世世○ ○ ○○ 世○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世 世 世仕 ○○土○ ○ ○○ ○○ ○○○○○○○○○○○○○ ○ ○ ○0凾 函圅函函 函 函函 函函 函○○○圅函○函函函函函函 ○ 函 函9墅 ○○○○ ○ ○○ ○○ ○○○○○○○○○○○宇○ ○ ○ ○灃 ○○○澧 澧 ○澧 ○澧 澧澧澧豐豐豊豐○豐豐豐○豊 ○ 澧 ○畒 亩亩亩○ 畞 ○○ ○○ ○亩畆○畞畆畞畞畆畞○畞畞 畆 畆 亩墝 ○磽磽磽 磽 ○磽 磽磽 ○○磽磽磽磽磽磽磽磽磽○磽 ○ 磽 磽臺 ○○○○ ○ ○○ ○○ ○○○○亭亭亭亭亭亭亭○亭 ○ ○ ○1館 ○○舘○ 舘 ○○ ○○ ○舘舘舘○○○○舘舘舘○○ ○ ○ ○0葺 ○○集集 集 ○集 集○ ○○○○○○○○○○○○○ ○ ○ ○丘 邱邱土○ ○ ○○ ○○ ○○○○○○邱○邱邱邱邱邱 ○ ○ ○
疏 ○ ○ 疎 ○ ○ ○ ○ ○ ○ ○ ○ ○ ○ ○ ○ ○ ○ ○ ○ ○ ○ ○ ○ ○ ○1沉 ○ 沈 沈 ○ ○ ○ 沈 沈 ○ ○ ○ ○ ○ ○ ○ ○ ○ ○ ○ ○ 沈 ○ ○ 沈 沈1 貽 ○ ○ ○ ○ ○ ○ ○ ○ ○ ○ ○ 遺 ○ ○ ○ ○ ○ ○ ○ ○ ○ ○ ○ ○ ○1 3 苞 ○○包包 包 ○包 包包 包包包包包包包包包包包包包 包 包 包悬 ○○○○ ○ ○○ ○垂 ○○垂○○○○○○○○○○ ○ ○ ○1蟏 ○○○○ ○ ○○ ○○ ○○○○螵螵螵○螵螵螵○螵 ○ ○ ○4 水 ○○○○ ○ ○○ ○○ ○○林○○○○○○○○川○ ○ ○ 川蛸 ○○○○ ○ ○○ ○○ 蟏○○○○○○○○○○○○ ○ ○ ○長 ○○○○ ○ ○○ ○○ ○○○○見見見見見見見○見 ○ ○ ○1梢 ○○○○ ○ ○○ ○○ 捎○○○招招招招招招招○招 稍 ○ ○5 清 ○○○○ ○ ○○ ○○ ○青○青○○○○○○○○○ ○ ○ ○1野 ○○○○ ○ ○○ ○○ ○○○○○○○○○○○○○ ○ 埜 埜6 肴 ○○○○ ○ ○○ ○殽 ○殽殽殽殽殽餚殽餚餚殽○殽 ○ ○ ○弦 絃絃絃絃 絃 絃絃 絃絃 絃○一絃絃絃絃絃絃絃絃絃絃 絃 絃 絃匏 ○○○○ ○ ○○ ○○ ○○飽○○○○○○○○○○ ○ ○ ○幽 ○○○○ ○ ○○ ○○ ○○○○○○○○○○○○○ 清 ○ ○17昧 ○○○○ ○ ○○ ○○ ○○林○○○○○○○○○○ ○ ○ ○澹 ○○○○ ○ ○○ ○淡 淡淡淡淡淡淡淡淡淡淡淡淡淡 ○ ○ 淡薄 ○○泊○ ○ ○○ ○簿 ○○○○○○○○○○○○○ ○ ○ ○辭 ○○○○ ○ ○○ ○○ ○○辞○○○○○○○○○○ ○ ○ ○予 ○吾余余 余 余余 余余 余○○○○○○○○○○余○ 余 余 余1〃 ○嘐嘐嘐 嘐 嘐嘐 嘐嘐 嘐嘐嘐嘐嘐嘐嘐嘐嘐嘐嘐嘐嘐 ○ ○ 嘐8 期 ○○○○ ○ ○○ ○○ ○○再○○○○○○○○○○ ○ ○ ○再 ○○○○ ○ ○○ ○○ ○○期○○○○○○○○○○ ○ ○ ○1閒 ○○閑閑 閑 閑閑 閑閑 閑閑閑閑○○○○○間○閑○ 閑 閑 ○9 挈 ○○○○ ○ ○○ ○○ ○○携○○○○○○○○○○ ○ ○ ○
表中以“○”标出与石本相同者;“/”标出漏其字者;“-”标出原无其字者。“石本释文”栏中“光县”指《[光绪]零陵县志》;“明清方志等”栏中“洪府”指《[洪武]永州府志》卷7《山岩·本府零陵县》(6a)所录;“寰宇”指《[景泰]寰宇通志》卷58《永州府·题咏》(16a)所录;“弘府”指《[弘治]永州府志》卷6《永州府题咏》(2b)所录,《[嘉靖]永州府志》与此相同①《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64)》(上海书店影印1990年)“据明弘治刻本影印,原书版框……卷一至卷四有缺页”,题作《弘治永州府志》,而绝非弘治原刻版。卷首《永志前序》有沈钟《重修永州郡志序》,末署“弘治七年岁舍甲寅季冬月吉”,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页654)录天一阁藏本,以为“弘治七年刻本”,而末卷《永志后序》有陈铨《永州郡志后序》,末署“弘治八年岁舍乙卯夏六月甲子”。又,天一阁藏本载至正德年间,如卷4《科甲·本府·进士》“沈良佐”条(1b)云 “正德戊辰吕 柟 榜”,“蓝伯采”条(2a)云“正德辛巳杨淮聪榜”。正德辛巳十六年(1521),次年初改元嘉靖,天一阁藏本应成于嘉靖间。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有弘治版,卷4《科甲·本·进士》载至“(成化甲辰二○年)”条 (1b)为止。天一阁藏本每卷首题“永州府知府姚 重修”,版式亦与弘治版相侔,则似修补本,否则疑即嘉靖版,如《〔隆庆〕永州府志》卷12《艺文》(3b)“ 永州府志四册:弘治七年,知府姚 昺 校刊”后有“永州府志五册:嘉靖三十四年(1555),同知戴惟师校刊”。用者注意,天一阁藏本绝非“弘治刻本”。本文称为《[嘉靖]永州府志》,以便与弘治原刻本分别。;“嘉通”指《[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一名《湖广通志》)卷13《永州府诗类》(1b) 所录;“隆府”指《[隆庆]永州府志》卷7《提封·岩》“朝阳”条(16b)所录;前“康府”指《[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22《艺文》(41a) 所录;“康县”指《[康熙]零陵县志》卷13《艺文》(24b) 所录;后“康府”指《[康熙三三年]永州府志》卷3《山川·岩·零陵》(11a) 所录;“图集”指《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283《永州府部·艺文》(161册55a) 所录;“雍通”指《[雍正]湖广通志》卷83《艺文》(30a) 所录②雍正版之前《通志》类尚有《[万历]湖广通志》、《[康熙]湖广通志》,其《艺文》卷均未收此诗,又万历版卷6《方舆·永州府》(10a-12a)无“朝阳岩”条,康熙版卷5《山川·永州府》(70a)有“朝阳岭”条,“岭”字即“岩”之讹。;“乾通”指《[乾隆]湖南通志》卷163《艺文》(22b)所录;“嘉县”指《[嘉庆]零陵县志》卷12《名胜》(24a)所录;“嘉通”指《[嘉庆]湖南通志》卷13《山川·永州府·零陵县》(9b)所录;“道府”指《[道光]永州府志》卷2上《名胜志·零陵》“朝阳岩……岩顶有西亭,柳宗元登之,有诗”(6b)下所录,即卷18上《金石略》所云“诗见《名胜志》”者;“唐统”指《唐音统签》卷 386《柳宗元》(7b);“唐稿”指《全唐诗稿本》卷409《柳柳州》③《全唐诗稿本》,钱兼益、季振宜递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影印,1976年,第45册页301。;“全诗”指《全唐诗》第6函第1册《柳宗元》卷3④扬州诗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年,页872。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御定全唐诗》卷352(8a)与此相同,故表中不分置一格。。异体字除外,重要异文以黑字显示。
