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袁世凯的恩怨
2011-04-07贾熟村
贾熟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梁启超与袁世凯的恩怨
贾熟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梁启超为维新派,袁世凯为洋务派,他们一致反对革命派,组成强学会,互相欣赏。戊戌变法,梁等请袁围园劫后,实行新政,袁权衡利弊,向朝廷告密,双方成仇。民国以后,又合作对抗国民党。袁帝制自为,双方再决裂。恩恩怨怨,与近代大变革息息相关,很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梁启超;袁世凯;维新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洪宪帝制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比袁世凯小14年。梁11岁中秀才,16岁成举人。拜康有为为师,1895年,他25岁,随康有为入京会试,发动“公车上书”。8月,参加强学会,任书记员[1]P659。袁世凯、徐世昌、康有为等20多人为会员[2]P50。袁世凯爱梁启超“少年英俊,叹为奇才,颇思设法提倡”[3]V2,P16。强学会议设图书馆、报馆,袁世凯率先捐银五百两,还到处募捐,直隶总督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每人答应捐五千两,李鸿章也愿捐两千两[4]P67。1897年7月,浙江温处道袁世凯升直隶按察使,仍办练兵事宜。11月,湖南时务学堂开课,梁启超为总教习[5]。1898年6月11月,清廷诏更新国是,开始戊戌变法。16日,光绪帝召见工部主事康有为,任以总理衙门章京。7月3日,又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9月16日,又召见袁世凯,任以候补侍郎。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说以先诛直隶总督荣禄,再以兵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袁世凯在帝后之间,告密与不告密都是“欺君”之罪,都将招来杀身大祸。告密虽不光彩,也殊难不做。权衡利弊,在回到天津之后,还是决定向荣禄告密,同时也强调围园劫后是康梁等人之谋,并非光绪帝之本意,求荣禄调合帝后,设法保全光绪帝[6]P126。当天,康有为离京出走。21日,慈禧临朝训政,变法失败。23日,幽禁光绪帝。25日,梁启超离京出走。28日,清政府杀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29日,命将已革户部左侍郎张荫恒发往新疆,严加管束,已革侍读学士徐致永远监禁,湖南学政徐仁铸革职,永不叙用。上谕称康有为谋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命各省严拿。梁启超与其同党,一并拿办。11月,康有为、梁启超都逃到了日本。
1900年3月,袁世凯升任山东巡抚。1901年11月,署理直隶总督。1902年6月,实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6年8月,袁世凯到北京参加预备立宪,改定官制。与醇亲王载沣意见不同,发生争论,载沣拔出手枪向袁射击,被其随行长史夺去。袁即匆匆返津[7]P48。向清廷奏请开去各项兼差,11月,得到了清廷的准许。12月20日,梁启超致函康有为,报告组织新政党之计划,新党党纲为:“一、尊崇皇室,扩张民权;二、巩固国防,奖励民业(此条未定);三、要求善良之宪法,建设有责任之政府。”“袁、端、赵为暗中赞助人,此则秉三已与交涉,彼许诺者。”“拟戴醇王为总裁,泽公为副总裁。”其会费“秉三任集十五万,以五万办《北京报》,以十万为会中基本金。其款大抵袁、端、赵三人所出居半也”[8]。秉三,即熊希龄(1870-1937),湖南凤凰人。光绪进士,任湖南时务学堂提调时,延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戊戌政变时被革职,禁锢于家。1905年得端方援引,充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参赞。