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企业的“红楼迷局”
2011-11-03杨继刚
□文/杨继刚/
挣脱企业的“红楼迷局”
Break Free Enterprise "Red Puzzle"
□文/杨继刚/
在人们的争议声中,新旧两版《红楼梦》电视剧都以家散人亡,黛死钗嫁为结局,尘埃落定。
在宝玉赶考前的那段话寓意深刻,在“了却尘缘”的鼓舞下,以出家的形式结束“孽障”。茫茫雪海,踏雪寻踪,归根溯源,了空人生。
有人说,当一个人开始懂得欣赏悲剧的时候,才开始成熟。故事里并不总是以“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结尾,美好总是令人充满期待,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完美只是一种理想,要享受人生高峰时的纵横捭阖,就必须面对低谷时的五味杂陈,特别是如何欣赏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悲剧世界”。
问题是,面对“悲剧”时,我们的勇气何在,如何让我们坦然应对即将到来的“不幸”?
在那些充斥着激励人心与斗志的管理培训故事里,处处都是“经历风雨后见彩虹”的传奇。这无疑帮助了那些在逆境中艰难前行的创业者们,也鼓舞了成长中中小企业,让他们勇敢面对眼前的困难和打击,继续突破瓶颈,解决问题。
而诸如“如果不幸注定发生,我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似乎被很多人忘却了。很多企业家与管理者习惯于攀爬巅峰时的一鼓作气、锲而不舍、永不放弃,但对于某个时期的低谷与困境,却没有气定神闲的应对之策,焦虑、纠结困扰着问题中的企业家们。
就像看《红楼梦》一般。宝黛在大观园中的甜美时刻总让人记忆犹新,但从贾府走向衰落,宝黛之间出现伤痕的剧情开始,很多人会选择转移频道看其他节目,似乎这样就可以躲避悲剧的发生。繁华时前簇后拥,失意时曲高和寡,这被称为“红楼迷局”的成长困境,不仅见于大观园,更存在于国内中小企业的成长现实中。如何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和障碍,当“不幸”一定会到来时,该怎么面对和解决,这才是现实问题所在。
而任何不幸都不会因为人们的逃避而“自动更新”,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不会因为企业家或管理者的“暂时搁置”而获得自动解决,怎样才能破除成长中的“红楼迷局”呢?
国内很多优秀企业之所以能够走出这种“红楼迷局”,与一种心态密切相关,我们称之为“归零心态——从头再来,又如何”。
创业时大多数企业家是一无所有,甚至是被迫走上这条路。这其中,包括那些现在已经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们,我们随便选取几位:
1982年,一位名叫刘永行的师专毕业生,同时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爸爸,平日里整个家庭就靠他微不足道的助学金以及妻子30元的工资来维持,已习惯于N年不知肉味,这种情况下,刘永行就在县城开起了电器修理铺,他的动机仅仅是“谋生”。
1983年,20岁的李书福高中毕业了,身为浙江台州人的他,满脑子都是“谋生”的念头,于是他跟父亲借了130元钱买了一架相机,就如同现在每个旅游景点的“野照相”一样,在台州城里为游客留影,尽管名声不好,但李书福乐在其中。
1984年,40岁的柳传志冒着风险临危受命,凭借中科院给的20万启动金,在中科院的传达室开始了联想的创业之路,鲜为人知的是,中科院之所以给与柳传志20万的资金,据说是因为中科院要为“国家不再拨款”的传言留条后路。
这些企业家当年的创业经历,无一不是险境环生。而令人尊敬的是,在面对一个又一个“不幸”时,他们从原来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的冷静面对,让企业的成长周期更加合理,每一个阶段都能健康的度过。在他们看来,创业时本就无所依靠,即便是出现发展中的棘手问题,最差结果无非是失去目前的创业成果,回到起点再来一次。反而是那些对于已取得成果患得患失的人,最终被问题打倒,倒在创业者失败的路途上。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成长实例说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之一是,能否面对和解决企业在困境时的问题,让问题成为下一次成长和变革的机会,让企业的能力在每一次突破困境的过程中获得提升。这种敢于随时回到起点的归零心态,让很多企业家和管理者在困难面前重新振作,整装待发,迎接下一轮的快速增长。
谁能说,这一次的困难不是企业下一个高速成长期的准备和功课呢?