01:“遊”、“游”两字早通,而诸集本皆作“游”①集本《诂训》、《百家》、《五百》、《音辩》、《郑定》、《世》等皆从惯用简称,详见吴文治等《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册《校点后记》(页1501-1510)。,吴文治《柳宗元诗文十九种善本异文汇录》(简称《汇录》)作“游”,不及其异。②吴文治《柳宗元诗文十九种善本异文汇录》,2004年黄山书社出版,页786。“嵒”,“巖”异体字。《汇录》以“巖”误作“嚴”。“登”字,《光县》作“至”,恐袭《[道光]府志》(金石略)之误,或因原刻草书,字迹相近,又字义于此可通,故致误。《诂训》作“宿”字,亦误。子厚《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西岩”谓“朝阳岩”,不知是否与此相混。
02:《光县》缺“河东”二字,恐又袭《府志》之误。“栁”字,诸本皆作“柳”,异体字,近年出土柳宗元所撰《唐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志》及华严岩从弟柳宗直题名皆用“栁”字,可推知柳宗元本人用“栁”字。
03:“棄”字,中有“世”,唐太宗名世民,唐人避讳用“弃”字。今存宋拓唐刻《柳州罗池庙》[1],用“弃”字,“世”、“民”均缺笔。
04:“欝”字,《补正》最忠实于石本而作“鬱”,异体字。“肩”字,惟《世綵》作“坚”,因与“肩”同音,故误。“岩”字,同“巖”,异体字。宋本《方舆胜览》卷首《引用文集目·诗·山类》(8b)中见“柳宗元《朝阳岩》”,卷25《永州·山川》(7b)引“柳宗元诗”四句,作“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开旷延阳景,回薄攒林梢”。
05:“廻”同“迴”,异体字。
06:“梢”字,石刻作“稍”,《补正》按语云:“亦重刻之一证。”后有“扁舟枉长梢”之句,故“以两押梢韵肊改之,不自觉其谬也”。“構”、“搆”通,又行草书“木”、“扌”不分。“反”字,若缺上一笔,则似“仄”字,故方志致误。“巅”字,“巓”异体字,而《百家》、《五百》、《郑定》作“ ”,注云“音顚”。《正字通》“宀”部云:“ ,俗顚字,旧注:‘音顚,高远也。’”《集韵》下平“先”韵:“:高远也。”一从“冖”,一从“宀”,二字原同,而与“巅”不同,如《广韵》、《集韵》云:“巅:上顶也。”不必谓“高远”。此处应作“巓”。
07:“庨”字,惟《诂训》文渊阁本作“哮”,《百家》童宗说注:“‘庨’,虚交切。它本或作‘呀哮’。”《音辩》引童注作“下(庨),计交切。一本作‘呀哮’”。《诂训》似即此本,而《诂训》文津阁本作“庨”,《诂训》两本注:“‘庨’,虚交切。”似原作“庨”字,盖即清官抄书之讹。《汇录》未提。用者注意:《诂训》只有清臣抄本,即四库全书本,而诸本间偶有出入。
08:“以”字,石本从“口”、“人”,异体字。“菁”字,惟《诂训》文津阁本作“青”,而文渊阁本作“菁”,《汇录》未提。盖抄书之讹。《补正》作“□”,下补注“贯”字,云:“‘羁’下一字,石刻已泐,诸本俱作‘贯’。”今虽石面有凹,而字迹可辨。诸集本注:“‘羁贯’谓交午翦发以为饰。‘贯’,与‘丱’同。”故清志以“丱”误作“艹”,故又误改作“草”,又字形相似而误作“寓”,可知清志杜撰之多。
09:“介”字,《光县》作“界”字,因音同而误。“丗”字,同“世”,异体字。唐人避太宗讳而缺笔或用“代”字。“仕”字,《诂训》作“土”,盖清抄误笔。“凾”字,同“函”、“圅”,异体字。“灃”字,与“澧”字体相近,义音俱不同,如“澧”在湖南,流入洞庭湖,而《百家》引孙汝听注云:“‘澧’,长安水名,《诗》所谓‘澧水东注’者也。”《音辩》引童注云:“一本作‘澧’字者非。”《百家》批注无误,而字却误,盖抄刊之讹。章士钊《柳文指要》下卷 14《菁茆》(页 1973)以此句为“指善和里旧宅”,尤误。子厚别业在长安西南郊、沣水之畔[3]。方志以“灃”误作“豐”,故又误作“豊”。《补正》云:“《全唐诗》‘灃’作‘澧’,当是刊刻之讹。”扬州诗局本作“灃”,四库全书本亦然,惟《全唐诗》稿本作“澧”。不知《补正》用何本,疑即内府刻本或其底本《全唐诗》正本,均佚。
10:“畒”字,同“畝”、“畞”、“ 畆”,异体字。《干禄字书》云:“畒、畞:上通、下正。”“墝”字,与《音辩》相同,《百家》等集本作“磽”者居多,《汇录》(页 786)未及。“葺”字,《音辩》、《唐稿》作“”,《音辩》有注:“音葺,七入切。”即异体字,如《干禄字书》:“、缉:上俗,下正。诸与缉同声者并准此。”《百家》等集本均作“集”,注云:“‘集’,一作‘葺’。”《音辩》是也。二字音同而义通,故误。“丘”字,圣人孔子之名,清朝避讳而缺笔(“丘”之“丨”)或改作“邱”。《诂训》文津阁本作“丘”,文渊阁本误作“土”,盖缺笔(“丨”)而误抄。《汇录》(页786)未提。
11:“疏”字通“疎”。“沉”字通“沈”。
13:“包”字通“苞”,此处谓包容,“苞”即绮字,“包”字即可。
14:“水”字与“林”、“川”形近而误。《补正》云:“《通志》‘山水’作‘山川’。”《全诗》扬州诗局本、四库全书本亦均作“川”,《补正》未提,所见《全唐诗》同其稿本。
17:“弦”字,音通“絃”,故误。《干禄字书》云:“弦、絃:上弓弦,下琴絃。”此处谓乐器,应作“弦”。“薄”字,惟《诂训》作“泊”,因音近而误,盖清抄失误。
18:“予”、“余”音义俱同,石本显作“予”,惟《光县》作“吾”,义同而误。“嘐嘐”,石本“嘐々”,“々”即重迭符号。
19:“閒”通“閑”,异体字,而与“間”不同。《诂训》文津阁本作“閑”,文渊阁本作“閒”。
综述所考:《补正》释读视《[光绪]县志》严正,而录文未免小误。《[光绪]县志》疑非据石刻拓本而录者。集本之间,《音辩》与《百家》等互有出入,除异体字外,如“登/宿”、“葺/集”、“肩/坚”、“苞/包”、“墝/磽”等字,石本最近于《音辩》,而稍有不同,如“稍/梢”、“弦/絃”、“予/余”,似据另本。至于方志所录,除异体字外,舛误极多,如 “亭”、“螵”、“见招”等字形而误,“彝”、“遺”等音近而误。清志诸版相近,与明志截然不同,盖沿袭故也。而明志之间亦稍有出入,《[嘉靖]志书》错讹尤多,《[弘治]府志》较近于石本。《[嘉靖]志书》属于《通志》之类,与《府志》、《县志》不同,自为一系统。