后袁世凯任民国总统时,曾任命他为国务总理[1]P744。袁,即袁世凯,时任直隶总督。端,即端方(1861-1911),字午桥,满族。历任陕西巡抚、湖北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1]P735。是袁世凯的儿女亲家[6]P288。赵,即赵秉钧(1864-1914),字智庵。河南临汝人,曾任民政部尚书。是袁世凯的心腹[1]P501。1907年9月,袁世凯升任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清廷此举,梁启超等看得很清楚,认定其意在消弱袁世凯所拥有的实权。决计利用其“实在嫌疑之地”的处境,“从宗室、满人下手攻之”[2]P293。策划联络肃亲王善耆,通过善耆串连载沣、载泽、世续、铁良等王公亲贵,联合倒袁[2]P260。1908年3月,康有为致函梁启超,认为可以“布谣于内监”,加深慈禧对于袁世凯的疑忌。他还“私电某当道,请劾奕劻植党揽权”[2]P260。某当道应为湖北按察使梁鼎芬,他曾参劾奕劻、袁世凯贪利误国,徐世昌、杨士骧、陈夔龙等黄缘比附。8月,袁世凯面奏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之政闻社阴图煽乱,清廷颁诏予以查禁。11月,光绪帝、慈禧太后先后死亡。以载沣为摄政王,以其子溥仪为宣统帝。康有为、梁启超通电,谓两宫祸变,袁世凯为罪魁,乞诛贼臣,伸公愤。载沣欲置袁于死地,经军机大臣张之洞力争始已。1909年1月,命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开缺回籍。梁启超致函康有为,谓“戊戌密谋”“围园劫后”,“鄙意谓必当隐讳,盖投鼠忌器”。应“力辩戊戌绝无阴谋,一切悉由老贼虚构”,“专归罪于彼一人”,“而事易办”,“师谓何如”?于是,师徒合谋,一改仇视慈禧太后的常态,由康有为上书载沣,长达三千余言,备说维新派根本没有“围园劫后”的策划,都是袁世凯无端蓄意制造的谣言。因袁屡被越级提拔,众大臣反对维新,气势汹汹,袁“忽生自危之心”,才制造此谣,陷慈禧太后于不慈,光绪帝于不孝不明,以求自己解脱。康有为就是以当事人的身份,肩负披露历史真相,揭穿袁世凯阴谋的历史使命的[6]P128。
1911年10月,革命党在武昌起义。清廷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带兵前往镇压。11月,又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6日,袁世凯内阁成立,以梁启超为法部副大臣。23日,罗自北京致函梁启超,报告与袁世凯、梁士诒商谈情形。梁士诒(1869-1933),是梁启超在佛山书院的同学。字翼夫,号燕孙,广东三水人,光绪进士,交通系领袖,是袁世凯的亲信,时署理邮传部大臣。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梁任总统府秘书长,后曾任国务总理[2]P290。29日,梁启超电袁世凯,劝立国会,定国体。12月2日,清廷促梁启超迅即回国任事。袁世凯亦一再电促。27日,蓝公武自北京致书康有为、梁启超,报告与李家驹商谈袁世凯与康、梁合作事宜。李家驹(1870-1938),字昂若,号柳溪。广东驻防汉军正黄旗人,光绪进士,历任翰林、湖北学政、出使日本大臣、学部右侍郎、资政院总裁[9]P515,颇受袁世凯信任。
1912年2月12日,清帝赙仪退位。17日,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曾致函梁启超:“执事热心匡时,万流仰镜。现值国事羹沸之际,民生涂炭之秋,必不忍独善其身,高蹈远行,不思同盘冉之急难,坐视大厦之就倾。……亟盼驾临,惓惓之抌,期于面罄。”梁启超却热衷于虚军共和,认为袁式=氏前途尚难预料,表示迟疑。清帝退位,已经无君可虚,袁任总统,使梁认定当前只有联袁以对付革命派了。于是于23日电贺袁任总统,又发长信,出谋划策,称:“不动声色而厝天下于泰山之安,公之谓矣……功在社稷,名在无壤。……启超以逋越余生,感非常知遇,又安敢徒作臾讼之辞而不竭其髦髦以图报称者耶?……军事上险难,殆无复可虑。”在财政上,应该大借外债,“合租税政策、银行政策、公债政策冶为一炉”,“必暗中为舆论之主二表面自居舆论之仆”,“政党有三派:一为官僚派;二为立宪派;三为革命派。应以立宪派及革命派右翼结为大党以抑制革命派,使之不足为梗。”又称:“数月以来,承我公不以常人相待,国士之报,未尝或忘。……交本非浅,自不觉言之深也。犹憾所怀万千,非楮墨能磬其一二耳。客冬事变之方殷,无日不欲奋飞内渡,以宣力于左右。徒以方处嫌疑之地,为众矢之的,恐进不以时为知己累。……拟俟冰冸前后,一整归鞭,尽效绵薄以赞高深,想亦为大君子所不弃也”[2]P295。袁世凯当即复电:“漾电悉,力小任重,承贺惭谢,迭奉函示,受益良多,感佩无极,尤盼碶教。”[8]
1912年11月,梁启超终于回到了阔别14年的祖国。梁称:“此次项城致敬尽礼,各界欢腾,万流辏集前途气象至佳也。”[2]P299
1913年2月,袁世凯设财政委员会,筹划全国财政,派梁士诒、周学熙、梁启超等为委员。梁启超正式加入共和党[10]。袁世凯积极协助梁等组大党,与国民党抗争。派亲信与梁多次接触,并许助20万元。至5月,共和、统一、民主三党终于合并为进步党。举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张骞、伍廷芳、汤化龙为理事。以梁为实际领袖,奉行其国权主义。认为民权必须服从国权,民权只是一种空想。反对国民党,赞助袁世凯的专制主义[2]P304。熊希龄、蔡锷为名誉理事。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曾入长沙时务学堂,誓师梁启超、谭嗣同。留学日本,曾任云南都督[1]P731。本来,梁启超视宋教仁为中国现代第一流的政治家,宋被刺后,认为“歼此良人,实贻国家以不可规复之损失”,“斥责”暗杀者如驯狐如鬼蜮,乘人之不备而逞其凶,壮夫耻之”。同时也认为善后大借款丧失主权,为有史以来闻所未闻的奇耻大辱。但是,为了联袁,就不能不偏袒袁氏。于是,在进步党的讨论会上,又抛出三点主张:一、拥袁为正式大总统;二、大借款不能反对,只可监督用途;三、宋案纯为法律问题,要靠法律解决。被表决通过,成为进步党的主张。对于国民党的二次革命,梁启超也同样偏袒袁世凯,认为“衅实南成”。认为是破坏行为。是“头脑简单,办事盲动”。不断革命,必然“生灵涂炭”、“国事日非”,唯一的良方就是开明专制[2]P314。
6月,国务总理赵秉均因牵涉宋案,呈请免职。梁启超认为这是进步党出面组阁的绝好机会。致电云南都督蔡锷,谓“总理一席,人望在君,时事艰难,何不来京一行,共商大政”。7月,袁世凯请热河都统熊希龄组阁,熊说他与暴烈分子、腐败官僚不相容,难以从命。梁启超却极力怂恿就任,并表示愿任财政总长。熊与袁商内阁名单,袁要孙宝琦长外交,周自齐长财政,杨士琦长交通,朱启铃长内务,段祺瑞长陆军,刘冠雄长海军。仅以农商、司法、教育汪大燮,农商张骞,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实为其灵魂,他起草了《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洋洋万言,要把国家引向建设。袁世凯甚为嘉许,表示绝不掣肘[2]P319。11月,袁世凯组织政治会议,特派蔡锷、杨度凯据梁启超条陈,下令整顿司法,称司法独立之大义始终必当坚持,法曹现在之弊端尤顷刻不容坐视。该总长所定计划具见周详,宜即实行以观后效。
1914年1月,袁世凯在解散国民党之后又将国会解散。这些措施都得到了梁启超等的默认和顺从。各部要求熊希龄发饷,熊束手无策。袁世凯从梁士诒处拿来300万元交熊,使熊不胜难堪,感到事不可为,乃于2月辞职。第一流内阁仅存在 5个月即被迫下台[2]P324。袁世凯特任孙宝琦代国务总理,章宗祥为司法总长。梁启超为币制局总裁。梁在币制局任上,也颇想有所作为,但有计划而无展布。5月,袁世凯废止国务院官制,设政事堂于总统府,特任徐世昌为国务卿。林长民等为政事堂参议。又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特派蔡锷等为办事员。梁启超、蔡锷等为参政院参政。林长民代理秘书长。6月,以杨度为参政。陆军中将蔡锷为昭威将军。11月,古德诺发表演说,称临时约法不合中国国情。农商总长张骞辞职,未准。12月,梁启超辞去币制局总裁。其他进步党要人,也纷纷挂冠而去。只有林长民仍坚守岗位。因为此前,林父在上海患病,林向袁世凯请假探视,袁送人参、鹿茸、皮货诸珍,约值二三千金,为老人颐养。林至沪乃翁病疫,循例发讣,并撰哀启以告于袁。袁至赙赠银三千元。林治丧毕,回京销假,至新华宫稽颡致谢。袁扶起慰藉,背诵林氏哀启,自始至末,随诵随流涕,一语不遗。林氏惶悚,伏地叩颡不已。袁复拭泪扶而送之。