总之,与石本全同者无有。石本与诸集本相比,最近《音辩》,又与诸方志相比,较近《[弘治]府志》,而皆稍有不同。至于“稍”、“弦”二字,皆讹字,惟石本与《[弘治]府志》仅有此,盖出于同一本。前有《[洪武]府志》与此稍不同,不尽沿袭。明时永州有刻本,而刊于万历二十年(1592),知府叶清寰编刻,称《柳文》,共二十二卷,仅载其文,不采其诗①日本南山大学图书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收藏。。今传世《柳集》宋刻本四十五卷,其中《音辩》最近于刘禹锡编三十卷本[4]。石本何时何人书刻。
二 柳诗《游朝阳岩》书刻人
《[天顺]大明一统志》卷65《永州府·山川》(13a)、《[嘉靖]志书》卷13《永州府·山川》(6b)、《[弘治]府志》卷2《山川》(13b)“朝阳岩”条均云:“古今名贤留题,皆镵于石。(元)结诗有云……。”《大明一统名胜志.湖南》卷13(6a)“朝阳岩”条亦云:“唐宋名贤题咏,皆镵于石。(元)次山自为歌云……。”皆未及柳诗。盖皆出于南宋《舆地纪胜》,卷 56《永州·景物下》“朝阳岩”条云:“旧[经]②清辑本(盈斋本、粤雅堂本)脱“经”字。宋本《方舆胜览》卷25《永州·山川》“朝阳岩”条云:“旧经:‘道州刺史元结曾维舟山下,以地而东向,遂名朝阳。有记,犹存。’○元结诗……。”出于《永州图经》,如《舆地纪胜·永州·县沿革》“零陵县”条引《图经》,陈运溶《麓山精舍辑本》(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所附)《永州图经》采自《舆地纪胜》“旧经”,未及《方舆胜览》“旧经”。“维舟山下”等语见于《胜览》,可以补遗。云:道州刺史元结[曾维舟山下,]以地高而东其(衍字)门[向]③“东其门”疑“东向”之讹,当据《方舆胜览》改。,故以朝阳名之。今所刊记犹在。岩下有洞……亭台凡十六所,自唐迄今名贤留题,皆镵于石④《永州·碑记》“朝阳岩记”条亦云:“元结所刊记尚在岩下。自唐迄今名公[贤]留 题,皆 镵 于石。”。”明末徐霞客曾来永州登朝阳岩,亦感叹曰:“石间镌刻甚多,多宋、唐名迹。”唐人石刻,原有多少未详,现存者并不多。据最近调查,下以民国末为限,计以145方⑤侯永慧等《朝阳岩摩崖石刻的田野考察》(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建国后所刻仅有一幅,故亦列入”,共计146幅,今除此一幅。永州市文化局、永州市文物管理处编《永州石刻拾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永州古碑调查表》(页37) 据2005年普查,以为114方,侯氏所收视此增多近三分之一,并附《示意图》标出具体位置,既周到又方便。,如今永州零陵地区中为数最多。唐刻则有张舟、牛嵸、李当、魏淙等题诗⑥详见张京华《新见唐张舟诗考》(《唐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颇有新见、新材料,研究唐诗唐史者可参考。、李坦题名⑦《[嘉庆]零志补零》卷中《诸岩题名石刻》(3b)、《[道光]府志》卷18上《金石略》(58b)、《[光绪]县志》卷14《艺文·金石》(57a)、《[光绪]通志》卷264《艺文·金石》(17a“唐李坦朝阳岩题名”,均作“永州刺史李坦会昌元年三月五日游题”十六字。实则“永州 刾 (刺)史李坦,会昌元(年)三月五日题”十五字,无“游”字,盖方志沿误。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卷171《永州》据华严岩题名石刻,作“李坦:开成五年(840)”,次作“张浑:会昌中”。会昌元年,李坦在任,可以补正《唐刺史考》。袁枚有《朝阳洞观会昌元年李坦题名》诗云:“朝阳岩高三百尺,李坦如何能镌石。我想云梯驾六鳌,终难着翅强挥毫。”刻在悬崖高处。,而此《游朝阳岩》一方绝非“唐永州司马河东柳宗元”所书,亦非唐宋人摹刻。何人所书刻,据管见所及,至今说者有三,皆非是。
一:明·萧幹。《[道光]府志》云:“案:此碑字迹飘忽而无精神,刻又庸劣,且具衔不称‘员外司马’,与华严岩异⑧《金石萃编》卷105(4b)《柳宗直等华严岩题名》、《[道光]府志》卷18《金石略》(50a)、《[嘉庆]府志》卷206《金石》(2a)、《[光绪]县志》卷13《金石》(34b)“唐冯叙华严岩题名”等录文作“永州员外司马柳宗元”。,断为模勒无疑。其旁有明嘉靖间(1522-1566)通判萧幹诗刻,与此极相类,则必幹所为也。”萧幹所书,盖指《[光绪]县志》卷14《金石》(68b)“朝阳岩”条所载《萧幹诗》“行书,九行”者,落款云:“大明嘉靖元年(1522)季春望后二日甲子,承德郎永州府通判滇南顺德萧幹书。”又均行书。至今尚有人持此说⑨刘翼平·雷运福《零陵论》(中国和平出版社2007年,页225)《千年名胜·朝阳岩石刻》云:“存于朝阳洞摩崖石壁上的这三首石刻,非柳子书法遗墨,而是明代永州通判萧书刻上去的。”。
陆氏《补正》早已考证云:“此碑之前尚有‘题朝阳岩’等字,其下有书字及‘正德辛巳九月’等字,意即书刻之年月、姓名,未必是萧幹所为。要其为明代所镌,无疑。”驳回《[道光]府志》之说,而未考出其人。《题朝阳岩》石刻尚存,与元结所作《朝阳岩下歌》相同(《全唐诗》卷241《元结二》、四部丛刊本《元次山文集》卷4),可知前刻元结《题朝阳岩》诗,后刻柳宗元《游朝阳岩》诗,字迹前后一致,本为一幅,为同一人于正德岁次辛巳十六年(1521)所书刻无疑。“题朝阳岩”下小字今仍隐约可见,全文如:
石北山□□衮书,正德辛巳九月。
此外,岩洞内另有石刻题《朝阳洞阴潜涧志》在《题朝阳岩》傍。阴潜涧在朝阳岩流香洞。末有小字款署,全文作:
明正德辛巳秋九月五日,石北山人朱衮子文甫书。
“正德”二字书法独特,“正”略带行书,字似“匹”,“德”之“彳”似“忄”,与《题朝阳岩》下小字款署既相符,字迹亦酷似。其书人姓名,《金石补正》未考及,而已审。方志亦录《朝阳洞阴潜涧志》而释读不同,后文详考。
二:明·朱文甫。《[光绪]县志》卷 14《金石》“朝阳岩”条(68a)录“朱文甫序《朝阳阴潜涧志》”一文,“朝阳”下漏“洞”字,后录全文,“正书,十六行”,释读落款作“明正德辛巳秋九月五日,朱文甫书”。而“文甫”非其名。光绪以前有《[嘉庆]零志补零》卷上《补艺文·古文》(11a)录《朝阳洞阴潜涧志》全文,题下云:“前志刻朱衮《上下洞两志》,此《志》独佚。”下云:“明正德辛巳九月,邑翰林御史朱衮子文”。“邑”谓邑人,即零陵县人。其名作“子文”,为是。
三:清·朱衮,字补山。《[康熙]府志》卷 21《艺文》(29a-30b)收《朝阳岩志》、《下洞志》,以作者为“朱衮”,今人批注以为“朱衮,清朝人,字补山”①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网站(http://lib.huse.cn/lzy)《柳学期刊》专题专栏连载《[康熙]永州府志》(康熙九年版)批注云:“朱衮:清朝人,字补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工写竹,有《江湾志》传世。与明朝正德(1506)年间曾任山东省临沂知州及明嘉靖二年(1523)曾任福建兴化(今莆田市)知府的朱衮,非同一人。”未是,《[雍正]湖广通志》卷50《乡贤·永州府》(26a)、《[嘉庆]湖南通志》卷133(10b)、《[光绪]湖南通志》卷168(9b)《人物·明·永州府》等《通志》“朱衮”条皆据《楚纪》。同文亦见《本朝分省人物考》“朱衮”条(5b)。。此朱衮,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康熙十五年进士②《[乾隆]浙江通志》卷142《选举·进士》(25a)、 《清代进士题名碑录》,见朱保 烱 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页762、页2661)。《[万历]湖广总志》卷52《献征·国朝》(35a)、《[康熙]湖广通志》卷36《人物·永州府》(32a)“朱衮”条等《通志》类皆不载。《[乾隆]湖南通志》卷114《人物·永州府下》(1b)“朱衮”条虽云据“府志”,而亦未载其号。,清初著名书画家,尤工写竹[4]p86。,而此《府志》成于康熙九年③康熙三三年版《府志》卷3《山川·岩·零陵》“朝阳岩”亦载(12b)。,绝非其人。又《朝阳岩志》亦录入《[嘉庆]零志补零》、《[光绪]县志》等,皆以为作于正德间,可知作者明人。
四:明·朱衮,字子文。《朝阳洞阴潜涧志》石刻尚存,字迹近于行书,亦与《题朝阳岩》等一方相同。末署“石北山人朱衮子文甫书”,《[光绪]县志》以“文甫”误为撰人朱氏之名。若为“朱文甫书”,则“朱衮子文甫书”一句谓朱氏名文甫,字衮子,或谓朱衮之子有名文甫者。实则皆非是,《[光绪]县志》编者似未翻查《[嘉庆]零志补零》,或见而不同意,抑或不知“甫”字之用欤。凡“甫”字有二用:一则含于人名或人字,如王安石,字介甫;二则另加于人字之后,亦男子美称,如桂林七星岩刻有“弘光乙酉(元年1645)春日,晋陵吴钟峦峦雉甫题”。吴钟峦,字峦雉。或用“父”字,上声,音同“甫”,如称“莆田方信孺孚若父”[5]p163。方信孺,字孚若。“朱衮子文甫”谓朱衮,字子文,亦可称子文甫。
要之,《游朝阳岩》,明正德十六年朱衮所书刻。朱衮,字子文,号石北。永州明清方志皆有传,而又互有出入,拟于下文作一考正。
三 方志《朱衮传》补正
《[道光]府志》卷15上《先正传·理学》(8a)有所考前志而详,云(今以其他方志补遗):
朱衮,字子文,号昭北,永州卫人,[居郡城北关外两凤坊。镛之子也。]④此句仅见于《[嘉庆]县志》卷8《乡贤上》“朱衮”条(19a)。少颖悟绝伦,宏[弘]治十一年与兄同登乡榜,成十五年进士,入翰林[庶吉士],以阐明正学为己任,[尤以诗文著名],时大学士李东阳称知人,深器之,迁南京[监察]御史,升云南左参政。居官刚介,风采凛然,所至奸宄屏迹,卒于滇。[寿至七十二岁卒于任,归葬河西。]⑤此句仅见于《[嘉庆]县志》卷8《乡贤上》“朱衮”条(19a)。[ 为人朴茂,善谈论,如涌泉悬河,清洌澎湃,其为文飙回云结, 崒 嵂 崎 嶬 ,其所蕴蓄,人莫能测其崖,至今犹可想见之。]⑥廖道南《楚纪》(嘉靖二五年154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48册)卷42(35a) 有传,而未及其号、籍贯、撰著。[为当时名流所推慕云。]⑦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天启二年1622,《续修四库全书》第535册)卷83《永州府》(5b),而未及其号、籍贯、撰著。著有《诗文集》[所著有《白房集》,藏于家,《续郡十三志》]。崇祀乡贤。其后,名缙,字云卿,嘉靖初举人⑧嘉靖四年举人,见《[隆庆]府志》卷5《人物表下·皇明举人》(10b)。,司郏县谕,清修著作,及迁封邱令。澹泊自守,便民瘁躬。蒋鏊志其墓⑨蒋鏊,正德八年举人,见《[隆庆]府志》卷5《人物表下·皇明举人》(10a)、卷14《人物列传》(9a),著 有 《湘 厓 文集》四卷,未见。《[道光]府志》卷15下《先正传·高隐》(34b)“厓”作“崖”,略引其《集序》,而卷9下《艺文·集》(148a-150b)中不见其《集》。。
廖道南《楚纪》载:“衮为御史,忤刘瑾谪(嘉善县)⑩《武宗实录》卷39 (页1621):“正德三年六月……降监察御史朱衮为嘉善县县丞。”县丞,瑾败,起南京吏部郎中,官至参政。”而《郡县》皆佚其事①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网站(http://lib.huse.cn/lzy)《柳学期刊》专题专栏连载《[康熙]永州府志》(康熙九年版)批注云:“朱衮:清朝人,字补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工写竹,有《江湾志》传世。与明朝正德(1506)年间曾任山东省临沂知州及明嘉靖二年(1523)曾任福建兴化(今莆田市)知府的朱衮,非同一人。”未是,《[雍正]湖广通志》卷50《乡贤·永州府》(26a)、《[嘉庆]湖南通志》卷133(10b)、《[光绪]湖南通志》卷168(9b)《人物·明·永州府》等《通志》“朱衮”条皆据《楚纪》。同文亦见《本朝分省人物考》“朱衮”条(5b)。,今补之。
“号昭北”下有注,云:
旧王元弼《志》作“石北”,新《县志》作“芝北”,而朝阳岩刻作“昭北”,从之。
《[道光]府志》纠正新旧两志,据朝阳石刻,应可靠。卷18《金石略》采至元朝为止,故未收明人朱衮所作。而此“朝阳岩刻”尚存,清晰可辨,均作“石北”。“旧王元弼志”谓王元弼《[康熙]零陵县志》,其说见于卷9《人物·名臣》(27a)、卷8《选举·进士》“弘治十五年壬寅[戌]康海榜”下(12a)“朱衮”条。此外,《[康熙九年]府志》卷16《人物》(17a)亦作“石北”。传记略同,盖沿袭,而《[康熙三三年]府志》卷19《人物上·零陵名贤》(43a)“朱衮”条删去其号②《[乾隆]浙江通志》卷142《选举·进士》(25a)、 《清代进士题名碑录》,见朱保 烱 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页762、页2661)。《[万历]湖广总志》卷52《献征·国朝》(35a)、《[康熙]湖广通志》卷36《人物·永州府》(32a)“朱衮”条等《通志》类皆不载。《[乾隆]湖南通志》卷114《人物·永州府下》(1b)“朱衮”条虽云据“府志”,而亦未载其号。。
按《[道光]府志》“朝阳岩刻作‘昭北’”之说,盖出于《[嘉庆]零志补零》,其卷上《朝阳洞阴潜涧志》末(11b)有注云:“按前志,衮号‘芝北’,此刻‘昭北’,存疑。”有待证实,而《[道光]府志》竟然“从之”。“前志”即《[道光]府志》所云“新县志”,盖谓《[嘉庆]零陵县志》,其卷7《选举·进士》“宏[弘]治十五年壬戌康海榜”下(16a)云:“朱衮:字子文,号芝北,郡城人。”卷8《乡贤上》有传(19a),不及其号。清人皆未翻查明志,如《[隆庆]府志》卷14《人物列传》(9a)作“石北”,修于明隆庆四年(1570),距石刻所署“正德辛巳(十六年1521)”约五十年,颇近,可置信,又合石刻。《[嘉庆]零志补零》虽释读石刻,因“昭”字下半似“石”而致误;“芝”则其兄之号,与此相混,详后。