林密语人曰:“以日理万机者而于极不相涉之哀启,强记而面诵之,其责望于我已达严重之极点。”林氏自此于参政院惟袁氏之颐指是使[4]P350。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特任蔡锷督办经界局事务。授熊希龄等为中卿,梁启超等为少卿。紧锣密鼓,推进帝制。袁克定邀请梁启超至汤山宴会,陪客只有帝制激进派杨度一个人。袁克定向:近来舆论都说共和制度不合国情,卓如先生不知有何高见?梁答:生平只研究政体,很少研究国体。宴后,袁克定未得到梁的支持,感到失望,杨度说这个书呆子是不会反对帝制的,今天不过是自高其身价而已[1]P87。2月,袁世凯聘梁启超为政治顾问,梁未受命。却致函梁士诒,摆脱梁士诒为梁启超之父寿日要求袁世凯予以封赐[2]P347。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驳斥“二十一条”的侵华罪行,对袁世凯提出严厉警告。日本收买梁启超无效,就转而指责他忘恩负义。张一向梁启超通报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应对措施,梁在复张的信中写道:“主座批陆使电呈语诵悉,爱护之深,感激岂可言磬。当遵慈谕,益自矜慎。为义愤所迫,遂不能多所瞻颐。……小鬼含沙之射,吾固不能禁其不射,彼亦终不能禁吾不言也。[8]P7103月,袁世凯派梁启超考察沿江各省司法教育事宜。梁未受命。6月,梁启超月江苏将军冯国璋抵京,冯向袁世凯探询帝制虚实,袁斥为谣言,说有人再逼我,我就到英国去,不再问国事。8月3日,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鼓吹帝制。15日,蔡锷赴天津与梁启超密谋反袁。20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变更国体。认为帝政出现,“则今大总统内治修明之后,百废俱兴,家给人足,整军经武,尝胆卧薪,遇有机缘,对外一战而霸,功德巍巍,亿兆敦迫,受兹大宝,传诸无穷”。“今正以大有为之人,居可有为之势,稍假岁月,可冀旋至而立有效,中国前途一线之希望,岂不在是耶?故以为吾国民之在今日,最宜勿生事以劳总统之广虑,俾得专精一虑,为国家谋大兴革,则吾最后最大之目的,庶几有实现之一日。今年何年耶?今日何日耶?大难甫平,喘息未定,强邻胁迫,吞声定盟,水旱疬蝗,灾区遍国,嗷鸣在泽,伏莽在林,在昔哲后,正宜撤悬避殿之时,今独何心,乃有上号劝进之举?夫果未熟而摘之,实伤其根,孕未满而催之,实伐其母。吾畴昔所言中国前途一线之希望,万一非时之故,而从兹一蹶,则倡论之人,虽九死何以谢天下?愿公等慎思之!”[12]V3,P170袁克定为使此文不发表,特以袁世凯的名义送给梁启超二十万元,以十万元补祝梁父七十寿辰,以十万元作为给梁的休养费用,梁还是毅然发表了此文[15]P88。11月,蔡锷化装离京前往云南反袁。梁启超辞参政职。12月,袁世凯成立大典筹备处,接受帝位。梁启超致函袁世凯:“诚愿我大总统以一身开中国将来新英雄之纪元,不愿我大总统以一身作中国国情旧奸雄之结局”,警告他不要逆潮流而动。对袁仁至义尽[2]P362。同时,梁启超等进步党人,为了“自存”,为了“不落牛后”,也决定武装反袁。梁自己也秘密离开天津到了上海。蔡锷、唐继尧等宣告云南独立,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1月,唐继尧等函梁启超,请策划外交及建国问题。日本中将青木宣纯奉命至上海,支持梁启超等倒袁。梁启超致书广西将军陆荣廷,促早日起义。又致书犬养毅,请患难相助。3月,梁启超应陆荣廷之邀约,在青木宣纯协助下离开上海前往广西。广西宣布独立,以梁启超电复陆荣廷:“除袁退位外,更无调停之余地。”5月,梁启超发表《袁世凯之解剖》,称素来与袁“私交尚称亲善,袁氏至今犹费苦心欲引我与彼共事,吾与袁氏历年常尽友谊以相扶助,相匡救,直至一月以前犹未改此度”。政治立场实可称为“袁氏之友党”。袁之大缺点为:一、“其头脑与今世之国家观念绝对不能相容”,缺乏向欧美学习的时代精神;二、骄傲自大,不能容人之言;三、主观武断,没有长远规划;四、将法律玩弄于股掌之上;五、事必躬亲,不能放手让各级官吏办事;六、专任私党,不能任用正人君子;七、万事不负责任[2]P388。肇庆成立护国军军政府军务院,以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梁离肇庆抵上海。6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病逝。7日,梁启超致电独立各省,对袁亦“不妨表相当之哀悼”。
综上所述,可见梁启超等为维新派,袁世凯为洋务派,双方都主张变法图强,反对革命派,认为革命就是暴乱,就是破坏,他们是要和平,要建设的。他们有共同点,可以合作。于是,他们共同组成强学会,互相欣赏。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接受维新派的建议,将仅为直隶按察使的袁世凯超升为侍郎,使袁诚惶诚恐,汗流浃背!接着,由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称奉有密诏,命袁率兵围颐和园,劫慈禧太后,实行新政。当时,袁如不围颐和园,对光绪帝即有不奉诏之罪,对慈禧则有不告密之罪。若围颐和园,在当时京师即驻有聂士成之军、宋庆之军、北京旗营,众寡悬殊,袁部必败,光绪帝可能当时即被杀害。于是,袁与所部将领密商的结果,终出告密一途[13]P293。于是,光绪帝被囚禁,六君子被处死,梁启超、康有为等逃亡海外。梁对袁自然切齿痛恨!后来,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又通过熊希龄对梁启超等暗中资助,请他们组织新党,继续推行君主立宪事业。梁启超等则继续联络宗室,挑拨慈禧太后与袁世凯的关系,极力要打倒袁世凯。袁世凯也面劾梁启超等组织之政闻社,政闻社即被查禁。光绪帝、慈禧太后死后,梁启超等更声称围园劫后纯系袁氏造谣,使帝后之间不免介介,请诛贼臣以谢天下!清廷即命袁世凯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后,又致函梁启超,请他回国从政。袁任总统后,梁即发电致贺。认为当前只有联袁才可以对付革命派了。袁即复电,欢迎他回国。梁回国后,袁积极扶持梁等筹组大党,与国民党对抗。梁等组成了进步党,提出了国权主义,反对国民党的民权主义,认为民智未开,民权只是空想,应该牺牲民权,服从国权,赞助袁的专制主义。反对国民党的二次革命,认为二次革命只是导致导致生灵涂炭而已。应该实行开明专制。接着,就正式进入了熊希龄内阁,充当了内阁的灵魂。又支持袁解散了国民党,解散了国会。袁世凯连开明专制也不要了,组织参政院,参政均由袁任命,要实行独裁。然后,又帝制自为,日本朝野举国一致倒袁,煽动中国革命党、进步党、宗社党群起而攻之。梁启超看清了袁行将失败,唯恐落在人后,于是举起反袁大旗,直至袁逝世。梁启超与袁世凯几十年的恩恩怨怨,无不与近代政治史的大变革息息相关,很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1]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2]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沈祖宪.容庵弟子记[M].北京:1912.(铅印本,出版地不详)
[4]李宗一.袁世凯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M].长沙:岳麓书社,2005.
[7]襟霞阁主.袁世凯家书[M].上海:中央书店,1935.
[8]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9]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10]韩信夫.中华民国大事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11]何汉文.杨度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12]章伯锋.近代稗海[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3]刘成禺,张伯驹.洪宪纪事诗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K251
A
1673-2219(2011)05-0001-04
2010-11-01
贾熟村(1930-),男,河南偃师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责任编校: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