进士之年,亦互有出入。《[康熙]县志》卷8《选举·进士》作“弘治十五年壬寅”,其十五年岁次应作“壬戌”,又《[康熙九]府志》卷16《人物》作“领弘治戊午(十一年1498)乡荐,登正德壬戌进士”,《[康熙三三]府志》卷19《人物》亦作“宏治戊午举人,正德壬戌成进士”,正德年间无“壬戌”,而《[康熙三三]府志》卷14《选举·进士年表》(33b)入“(弘治)十五年壬戌”。清志与明志不同,如《[嘉靖]志书》卷13《永州府·科甲·进士·本府》(52b)云:“朱衮:弘治壬戌康海榜,历升副使。”《[嘉靖]志书》刊于嘉靖元年(1522),仅距二十年,时极近,可从。稍后,《[嘉靖]府志》卷4《科甲·本府·进士》(1b)云:“朱衮:永州卫武生,弘治壬戌廖[康]海榜,历翰林庶吉士,终右参政。”“廖”字因形近而讹。又《[隆庆]府志》卷5《人物表下·皇明进士·零陵》(2a)、《[万历]湖广总志》卷37《选举表·国朝进士》(20a)“弘治壬戌康海榜”中亦见其名。此均符合《明代进士题名碑录》①《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页762、页2490)。《[康熙]通志》卷36《人物·永州府》(32a)“朱衮”条仅作“弘治进士”,而卷19《选举·进士》(53a)见于“弘治壬戌科”下,《[嘉庆]通志》卷133(10b)、《[光绪]通志》卷168《人物·明·永州府》(9b) “朱衮”条作“宏治壬戌进士”。,如“弘治十五年壬戌科:第一甲三名(康海、孙淸、李廷相)”下“第二甲九十五名”中见有“朱衮:湖广永州卫籍,直隶长洲县人”一条。朱衮,本为江南长洲县人,后编入永州卫户籍,故《[隆庆]长洲县志》卷6《科第·国朝进士》(22a)“弘治十五年壬戌科康海榜”下亦见“朱衮:字子文,监察御史”,《[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12《秩官·官制题名·明文职官姓氏》“副使”条(22a)亦云:“朱衮:长州[洲]人②同卷“左参议”条(13a)作“朱衮:零陵人,进士”。“左参政”条(7a-9a)、“右参政”条(9a-12b)不录其名。后文考其官历。,进士。”而《[万历]总志》、《[康熙]通志》卷19《选举·进士》(53a)作“朱衮:永州卫籍,长沙人”。“沙”字乃“洲”之讹③《[万历]总志》卷38《选举·举人》(48a)、《[康熙]通志》卷21《选举·举人》(7b)“弘治戊午科”下皆作“永州人”。,形近而误。
《[康熙]府志》作“正德壬戌”,乃“弘治壬戌”之误。《[嘉靖]府志》记载年代次序有所颠倒,如“朱衮:弘治壬戌(十五年)”条前有“沈良佐:正德戊辰(三年)”条,与《[嘉靖]志书》不同。由此推测,《[康熙]府志》所据旧志或某史料有次序颠倒,误以“弘治”为“正德”。
又据《[隆庆]府志》、《[万历]大明一统志》卷65《永州府·人物》(31a)④《统志》天顺版(经厂原刻本)固未及录嘉靖人,“朱衮”等条为万历版(万寿堂刊本)据《府志》所补。以及《[康熙]府志》、《[康熙]县志》、《[嘉庆]县志》等本传,朱衮著有《白房集》、《续郡十三志》⑤《[道光]府志》卷9下《艺文志·史·地理》(40b)采自《零陵著述目》作“续郡志十三志”,不通,后“志”字似“卷”之讹,实则前“志”衍字,如《[隆庆]府志》卷12《艺文》(5b)作“续郡十三志一册”。[40],而《通志》之类均未著录。《白房集》,即《[道光]府志》所云《诗文集》。《[隆庆]府志》卷 12《艺文志》(5b)作“《白房集》六册”,盖即《白房杂兴》三卷(诗集)、《白房杂述》三卷(文集) 、《续集备遗》一卷,整本尚存,详见后文。卷首有《白房集序》云:
字子文,号石北,起家弘治壬戌进士。乃甫节庵公、兄芝北公,俱以科目显。
朱衮之字、号及其进士年代,皆与《[隆庆]府志》等明志相符,又如《[嘉靖]志书》卷13《永州府·科甲·举人·本府》(53b)亦云:“朱扆:弘治戊午科。”“乃甫”谓乃父,《[嘉靖]府志》卷4《科甲·本府·举人》(6b):“朱镛:天顺壬午科。”⑥《[嘉靖]志书》卷13《永州府·科甲·举人·本府》(53a)中不见,《[隆庆]府志》卷5《人物表·皇明举人》中二人俱见。《[万历]总志》卷38《选举·举人》(38a)、《[康熙]通志》卷29《选举·举人》(70a)误作“朱牖”,与“镛”字形近而讹。《[康熙]县志》最详,卷8《乡荐》“天顺六年壬午科”(18a)见“朱镛:朱衮之父”;“弘治十一年戊午科”(19b)见“朱衮:《礼记》,字子文,号石北,壬戌进士,镛之子。朱扆:《礼记》,衮兄,同榜”;又卷8《乡贡·明封赠》(29b)云:“朱镛:经魁,以子衮赠监察御史。”由此可知,“芝北”乃朱扆之号,其弟衮号“石北”,二人名俱从“衣”字,号俱含“北”字;其父朱镛,号节庵。《[嘉庆]零陵县志》卷7《选举·举人》“朱镛”(22a)、“朱扆”(23b)、卷7《封赠·明》“朱镛”(55b)略同,而以朱衮之号作“芝北”,以朱扆之号作“芝南”,又误,当从《白房集序》及朝阳岩现存石刻。由此可知,《县志》最详而不可尽信,又《[嘉庆]零志补零》虽据石本补遗,极为贵重有用,而亦不可尽信,用者须谨慎。若有实物尚存,不如作实地考察再次确认。实则,《白房集》中习见“石北子”、“石北子朱衮”之语。其号“石北”,故自称“石北子”,其字“子文”,故自称“子文甫”。由此暴露《府志》、《县志》皆未查检《白房集》,恐清时已佚而不传,下文容详考。至于“白房”之称,亦似朱衮之号,如清代金石学者翁方纲以为“白房盖所居之地名”[6]p332,而《序》中有云:“先生顾不欲以言语文字炫赫当世,乃以‘白房’名《集》,非诗人尚烱之义,《大易》‘白贲’之旨乎。”《序》作者乃永州后学,若为“所居之地名”,应得知。“白房”必非地名。
至于“升云南左参政。……卒于滇”等事迹,尤误。《[嘉庆]县志》亦作“升云南左参政”而无“卒于滇”,《[隆庆]府志》、《[万历]明统志》稍不同,均作“升云南副使、左参政”,《楚纪》、《本朝分省人物考》均作“出补云南参议,转按察副使,进参政”,近是而未精确。据《明实录》⑦《武宗实录》卷96 (页1678)、卷125 (页1707) 、《世宗实录》卷19(页1803)、卷45 (页1829)。,正德八年正月“升南京吏部郎中朱衮为云南布政司左参议”,十年五月“升云南布政司左参议朱衮为云南按察司副使”,嘉靖元年三月“云南按察司副使朱衮服阕阕,复除原任”,三年十一月“升云南按察司副使朱衮为四川布政司右参政”,可知方志所载多有缺漏,应作“升云南左[参议],[转按察副使,][进四川右]参政”。“滇”谓云南,则似未“卒于滇”。
朱衮生卒年皆未见载,墓在“零陵县河西二里陶家冲”,其兄朱扆墓在“县东仙人桥”,其子朱缙墓在“城北湘口”①见《[嘉庆]县志》卷16《古墓》(5b)、《[嘉庆]通志》卷183《陵墓·永州府·零陵县》(23b)、《[道光]府志》卷10《古迹·明墓》(37b)、《[光绪]县志》卷1《地舆·陵墓》(62b)等沿袭。仙人桥在“城东十里。同治辛未李星辉等倡建石拱”,见《[光绪]县志》卷2《建置·桥》(25b)。前者湖广景陵人,后者直隶抚宁人,故曰“分南北”。,永州举人蒋鏊曾撰《墓志》②《[嘉庆]县志》卷9《乡贤》“朱缙”条(32a)载蒋鏊《墓志》一段。梁章巨《巧对录》 (道光二九年1849,岳麓书社1991年)卷5亦录:“明代制义得人之盛,莫过于弘治朝,……又壬戌鲁铎榜,复有永平鲁铎,又有两朱衮,一貌美,一貌不扬。时有对云:‘鲁铎分南北;朱衮判妍媸。’”。朱衮殁后“崇祀乡贤”,即入乡贤祠,祠曾在县学戟门之右,见于《[隆庆]府志》卷8《创设上·学校·零陵县学》(21b)“乡贤祠”条下所祀之中。清志载入永州府学乡贤祠,必误③《[道光]府志》卷4下《学校·零陵县学》“乡贤祠”条(2b)亦见其名,而卷4上《学校·永州府学》“乡贤祠”条(15b)亦举“雷复、朱衮、熊绣”三人,重见朱衮,误致混入。雷复、熊绣见于《[隆庆]府志》卷8《创设上·学校·永州府学》“乡贤祠”条(20a)。《[康熙九]府志》永州府学、零陵县学俱与《[隆庆]府志》相同。朱衮见祀于县学乡贤祠,非府学。《[康熙三三]府志》卷13《学宫·零陵》“乡贤祠”条(2b)“朱”误作“宋”。《[道光]府志》卷9下《艺文志·集》(148b)载《白房集》,采自《零陵著述目》,编按云:“案是《集》征之,其裔二希云:‘国朝征入《四库》,并无存稿。’”。《[隆庆]府志》始修于隆庆四年(1570)七月,脱稿于十一月,五年二月刊成,又《白房集序》云:“先生殁且久,评采月旦,崇祀里社。”④《[嘉靖]府志》卷2《学校·零陵》(4a)、卷3《祠庙·本府·零陵县附》“乡贤祠”(5a)未载所祀人名。《浙江省第六呈送书目》(《四库采进书目》,原名《各省进呈书目》收入《涵芬楼秘籍》第十集)页124):“白房集三卷,续集一卷,白房杂述三卷。明朱衮着。六本。”《浙江采进遗书总录简目》(乾隆三九年)(同上书页297):“白房集三卷:续集三卷,白房杂述三卷。刊本。明云南参政上虞朱衮撰。”“白房集三卷”疑谓《白房集》七卷中《白房杂兴》三卷,《简目》“续集三卷”之“三”疑即“一”之讹。又此朱衮非“上虞”人,疑与字朝章者相混。则盖卒于隆庆年前,又《集》中有嘉靖十八年(1539)以后所作⑤《杂述》卷2《五马桥铭纪成事也有叙》(20a)有云:“嘉靖十八年夏华阴渭北子赵廷文氏来牧永州。”朱衮似在永。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整理,齐鲁书社1996年,第四册页765。,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寿至七十二岁卒于任”,则应生于成化间(1465-1487),卒于嘉靖间(1522-1566)中期。假设卒于嘉靖二五年,则生于成化十一年。据《明实录》⑥《世宗实录》卷517(页2301)。《嘉业堂藏书志》,吴格整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765。,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巡按直隶御史温如璋等奏报:……诏赏总督杨选、巡抚徐绅、蓟州总兵孙膑……等各赏银有差,其补练不及数者……朱衮等夺俸二月”,此“朱衮”恐非其人。
除清初“朱衮”外,明时亦有同姓同名者,共三人,又皆嘉靖间人,故至今往往相混⑦如《浙江采进遗书总录简目》 (《四库采进书目》,吴慰祖校订,商务印书馆1960年,页297)“白房集三卷”条下以撰者为“上虞朱衮”;《[民国]盐乘县志》卷13、《中国历代诗文别集联合书目(10)》(王民信主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页239) 、杨廷福等《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页93)以 为朱衮号三 峯 、白房。又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网站《柳学期刊》专题专栏连载《[康熙]永州府志》批注所提“嘉靖二年曾任福建兴化知府的朱衮”即字朝章者。。一人字子文,永州人;一人字文龙,江西德化人,嘉靖四十年(1561)乡荐⑧《[雍正]江西通志》(四库全书本)卷92《人物·九江府·明》(45a)、《[光绪]江西通志》卷165《列传·明》(28b)。;一人字朝章(1479-1565),号三峰,浙江上虞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曾出任兴化知府⑨见谢谠《谢海门集》(嘉靖四四年1565)卷16《三峰先生行状》(23a)、《寿三峰翁赋》(4a)。《集》藏入国家图书馆(台湾)。。今有“上虞三峯朱衮”撰《观微子》一卷,收于《百陵山学》、《说郛续》⑩《丛书集成初编》第606册(《丛书集成简编》第186册)据《百陵山学》(王文录辑,万历十二年1584刊)排印。《说郛续》 (明陶珽编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说郛三种》第9册页53) 卷2 作“上虞朱衮”,缺“三 峯 ”二字。。据《明代进士题名碑录》“弘治十五年壬戌科”下“第三甲一百九十九名”中见“朱衮:营州左屯卫军籍,浙江上虞县人”,即其字朝章者也。可知此人与永州朱衮同年进士,故谢谠《三峰先生行状》云:“壬戌中康海榜进士,会选翰林庶吉士。当事者首取先生,既而查少礼经,乃以榜中同姓名者举焉。且云:‘名姓相同,难处一馆。’先生遂不与,授工部都水司主事。”亦属永州朱衮之佚事。又,褚人获《坚瓠续集》(康熙间)卷3《孝庙人材》云:“弘治间……又壬戌鲁铎榜,复有永平鲁铎①,有两朱衮,一美貌,一貌不扬。时有对曰:‘鲁铎分南北,朱衮别妍媸。’”②永州朱衮为“美貌”与否,非所敢知。
四 朱衮《白房集》及其价值
《白房集》一书,传世稀罕,何时刊刻,难以考定,自清迄今说者不一。
据道光间永州朱衮后裔之言,清朝已“征入《四库》”③《[道光]府志》卷4下《学校·零陵县学》“乡贤祠”条(2b)亦见其名,而卷4上《学校·永州府学》“乡贤祠”条(15b)亦举“雷复、朱衮、熊绣”三人,重见朱衮,误致混入。雷复、熊绣见于《[隆庆]府志》卷8《创设上·学校·永州府学》“乡贤祠”条(20a)。《[康熙九]府志》永州府学、零陵县学俱与《[隆庆]府志》相同。朱衮见祀于县学乡贤祠,非府学。《[康熙三三]府志》卷13《学宫·零陵》“乡贤祠”条(2b)“朱”误作“宋”。《[道光]府志》卷9下《艺文志·集》(148b)载《白房集》,采自《零陵著述目》,编按云:“案是《集》征之,其裔二希云:‘国朝征入《四库》,并无存稿。’”,又见于《浙江进呈书目》(乾隆三九年1774)④《[嘉靖]府志》卷2《学校·零陵》(4a)、卷3《祠庙·本府·零陵县附》“乡贤祠”(5a)未载所祀人名。《浙江省第六呈送书目》(《四库采进书目》,原名《各省进呈书目》收入《涵芬楼秘籍》第十集)页124):“白房集三卷,续集一卷,白房杂述三卷。明朱衮着。六本。”《浙江采进遗书总录简目》(乾隆三九年)(同上书页297):“白房集三卷:续集三卷,白房杂述三卷。刊本。明云南参政上虞朱衮撰。”“白房集三卷”疑谓《白房集》七卷中《白房杂兴》三卷,《简目》“续集三卷”之“三”疑即“一”之讹。又此朱衮非“上虞”人,疑与字朝章者相混。,而《四库全书总目》未著录,至于民国时期所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录“白房杂述三卷、杂[杂]兴三卷、续集备遗一卷”,题下注云:“吴兴刘氏嘉业堂藏,明正德刊本。”⑤《杂述》卷2《五马桥铭纪成事也有叙》(20a)有云:“嘉靖十八年夏华阴渭北子赵廷文氏来牧永州。”朱衮似在永。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整理,齐鲁书社1996年,第四册页765。此谓清代浙江湖州藏书世家嘉业堂旧藏本,清末书楼主人刘承幹(1882-1963),前后刊印《嘉业堂丛书》、《八琼室金石补正》等。至民国后期藏书陆续散出,今有《嘉业堂藏书志》⑥《世宗实录》卷517(页2301)。《嘉业堂藏书志》,吴格整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765。,初由缪荃孙撰稿,吴昌绶继之,又董康赓续成书,其卷4《集部》录“白房杂述三卷、杂兴三卷、续集一卷:明刻本”,缪荃孙(1844-1919)曰:“是书曾有《序》,不著姓氏,玩其语意,盖乡之后学也。……《四库》未收。”董康(1867-1947)补曰:“《集》殆正德刻本,黑口,四围双边。《序》文未题撰人姓氏。”余所记与《续修四库提要》略同,盖见采录。至其事略,董氏仅提《集》中《先母刘氏行状》,未及《序》中之语。《朝阳洞阴潜涧志》为正德十六年(1521)九月所书刻,收入《白房杂述》卷2(2a),又《集》收嘉靖年间所作不少。正德(1506-1521)在嘉靖(1522-1566)之前,故绝非“正德刊本”。此书见著录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而至于今人所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等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季羡林总纂,齐鲁书社1997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齐鲁书社2001年)、《四库未收书辑刊》(璘罗主编,北京出版社2000年)、《续修四库全书》(顾廷龙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亦均未收。
国家图书馆(台湾)收藏《白房集》两部,一部即《白房杂兴》三卷、《续集[备遗]②《目录》缺“备遗”二字。》一卷、《白房杂述》三卷,八册;一部不全,仅有《白房杂述》三卷,三册。卷首无《目录》,仅有《白房集序》一文,有藏印“吴兴刘氏嘉业堂臧书记”在《白房集序》题下及每卷首叶。此乃“吴兴刘氏嘉业堂藏,明正德刊本”者也。国图藏本《序》文不全,缺 1b·2a,而缪荃孙引《序》文两条,“先生以学鸣世……”一条见于1b,“以文名见忌侪辈……”一条见于2a,则原无缺叶。国图本标签及《目录》[7]p1035均作“明嘉靖间永州刊本”,不知何据,既非正德刊本,又非永州刊本,恐亦非嘉靖间所刊。《集》中习见“嘉靖”、“永州”之词,而《杂述》卷2末有“桂阳州刊字匠谢义[财晓]礼□”十二字③“财晓”二字横书,小字。“礼”下字,国家图书馆目录作“仓”,疑非是。。“桂阳州”,明时衡州府桂阳州,位于永州府东南、郴州之西,即今湖南桂阳县,则似非“永州刊本”。何年刊刻,存疑,下文容再考。
北京图书馆曾有一部,不全,即《白房杂兴》三卷、《续集遗备》一卷,四册,明刊本。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录此书云:“卷端有序文两叶,缺下款……疑尚有《续集》。然是《集》殊少著录,今不知都凡若干卷。”④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584。非是,尚有《白房杂述》三卷,可以补正。北图本版式与国图本相侔(今据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摄制北平图书馆善本胶片本),《序》文亦不全,而所缺不同,仅有1ab、2ab,即“两叶”,下缺3a,即“缺下款”。
此外,内阁文库(日本)亦收藏一部,七卷两册,版式与前两种相同,有《序》无《目录》,而内阁本、北图本《序》在《白房杂兴》之前,国图本即嘉业堂旧藏本在《白房杂述》之前。内阁本被视为“万历九年序刊”⑤《内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日本·内阁文库1956年,页354下)。,一说改“九”作“十”⑥如《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日本·同朋舍1981年,页502下)作“东京内阁文库藏万历十年序刊本”。,为是。此本《序》文完整,见有“余自发丱即慕吾永故翰林石北朱先生……业释褐游两都……先生殁且久,评采月旦,崇祀里社”等语,可知朱衮入乡贤祠后,应在隆庆(1567-1572)初之后,为永州后学进士者所撰。又《序》末“谨序”后(3ab)改行而题“峕万历壬午岁仲秋望吉,钦差提督操江兼管巡江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前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后学生吕藿顿首拜书”,此合明人序文款式。吕藿,亦零陵人,嘉靖四一年(1562)进士⑦《[康熙]府志》卷16《人物中·零陵名贤》(20b)、《[康熙]县志》卷9《名臣》(27b)、《[嘉庆]县志》卷8《乡贤》(21a)等有传。,与《序》中之语相符。然则此书为“万历壬午岁”十年(1582)序刊本不容置疑。然而有一怀疑:国图本有《序》第三叶而文至“谨序”为止,下空白,无吕藿款署,符合嘉业堂本“曾有《序》,不著姓氏”者。是否原有序人吕藿自署,后印本删此。吕藿著有《巢云阁集》,未见⑧方志《传》云:“藏于家。”似未付梓。,无从确考。又有令人疑惑者,如《[隆庆]府志》卷12《艺文》(5b)录云:“《白房集》六册:国朝零陵朱衮撰。《续郡十三志》一册:撰刊同上。”似已刊刻。若是则应刊在《[隆庆]府志》以前,即卒后不久,非万历年间。何时刊刻,材料有限,未敢断定,有待新发现更考。
《白房集》一书既属文学,又富有史料价值。《白房杂述》卷2收《朝阳岩志》、《朝阳岩下洞志》、《朝阳洞阴潜涧志》,石刻尚存,校勘者当参用。尤其对柳宗元研究大有益,如董康评论曰:“《杂述》曁《续集》为文,格律简峭,大似柳州,其所蕴蓄,莫可窥测。”赋予高评价,继而《续修四库提要(稿本)》敷衍此评云:“今观其《集》中文字,以山水游记最擅胜场,《朝阳岩》、《西山》、《愚溪》、《万石亭》、《石门精室》、《袁家渴》、《黄溪》、《澹山岩》诸志,皆能缀次琐屑,刻镂物态,钩深缒幽,辞无枝蔓,盖栁子厚敷教之乡,盼蠁前修,同其轨躅。正、弘间诗人,简炼有法如(朱)衮者,实未多觏。”赏识之语又合乎《序》者所解“白房”之义。书刻《游朝阳岩》一事亦可证宗仰子厚,并对《永州八记》等相关柳宗元遗址皆有所作。朱衮,明代古文作家,私淑子厚,祖述柳文,文学研究者可以从《白房集》中探讨柳文对后人之影响,尤其山水游记作品多描述明时之貌,地理考证者得以搜集不少史料,今略举一二,如《愚溪志》(4b)云:
又篇末往往加以自注,如:
右溪当州城西黄叶渡上十步许,附入潇水,溯流上几千余步为钴潭,愚丘等七胜附丽潭旁,聚为一胜。
由此可知,明代中期黄叶渡在愚溪口旁,仅十步,极近;永州人以为溯愚溪而上几乎“千余步”⑨“几千余步”一句,既曰“几千”,又曰“余步”,文意恐不妥,此“几”疑属副词,谓几乎、殆。又,凡古代量词“步”约五尺,如柳文所用,而此“步”似行步量地,谓半步,即跬。之处有钴鉧潭在,盖近于石刻“钴鉧潭”三字大书现存之处;“愚丘等七胜”即“八愚”中除愚溪外七愚,皆在钴鉧潭旁;潭西小丘、《八愚诗》俱早已不见。又《西山志》(3a)云:
今山在溪阴,故无恙。
篇末自注云:
右山在城西,旁出冉溪之上,特为一胜。
可知朱衮以为西山在“溪阴”,谓愚溪之南,即今粮子岭,非芝山。崇祯十年(1637)徐霞客探访,亦怀疑①《楚游日记》云:“执土人问愚溪桥,即浮桥南畔溪上跨石者是”,即朱云“黄叶渡上十步许 ”;徐曰“钴潭,则直西半里,路旁嵌溪者是。……通直西去…… 半 里,过柳子祠,再西将抵茶庵……石上刻‘钴潭’三大字”,即朱曰“溯流上几千余步”之处;徐云“按是水发源于永州南百里之鸦山”,即朱曰“源出鸦山。……盖鸦山,灌阳之北谷也”;徐曰“求西山亦无知者。后读《芝山碑》,谓芝山即西山,亦非也,芝山在北远矣,当即柳子祠后圆峰高顶,今之护珠庵者是。……是山之为西山无疑”,芝山亦在溪北,不合朱衮“在溪阴”之说。,朱《志》在约一百年前。又,文中引柳文《愚溪诗序》作“曰冉溪”,同《音辩》、《文苑英华》。《音辩》有注云:“‘曰’,一本作‘为’。”其余集本如《诂训》、《百家》、《五百家》、《郑定》、《世綵》皆作“为冉溪”,注:“‘为’,一作‘曰’。”可知朱衮所用本近于《音辩》,合乎上文所考。
结 语
综述所考:永州朝阳岩洞内刻有“唐永州司马河东柳宗元《游朝阳嵒遂登西亭二十韵》”,为永州人朱衮于正德十六年(1521)所书刻。其所据文字,在传世《柳集》诸本中最近于《音辩》本即《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又在明清方志所录之中最近于《[弘治]永州府志》。至于 “稍”、“弦”二字,集本皆作“梢”、“弦”,石本之讹字却与《[弘治]永州府志》相符,盖同出一辙,属于与《音辩》同一系统。《[洪武]永州府志》、《[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亦与《[弘治]府志》时代接近,而舛误极多,自为另一系统。由此臆测,《[弘治]府志》所载虽在递修传抄之中难免讹字,而疑出于南宋永州刻三十卷本,其余诗文如何,有待校对再深考。
朱衮,字子文,号石北山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生于成化年间,卒于嘉靖年间中期,年七十二岁,卒后祀于零陵县学乡贤祠。朱氏本贯长洲县,迁籍于零陵县。其父朱镛,号节庵,其兄朱扆,号芝北,其子朱缙,字云卿,号晴峰②其号仅见于《[嘉庆]县志》卷7《选举·举人》(24b),云:“朱缙:号晴峰,河南封邱县知县,衮之后。”不及其字,而卷9《乡贤》“朱缙”条(32a)字、号均录,而不提“衮之后”。,三代皆举人,可谓明时永州世家。朱衮著有《白房集》七卷,尤善古文,寻子厚《永州八记》等地皆有所作,无愧于祖述柳文者之称。管见所及,《白房集》现存三种明刊本,版式相侔,而惟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完整,殆海内孤本。愚奉劝永州柳学会同仁用此作一研究,所获必不少。
[1]户崎哲彦.韩愈撰《柳州罗池庙碑》之复原及其庙碑失存年代考略[A].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柳宗元研究文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2]户崎哲彦.柳宗元の荘園と唐長安県—— 柳 宗元の故郷・ 荘園をめぐる唐代長安城里坊・ 長安県郷里に関する歴史地理学的考察の試み(下)[J].滋賀大学經濟學部研究年報,1995,(2).
[3]户崎哲彦.簡州石刻柳宗元《永州八記》再考——その底本と宋代蜀本《柳集》の系統[J].島大言語文化,2010,(29).
[4]单锦珩.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上编)[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5]户崎哲彦.中國乳洞巖石刻の研究[M].东京:白帝社,2007.
[6]翁方纲等著,吴格等标校.白房集提要[A].四库提要分纂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7]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二版)[M].台北:台湾书店,1986.
I209.9
A
1673-2219(2011)05-0011-10
2011-03-03
户崎哲彦(1953-),男,日本岛根大学法文学部教授。已出版《唐代中期的文学与思想——柳宗元及其周围》、《柳宗元在永州——关于永州流谪期间柳宗元活动的研究》、《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考——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其一》、《桂林唐代石刻的研究》、《中国乳洞岩石刻的研究》等著作6种,发表论文170余篇。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